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整体感知

《北京的春节》  整体感知
《北京的春节》  整体感知

《北京的春节》整体感知

⑴文章的主旨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⑵文章结构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而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可以划分为:

(一)

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

②7自然段(除夕);

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

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

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二)

第一部分(1--7节):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第二部分(8--11节):描述北京市民除夕,元旦,年初过节

的盛况。

第三部分(12--16节):描写北京市民过元宵节的情况。

第四部分(17节):描写新旧社会过春节的不同。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全文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语境,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 4、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现在的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大家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的

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咱们今天要学习——《小珊迪》这个故事。(板书:小珊迪) 2、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看到这些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知道小珊迪的故事吗?那就快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一)、形象分析,感悟“可怜”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也用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小珊迪。他是怎样描述的呢?再读读课文。 1、指名说。 2、相机出示句子: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1)、点击“薄”字,指导学生读准其读音。 (2)、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些什么?(指名说) (3)、句子比较: 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人教版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篇 记叙文阅读 整体感知 新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篇:记叙文阅读——整体感知综合练习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丢牛》一文,完成1~5题。 丢牛 ①天刚刚亮,万三就起来了。像往常一样,他这么早起来是要把牛牵到后山去吃草。但是今天,万三远远地就觉得牛棚有些异样,走近了才发现牛棚的围栏竟然大开着,他的心不由一哆嗦,探头仔细一看:天哪!那头老水牛,不见了! ②万三急忙问老婆玫瑰昨晚放牛回家,是不是忘了关围栏了。 ③玫瑰慌着说,我,我关的啊……可是……又好像没有关…… ④万三那个气啊!恨不得踹老婆一脚。可他哪敢啊,急得在院子里一阵抓耳挠腮,跺跺脚,冲出了家门,玫瑰自知理亏,不敢多说话,红着脸跟上去找牛。他们村里村外,山前山后,到处找,逢人就问有没有见到一头水牛。街坊邻居也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帮着找。但是大伙儿找了一下午,把高老庄的旮旯胡同翻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一点牛的踪迹。 ⑤乡亲们围着万三的牛棚,对沮丧万分的万三夫妇说些宽心的话,详细询问牛丢了的过程,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牛的去向。这时候,一个乡亲一拍大腿,说,牛一定是梁庄的毛贼偷了去,听说最近梁庄的牛也丢了好几头呢。万三家离梁庄最近,晚上偷牵了去不过一支烟的功夫。我们不如去梁庄找找吧? ⑥可是梁庄到处是山洞和地窖,贼子牵去藏起来,根本就没法找。提议遭到了否定。玫瑰听着听着就瘫在地上,嚎啕大哭:这头牛还是贷的泗阳县农村合作银行的款买的啊,我们全家还靠这牛吃饭啊,这挨千刀的贼……。万三在一旁一个劲地唉声叹气。 ⑦乡亲们又劝慰了一阵,各自散了。天刚擦黑的时候,就有乡亲三三两两进了万三家。每人都带着一些东西,有的抓着一只鸡,有的挽着一篮子禽蛋,还有的提着一麻袋瓜果蔬菜。 ⑧你们──你们这是干什么?万三感动地说。 ⑨这些都是自家的东西,不值几个钱。赶明儿你拿到城里卖了,换点钱先给玫瑰她娘看病。 ⑩谁能不碰上个倒霉事儿,别太往心里去。 ⑾嗯,乡亲们的情,万三记一辈子。万三已是热泪盈眶。 ○ ⑿次日,万三又起了个大早,玫瑰叫他把乡亲们送来的东西挑到城里卖去。万三刚要出○ 门,就听见牛棚那边有熟悉的声响。他不由纳闷,跑过去一瞧,老水牛正嚼着干草!万三惊呆了,结结巴巴地喊:玫瑰──,玫瑰── ⒀玫瑰一看到牛,只觉眼前一黑,差点摔倒。 ○ ⒁万三说,这下好了,牛自己回来了。我也不用进城了。乡亲们送来的那些东西咱们等○ 会儿还给人家去。 ⒂听到这里,玫瑰眼珠一转,悄声对万三说,东西就不用还了吧? ○ ⒃万三说,那哪儿成,牛不是已经回来了吗? ○ ⒄咱家的牛是回来了,可是……玫瑰眉头紧锁。 ○ ⒅可是什么,别人早晚会知道的呀? ○ ⒆我们先将这牛牵到咱家后院的那个山洞里去。等到明天半夜里,你将牛牵到城里卖了,○ 不就行了吗?玫瑰拍了拍万三的脑门,喜笑颜开 ....。 ⒇万三对玫瑰一向俯首贴耳,也就只好照着她说的做了。他们将牛拉到了后院的山洞里。 ○ 万三还借着月光在洞口垒起了一道石头墙,顶上了门板。 21到了四更左右,夫妇俩就摸着黑起来了。到了山洞口,却吃惊地发现石头墙塌了,牛○ 又不见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在阅读中注重整体感知,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语文教学也应更加重视“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1.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 1.1 匆忙研读,浅尝辄止。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

么。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1.2 注重内容,忽视形式。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1.3 放任自流,缺乏指导。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2.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2.1 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读

整体感知文章

整体感知文章(文段)的内容 一、整体感知的概念 整体感知,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段的中心和主旨,把握作者的意思和思路。阅读材料时首先要清楚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各个段落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总之,要把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要孤立片面地分析问题,确实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样才能够真确地做好每道题目。 二、考纲知识解读 1、辨明文体,明确不同文体应该整体重点把握的内容:训练中应该与各类文体的阅读训练结合起来。 2、认真领会标题与注释对文章内容的提示或概括作用,达到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目的。 3、通过明确文章议论、说明的话题范围或记叙的中心事件来整体把握阅读材料。 4、抓住主旨句。主旨句往往能直接解释文章的中心或主旨,具有极大的概括力。主旨句有的完整,有的不完全,阅读时要留心区分。主旨句大多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少量的在文章中间。有的文章虽无主旨句,但有对文章内各段段意概括的句子或词语,那么将能概括段意的句子或词语归纳起来也就是主旨。在议论文或说明文中可利用文中提示性的语言标志,如“总之”“一句话”“因此”“实质上“综上所述”等,便能很快找到中心句。记叙文的议论、抒情部分,往往和中心有关,阅读时也要多加注意。 三、整体感知文中信息: 信息世指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包括:(1)文中照应题目及画龙点睛的词句;(2)具有特殊含义或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3)文中行文的线索;(4)作者隐含文中的思想感情;(5)作者富有创新意识的观点;(6)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形象。 四、文中信息的表现特征 要快速、准确地感知、捕捉、归纳文中信息,应注意透露文章信息句子的基本特征。这些语句一般是: (1)标示时空转换、上下句(段)关系(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承接)、提示语境特征的提示语。 (2)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各年级框架设想五年级

年级语文课堂搭建五整体感知”教学环节的框架“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教学环节步骤和要点:年级“初读课文▲五抓住课题,开课依始,结合课文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步骤一:导入新课。 紧扣中心,直奔主题,导入学习新课。要注意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使学生 有目的地进入一步的学习。步骤二:学习生字词,读通顺课文。以朗读检查 口头汇报等方式巩固字词学习要点。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词,规范书写的 能力,也要为细致品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步骤三:以轻声读、默读等形式再次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再结合课文写作顺序选择不同的方 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 9 册第六组课文《精彩极了

和和糟糕透了》。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处理教材的理念与策略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 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在教学中仍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 “精入深的学习进程。在教学本课的“初读感知”的环节中,首先根

据课题《》的叙述特点,先让学生提出疑问,既直奔文章主题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又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而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应帮助学生扫 清字词的障碍,因而围绕题目质疑后,就进入教学字词部分时。此步骤要求 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则主要以检查朗读重点句段的形式,帮助学 生把易错难读或难写的字进行归类熟悉。再通过一两个难写字的练习书写,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不写错别字。生字词过关后,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文章大意。再指导 结合题目的关键语句,运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本课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 能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如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2011-11-09 12:40:34) 现代阅读的观念着眼于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些论述都深刻阐明阅读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即使是理解词(句),也要不离篇(段),争取“牵一词而动全文”,而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去建造空中楼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 一、辨体 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这就是说,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比如议论文,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而有效的方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心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方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文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文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再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二、拟题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有一定字数限制的、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既是另拟标题,就不能和文章的原标题相仿,这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拟定。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实现了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在学习《从三到万》一文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叫学生将文题中的“三”和“万”换成别的词,结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既能替代又能概括课文内容的词:“易”和“难”、“浅”和“深”、“简”和“繁”,组成了《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简到繁》的标题。接着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我们找的词来命题呢?学生思考后找到了答案:一是文中有一个关于“三”和“万”的故事,二是这两个数字既简明概括又引人深思,它深刻地说明: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积累,不宜要求过急。 三、点睛 就是从教材的文眼入手,引导学生从一点突破,不枝不蔓,持一点而握全局。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部分小说阅读第一节整体感知教案新人教

第一节整体感知 对应学生用书p242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

记叙文阅读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意,领会重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3、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赏析优美、精彩的语言。 4、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做出简要的评价,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根据文意合理推断、想象、探究。 ■做题原则: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思想。 ■做题步骤:审文审题作答(或审题审文作答) 《流泪的蓑衣》 1.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 分) 该题的考点为“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意,领会重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意在考察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题干中的“辉煌”是阅读的关键。这里的“辉煌”意味着被人重视,不可替代。顺着划线句子往下看,应该不难发现选文的四至六段就是解读所需要的相关材料。通读后,把握好“前生”、“昔日(今世)”两方面就可以了。 一是蓑衣长久以来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二是这件蓑衣与我父亲相依为命,同甘共苦,感受到父亲的温暖,为他遮风挡雨。(若答“与父亲相依为命,为他遮风挡雨”也可以。)(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2. 2.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4分) 该题要求考生:一、懂得围绕“蓑衣的泪水”从文中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二、希望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感情积淀,体会到文中蓑衣“泪水”中所包含的种种情感,并能以有创意的解读来作答。 它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情感积淀与生活阅历。 ①自古至今倍受重视的喜悦自豪;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与满足;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 被闲置的无趣和寂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答对4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解题方法 1、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入手; ★2、从侧面描写入手,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3、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4、从典型事例入手; ★5、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6分) 答案:①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解人意(体谅儿女)、感情深沉(含蓄隐忍)的人。(说明:从父亲听从劝说去陌生的城里生活看出他善解人意;从父亲生活艰辛但从不抱怨、怀念故土但不表露看出他感情深沉)(3分,每个要点1分)。 ②没有忘记(1分)因为: A、父亲多年在农村劳作,与蓑衣“相依为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B、文中反复出现“挂”字。在劳作后,父亲将它挂起来。在不用后,父亲将它挂起来。在修缮房屋后,父亲还是将它挂起来。这都表明父亲重感情,不会轻易抛弃一个自己用过的老物件的。 C、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表明父亲的珍惜程度。 D文末,了解父亲的“我”断定父亲不会忘记; E修缮房屋预示着父亲将来还要回老家,那时自然会看、会想、会披蓑衣的。 第一小题的理解存在较大的难度:五、六两段中父亲作为劳动者的勤劳朴实的形象好把握,七至十段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就是着眼于全文,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全面而仔细的通读、理解,经过反复研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全文有一个整体地了解。整体感知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可以是文章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 对于文章的感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是感性认知,就是粗略地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不必理会没有弄懂的问题,只要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即可。可采取以下方法:①了解背景,明确用意;②把握感情基调,体会精神面貌;③理清思路,掌握线索。 后一个阶段为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它要求对全文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地挖掘,它的内容往往要几经反复细加琢磨之后才能确定。可采取以下步骤:①分析题目,揣摩中心;②把握文意,了解意图;③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A、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B、如果问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4)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是对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的。 A、怎样分析哪些内容是起因,哪是经过,哪是结果呢? 一般起因是交待人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矛盾、难题,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经过是写人物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做了什么; 结果是写这难题、矛盾解决了,经过这个事人们怎么样了。 B、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 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二、记叙的顺序

小学六年级语文讲义记叙文阅读全攻略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的形象和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明确中心。 2.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明确文章的思路、文章结构、层次。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挖掘其潜在或深层意义。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赏析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4.理解作者所写的景或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个人心得,进行感悟评价。 [成语万花筒] 成语不离“天”,在下列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使每个成语完整无误。试一试,你准行。 偷天换()烽火()天得天独()乐天知()普天同() 欢天喜()伤天害()悲天悯()听天由()滔天大() 海阔天()重见天()异想天()石破天()丧尽天() 【参考答案】 偷天换日烽火连天得天独厚乐天知命普天同庆 欢天喜地伤天害理悲天悯人听天由命滔天大罪 海阔天空重见天日异想天开石破天惊丧尽天良 [文常小贴士]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 国色天香——牡丹寒秋三魂——菊花六月花神——荷花 花中皇后——月季凌波仙子——水仙九里飘香——桂花 第5讲 记叙文阅读全攻略(三)

花中隐士——菊花天下第一香——兰花 讲义使用参考 本节课重点在于散文的阅读训练。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说的散文是指以写景、状物为内容的狭义的抒情散文。 [快乐热身]环节重点在积累成语,建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花几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积累。 [读文章试身手]环节选用了四篇文章。教师要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文章后有[教学思路导引]这个环节,教师参考这些内容,也可以补充其它相关内容。 在授课中,建议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再让学生做文章后的习题,教师讲解方法,点拨技巧,订正答案。 (一)鹰的悲剧 我从长安向西北方向走。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我看完了熬鹰的全过程,真是铭心镂骨的痛。 那只被网获的成年鹰隼,两眼迸射着逼人的寒光,它几次想腾跃,返回它精神的天空,却总是被那细硬的铁链扯了下来,一次又一次暴烈的扑击都化为徒劳。它只好不停地用劲喙击链条,企图打开,但铁链一次又一次残酷地粉碎了这一梦想。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寂静漆黑的夜里,秋风凌厉掠过,空旷中无比苍凉。鹰不仅腹中饥渴难耐,更有一种孤独的恐怖沁入皮表,深入骨髓。它的野性、它的傲慢、它的尊严在悄悄地丧失,连同它那逼人的寒光,也不那么有力度了。 第三天傍晚,主人适时出现了,开始给它精神上的抚慰和肉体上的补偿,当主人的手轻重适度地抚摸着鹰宽阔的背脊时,鹰的目光已经充盈柔顺;当它一口吞下主人递上的鲜肉时,神情上写满了感恩。这时候,主人微笑着解开那条曾被鹰喙扑啄得瘀血沾满的铁链,当着鹰的面抛到远处。说来也怪,它已经丝毫没有振翮而去的念想了。 我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1.结合加点词语说一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⑴它只好不停地用劲喙击链条 .........,企图打开,但铁链一次又一次残酷地粉碎了这一梦想。 ⑵鹰不仅腹中饥渴难耐 ....。 ....,更有一种孤独的恐怖沁入皮表 ....,.深入骨髓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9.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文章,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 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 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整体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思考: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 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 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 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 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 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三、再读全文,再度体验 1.全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教师出示练,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整体感知课文

16桥 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 2、整体感知内容,抓住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体会感动。 教学过程: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练方法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 练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训练方法 在语文阅读中,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文章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地捕捉文章中的信息,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加强对阅读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提高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概述文章内容 阅读完一篇文章以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述文章内容,这是训练整体感知能力的最常见的方法。以记叙文的六要素为要求,去捕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记叙文、小说等。如读完《藏羚羊跪拜》后,可以概述为:一天清晨,藏北高原的一位老猎人枪杀了一只向他下跪的怀孕的母藏羚羊,被母藏羚羊强烈的母爱所感动,从此埋掉了杈子枪,不再杀生,走向善良。《清贫》一文可概括为:一天,方志敏同志在树林中遇到两个敌方士兵,敌方士兵想从方志敏身上发洋财对他搜身,却只搜到一只怀表、一支水笔。 对文章内容的概述,需要善于捕捉文章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进行筛选,保留最基本的要素。对记叙文中的六要素根据不同的文章可以全选,也可以选择重要的几项。 二、捕捉关键词语 有些文章,在你初读之后,会有一些词语萦绕脑际,使你久久难忘。它们或者是在文中反反复复的出现,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或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词语就是文中的关键词。比如读了《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后,会捕捉到这些词语:“石缝”、“生命”、“艰苦的环境”、“树”、“山花”、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之整体感知能力训练材料(无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整体感知能力训练 材料一: 《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地点是,人物是,事件是。 本课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资料。C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摘要】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①读通课文,知其大体;②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③理清思路,归纳大意;④复述课文内容。通过以上四步整体感知课文,能从字词积累、课文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达到初步理解的目的,为深入探究课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何处理这一环节,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步。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 1.读通课文,知其大体 读通课文,知其大体,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的要求。如若做不到,“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要读通课文,必须通读课文;要通读课文,必须先扫清阅读障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生字、词、典故以及背景材料等,达到知其大体的程度。可以引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进行生字、生词、精典语句等勾画,进行初步积累。再者,通读课文的过程,也是语感积淀、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次课文的通读之中,逐步形成的语感既得到了巩固,又得到了提升。 2.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读文章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那种注重实用型的读文章,它要揣摩文中的语言,积累语感,最终要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少了对语言的理解,少了对语感的积累,不是科学意义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说,重视对文中语言表现力的理解,不但是阅读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需要,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内容。作者披情挂理入文,读者也只有因文而知作者的情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是整体感知课文落到实处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诚然,必须指出:应该抓住最有表现力的词句作恰如其分的理解分析,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有血有肉的文章支解开来分析,也不能不顾语言环境,大挖微言大义。 3.理清思路,归纳大意

初一阅读的整体感知训练

阅读的整体感知训练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能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 本章知识网络: 知识点: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导读 1、注意诵读。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朗读技巧与层次,融入阅读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感悟语感。 2、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赏析文章意境,训练阅读感知能力。 3、理清思路。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生动而有层次地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精巧构思的写作方法,领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 4、整体概括。 抓住比较明显的语言标志,在文字浅显的内容中去捕捉信息,感知文章的层次与层意。 5、抓住主干。即文章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句段,迅速感知全文的主要意思。 6、组合关键词。 从句段中找出点示本段主要内容的词,组合起来,感受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7、提取中心句 寻找关键句,在段首、段中、段尾感受句式,感受文章的构思及美点。 8、揣摩品味。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及词语。 9、感悟理解。 展开联想与想象,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注重积累。 巧妙迁移,以读促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学习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融入阅读体验,倾听自然天籁,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典型例题讲练】 秋天的风 秋天的风是一个顶惹人厌的顽皮孩子。 他唱着叫人讨厌的曲子;他撒着沙尘;他抛着石子;他敲着你的窗子;当你骂他的时候,他却做着鬼脸对你笑。 秋天的风从墙上爬过来,他走到院子里,看见一个穿红衣服的梧桐姑娘静静地站在那儿。她好像有点忧愁似的。 秋天的风走过去,粗鲁地推了她一下,推得梧桐姑娘前俯后仰地不容易站稳。她气得脸通红地骂着说: “哪儿来的野孩子呀?你打算做什么!” 秋天的风伸着舌头,涎(xián)皮赖脸地说:“你真美呀,来跟我跳个舞吧!” 梧桐姑娘气得浑身发抖。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无赖的孩子!你欺侮一个孤独的女孩子,是多么可耻呀!”她说到这里,就嘤嘤地哭起来了。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①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①把握象征意义; ②语带双关; 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⑤文章线索; 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⑦吸引读者、新颖; ⑧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 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意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A、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②过渡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①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四)词句赏析,理解含意。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