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

合集下载

眼的屈光和调节-眼科.ppt

眼的屈光和调节-眼科.ppt

共同性外斜视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不同 间歇性外斜视 恒定性外斜视
共同性上斜视
健眼固视 另一眼上斜 上斜眼固视 健眼下斜 眼球运动无明显异常 常合并内、外斜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
& 矫正屈光不正 & 治疗弱视 & 正位视训练 & 手术治疗
非共同性斜视
也称麻痹性斜视 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
简化眼
眼的屈光 外界物体发出或反
射出来的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 将产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 缩小的倒影
眼的屈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正视眼(emmetropia)
眼球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 的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屈折后,焦 点恰好落在视网膜上。远点是无限远
调节作用
眼球调节焦点距离的能力,依赖于晶状 体弹性及睫状体功能
不完全了解。遗传因素,发育因 素,外因
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
眼球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 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在视网膜 上形成一个弥散环,不能形成清晰 的物象 按屈光成分:轴性远视;屈光性远 视 按远视程度:轻度远视;中度远视; 重度远视
看远近均需调节


隐外斜或外斜
内斜视
前后径变长,眼球突出
眼球较小
单纯性远视散光 复性近视散光 复性远视散光 混合性散光 • 不规则性散光
临床表现
视物模糊 眼疲劳 不正常的头位 有眯眼现象
治疗
轻度无症状可不治疗 柱镜矫正 角膜接触镜
屈光参差 老视
屈光检查方法
主觉检查法 直接镜片法 云雾法
他觉检查法 检影法 自动验光法
屈光性角膜手术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表面角膜 镜片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自动板层角膜成形术

基础1-2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

基础1-2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
2. +2.00D远视眼,近点为10cm, 调节幅度A=10.00+(+2.00)=12.00(D)。 【例2】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0D,则: 正视眼: 调节近点距离=1/5=20(cm) -1.00D近视眼: P=A-(±R)= 5.0- (-1.0)=6.0(D) 调节近点距离=1/P=1/6≈17(cm) +1.00D远视眼:调节近点距离=1/(5 -1)=25(cm)
3 米角 4 5
以棱镜度表示集合角
15
(1)正视眼:调节量与集合量一致,同步联动,两者关系 协调。 (2)屈光不正:调节与集合两者处于不协调状态。 近视:调节量小于集合量,调节与集合联动关系失调。 远视:调节量大于集合量,调节与集合联动关系失调
16
(1)集合功能不全:主要见于屈光不正者,如近视眼、高 度远视眼、屈光参差等。
17
(3)散开功能不全:多为身体疲劳引起的功能性障碍,一 般为功能性。 临床症状:远距离作业时,常出现眼部疲劳、头疼和间歇 性同侧性复视等,当一天工作完毕身体困乏时,上述症状 尤为突出。 (4)散开功能过度:是视远时两眼视轴过度散开,视近时 可恢复至正常。 除具有一般视疲劳症状外,患者在向远处眺望、向外侧方 注视时,会出现交叉性复视,形成视觉干扰。 在太阳光下,常将一眼闭上,待身体倦乏时,视干扰更为 严重。

临床症状:由远距注视变为近距注视时视力变模糊、无法 长时间阅读、眼酸、眼疼、交叉性复视、疲劳。 另外,观察运动物体有困难,如坐高速火车看外面迅速闪 过的景物即会头昏不适,这点常被疑为耳科前庭功能障碍 所致的“晕车”。

(2)集合功能过度:易发生在未矫正的远视眼或近视眼戴 镜初期。

临床症状:常出现阅读困难,短时间阅读后即有眼部不适、 头疼、视力模糊,如集合过强成为痉挛状态,会引起复视。

基础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ppt课件

基础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ppt课件

【例2】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0D,则:
正视眼:
调节近点距离=1/5=20(cm)
-1.00D近视眼: P=A-(±R)= 5.0- (-1.0)=6.0(D)
调节近点距离=1/P=1/6≈17(cm)
+1.00D远视眼:调节近点距离=1/(5 -1)=25(cm)
ppt课件.
5
【例3】60岁正视眼老者,调节幅度为1.00D,求当其戴用+2.50D
ppt课件.
6
【例4】屈光不正患者,调节幅度为1.00D,经戴用矫正镜后远视力达到
1.0,如配予下加光度+2.50D的双焦镜,试问戴此镜后,哪段距离的物体 看起来是清楚的?
屈光不正患者戴用矫正镜后远视力达到1.0,表明从远用区看无限远的物 体应为清晰;然从远用区视近的近点距离则依其调节幅度而定,调节幅 度为1.00D,故为眼前1m。换言之,戴此双光镜后,从远用区看,其视 物清晰范围是从眼前1m至无限远。
ppt课件.
C 1m
0.5m
R1
R2
眼的集合角
14
2)棱镜度(△):等于看近时MA×PD(cm)(见图)。 如瞳距为60mm即6cm,视近距离为33cm,其集合角为1/0.33=3MA,
双眼集合量为6×3=18△。 集合角的真正大小随瞳孔距离改变而改变,棱镜度为单位衡量更为准确。 3)集合角的圆周度计算公式为: (两眼中心距 / 集合距离)× 50+3°
ppt课件.
10
二、眼的集合作用
1、集合:当视近物时,除调节作用外,双眼还必须 同时向内转动,以使视轴能正对物体,物像准确 落在双眼视网膜黄斑部。 类型: (1)张力性集合; (2)调节性集合; (3)融像性集合; (4)近感性集合。

第十五章眼的屈光和调节第一节正常屈光讲义状态和调节

第十五章眼的屈光和调节第一节正常屈光讲义状态和调节

临床表现
▲ 远视力减退 ▲ 视疲劳 ▲ 斜视 ▲ 眼球改变 ▲ 眼底改变
14
15
16
17
治疗
◆ 验光配戴凹透镜 ◆ 角膜接触镜 ◆ 屈光性手术
18
19
预防措施 1、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 良好的学习环境 3、 定期体检 4、 增强体质
20
21
远视眼
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经 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在视网膜后聚 焦。远视眼的远点在眼后,为虚焦 点。
第十五章眼的屈光和调节第一节
第一节 眼 球 光 学
一、光与眼的屈光
光在同一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沿直线方 向行进。
光由一介质射入另 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 在交界处,一部分反射 回去,另一部分透入第 二介质,并改变其行进
方向。 2
眼的屈光系统
屈光系统:角 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眼的屈光: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 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将产生折射, 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缩小的倒 像。
他觉检查法 检影法 自动验光仪法
36
END
22
分类
轴性
曲率性
屈光性 屈光指数性
无晶体眼
轻度 + 3.00 D 以下
中度 + 3.00 D ~ +5.00 D
重度 + 5.00 D 以上
23
临床表现
1、视力改变 正常 近视力下降 远、近视力均下降
2、视疲劳 3、斜视 4、眼球较小、视盘较小
治疗
◆ 散瞳验光、 ◆ 配戴凸透镜
24
治疗
◆ 散瞳验光 ◆ 配戴凸透镜
25
散光
由于眼球各经线的屈光力不同,平行光 线进入眼内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形成 焦线和最小弥散斑的一种屈光状态。

眼的屈光及调节ppt课件

眼的屈光及调节ppt课件
– 距患者33cm处观察角膜上反光点 – 位于瞳孔缘者,约为10°~15° – 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间距中点,约为25°~
30° – 位于角膜缘约为45°
25
斜视
斜视检查
角膜映光法检查 斜视度数
26
斜视
斜视检查
• 三棱镜法
– 病人一眼注视视标,将三棱镜置于斜眼前 – 将角膜反光点移到角膜中央所需棱镜度数和
– 麻痹性由于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 肌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
– 限制性是由于肌肉组织的粘连所致
28
斜视
斜视检查 • 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比较要点
– 眼球运动是否受限 – 斜视角是否变化 – 代偿头位是否存在 – 是否存在复视、头晕、恶心
29
弱视
30
斜视
概念和分类
• 弱视:视觉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 素干扰,使视觉细胞无法获得光线的充分 刺激,视觉发育受到影响所致。
• 正视眼:调节放松,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眼 的屈光系统后,焦点恰好落在视网膜上。
• 屈光不正: 调节松弛,平行光线的焦点
– 在视网膜之前——近视眼 – 在视网膜之后——远视眼 – 各子午线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散光
8
正视和屈光不正
正视眼示意图
9
正视和屈光不正
近视眼示意图
10
正视和屈光不正
方向,确定斜视性质和幅度 – 分别测量33cm处、6m处戴棱镜与不戴棱镜
斜视度数 – 1弧度约等于1.7°(三棱镜度)
27
斜视
斜视检查 • 共同性斜视
– 眼外肌本身及其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 – 某一对拮抗肌力量不平衡引起的眼位偏斜 – 不同方向注视或注视眼,其偏斜度相等

眼的调节与集合ppt课件

眼的调节与集合ppt课件
当集合达到极限时,两眼就放弃集合,向外 转动
在放弃集合之前,两眼能保持集合的最近点, 称为集合近点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在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该现象称 为集合
调节越大集合也越大 调节和集合是一个联动过程,两者保持协同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调节的机制
参与调节的组织
睫状体(ciliary body) 悬韧带(zonule fibers) 晶状体(lens)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随着年龄增长,调节力逐渐下降而出现老视 调节力与年龄的关系: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2.调节范围 眼在调节放松(静止)状态下所能看清的最
远一点称为远点 眼在极度(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近一
点称为近点 远点与近点的距离为调节范围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二)集合 当眼调节在放松状态下注视远方物体时,两
眼的视轴是平行的,当要看清近物体时,眼 不但要调节,而且两眼的视轴也要转向被注 视的物体,这样才能使双眼物象落在视网膜 黄斑中心凹, 经过视中枢合二为一,形成双眼单视,这种 运动称为集合(辐辏)

调节与集合

调节与集合

(一)调节作用正视眼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故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A)所发出的散开光线势必结像于视网膜后(A′),遂看不清;人眼乃通过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明视,此种作用机制称为眼的调节。

1.调节机制至今虽在争论,但一致认为在此过程中晶状体曲率增加,从而使其屈光力大大增强,参加调节作用的组织主要有:晶状体、睫状肌、悬韧带。

三者关系异常密切,当睫状肌静止时,悬韧带紧张,晶状体扁平,屈折力减弱,此为调节休止,又曰眼的静止状态;但当睫状肌收缩,睫状突形成的环缩小,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遂藉其固有的弹性变凸,使其屈折力自动加强,此即眼的调节状态(图1-4-4)。

2,调节范围与调节力、调节幅度:(1)调节远点:在光学中,相对应的物点与像点称为共扼焦点。

当调节静止时,与视网膜黄斑部相共扼的视轴上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换言之,即调节静止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由此可知,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距离;近视眼远点在眼前有限距离;远视眼远点在眼后,为虚性的。

(2)调节近点:当眼运用全部调节力量能看清的眼前最近一点。

换言之,即调节作用最强时自近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3)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4)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度为单位来表示。

调节力(D)=1/调节距离(m) (1-4-1)(5)调节幅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作调节幅度(绝对调节力,最大调节力)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1/远点距离(m) (1-4-2)而1/远点距离(m)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可改变为: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 (1-4-3)设A为调节幅度,R为远点时屈光力,P为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则A=P+(±R) (1-4-4)如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测其近点为10cm,P=1 00/10=10D,调节幅度A=10+(1/∝)=10D。

眼的调与集合

眼的调与集合

眼的调与集合(一)调节在无任何屈光不正的情况下,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介质后,聚集成一个焦点并准确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

为了近距离目标也能聚焦在黄斑中心凹,需增加晶状体的曲率(弯曲度),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

通常认为调节产生的机理是:当看远目标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睫状肌使晶状体悬韧带保持一定的张力,晶状体在悬韧带的牵引下,其形状相对扁平;当看近目标时,环形睫状肌收缩,睫状冠所形成的环缩小,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弹性而变凸。

调节主要是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增加而使眼的屈光力增强。

调节力也以屈光度为单位。

如一正视者阅读40 cm处目标,此时所需调节力为1/0.4m=2.50D1.调节幅度、调节与年龄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称为调节幅度。

调节幅度与年龄密切相关,青少年调节力强,随着年龄增长,调节力将逐渐减退而出现老视。

调节力与年龄的关系如下: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Hoffstetter最小调节幅度公式)2.调节范围眼在调节放松(静止)状态下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远点,眼在极度(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称为近点。

远点与近点的间距为调节范围。

(二).集合当眼调节在放松状态下注视远处物体时,两眼的视轴是平行的,当要看清近处物体时,眼不但要调节,而且两眼的视轴也要转向被注视物体,这样才能使双眼物像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经过视中枢合二为一,形成双眼单视,这种运动称为集合。

物体慢慢移近,集合的程度也逐渐增加,最后集合达到极限时,两眼就放弃集合,向外转动。

在放弃集合之前,两眼能保持集合的最近点,称为集合近点。

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该现象称为集合。

调节越大集合也越大,调节和集合是一个联动过程,两者保持协同关系。

表达集合程度常用棱镜度,如:某正视者双眼瞳距为60 mm,阅读40 cm的目标,其集合量为6 cm/0.4 m=15△。

(三)三联动现象调节时还将引起瞳孔缩小,因此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为眼的三联动现象。

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

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

人眼的垂直融像力较弱,因此我们虽然在双 眼前加棱镜(棱镜的初始刻度位于0,且位于 水平位),但只改变一眼的棱镜度数就足够 了,另外,在增加棱镜时,由于调节并不改 变,因此只需检查破裂点和恢复点。
集合功能的正常值
测试方法 正常值 基底向外(远) 模糊点: 9 破裂点: 19 恢复点: 10 基底向内(远) 破裂点: 7 恢复点: 4 基底向外(近) 模糊点: 17 破裂点: 21 恢复点: 11 基底向外(近) 模糊点: 13 破裂点: 21 恢复点: 13 集合近点 破裂点:2.5cm 恢复点:4.5cm 标准差
测试步骤
(5)、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2.5D, 此时在患者眼前以-0.25D为一档缓慢增加负镜片 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 时增加的负镜度数。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 绝对值加上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
测试步骤
例如:在患者眼前加-2.50D持续模糊,最后 清晰的负镜度数为-2.25D,患者的调节广度 为2.25+2.5=4.75D。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 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令 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棱 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8) 、 结 果 记 录 : 远 距 聚 散 力 : 基 底 向 内
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例如出现模糊点时右眼4△,左 眼3△,则模糊点为7△;继续增加棱镜度数; 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距离的倒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广度(例如,在 眼前10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0.1m的倒数即 10D)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3)-(5) 步,检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7)、打开双眼,重复(3)-(5)步,检查双 眼的调节广度 记录:OD:( )OS:( )OU:( )
镜片法 (minus to blur and plus to blur)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投射单一独立的视标于6m处,此视标为
患者视力较差眼最好矫正视力的上一行 (3)、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棱镜度刻度初
始设置为0,并位于垂直位,如图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检查水平聚散力旋转棱镜的初始位置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4)、嘱患者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 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4 ±4 ±5 ±2.5 ±3.0
(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 调节(NRA)的量
(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 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测试步骤
(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 (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
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 (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
(8)、打开双眼,重复(4)-(6)步,检查 双眼的调节广度
测试步骤
注意:由于采用移近法时,视标移近产生近 感性调节和视标变大,因此结果较镜片法高 大约2D。
Donder’s表
年龄 10 20 30 40 50 60
近点(CM) 调节广度(D)
7
14
10
10
14
7
22
4.5
40
2.5
100
1
移近法(Push up method)
移近法是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散 度增加来刺激调节产生。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3)、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 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标 持续模糊 (4)、记录距离
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
(6)、如果患者看不清40cm处的视标,说明患者的 调节广度不足2.5D,此时在眼前增加正镜片,缓慢 增加,直到刚刚能看清视标,记录所加正镜片的度 数。调节广度等于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 节)减去增加的正镜度数
测试步骤
(7)、遮盖右眼,打开左眼,重复(4)-(6) 步,测量左眼的调节广度
检查内容
集合广度的测定 融像性集合的测定 正负相对集合的测定 融像储备力的测定
集合广度的测定
集合广度用来初步估计患者的集合能力大小, 可通过移近法来测量
集合广度的测定
(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2)、固定近视力表于40cm处 (3)、令患者注视一行纵行排列的视标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注意:在测定聚散力时,应先测棱镜基底向 内然后再测定棱镜基底向外时的集合力,因 为基底向外的棱镜刺激集合和调节,而基底 向内的棱镜则放松调节和集合。
当测试儿童时,最好用棱镜条,这样我们可 以看见他们的确眼睛,确保他们配合检查。
远/近距垂直聚散力的测定
与水平聚散力的测量原理相同,只不过由于 人眼的垂直融像力较弱,因此我们虽然在双 眼前加棱镜(棱镜的初始刻度位于0,且位于 水平位),但只改变一眼的棱镜度数就足够 了,另外,在增加棱镜时,由于调节并不改 变,因此只需检查破裂点和恢复点。
Hofstetter 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正相对调节(PRA)及 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
定义:正负相对调节是指在双眼注视状态下, 患者的集合保持不变时调节能增加或减小的 能力。NRA/PRA的测定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 分析,同时也是精确老视患者下加光的方法 之一。
镜片法是通过眼前增加正或负镜来放松或刺 激调节,获得调节广度的具体值。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 (2)、将近用视力表固定于40cm,打开 近用灯,
保证良好的照度 (3)、遮盖左眼,检查右眼 (4)、瞩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中最佳视力(远视力)
的上一行视标,患者有两种情况,一为看清,另一 种为看不清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注意:一般由于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已被完全 矫正,因此观察6m处物体时,调节已放松为 零,也就是没有可以放松的调节性集合,所 以应该不会出现模糊点.若出现了模糊点则说 明患者的远用屈光矫正存在正镜不足或负镜 过大的失误,应重新核查远用处方,在模糊 点缺乏的情况下,破裂点代表着负融像集合 的极限
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
对于老视患者,如果NRA与PRA的绝对值相 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如果不相
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将正负相对调 节相加除2,加在试验性下加光上。例:患者 试 验 性 下 加 光 为 +1.75D , NRA=+2.00D , PRA=-2.50D,则患者最后处方为+1.75+(0.25)=+1.50D
பைடு நூலகம்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 试验性近用处方
(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 40cm,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
(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 盖
(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 标,确保视标清晰
测试步骤
(5)、先测量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 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 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对调 节为刺激实验)
集合广度的测定
(4)、嘱被检者双眼注视40cm处的视标, 此时慢慢将视力表盘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 报告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记录距离
(5)、通过公式集合广度=10*PD/距离求得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通过棱镜的引入使双眼视网膜物像分离,促 使患者运用水平聚散力来补偿物象分离,维 持双眼视,籍此,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集合 功能。
集合功能的正常值
测试方法
正常值
基底向外(远)
模糊点:
9
破裂点:
19
恢复点:
10
基底向内(远)
破裂点:
7
恢复点:
4
基底向外(近)
模糊点:
17
破裂点:
21
恢复点:
11
基底向外(近)
模糊点:
13
破裂点:
21
恢复点:
13
集合近点
破裂点:2.5cm
恢复点:4.5cm
标准差
±4 ±8 ±4
±3 ±2
±5 ±6 ±7
集合部分
(1)分离性隐斜(6m和40cm,40cm±1.00D) (2)远(6m)及近(40cm)处基底向内的棱镜
(BI)测量模糊点(BLUR)、破裂点(BREAK) 及恢复点(RECOVER) (3)远(6m)及近(40cm)处基底向外的棱镜 (BO)测量模糊点(BLUR)、破裂点(BREAK) 及恢复点(RECOVER) (4)集合近点(NPC),集合广度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例如出现模糊点时右眼4△,左 眼3△,则模糊点为7△;继续增加棱镜度数; 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标重新恢复为 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 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令 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棱 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8) 、 结 果 记 录 : 远 距 聚 散 力 : 基 底 向 内 (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基底向外 (BO):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无模糊点 时的记录标记为*;近距聚散力:基底向内 (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基底向外 (BO):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无模糊点 时的记录标记为*
测试步骤
(5)、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2.5D, 此时在患者眼前以-0.25D为一档缓慢增加负镜片 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 时增加的负镜度数。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 绝对值加上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
测试步骤
例如:在患者眼前加-2.50D持续模糊,最后 清晰的负镜度数为-2.25D,患者的调节广度 为2.25+2.5=4.75D。
眼屈光学_调节与集合
第五章 双眼视觉基础
第三节 双眼视觉分析所需要做的检查 一、调节部分 二、集合部分
调节部分
( 1 ) 调 节 广 度 ( 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
(2)40cm的正负相对调节(PRA,NRA)
调节广度
移近法 镜片法 查表法 公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