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主题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学
一、主题学的定义
一般的主题:研究探求的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
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说得形象些:一般的主题研究着眼于一个点(个别主题的呈现)
主题学:着眼于一条线,甚至一个面。

例如:著名文学形象唐璜
一般的主题:对这个形象的性格和思想的剖析,揭示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要抨击什么,讽刺什么,嘲弄什么。

这就是揭示作品的主题。

如,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讽刺。

比较文学的主题学,首先关心这个传说中人物的最初出处,这个任务最初出自何人笔下,努力找出所有写过唐璜这个人物的作家和作品,勾勒这个文学形象的演变轨迹。

第一部塑造唐璜形象的作品是西班牙戏剧家莫利纳1630年写的剧本《塞维利亚的诱惑者,或石象客》,后来描写唐璜的作家作品:意大利剧作家贝尔托和奇科尼,法国的莫里哀,高乃依和意大利的哥尔多尼。

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家更多,德国霍夫曼的音乐小说,拜伦的讽刺长诗,普希金的悲剧,大仲马的幻想剧。

缪塞,康.托尔斯泰,萧伯纳,甚至还有音乐作品,从莫扎特到理查德。

斯特劳斯。

但是研究者的目的不是为我们编写一部以唐璜为主人公的作品的书目,是把他称之为“唐璜精神”的那个人物,作一个全面展示,让读者看到这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作家笔下,被抹上的不同的色彩,被赋予的不同个性:有怯懦而刁恶的诱惑者,以杀人去开一条路或掩护撤退的玩世不恭的浪子,有什么都不在乎的情郎,有浪漫的梦想者,有虚妄理想的寻求者,也有非常精明、勇于诱惑、勇于占有、永不满足的享乐者。

作用:这样的研究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形象的处理,可以更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各自特点,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影响。

这种属于研究人物形象的演变史。

二、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母题、主题、题材、情境、意象、套语。

母题:“战争”欢乐、野蛮、嫉妒、骄傲、爱、恨、生、死、叛逆、谋杀。

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许多文学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

作品中这些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称作母题。

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经过作者的处理,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

例如:“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客观现象,未经作者处理前,无所谓好坏。


旦进入作家的创作,战争便具有了倾向性,可以反映侵略者的“残酷”,“不义”,可以反映人类的“正义”和“力量”。

一旦母题有了倾向性,有了褒贬意义,它就上升为主题了:或是歌颂战争的正义性,或是谴责战争的残酷。

母题数目是有限的,主题却是无限的。

例如:伊索寓言《农夫和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分为若干情节段落;蛇被冻僵,农夫救蛇,蛇醒来,蛇咬农夫,农夫死去。

但这些情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讲一个农夫救蛇反被蛇咬死的故事。

那么这里的母题就是“农夫救蛇反被蛇咬。

”但由这一母题可以演绎出不同的主题:如“怜惜恶人应受恶报。

”或“即使恶人遭难也不应对他怜惜。

”或“恶人的本性并不因受到怜惜而改变”等。

母题的比较研究:《浮士德》76-77
情境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典型格局,通常充满矛盾和两难选择。

情境是母题的具体化。

比如,“爱情”母题下,常见的情境有“两个男人之间的一个女人或两个女人之间的一个男人故事。

”“被遗弃的女人故事”,“仇人子女相爱的故事”,“人与鬼或人与神相恋的故事”等等。

题材、形象与意象
题材: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是摆在读者眼前的生活的一个侧面,或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或是想象中的生活。

题材的比较研究:(乐黛云74)“灰阑记”
例如:“赵氏孤儿”。

详细描述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又比较了法国伏尔泰在《中国孤儿》中对题材的再处理,原先孤儿长大报仇的故事没有了,代之以孤儿的养父母因其忠诚感动了成吉思汗,孤儿得到了赦免。

“伏尔泰的剧本与原剧出入颇大,由两家的冤仇改为两朝更替;中国剧主旨在忠,法国剧主旨在爱,中国剧是善恶之斗,法国剧是表明两民族的接触调和。

神话题材研究:
人类的早期生存境遇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神话中就保存了许多相似的题材,同样由于历史情境的差异,在不同民族中产生的神话也存在着题材处理及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孟子·滕文公》记载:“当饶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女娲补天《淮南子》。

民间故事题材研究:
民间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母体,其中保存着所有文学的基本结构。

在不同的民族地区,民间故事的产生却往往有着相同的土壤。

像神话一样,在世界各国的民间文学中存在题材的惊人相似。

如季羡林的研究。

主题和题材的流变80页
《孟姜女的故事的流变》
“昭君和番”84页---题材和主题的更新
形象和意象:
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可以分为:原型形象与类型形象
原型形象:指保存于神话或者传说中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

如《圣经》里的“中介新娘”原型(堕落并或救赎的女性形象)在后世作品中的呈现。

类型形象:指某种性格与个性。

像吝啬鬼、多余人、嫉妒者等。

如吝啬鬼画廊。

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莫里哀喜剧《吝啬鬼》又叫《悭吝人》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

葛朗台》中葛朗台,果戈里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中国的严监生。

多余人画廊。

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

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几个主要“多余人”形象是: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等等。

意象:指某一民族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者文化形象。

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有时却具有相近甚至相同的含义。

譬如“山“和”西风“等意象比较。

雪莱笔下的西风:《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写于1819年。

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面对这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雪莱以《西风颂》热情讴歌了这空前的革命浪潮。

诗中的“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已成为不朽颂歌。

今多象征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

毛泽东笔下的西风:西风就是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列强,东风就是新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

意象的取舍往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取向。

如西方文学作品中多呈现太阳意象,而中国古代文学中则喜欢月亮意象。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意象的比较研究:88-90
象征的比较研究90-91
套语(惯用语)
套语,又称为惯用语,像我们经常用到的成语和民间谚语等就属于套语。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套语则是反映出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思想文化结晶。

所以研究不同民族的套语习惯,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惯用语的比较研究91-92
主题的比较研究:
乐黛云78-79:同一主题: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咏叹
“成年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