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与绵阳经济结构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鸡与绵阳经济结构比较分析
作者:杨小峰来源:计算中心发布时间:2009/2/1 10:39:37 访问次数:78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宝鸡与绵阳是西部综合实力较强的地级城市,是串在宝成铁路线上的两颗明珠。从历史角度看,两市经济结构具有很大的可比性。近几年来,两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积累了许多经验,地方经济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对宝鸡来说,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学习借鉴绵阳市一些好的做法,汲取有益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两市基本情况比较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总面积2.02万平方公里,距省会成都90公里,辖六县两区一市,代管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总人口537.95万人。市区现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0万。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是四川省重要的粮食、油料、生猪、蚕茧、水果生产基地。绵阳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完善,是川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电子工业重点城市。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5亿元,财政收入总额71.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38.6元。
宝鸡市辖3区9县,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人口375.7万。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580.16亿元,财政收入总额66.6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93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到2887.9元。
二、两市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从产业结构总体情况分析,绵阳三个产业之间差距较小,宝鸡产业间差距较大。具体而言,7年多来两市第一产业的比重都在逐步下降,2007年绵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高于宝鸡10.9个百分点;宝鸡这几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增大,由2000年占5成演化到2007年接近6成,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高于绵阳14.6个百分点,绵阳二产比重由2000年的38.1%增加到2007年的44.8%,增加了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两市均在36%左右到2007年绵阳达到33.7%,高于宝鸡3.7个百分点。两市产业结构差异演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成因看,自然条件、原有经济基础、城市化程度和资金投放差异等是其最基本的影响因素。
三、绵阳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政策支持
自2000年以来,绵阳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全力实施“建设绵阳科技城、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绵阳”三大要务,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仅走出了最困难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推动了绵阳经济的历史性重大转折。
(一)挖掘县域优势,推进区域一体化
与宝鸡相比,县域经济一直是绵阳经济发展的强项。2007年绵阳
市平均县域生产总值(GDP)53.0亿元,平均县域地方财政收入2.8
亿元,是宝鸡的1.7倍和1.6倍,江油市位列第七届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28名。绵阳市曾于2005年把发展县域经济列为与科技城建设并举的“三大要务”之一,针对各县域历史人文、产业基础和自然禀赋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各县市区的分类指导,加大对各县市区的支持力度。发轫于此年,绵阳市县域经济开始大手笔寻求“突围”。一是利用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对县域进行系统的产业规划和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提升各县专业化生产能力,实现县域与中心城市和其他区域的互补合作。2006年底绵阳县域经济现场会要求各县市区要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甘当中心城市或其他经济体产业的配角,勇于在产业链的下游寻求自己的定位、培育自己的产业优势。二是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化生产方向,引导产业集聚。绵阳市以科技城为中心,将各县市区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三个层次”,并为不同类型县市区明确了“主攻方向”。以涪城、游仙、江油、安县等平坝县市区为核心层,主要承接科技城配套产业梯度转移;以三台、盐亭、梓潼等丘区县为紧密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主要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平武、北川两个山区县为辐射层,重点发展优势资源产业。对已有的优势产业,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在区域内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使其在当地的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能够逐步上升,并通过各种波及方式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以科技城和高新区为依托,加快产业发展
绵阳市在深刻分析市情的基础上,结合绵阳实际,一方面提出“建设绵阳城关键在工业、要害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的准确定位,另一方面加大城市基础建设和生态建设投入,通过经营城市战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科技城配套建设步伐加快。在加快产业发展上,绵阳坚持把工业强市战略与科技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的若干政策规定》、《绵阳科技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绵阳科技城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等近20项政策和办法,建成了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军转民”科技创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及城市中心区等组成的“一心四区”格局的全国唯一的工业科技城。绵阳正在努力建成包括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等的制造业中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中心和优质服务中心,不断完善科技城城市功能,精心打造中国工业科技城这一金字招牌,眼光看得远,为加快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三)加速实行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绵阳市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扩张的主抓手,通过实施抓“两个拳头”的工业发展战略,一手抓长虹、攀长钢、九州、华瑞、新华等5户创百亿元企业的培育打造绵阳工业的“参天大树”,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一片绿洲”,推动了一批对绵阳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落实。长虹PDP、500万台空调压缩机、120万台冰箱生产线顺利启动;九洲1000万台数字机顶盒项目已部分达产;九洲LED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