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依然“革命文学”占主导
2、崛起
1928年初 “革命文学”运动
创造社(后期)、太阳社
无产阶级世界观 为工农大众服务
极“左” 口号标语文学
3、革命文学派与鲁迅、茅盾的论争
【论争的焦点 —— 是否认同“文学工具论” 】
革命文学派: 冯乃超、成仿吾、钱杏邨等 (认同)
鲁迅 文学≠政治 (理性论证)
茅盾 (严厉回击)
茅盾《徐志摩论》 胡风《林语堂论》
◆加强了我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1935年 郑振铎 《世界文库》 ——当时轰动一时的译介园地
同时,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 的作品也被译出。
◆积极推进了文艺的大众化运动 文艺大众化运动研究会 文学形式 传统/西化? 鲁迅的“拿来主义”
三、自由作家的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
④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胡秋原
苏汶
“文艺致死都是自由的”
看似两面开弓,实则矛头指向“左联”
张闻天 化名“哥特”《文艺上的关门主义》
“客观调和的结尾”
▲论争几乎都聚焦于“文艺与其发展的外部关 系上,很少关注文艺本身”
意义
使各方不断地成熟,自身更具吸引力 论争对立面的互补,促进繁荣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30年代文学总特征) 1、文学创作题材空前开拓 ①个人走向社会的历程
1929 国民党 “全国宣传会议” 实质是清理文坛(文化围剿)
4、“左联”的成立及影响 ①概念
②鲁迅的“讲话”
《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对作家队伍的改造
扩大联合战线
辩证地分析问题
指导性文件
③影响
◆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绍,以及开 始用这一理论来进行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 瞿秋白
文学批评
②与“京派作家”的论争(朱光潜、沈从等)
与政治保持距离
和平静穆之美 (无矛盾、无冲突)
文学的功利性 鲁迅“战斗力之美”
③与“论语派”的论争(林语堂等)
1932 《论语》半月刊 《人世间》《宇宙风》
以自我为中心,闲适为格调
文学的社会性
“性灵文学” (回到自然中表现生命的本能、潜在的性灵)
鲁迅视其为“逃避”
1、自由作家的文艺观
“人性至上”
梁实秋 朱光潜 沈从文
▲有对20年代文学的传承,但在30年代 显得不合时宜。
2、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①与“后期新月派”的论争(梁实秋等)
人性论来自百度文库天才论
文学是“永恒的人性文学” 人性是超阶级的 文学是永恒的超阶级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 × 鲁迅:“在阶级社会中的文学他都 带有阶级性,但并非只有阶级性”
茅盾的《蚀》三部曲、长篇《虹》
②城乡资本主义化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历史命运
《子夜》——民族资本家阶层 《骆驼祥子》《月牙儿》——市民阶层
③殖民地化威胁下中华民族的命运
萧红《生死场》 萧军《八月的乡村》
▲关注社会历史内容的广阔度
2、文学形式的变化
抒情的时代
叙事的时代
①中长篇小说(三部曲大量出现)
②多幕剧
第三章 第二个十年文学
第一节 文学思潮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翼文学”
2、非无产阶级文学
民主主义作家 (同盟) 自由主义作家 (对立的)
互相竞争、共同繁荣。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思潮 1、起源 1923 邓中夏、蒋光慈( 提出过“无产阶级文学”) 1924 “春雷社” 1925 沈雁冰(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论来解释文学)
③杂文、报告文学
3、艺术表现上 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②心理剖析更具深度 ③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品格的结合
茅盾——“都市生活世界” 老舍——“小市民世界” 巴金——“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 沈从文——“湘西边城世界” ▲关注民族灵魂历史开掘的深度
4、审美特征
20年代
(小说)悲凄美、感伤美 (散文)雍容、漂亮、缜密之美
30年代 壮阔厚实的力之美
丰富的生活经验 真挚深刻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