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南开大学 李维安)
公司治理学-李维安-第3章股东权益:谁是治理主体复习过程

普通股东会议每一个日历年举行一次,正是因为如此 才又被称为股东年会。
股东年会的间隔期虽然以一个日历年为单位,但也有 一定的弹性,不过通常不得多于15个月。
非常股东会议
《公司治理学》
公司史上最早的非常股东会议,大多由董事们视公司的具体经营 状况决定是否召开
由某些股东倡议召开非常股东会议,且附议的有表决权的股本一 经超过某一比例
第三章 股东权益:谁是治理主体
学习目的 & 关键词 第一节 股东权益及其特征 第二节 股东大会及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第三节 公司治理主体的选择 复习思考题 案例讨论题:只有董事长一人参加的股东大会
《公司治理学》
第三章 股东权益:谁是治理主体
学习目的 1. 解释股东权益的概念及其与债权人权益的差异; 2. 理解中小股东维护机制; 3. 区分普通股权与优先股权、不同股东的权利内容; 4. 明确股东大会的职能; 5. 掌握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及二者的不足;
3.
优先认股权
4.
股票转让权
优先股股东的权利
1.
利润分配权
2.
剩余财产清偿权
3.
管理权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其权利特征
1.
国有股
2.
法人股
3.
流通股
《公司治理学》
《公司治理学》
三、 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的比较
差别主要体现在: 1. 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在公司经营中所处的地位
不同 ; 2. 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各自承担的风险不同; 3. 两种权益的偿还期限不同。
《公司治理学》
【网络连接3-1】:中华网遭遇股东集体诉讼
或许是因为上市较早的原因,中华网是我国在美上市的门户网站 最早面临股东诉讼的网络公司。
公司治理学(第三版)李维安3-第三章

2020/7/5
12
股东会议的表决制度
《公司治理学》
举手表决 投票表决。投票表决可细划为两种:
法定表决制度 累加表决制度。 代理投票
2020/7/5
13
二、中小股东及其权益
中小股东 社会公众股股东 大股东(“一股独大”)
《公司治理学》
2020/7/5
14
三、中小股东权益的维护
《公司治理学》
2020/7/5
22
《公司治理学》
【网络链接3-2】:共同决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德国、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欧洲国家已经采取了某些形式 的共同决策,但是,它们的经验并没有提供任何结论性的成果。一 些观察家曾认为,尽管这种制度并没有给予员工足够的权力去彻底 改变企业的行为,但是它们的确发挥了信息窗口的作用。不管从企 业到员工,还是从员工到企业,它们都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信息源以 支持工会的集体谈判和劳资联合委员会的决策,而这恰好是工人发 挥他们影响的地方。因此共同决策可以作为传统契约安排的有效补 充………
传统的公司法以市场没有缺陷、具有完全竞争性假定为基础,公 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就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 优。然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越来越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以管理者、职工为主的包括供应商、债权人、社会 等相关利益主体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以公司股 东利益为主导的前提下,兼顾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式应该是 未来公司治理主体选择的取向。
2020/7/5
15
《公司治理学》
【网络连接3-1】:中华网遭遇股东集体诉讼
或许是因为上市较早的原因,中华网是我国在美上市的门户网站 最早面临股东诉讼的网络公司。
中小股东控告中华网的理由是:中华网在上市过程中存在私下协 议没有向公众披露,同时存在涉嫌操纵股价的行为……… 资料来源: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7-78页。
李维安《公司治理学》读后感

李维安《公司治理学》的启发杜茜(2007110039)参考了南开大学李维安老师《公司治理学》的课件第六章:《高层管理者:激励与约束》,结合自己的想法,对如何在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我的建议是:第一,建立企业家市场,到市场上选老总。
如果管理者是通过行政任命的,这不仅有可能使企业得不到合适的管理者,而且在这个前提下,若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制定一个较高的工资标准,则有可能是滋生新的平均主义的温床,培养出一个高薪管理者阶层,而体现不出不同能力的经营者价值的差异性,使一些很有作为的企业家得不到真正的激励。
所以管理者要真正各得其所,并与企业真正生死与共,应以老总的选拔市场化为前提条件。
第二,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他们期权。
在这方面,除了推行年薪制、继续注重精神奖励外,还要积极探索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其中一种较好的方式就是给高层管理人员以股票期权,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给予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种权利,允许他们在特定时期内(一般3-5年),按某一预定价格购买本企业普通股,这种权利不能转让,但所购股票仍能在市场出售。
股票期权行权所需股票的来源渠道有两个:一是公司发行的新股票;二是通过留存股票账户回购股票。
根据我国企业的情况,其具体作法是经股东大会同意,将预留报酬中的一部分,无偿但有条件地分配或奖励给公司高管人员。
这种激励制度将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所得与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的资本升值及广大股东的利益得以很好地结合,不仅有利于激发高管人员经营管理的能动性,更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素质。
第三,建立风险机制,给他们风险。
管理者承担的风险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的风险和职业上的风险。
只有奖励没有风险的机制,则管理者可能会为得到奖励而使企业冒较高的风险。
成功了,管理者获得巨奖;失败了,没有多大损失。
尤其是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不强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方面的冒险行为,从而增加企业的风险。
所以一种好的分配制度,既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要尽可能防范风险。
公司治理学_李维安_第4章董事会与监事会:单层制还是双层制 (2)

《公司治理学》
单层制董事会
股东会 执 行 职 能 监 督 职 能
董事会
图4-1 英美模式的董事会结构
《公司治理学》
双层制董事会
股东会
监事会
决策、监督职能
董事会 图4-2 德国模式的董事会结构
执行职能
《公司治理学》
业务网络模式或者说日本模式
股东会
执 行 职 能
执行董事 会
监督董事 会
监 督 职 能
《公司治理学》
二、我国监事会的相关规定
一.我国《公司法》所表述的监事会
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所表述的监事会 三.《公司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监事会或者监事行使 下列职权 【网络链接4-2】多了一双“火眼”:上市公司设立 独立监事
《公司治理学》
【网络链接4-2】: 多了一双“火眼”:上市公司设立独立监事
《公司治理学》
董事的权利、义务及免责
1.董事的权利
2.董事的义务 善管义务 竞业禁止义务 私人交易限制义务
3.董事的法律责任与免责
《公司治理学》
【案例4-1】:董事的义务
原告和被告都是泛美航空公司驻原西德的飞行员,1977年4月,两 个人在美国的俄勒冈州成立了一家名叫“柏林空运”的公司,由 被告担任总裁,原告担任副总裁,两人还同时担任董事。公司的 股东除原告和被告外(各占33%),还有lelco公司(由被告郎德格伦 及其家人拥有,占柏林空运的3.3%)及柏林空运的律师(占公司股 份的1%)。在成立公司时,原告和被告曾试图争取与一家柏林旅 行代理集团签署一份盈利前景看好的合同。1977年11月,原告和 被告与该集团的代表进行了会晤。自此,所有后来与该集团的接 触都是通过被告或其授意的雇员进行………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第二版)李维安第十一章

美国模式:两级中心 日本模式:集权制 欧洲模式:分权制
二、跨国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母子公司治理
集中控制 分权 再集中
三、跨国公司战略与母子公司治理
国际战略条件下 多国战略条件下 全球战略条件下 跨国战略条件下
一、母公司的治理传统
(一)美国模式:两级中心
第十一章 跨国公司治理
文化对接的瓶颈
学习内容
第一节 跨国公司治理的内涵与现状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内部治理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外部治理 第四节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公司治理
学习目的
1.了解跨国公司治理体系的特点; 2.对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机制有深入理解; 3.掌握跨国公司的治理机制及其特点; 4.明确跨国公司外部治理对跨国公司行为的
全球化的产品通常是依赖于各国的相似性, 而不是文化差异来销售的,因此,母公司统一 制定战略。
三、跨国公司战略与母子公司治理
(四)跨国战略条件下的母子公司治理
实施跨国战略的跨国公司通常将那些最重 要的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母公司运营,这不仅仅 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更为重要的为了保护特 定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对全体管理人员的必要 监督。
三、跨国公司战略与母子公司治理
(二)多国战略条件下的母子公司治理
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企业采用多国战略, 意味着将其海外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来对待, 总部仅控制一个底线,而将每个国家作为一个 利润中心。
三、跨国公司战略与母子公司治理
(三)全球战略条件下的母子公司治理
实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会采用一切方法 来实现其产品在成本和质量上的最佳定位。
三、对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缺乏有效的监 督机 制
具体体现在: 在国际范围内,没有一个就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李维安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李维安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57年出生于青岛,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
现任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代管理研究所所长、《南开管理评论》主编。
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学术职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历背景:85年9月—88年6月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88年9月—93年7月南开大学—日本一桥大学联合培养经济学博士93年4月—96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商学(管理)博士主要研究著作:《公司治理教程》,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业股份制改造》,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企业活力理论与评价》,专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2月《完善公司治理:东亚视角》,专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11月《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专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5月《有效沟通》,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突破惯性思维》,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李维安:中国企业需要一次新的“改革开放”2009-02-16 17:23:17文/李维安网友评论0条众多企业陷入“三聚氰胺”漩涡,显然不再是单纯的管理不当所致,恰恰凸显了经济型治理缺失蕴涵的巨大治理风险。
一个有志于打造“百年老店”的企业,必须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否则,无论如何是无法实现基业常青的。
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企业治理改革滞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几个阶段,贯穿其中的一条基本主线,就是要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变。
然而在市场化进程中,我国企业治理改革明显滞后于产品市场改革,产品市场竞争加剧,而企业却未建立相应的治理体系;行政型治理放松的同时,经济型治理却未及时确立。
由此,行政治理一放松,企业常陷入内部人控制状态;而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行政型治理。
公司治理(南开大学 李维安)

2。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陷入持续衰退。 3。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休克疗法和内部人控制。 (1)休克疗法:在极短时间内,通过紧缩财 政和信贷、放开物价、货币自由兑换、私有 化,以实现经济稳定的措施。 (2)内部人控制:前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靠 政府的优惠政策,成为本企业股份的主要持 有人,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营行为不符合现代 企业制度的运作规范。 4。中国:国有企业亏损和资产流失及内部人控 制。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一、公司治理的实质及研究公司治 理问题的背景 二、公司内部权利结构的新界定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模式和经 验模式 四、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
一、公司治理的实质及研究公司
治理问题的背景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及实质
1。关于公司治理含义的四种解释 (1)公司治理是所有者、董事会和公司 高级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 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 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 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 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 理人员的聘任、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 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在董事会的授 权范围内管理公司。
三、公司治理的理论模式和经验模式 (二)公司治理的经验模式
1。私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家族资本主义)
• 从股权结构看,股东均为私人股东,股份持有相对集 中,主要被少数私人家族持有,一般在50%以上。 • 从持股的稳定性看,稳定性高,股票流动性差,持股 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公司,而非投机牟利。 • 从持股形式看,参与制是基本形式。 • 从权利结构看,大股东掌握公司控制权,公司所有权 与公司控制权相统一。“用手投票”发挥决定作用。 • 从外部控制机制看,产品市场发育成熟,经理市场也 已存在,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发挥作用,但他们均 构不成对公司的决定性控制和影响。“用脚投票”作 用微弱。
公司治理李维安答案

公司治理李维安答案【篇一: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概述1、最早提出公司治理问题的是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
1932年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提出,“随着公司财富的所有权变得更加广为分散,对这些财富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已经变得越来越少集中于同一个人之手。
在公司制度下,对行业财富的控制可以而且正在被以最少的所有权利益来完成。
财富所有权没有相应的控制权,而财富的控制权没有相应的所有权,这似乎是公司演进的逻辑结果。
”郎咸平认为,伯利与米恩斯把资本家和劳工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了转移,转换为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这一转换得到美政府的支持。
伯利和米恩斯在书中说:20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最大的200家大众公司中,由大股东拥有并控制的公司不到5%,占公司数量的44%的公司和占财产58%的公司由所有权相当分散的少数股东和管理者拥有,并区分了所有者主导型企业(o-m)和经理主导型企业(m-m)但郎咸平认为200个样本公司中证据确凿的大众持股公司只有44个,而200家公司中106家是工业公司,其中只有4家是大众持有公司【ps:1、引导案例:美加州政府雇员退休基金会:19842注意1932年大危机的背景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政府中的时间时1980年代期初,威廉姆森提出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指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即股东会授权董事会经营企业的财产,董事会再聘任班子来具体实施经营,经理再通过职权部门,科室等层次,一直传达到每个员工。
何业东,曾刚《公司治理的产生,内涵与机制》,《现代管理科学》,2002,4期“伯利—莱恩斯命题”:公司控制理论的衍生与演化探析。
广东财经职业研究学报,2008(12)但这一事实却不能抵减伯利与莱恩斯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尤其在今天看来。
】2、在现代中突显其重要性则源自1984年美加州政府雇员退休基金会的遭遇,并最后形成世界潮流。
3、英国的情况英国无疑是在公司治理运动中创先河的国家。
公司治理(第二版)李维安第三章.pptx

第一节 股东权益及其特征
一.股东权益的概念 二.股东权利的种类 三.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的比较
一 、股东权益的概念
权益 股东 股东权益
二、股东权利的种类
普通股股东的权利
1. 剩余收益请求权和剩余财产清偿权 2. 监督决策权 3. 优先认股权 4. 股票转让权
优先股股东的权利
股东会议的表决制度
举手表决 投票表决。投票表决可细划为两种:
法定表决制度 累积表决制度
代理投票。
第一百零七条股东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大会 会议,代理人应当向公司提交股东授权委托书,并在 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
一般事项
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 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
特别事项:三分之二
1. 利润分配权 2. 剩余财产清偿权 3. 管理权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其权利特征
1. 国有股 2. 法人股 3. 流通股
三、 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的比较
差别主要体现在: 1. 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在公司经营中
所处的地位不同 ; 2. 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各自承担的风
险不同; 3. 两种权益的偿还期限不同。
第三章 股二节 股东大会及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第三节 公司治理主体的选择 第四节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
学习目的
1. 解释股东权益的概念及其与债权人权益的差异; 2. 理解中小股东维护机制; 3. 区分普通股权与优先股权、不同股东的权利内
容; 4. 明确股东大会的职能; 5. 掌握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及二
1. 企业价值增值的来源不仅仅是股东最初投入的物 质资本要素
2. 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资源,企业职工 也与股东一样承担了与企业经营效益相关的风险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治理风险阻碍海外并购课件

资产管理公司把呆账坏账挂起来,由汇金持股,汇金公 司代表国家对国有大型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能,但汇 金不是银行的上级。国资委这次改革很大程度上也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治理风险阻碍海外并购
在学习新加坡淡马锡的模式,淡马锡模式成功有两个主 要原因:第一是淡马锡是控股公司的模式。国资委本身 规模很大,管的企业很多,国资委本身能不能成为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治理风险阻碍海外并购
认为新一轮海外并购热是否有风险?李维安:肯定有风 险的。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蕴含着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的 重大机遇,这为握有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中国提供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治理风险阻碍海外并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不能局限于购买美国国债, 而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并购。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掌 握国际并购中的治理规则。海外收购成功与否,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治理风险阻碍海外并购
它们为例进行说明吗?李维安:现在央企的母公司基本 还是国有独资,而且有些也没有规范的董事会等治理体 系。但是央企现在的根本问题,是一元股东的问题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治理风险阻碍海外并购
。为解决一元股东的问题,国资委现在采取整体上市的 办法。整体上市这块银行走在了前面,因为银行借鉴了 债转股的做法,为了债转股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治理风险阻碍海外并购
各级政府、工会组织、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都是要考 虑到的。可见,海外上市公司要想赢得一席之地,必须 先练好公司治理的内功,尽可能减少或者避免因制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治理风险阻碍海外并购
度落差而形成的公司治理风险连续累积和集中释放所带 来的巨大损失。时代周报:如何练好公司治理的内功? 现在中国很多国有银行和央企都在海外上市,能以
公司治理的焦点问习题与突破方略

欢迎共阅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公司治理的焦点问题与突破方略国企改革当前已进入公司治理的新阶段,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教授和他的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目前,很多人仅仅把公司治理作为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来实践,这有可能会出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新的“空洞化”结局。
不仅如此,公司治理实践中也遇到了六大焦点问题:即国有企业的有效治理机制否需要公司治理原则、南开课题组认为,突破口如下:一、从治理结构到治理机制。
和高层经营者之间制衡关系的研究。
所有问题,的超越结构的治理机制。
会发挥作用的内部监控机制,长期以来,国内对企业集团研究多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则表现出其局限力图解决企业集团公司治理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所以,公司治理必须跨越单个企业的治理边界,实现从“公司”治理到“集团”治理。
三、从国内公司治理到跨国公司治理。
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会受到不同法制、金融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公司治理模式也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交织和渗透,这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存在着众多不同国别的跨国公司和合资公司,在他们与中国国情的嫁接中,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国公司治理能否与中国的国情融汇贯通。
因此,研究在中国市场中的外国公司的治理模式是我们吸取国外良好公司治理经验的一条捷径。
课题组对不同国籍的合资企业(包括中日、中德以及中美等合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四、从研究公司治理理论到制定《中国公司治理原则》实务。
近年来,课题组在深入研究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企业改革实践最需要的公司治理实务仍是一个空白。
他们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原则,以此来完善中国公司治理理论和促进公司治理实务的发展。
在倡导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的同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收集了60多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公司治理原则,取得了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公司治理学(李维安)第四章 董事会与监事会:单层

4、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 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 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5、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 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 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 司同类的业务;
6、接受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7、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8、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
特点:公司之间通过内部交易、交叉 持股和关联董事任职等方式形成非正 式的网络关系,公开上市公司的董事 会规模庞大,董事会中包含四五个等 级组织。
业务网络模式或者说日本模式
股东会
执 行 职 能 监 督 职 能
执行董事会
监督董事会
图4-3 日本模式的董事会结构
从治理角度分析,中国公司董事会模 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进行选择。 附: 董事会模式比较——麦肯锡
董事会
图4-1 英美模式的董事会结构
双层制董事会
一般来说由一个地位较高的董事会监管一 个代表相关利益者的执行董事会。这种董 事会模式是社会导向型的,也称为欧洲大 陆模式。 特点:地位较高的监事会全部由非执行成 员组成,包括主席。执行董事会全部由执 行董事组成,主席是CEO。监事会具有聘 任、监督和在必要时解聘执行董事会成员 的权力。
四、董事会的特征 (一)董事会的独立性,是衡量董事 会质量高低的第一个指标,主要体现 在:
1、董事长与总经理或首席执行官 (CEO)的两职状态; 2、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
(二)董事会的激励与约束 (三)董事会的行为 董事会的年度会议次数、董事的出席率 决定公司经理的任免 (四)董事会的人员 董事的年龄 董事的知识结构与管理经验 董事的任免
建立新的绿色治理观

72 | 创新世界周刊 | 2023.52023国企管理智库大会——会议篇·主题报告(一)自20世纪70年代公司治理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已经从问题研究发展成为新兴学科。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正式将公司治理列为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代码。
这是公司治理新兴学科发展的又一成熟标志。
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利益的制度安排。
国务院国资委专门成立了社会责任局,明确表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2023年所有央企上市公司都要按照ESG 进行披露,这预示着最新的趋势就是绿色之旅——ESG ,即新的治理观的建立。
ESG 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体ESG 从单词理解,E 指环境、S 指社会、G 指治理。
从实质上认识,重视环境(E )和社会责任(S )的治理(G )就是绿色治理。
这是新的“天人合一”建立新的绿色治理观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 李维安观念,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包容性发展。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绿色制造,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而这些绿色管理行为的统领就需要绿色治理观念的建立和绿色治理机制的实施。
我们认为绿色治理出现的历史和逻辑背景,是公司治理发展的新趋势“在当前绿色治理的背景下,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承载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包容性发展,是一种崭新的绿色治理理念。
企业作为主要的资源消耗者和污染物排放主体,是绿色治理的重要主体和关键行动者”,李维安在2023国企管理智库大会上作主题报告时表示。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Exclusive 独家使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公司治理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 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以及在公司众多的利益相关者 当中,由谁来控制公司,怎样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 同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等。 (3)公司治理包括董事和董事会的思维方式、理论和做法, 它涉及的是董事会和股东、高层管理部门、规制者和审计 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因此,公司治理是现代 公司行使权利的过程 (4)公司治理就是借以委托董事、使之具有指导公司业务 的责任和义务的一种制度,是以责任为基础的。一种有效 的公司治理制度应能够提供规制董事义务的机制,以防止 董事滥用手中的这些权利,从而确保他们为公司的最佳利 益而行动。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模式和经验模式
(一)公司治理的理论模式 股东中心论 • 该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的出资人,公司的经营目标自然首先 要体现股东意志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也目标,公司的权利机构 都要以股东的意志和利益为发挥作用的基础,股东大会是体现 股东意志的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受股东委托,在公司决策中 发挥主导作用。 经理中心论 • 该理论认为,现代公司制度是一个管理职能高度专业化的组织 机构,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承担管理工作,他们是公 司内部真正有权利的阶层,而公司出资人已经失去了控制公司 的能力。 利益相关者中心论 • 该理论认为,现代公司内部和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利益主体是多 元的,他们是股东、董事、经理、雇员、债权人、供货者、社 区、政府等。股东关心股息、雇员关心工资、债权人关心本息 的偿还、经理关心职位和薪水、社区关心环境和就业、政府关 心税收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应该体现各利益相关 者的要求。
二、公司权利结构的新界定
(一)对“两权分离”理论的再认 识
“两权分离”理论的含义:
• 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 等经济关系的体系; • 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各项权能可归结为所有权 和经营权,且两权即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
两权分离理论的缺陷:
• 将所有权与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割裂开,否 定了所有权的统一性; • 将控制权与经营权相混淆,否定了所有权的主导 性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借鉴
一、公司治理的实质及研究公司治 理问题的背景 二、公司内部权利结构的新界定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模式和经 验模式 四、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
一、公司治理的实质及研究公司
治理问题的背景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及实质
1。关于公司治理含义的四种解释 (1)公司治理是所有者、董事会和公司 高级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 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 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 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 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 理人员的聘任、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 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在董事会论与两权分离理论的比较:
1。贝利和米恩斯将控制权理解为所有者 对董事会的支配和监督,两权分离指股 东丧失人事权;“两权分离”理论强调 分权,突出法人财产权。 2。贝利和米恩斯认为所有权和控制权分 离股东利益会受损,两权分离理论则认 为这样可以下放企业自主权,实现政企 分开。 3。贝利和米恩斯不认为两权分离是效率 的源泉,也不是股份公司的本质特征。
2。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陷入持续衰退。 3。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休克疗法和内部人控制。 (1)休克疗法:在极短时间内,通过紧缩财 政和信贷、放开物价、货币自由兑换、私有 化,以实现经济稳定的措施。 (2)内部人控制:前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靠 政府的优惠政策,成为本企业股份的主要持 有人,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营行为不符合现代 企业制度的运作规范。 4。中国:国有企业亏损和资产流失及内部人控 制。
• 德国法人股东主导型模式
– 法人持股占大量,银行通过持股成为公司的控制者。 – 实行双重制衡机制。监事会和理事会制度共同发挥作用。 – 资本市场作用微弱。
四、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
(一)可能的选择是建立法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 建立经理主导模式的条件不成熟。
• 国企实行经理主导模式与国有制的性质不相符。经理主导易出现 内部人控制现象。 • 非国企则大都由出资人控股。 • 受儒家文化影响,非国企内部亲和力弱,关系纽带,特别是血缘 关系纽带、老同学、老战友以及同乡关系是主要的社会资本。他 们不利于经理主导模式的形成。
(二)对现代企业制度权利结构的新界定
1。公司所有权(corporate ownership ) 该权利是公司出资人的权利,它决定着公司剩余的 分配,是公司控制权的基础。 2。公司控制权(corporate control ) 该权利本质上是决定公司董事会成员任免的权利, 该权利属于所有者或股东。 3。公司治理权(corporate governance) 该权利是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管理和经营行为进行 监控的权利。 4。公司经营权(corporate management) 该权利是公司经理人员所从事的公司日常经营和管 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等。
2。公司治理的实质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旨在对公司 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和行为 进行约束和规范,以实现公司经营目 标的制衡机制
(二)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背景
1。美国:经理阶层收入过高和经济竞争力下降
(1)有资料显示,美国大公司经理人员收入的增 加与公司绩效之间缺乏正相关性。有学者对美国 150家大公司经理报酬进行研究,发现当每股的收 益上升10%,经理人员基本薪金和年度奖金就上升 13。4%。而当每股收益下降10%,经理人员的报酬 却上升4。1%,甚至每股下降55%,经理人员的收 入仍跟过去一样。现在,大公司总经理年收入超过 1000万美元已不罕见。 (2)80年代中期,巨额联邦赤字和贸易赤字;低 下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率;美国产品对日本和德国 缺乏竞争力。
三、公司治理的理论模式和经验模式
(二)公司治理的经验模式
2。经理主导的治理模式(经理资本主义)
• 从股权结构看,股东人数众多,持股主体是大量的 社会公众,股票持有高度分散,股东失去控股地位。 • 从持股稳定性看,普通股东持股的目的主要是获利, 而不是为了控制公司,股票流动性很大。 • 从持股形式看,短期性持股为基本形式。 • 从权利机构看,股东大会失去最高权利机构的功能, 董事会成为橡皮图章,经理阶层成为事实上的公司 控制者。 • 从外部控制机制看,商品市场十分活跃,经理市场 趋于成熟,资本市场非常活跃,特别是公司控制权 市场,即兼并和收购交易,对公司经营者形成强有 力约束,其效应是导致公司经营行为短期化。
三、公司治理的理论模式和经验模式
(二)公司治理的经验模式 3。法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机构资本主义) • 美国法人股东主导型模式。
– 法人持股占大量。 – 法人股东单向,且以星座形式持股。 – 法人股东介入公司决策,公司控制权向股东回归。
• 日本法人股东主导型模式
– 法人持股占大量。主银行制成为银企结合的基础。 – 法人交叉持股,持股稳定性强。 – 法人股东组成协调机构,对各个法人股东的经营活动实行引 导。
三、公司治理的理论模式和经验模式 (二)公司治理的经验模式
1。私人股东主导的治理模式(家族资本主义)
• 从股权结构看,股东均为私人股东,股份持有相对集 中,主要被少数私人家族持有,一般在50%以上。 • 从持股的稳定性看,稳定性高,股票流动性差,持股 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公司,而非投机牟利。 • 从持股形式看,参与制是基本形式。 • 从权利结构看,大股东掌握公司控制权,公司所有权 与公司控制权相统一。“用手投票”发挥决定作用。 • 从外部控制机制看,产品市场发育成熟,经理市场也 已存在,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发挥作用,但他们均 构不成对公司的决定性控制和影响。“用脚投票”作 用微弱。
资料一
一、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有股票1000多只,股票市值8000多
亿元,从人数上看,个人投资者达4700万人,占总开户人数的 99.7%,机构投资者只占0.3%,但机构投资者拥有80%左右的 流通证券余额,个人只拥有20%。14万多户机构投资者拥有 6000多亿的股票市值。 二、西方国家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情况 1。美国:1989年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总 值的49.3%,1996年达到52.6%。 2。英国:1989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82.3%,1997年为 79.5%。 3。日本:1989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72.0%,1997年为 81.0%。 三、1997年,机构投资者资产占GDP的比例,英国为169%,美 国为138%,日本为71%,中国为0.09%。
一、1980年美国联邦赤字738亿美元,1988年达 2123亿美元。 二、美国贸易自1976年以来一直是赤字,1988 年达到1370亿美元。而日本1987年的赢余是804 亿美元,为世界之最。 三、1960年-1984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 平均增长率为2。4%,日本则为8。3%。 四、经济增长率,1980-1987年,美国为2。7%, 日本则为3。7%。 五、1988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318美元, 美国19733美元。
选择法人股东主导模式的依据
• 从必要性讲,有助于增强股东的控制力。 • 从可能性讲,机构投资者将成为主要的持股者。
四、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
(二)建立法人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机制
明确国家股的产权主体地位 推进银行法人的股东化进程,强化银企联系 培育机构投资者,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加强董事会的监控功 能 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 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