维持性创新还是破坏性创新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库附答案(典型题)单选题(共30题)1、摩擦:燃烧A.骄傲:落后B.阴天:下雨C.鸡鸣:天亮D.比赛:冠军【答案】 A2、创新有两类: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
维持性创新是以挑剔的高端产品消费者为目标,向市场提供更高品质的东西。
破坏性创新则是利用技术进步效应,从产业的薄弱环节进入,颠覆市场结构,进而不断升级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爬到产业链的顶端。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破坏性创新的是:( )A.触控操作的智能手机继功能机之后成为市场主流B.电灯通过对灯丝材料的不断改进取代蜡烛C.电子书推出后分流了实体书的市场份额D.消费电子产品通过对自身的迭代更新保持竞争力【答案】 D3、1)用3千元人民币买一台彩电(2)用牡丹卡购物(3)用十只老母鸡换一只羊(4)在计算机网络买东西(5)称四两碎银子买一匹马A.2—3—4—5—1B.3—5—1—2—4C.4—3—1—2—5D.5—1—4—3—2【答案】 B4、办公楼高24层,小王在底楼,他有一个文件急需交给在顶楼的小李。
大楼只有一个电梯,正停在底楼待命,电梯每上升或下降一层需要10秒,小李走楼梯下楼每层需要走15秒,小王走楼梯上楼每层需要走20秒,他们约在()楼碰面最节约时间。
A.12B.13C.14D.15【答案】 D5、关于地理常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B.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苏必利尔湖C.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贝加尔湖D.黄金储量最多的国家是南非【答案】 B6、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A.氟利昂B.二氧化碳C.酸雨D.紫外线【答案】 A7、海参在海底用管足和肌肉伸缩行动,速度非常缓慢,遇到敌人来袭时,海参会把它的内脏喷出,趁机逃跑。
而把肚肠抛掉的海参,大概再过50天,就能长出新的内脏来。
其生存法则看似弱势和简单,其实充满哲理与智慧,人们将其称为海参哲学。
A.吃亏是福B.吃一堑长一智C.小不忍则乱大谋D.舍得舍得,不舍不得【答案】 B8、继2010年6月首次公开炮轰茅台等白酒所宣传的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完全是虚假宣传后,2011年9月21日,山西汾酒再次公开“挑衅”指出,汾酒才是62年前共和国第一国宴的首款用酒,其矛头仍然直指贵州茅台虚假宣传。
从山寨手机市场看破坏性创新
从山寨手机市场看破坏性创新摘要:破坏性创新理论是christensen在1997年提出的理论,本文借鉴破坏性创新理论,结合新兴技术的跃迁模型,通过对山寨手机市场行为个案进行解析,来跟深入的理解破坏性创新理论,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帮助企业更好的提高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破坏性;山寨;市场一、何为破坏性创新christensen在深入研究了磁盘驱动器、机械挖掘机、钢铁冶炼等诸多行业的兴衰过程,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在1997年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理论。
他以目标市场为基础将创新分为两种,即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维持性创新是以主流市场的高端消费者为目标,这些消费者往往要求得到性能更好的产品。
破坏性创新提供了不同于原有技术或产品的价值组合和性能组合,为非主流市场中的低端用户或新兴用户创造了适宜价值。
破坏性技术的改进将逐步向原有主流市场侵蚀,最终取代原有技术。
所以破坏性创新目标并不是向主流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功能更强大的产品,而是通过引入与现有产品相比尚不够好的产品和服务,或者提供比较简单、更加便利与廉价的产品,吸引处于次要市场上不太挑剔的消费者,甚至是非消费者。
由于破坏性创新常常开启新的市场,改变行业竞争的重心,弱化了在位企业的核心能力,给在位企业带来巨大的管理挑战。
二、山寨手机市场分析2006年台湾芯片商联发科研制出的廉价mtk手机芯片使得生产手机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因此一大批国际品牌的国内高仿手机瞬间开始占据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2007 年,山寨手机产量至少有1.5 亿部,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掀起了强大市场冲击波,国产手机品牌几乎全部亏损,并相继倒闭。
山寨手机凭借其价格优势、成本低和迅速推出产品的市场灵活性。
从山寨手机的市场行为个案,可以看出大公司比新成立的小公司有更多的资源,理论意义上成功的机会更大,但在新兴技术面前却常常输给小公司。
现有的理论解释可能是:技术预见力不足;企业现有的组织文化不利于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新兴技术起到抑制作用;对新兴技术的商业模式认识不足等等。
创新价值模式理论(简述)
创新价值模式理论(简述)
周文亮
交流QQ:2509055963 股票之友
目前很多企业追求各种经营创新,但事实上没
有多少企业明白到创新背后的意义和原则。
在此,简述创新的要求和方向:
创新价值模式包括:
1 破坏性创新模式:推倒重来
2 维持性创新模式:平衡发展
3 突破性创新模式:局部突破
以上三大创新模式定位非业界经营管理专家所提及的,不同企业发展阶段利用不同创新模式,而是在
不同项目或部门需要而制定有效的创新模式,然而,极少国内企业存在创新发展管理部门,这也是为什么创新模式没有在中国国内企业发扬光大的现实问题,其主因为国内企业还没有重视“创新破坏性”评估。
本人仅此提供一个S理论,帮助有计划在CRM,OA或ERP设立“创新管理”独立部门的企业,希望这些企业在建立经营创新体系时得到较好的完善。
比如:1. 从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转化为员工价值生命管理系统;2. 市场拓展创新规划管理系统等等。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模型有哪些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模型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关键。
而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模型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框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些常见的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模型。
一、创新扩散模型创新扩散模型由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提出,它描述了新的观念、产品或技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传播和被采纳的过程。
该模型认为,创新的扩散受到创新本身的特点、传播渠道、社会系统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创新的特点包括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
相对优势是指创新相对于现有产品或方法的优势程度;兼容性是指创新与现有价值观、经验和需求的匹配程度;复杂性指创新被理解和使用的难易程度;可试验性指在有限基础上进行试验的可能性;可观察性指创新成果的可见程度。
传播渠道可以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在说服人们接受创新方面往往更有效,而大众传播则在提供信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系统中的意见领袖和早期采用者在创新扩散中起着关键作用。
意见领袖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能够引导他人的决策;早期采用者则具有冒险精神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采用行为能够为其他潜在采用者提供示范。
时间因素方面,创新的扩散通常呈现出 S 形曲线,即创新在早期的采用速度较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采用,速度加快,最终达到饱和状态。
二、技术创新的 S 曲线模型技术创新的 S 曲线模型表明,一项新技术的性能改进通常遵循 S 形的发展轨迹。
在初始阶段,技术发展缓慢,随着投入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性能迅速提高,直到达到一个极限,之后改进的速度逐渐放缓。
这个模型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可以根据技术所处的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战略。
在技术的成长期,应加大投入以获取竞争优势;在技术的成熟期,要考虑通过新的创新来突破现有技术的限制;在技术的衰退期,则需要及时转向新的技术领域。
维持性创新还是破坏性创新
维持性创新还是破坏性创新【摘要】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经营环境不确定性使传统管理理论的适用性受到了挑战。
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为新企业的成功和老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简要介绍了维持性创新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应采取的创新类型,为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维持性创新;破坏性创新;生命周期由于破坏性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多数公司的经营者都倾向于采取维持性创新模式。
但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人类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发明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许多在维持性创新取得成功的大公司经常陷入创新的困境——面对一些新技术,传统的创新管理理论不能奏效,企业往往不知所措,这样的困境不仅表现在利润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减少,甚至还可能表现为公司倒闭。
本文以企业生命周期为背景,介绍了在生命周期各阶段所应采取的创新类型,为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者克莱顿·克里斯滕森通过对磁盘驱动器工业的研究,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以环境为基础把创新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分类——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和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
维持性创新是指对现有市场上主流客户的需求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客户更挑剔的要求。
“渐进性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
大量的小创新不断地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质变的大创新。
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破坏性创新是指改变了原有技术发展路径的创新,它不是向主流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性能更强大的产品,而是创造出与现有产品相比尚不足够好,但又具有不为主流市场用户看重的性能的新产品。
维持性创新还是破坏性创新
维持性创新还是破坏性创新作者:蒋玉霞来源:《会计之友》2009年第24期【摘要】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经营环境不确定性使传统管理理论的适用性受到了挑战。
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为新企业的成功和老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简要介绍了维持性创新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应采取的创新类型,为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维持性创新;破坏性创新;生命周期由于破坏性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多数公司的经营者都倾向于采取维持性创新模式。
但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人类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发明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许多在维持性创新取得成功的大公司经常陷入创新的困境——面对一些新技术,传统的创新管理理论不能奏效,企业往往不知所措,这样的困境不仅表现在利润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减少,甚至还可能表现为公司倒闭。
本文以企业生命周期为背景,介绍了在生命周期各阶段所应采取的创新类型,为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者克莱顿·克里斯滕森通过对磁盘驱动器工业的研究,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以环境为基础把创新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分类——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和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
维持性创新是指对现有市场上主流客户的需求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客户更挑剔的要求。
“渐进性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
大量的小创新不断地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质变的大创新。
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破坏性创新是指改变了原有技术发展路径的创新,它不是向主流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性能更强大的产品,而是创造出与现有产品相比尚不足够好,但又具有不为主流市场用户看重的性能的新产品。
第四讲 创新的类型
3、商业模式创新
(1)商业模式的起源 (2)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3)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
第一,商业模式创新更注重从客户的角度,从根本上 思考设计企业的行为,视角更为外向和开放,更多注 重和涉及企业经济方面的因素。
第二,商业模式创新表现的更为系统和根本,它不是 单一因素的变化。
第三,从绩效表现看,商业模式创新如果提供全新的 产品或服务,
第四讲 创新的类型
(一)创新的基本类型
1、产品创新 它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品化。按照技术
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可以分成重大产品创新 和渐进的产品创新。 产品用途及其技术原理有显著变化者可以称为重 大产品创新。 渐进的产品创新是产品的技术原理没有发生重大 变化,只是由于市场的需要,要求对现有的产品 在功能上做扩展和在技术上做改进。
(三)集成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五)破坏性创新
1、什么是破坏性创新 2、破坏创新的实现条件
是否由于新技术发展,使得应用这样的产品和 服务变得更加简便?
是否存在一些人愿意以较低价格获得质量较差 但尚能接受的产品和服务?
该项创新是否对市场现存者都有破坏性
(五)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非竞争性 低端性和简便性 顾客价值导向性 产业竞争规则的颠覆性
2、过程创新
过程创新也称工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 生产方式和流程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新 工艺的应用,新装备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 流程的应用。按照其影响程度的不同,可 以分为重大的过程创新和渐进性的过程创 新。
3、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商业模式创新,是指对目前行业内通 用的顾客创造价值的方式提出挑战,力求 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为顾客提供更 多的价值,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吸引新 的客户群。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管理模型有哪些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创新管理模型有哪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领先地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管理已成为关键。
创新管理模型为企业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和框架,帮助企业有效地识别、培育和实施创新。
以下是一些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常见的创新管理模型:一、创新漏斗模型创新漏斗模型将创新过程比作一个漏斗。
在漏斗的顶部,是大量的创意和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来自企业内部的员工、外部的合作伙伴、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
随着流程的推进,这些想法经过筛选、评估和优化,逐渐减少,最终只有少数具有高潜力和可行性的创新项目得以实施。
这个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企业对众多的创意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筛选,集中资源在最有价值的项目上。
然而,其局限性在于可能会错过一些看似不太成熟但具有潜在突破的创意。
二、开放式创新模型开放式创新模型强调企业不仅要依靠内部的研发资源,还要积极整合外部的创新资源,包括供应商、客户、高校、科研机构等。
通过建立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企业能够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技术,加速创新的进程。
例如,宝洁公司通过建立“联系与发展”平台,与外部的创新者合作,成功推出了许多新产品。
这种模型的优势在于拓宽了创新的来源,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但同时,也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合作管理能力,以确保与外部伙伴的有效协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破坏性创新模型破坏性创新模型由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该模型认为创新可以分为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维持性创新是在现有市场和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和优化,而破坏性创新则是通过引入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
例如,数码相机的出现对传统胶片相机市场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
破坏性创新往往来自于新进入者或处于市场边缘的企业,对于行业领先企业来说,需要警惕破坏性创新的威胁,并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四、设计思维创新模型设计思维创新模型注重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痛点和期望,进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设计。
维持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本土中小企业的选择策略
tc noo ia nn v to ma k t i n v t n a d b sn s d l i o ai n fo t e p rp cie o i t n n e e h lg c li o ai n, r e n o ai n u i e s mo e nn v to r m h e s e tv fman e a c o i n v to n ir p i e i n v to . e c nsr ci es g sin r tfr r o o a mala d me um — n o a in a d d su tv n o ai n Th n, o tu tv ug e to s a epu o wa d f rlc ls l n di
XI i— l EL i
( col f uiesA m ns a o , n u nvr t o ia c Sh o o s s d iirt n A h i ie i f nn e& E oo isB n b 3 0 0 C ia B n t i U sy F cn m c , e g u2 3 0 , hn )
A b t a t Ba e n t o p r t ie c c e t e r n c mb n to t h e t e fl c ls l a d me i s r c : s d o he c r o ae lf y l h o y i o i ai n wih t e faur so o a ma l n dum — sz d e tr rs si a iu e eo i g sa e t i a e a re u o r he sv n lss u n e tr rs s ie n e ie n v ro s d v l p n tg s,h s p p rc ri s o t a c mp e n i e a a y i po n e ie p p
分别列举维持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创新案例各1个
分别列举维持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创新案例各1个颠覆式创新:2007年乔布斯拿着第一代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而2010年iPhone4的横空出世则颠覆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至今为止手机的发展都没有逃离出iPhone4的基本框架。
在iPhone4之前,市面上还没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在发布会上,乔布斯不经意的一句one more thing却开辟了智能手机时代,iPhone4首次在手机里接入上网功能,加入互联网,当时台下一片欢呼,随即整个浪潮蔓延全球,又因为iPhone4超好的质量和各方面过硬的技术,成为了很多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在后乔布斯时,苹果手机没有出现过像iPhone4那样的震撼性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突破。
维持性创新:联想:用移动互联战略新品挺进“后PC时代”随着3G网络的进入中国以及iphone和ipad产品的冲击,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观念一夜之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进行网络的随时随地无线沟通,快捷方便无阻碍的移动互联成为人们对电子设备的新需求,根据市场发展趋势的变化,联想把握住市场发展前景,面对“后PC时代”的脚步加快,联想果断的采取了吃“两碗饭”的模式,在坚持其PC业务的优势同时,对原有产品进行维持性创新,开发了一系列的移动互联战略新品,跟进世界变化,扩宽了联想的产品品类。
2010年4月19日,联想集团在北京举行了移动互联战略暨新品发布会,推出了乐Phone、Skylight、ideapad U160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预示着联想正式进军移动互联领域。
而这一系列的移动互联的战略新品迅速为联想集团打开了持续而高速的增长之门。
依靠移动互联的战略新品,联想集团从2010年以来连续蝉联全球PC公司的增长率首位,目前已经超越了宏基成为世界PC销量排名第三,按照目前走址,联想更是有望在2011年年底超越戴尔成为全球第二大PC1商。
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与联想的维持性创新的新品战略密不可分的。
科技创新的五种类型
科技创新的五种类型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不断引入新技术和创意思维,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包括基础性创新、渐进性创新、补充性创新、破坏性创新和边缘性创新。
首先,基础性创新是指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开展的根本性研究和发现。
这种创新通常涉及到对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深入探索。
基础性创新的目标是推动科学发展,并为后续的应用性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例如,基础性创新在新材料、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渐进性创新是指基于现有技术的改进和优化。
它是通过不断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功能和效率来实现的。
渐进性创新通常是基于市场需求和用户反馈进行的,以满足人们对产品或服务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例如,手机的持续升级和改进就是渐进性创新的典型案例。
补充性创新是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或特点。
这种创新旨在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补充性创新可以使产品或服务更加多样化,并且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
例如,电动汽车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汽车的一种补充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是指通过引入全新的技术或商业模式来颠覆现有市场。
破坏性创新通常会打破传统产业的格局,重新定义行业规则,并创造崭新的市场机会。
破坏性创新的代表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它们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
最后,边缘性创新是指在边缘领域进行的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或市场中相对较小的改进或发现。
尽管边缘性创新在整个科技创新中占比较小,但它们能够带来局部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某种特殊材料在某个行业中的突破性应用就是一种边缘性创新。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可以分为基础性创新、渐进性创新、补充性创新、破坏性创新和边缘性创新。
这五种类型的创新相互作用,并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无论是在科学领域还是在商业领域,各种类型的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的丰富多样性。
延续性创新v.s.破坏性创新
延续性创新 v.s. 破坏性创新踏进二十一世纪,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任何公司持续发展的万灵丹。
但是什么是创新呢?为什么有一些公司创新会令公司高速发展?为什么有一些公司虽然不断创新,但仍被淘汰呢?要解开这些迷团,我们先要认识什么是创新。
根据克莱顿. 克里斯坦森(Christ ensen) 所著的『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 tor's Dilemm a一书定义,创新可以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延续性创新是指生产商按照现有客户的需求,改良和提升现有产品的技术。
也就可以说,延续性创新是渐进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相反,破坏性创新是指创新者把产品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然后把新的产品推广给消费者,目的是颠覆现有的市场。
破坏性创新的产品可能比原有的产品更简单,性能亦可能不及原先市场的同类产品。
但它们往往是较便宜和方便的,可以吸引到更多人试用产品。
所以破坏性创新的特点是高风险和不稳定的。
可以这样说,当你把制成品造出来之前,你都不知道哪一类型的消费者会比较喜欢和接受你的产品。
诚然,高风险换来的自然是高回报。
事实上,现在有不少成功破坏性创新的例子。
香港近年流行的免费报纸便是一例。
一般来说,中小企比较多采用破坏性创新。
原因是市场上大部分时间都被现有的大公司垄断了。
它们希望可以利用破坏性创新颠覆现有的市场,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历史上亦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约50年前,破坏性创新者制造的液压挖掘机取代当时最流行的缆控机械铲土机。
此举颠覆了当时挖掘机的市场,不少行业的龙头大佬被小企业淘汰了。
香港近年流行的免费报纸亦可以算是十分成功的破坏性创新例子。
现在以广告费来说,在免费报纸登广告比报纸还要贵。
由此可见免费报纸已经在市场建立一定的地位。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Christensen[1]于1997年在其著作《创新者的困境》中,首次提出了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掀起了技术创新领域新的研究高潮。
追述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渊源,首先要提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最早将创新引入经济学研究中。
1912 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毁灭”,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做为首次提出的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构成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行企业的新组织[2]。
熊彼特将创新看做是技术和市场的有效合作。
因此,更可以看做是破坏性创新思想的早期萌芽。
国内外学者对破坏性创新问题的研究视角各不一样,数量较大,纷争各有不同。
因此,本文将回顾这些相关理论,对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
一、破坏性创新的内涵Christensen,C.M.1997年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时》[3]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
Christensen将对现有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改进做出贡献的创新称为维持性创新,但是与现有维持性创新相比,还有一种技术创新,其最初据以立足的市场往往是非主流低端市场,目标也不是向现有主流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
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总是要大大超过消费者对产品性能利用的速度,随着新产品技术的不断改进,产品性能不断提高,新产品最终会逐渐侵入到现有的主流市场。
对现有主流市场而言,这种技术创新具有破坏性,克里斯坦森将此类创新称之为破坏性创新(如图1)。
图1 破坏性创新的形成图1中上面一条实线反映了现有市场的技术进步轨迹,下面的实线反映了破坏性创新的进步轨迹,虚线表示消费者所能够利用和吸收的性能轨迹。
一个新企业破坏性创新选择的比较分析
一个新企业破坏性创新选择的比较分析郭士倜1,2,闵宗陶1(1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47; 2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 710071)摘 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然而不同企业在创新类型的选择上并不是随意的。
维持性创新是对现有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改进做出的贡献,而破坏性创新是立足于低端市场并对主流市场具有破坏性的创新行为。
在比较分析了成熟企业与新企业在进行破坏性创新方面的不同特点后,认为成熟企业更适于维持性创新,而破坏性创新则是新企业的优先选择。
关键词: 维持性创新;破坏性创新;成熟企业;新企业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9)08-0044-03 一、引言新企业往往是新成立不久的小企业,尤其是那些靠自有资金创建的小企业。
它们常常要对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较小预期利润的未来产业充满不确定性的困扰,因此,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上较成熟企业受到更多的束缚。
按照熊彼特的创新导致增长的观点,新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战略来达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目的。
福斯特和卡普兰(2001)根据新奇度和规模不同把创新分为续增式创新、实质式创新和变形式创新三种类型。
前两种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和市场基础上的改良和突破,后一种创新是对原有技术和市场的完全替代,其新奇度、规模及影响范围都是最大的,是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
但这种分类没有考虑到那些立足于低端市场的创新活动,这类创新往往是一些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新兴企业的选择,克里斯坦森(1997)把这种创新称为破坏性创新,把其他的称为维持性创新。
根据阿玛尔・毕海德(2000)的研究,由于财务和组织的严重束缚,新企业在创新类型的选择上也具有不同于成熟企业的特征,新企业的活动往往集中在成熟企业不愿从事的投资少、技术水平低、利润低、风险高的领域,这类破坏性创新往往是新企业的最佳创新选择。
二、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及其特征克里斯坦森(1997)将对现有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改进做出贡献的创新称为维持性创新,而将立足于低端市场并对主流市场具有破坏性的创新称为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分析2019-03-03破坏性创新理论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项创新理论,近年来已经成为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之⼀。
理论研究表明,通过破坏性创新创建的新业务成功概率⽐通过维持性创新要⾼10倍以上。
因此,我国企业在构建⾃主创新能⼒的同时,加强对破坏性创新管理的研究具有⼗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1997年,美国哈佛⼤学著名管理学者克雷顿?克⾥斯滕森通过对磁盘驱动器⼯业的研究,以创新的环境为基础,将创新分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和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破坏性创新是指改变了原有技术发展路径的创新,它不是向主流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性能更强⼤的产品,⽽是创造出与现有产品相⽐尚不⾜够好,但⼜具有不为主流市场⽤户看重性能的新产品。
破坏性创新产品⼀般价格便宜、结构简单,功能新颖,便于使⽤,这对于处于边缘市场上不太挑剔的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具有很⼤的吸引⼒。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破坏性创新是⼀个较新的概念,⼀般⽽⾔,它具有以下⼀些特征。
1.破坏性创新具有相对性破坏是相对于现有的主流技术、主流客户和关联企业⽽⾔的,⼀旦破坏性创新形成明确的性能改进轨道,也就演变为维持性创新,其后⼜会出现下⼀轮新的破坏性创新。
对⼀家公司具有破坏性的创新可能对另⼀家公司具有维持性的影响。
如互联⽹销售对戴尔的电话直销模式⽽⾔是维持性创新,⽽对康柏、惠普和IBM的销售渠道来说则是破坏性的。
2.破坏是⼀个过程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总是超过⽤户需求提升的速度,因此,随着破坏性创新产品的逐步完善,它的新属性慢慢达到主流⽤户的要求,并且吸引更多的主流市场⽤户,由此对关联企业产⽣⼀次“破坏”。
相对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是⼀种破坏性创新,它虽然使⽤费⽤⾼,信号质量差,但具有便于携带的特征。
当移动电话进⼊市场时,主流市场⽤户仍然偏爱固定电话,因为固定电话可靠⽽便宜。
延续性创新 v.s. 破坏性创新
延续性创新v.s. 破坏性创新踏进二十一世纪,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任何公司持续发展的万灵丹。
但是什么是创新呢?为什么有一些公司创新会令公司高速发展?为什么有一些公司虽然不断创新,但仍被淘汰呢?要解开这些迷团,我们先要认识什么是创新。
根据克莱顿. 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 所著的『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一书定义,创新可以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延续性创新是指生产商按照现有客户的需求,改良和提升现有产品的技术。
也就可以说,延续性创新是渐进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相反,破坏性创新是指创新者把产品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然后把新的产品推广给消费者,目的是颠覆现有的市场。
破坏性创新的产品可能比原有的产品更简单,性能亦可能不及原先市场的同类产品。
但它们往往是较便宜和方便的,可以吸引到更多人试用产品。
所以破坏性创新的特点是高风险和不稳定的。
可以这样说,当你把制成品造出来之前,你都不知道哪一类型的消费者会比较喜欢和接受你的产品。
诚然,高风险换来的自然是高回报。
事实上,现在有不少成功破坏性创新的例子。
香港近年流行的免费报纸便是一例。
一般来说,中小企比较多采用破坏性创新。
原因是市场上大部分时间都被现有的大公司垄断了。
它们希望可以利用破坏性创新颠覆现有的市场,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历史上亦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约50年前,破坏性创新者制造的液压挖掘机取代当时最流行的缆控机械铲土机。
此举颠覆了当时挖掘机的市场,不少行业的龙头大佬被小企业淘汰了。
香港近年流行的免费报纸亦可以算是十分成功的破坏性创新例子。
现在以广告费来说,在免费报纸登广告比报纸还要贵。
由此可见免费报纸已经在市场建立一定的地位。
诚然,不少大企业都不喜欢用破坏性创新,反而喜欢用延续性创新。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明知道破坏性创新可能为公司开拓更大的市场份额,大企业都不愿采用呢?这个问题会在日后文章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持性创新还是破坏性创新【摘要】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经营环境不确定性使传统管理理论的适用性受到了挑战。
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为新企业的成功和老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简要介绍了维持性创新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应采取的创新类型,为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维持性创新;破坏性创新;生命周期由于破坏性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多数公司的经营者都倾向于采取维持性创新模式。
但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人类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发明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许多在维持性创新取得成功的大公司经常陷入创新的困境——面对一些新技术,传统的创新管理理论不能奏效,企业往往不知所措,这样的困境不仅表现在利润的下降和市场份额的减少,甚至还可能表现为公司倒闭。
本文以企业生命周期为背景,介绍了在生命周期各阶段所应采取的创新类型,为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者克莱顿·克里斯滕森通过对磁盘驱动器工业的研究,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以环境为基础把创新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分类——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和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
维持性创新是指对现有市场上主流客户的需求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客户更挑剔的要求。
“渐进性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
大量的小创新不断地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质变的大创新。
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破坏性创新是指改变了原有技术发展路径的创新,它不是向主流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性能更强大的产品,而是创造出与现有产品相比尚不足够好,但又具有不为主流市场用户看重的性能的新产品。
破坏性创新产品一般价格便宜、结构简单、功能新颖,便于使用,这对于处于边缘市场上不太挑剔的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又将破坏性创新分为新市场破坏(new- market disruptions)和低端破坏(low- end disruptions)。
新市场破坏是为了满足这种顾客的需求,他们由于缺钱或缺乏技能而无法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新市场破坏与“非消费”竞争,新市场破坏产品价格更适宜,使用更简单,使得一个新群体能更方便地拥有并使用这些产品。
新市场破坏面临的挑战是怎样开辟出这样的新的市场,面对的将是那些从未使用过类似产品的客户而不是目前市场的用户,克理斯藤森把它称作与“非消费”进行竞争。
低端破坏植根于最初的价值网络或主流的价值网络,它并不创造新市场,而是以低成本的商业模式,通过吸引主流企业不看重的低端顾客的消费而发展壮大。
这些顾客以前也购买主流产品,由于价格较贵,购买量可能很小。
而一旦有了价格合适的类似产品,他们将非常乐意接受。
低端破坏者的营销任务就是将低成本商业模式扩展到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消费者正试图获得的产品上。
二、企业生命周期简介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企业基本上都要经历一个酝酿、筹建、运营、发展, 到最后衰退直至消亡的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死亡。
它一般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
(一)创业期这一时期,企业规模小、结构简单,拥有的各种资源都很有限,而且因为是新进入者,未能树立起企业声望和企业形象,因而很难从企业外部得到援助。
此时,企业的最大任务是生存, 如何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任务。
因此, 企业要把握好自身的发展方向, 追求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 为企业发展打好相应的基础。
(二)成长期这时顾客对企业渐渐熟悉,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基本上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已经渡过了生存危机。
企业应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更多忠诚的顾客,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
同时,应追求产品和服务的变异性, 即要不断改变自身产品和服务的特点, 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成熟期拥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良好的企业形象、知名度和稳定的顾客群,且企业内部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经过前几个阶段的不断积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在这一阶段,竞争逐渐加剧,产品售价降低,销售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下降。
(四)衰退期在此阶段, 可能由于企业自身的问题, 也可能是由于整个产业和宏观经济环境的问题, 导致企业的经营出现危机, 企业效益在不断下滑。
衰退期的主要特征是:1.销量、利润急剧下降,呈现负增长态势。
2.产品、设备及工艺老化。
3.企业思想僵化,创新意识严重缺乏。
三、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创新类型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企业创新的类型也不同,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能力也在发生变化。
从维持性创新到破坏性创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实上,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会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等诸多层面上反映出来。
在企业从创业期向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成长过程中,它们不断地互动演化,丰富着企业创新的内涵。
(一)创业期创业期是企业创立和初始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组织系统还不很完善,资金比较缺乏,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都比较强,但由于没有树立起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在市场内外都没有得到认可。
1.技术创新。
在创业期,经营者要从零开始,企业没有任何成熟的产品或工艺,要想获取利润,就要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或新工艺。
因此,在该阶段,各企业往往采取破坏性的创新策略。
2.产品创新。
在创业期,企业为市场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产品或服务。
因而该阶段的产品创新也是破坏性的。
3.业务模式创新。
在这一阶段,选择和确立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业务模式成了一个主要问题。
因为业务模式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而且业务模式一旦确立,就很难更改。
同时,技术创新也对业务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该阶段的业务模式创新也是破坏性的。
(二)成长期成长期的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服务,创新意识也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逐渐提高。
但企业自身能力还比较弱,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也有一个过程,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创新的合作体系,加强合作创新,提高企业创新的组织能力。
1.技术创新。
在这一阶段,企业要保持活跃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和实施技术创新。
该时期的企业以维持性创新为主,也可能包含一些破坏性的技术创新。
2.产品创新。
在这一阶段,企业已拥有自己的产品,而且产品在不断成熟,同时市场份额逐步提高。
抢夺市场份额、创造顾客忠诚成了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
因此,这一阶段的产品创新是维持性的。
3.业务模式创新。
在这一阶段,企业业务模式已经固定下来,因此,企业业务模式的创新是维持性的。
(三)成熟期企业成熟期是企业生命中最为理想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在市场上完全站稳,企业形象已经树立,生产规模也已扩大,盈利水平达到了高峰。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企业内部往往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大的市场份额使企业拥有很强的资金能力、高的知名度和企业形象。
1.技术创新。
在这一阶段,随着原有技术优势的逐步失去,企业的发展遭遇到瓶颈期。
因此,为了成功地过渡到蜕变期,企业在维持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技术产品或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以掌握新的技术优势,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
因此,这一阶段的创新由维持性向破坏性转变。
2.产品创新。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产品已达到成熟,顾客群稳定,市场地位比较稳固。
但由于更多竞争者的涌入,市场竞争极其激烈。
企业应不断优化产品,占领一些细分市场。
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在产品上的创新是维持性的。
3.业务模式创新。
在这一阶段,成功的企业往往能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充分体现,组织各成员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但企业基本的盈利模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成熟阶段的业务模式创新是维持性的。
(四)衰退期企业在衰退期,在各方面都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产品方面。
主要产品即将或已被市场淘汰,销售出现严重下降,利润也严重下降,甚至开始出现亏损。
此时,企业若不能及时转移市场,投入新产品,则只能面临破产危机。
在这种状况下,企业面临着背水一战的境地,有着置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
这样的企业应尽快回收老产品,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技术升级换代或者全新技术的开发上,或采用追随创新模式跟随市场的新的领导企业,或在仍能找到合作伙伴的前提下进行合作创新,尽快开发出新产品,挽回失去的优势和市场,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从长期看,企业的衰退期也是它的第二个初创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都是破坏性的。
自此,企业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生命周期循环。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对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典型的创新策略的选择模式总结如表1所示。
四、结论破坏性创新理论相当适合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
我国拥有一个跨越低端和高端的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同时针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中的非消费者实施破坏性创新,是破坏性创新产生和发展的理想最初市场。
但我国企业以往只关注维持性创新,对破坏性创新重视不够,自主品牌太少,竞争力太弱。
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我国企业应加强破坏性创新研究,在不同的时期选择相应的创新类型,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1] 克雷顿·克里斯滕森著.吴潜龙译.创新者的窘境[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2] 秦辉,傅梅烂.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选择策略[J].软科学,2005(1):78-80.[3] 何志昂.破坏性创新理论及启示[J].当代经济,2007(5):134-136.[4] 李永峰,张明慧.论企业生命周期[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22(3):21-25.[5] 韩利红,王立志.企业生命周期及成长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3(12):129-132.[6] 罗险峰,胡逢树.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创新行为及风险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2):60-61.[7] 张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破坏性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8] 杜伟锦,章青,李欢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民营企业创新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2(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