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有什么好处?
•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在各拉丹冬 的所见所感,写雪域高原的壮美风景,有 身临其境之感,而且通过描写“我”的困 难和感受,更加凸显高原的严寒,表现高 原的壮美。
3、作者是不是仅仅为了描写各拉丹冬的壮丽 景色,还是有其他的目的?说一说你的看法。 • 作者描写格拉丹东的雄奇壮丽,却在结尾 升华主题,全文作者以自己为例,写出了 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决心。 • 作者意在教育我们遇事勇于尝试,不放弃 不抛弃朝着奋斗目标前进,最终一定会实 现目标。
作者 简介
马丽华(1953—),山东济南人, 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 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 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报告文学
《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 《艰苦旅程》等。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 和生活了27年,被誉为“西藏的歌 者和行者”。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游记的特点。
联系上下文,赏析语言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 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格拉丹东比作“身披白色披 风的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终年白雪覆盖的各拉丹冬巍 峨高大,棱角分明。
2,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 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用了拟人手法,将各拉丹冬 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 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气势磅礴。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 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 (删去加点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 样的变化?)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 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 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 象,景物就没有了神韵。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 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 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 是年轮。 •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这样写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 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 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 到:这冰山冰川其实 是大自然 历史的一部分。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各拉丹冬雪山
位于中国青海格尔
木市与西藏安多县 交汇处,为唐古拉 山脉最高的一组雪 山峰,主峰海拔 6621米。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 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 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 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 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 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 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 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 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 世界。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 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 而从不懈怠。
拟人化的写法,表明这静穆而壮美 的冰川是阳光和风的杰作,是大自 然千百年的成果,表达对自然的敬 畏之情
合作探究
• 1.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 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 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 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 谈谈你的 理解。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 雪域高原的壮美成就了长江滚滚滔滔的气 势,形成了民族的文明和文化。
二、作者在各拉丹冬考察时遇 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 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 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面对这样的恶劣 环境,你会想什么呢? 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感 想吗?请找出相关描 写。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 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向各拉 丹冬雪峰进发(草坝子、冰河)——近观冰 塔林(砾石堆、冰山、冰窟)——砾石滩上 看雪峰。
五,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 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 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 面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 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 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 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 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 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语言赏析
拟人手法
•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 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 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 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神奇伟力 的赞美,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 对自然的敬畏。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 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感受各拉丹
冬雪山的壮美。
1.生字注音
棱角 léng jiǎo 骤然 zhòu 虔诚 qián 恭顺 gōng 蠕动 rú 凄凉 qī 懈怠 xiè dài 敦实 dūn 蜿蜒 wān yán 消长 zhǎng 衰竭 shuāi jié 漫溢 yì 演绎 yì 摄制 shè 帐篷 zhàng shí 腈纶 jīng lún 霹雳 pī lì 砾石 lì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地点转换的词语、 句子。东南阳坡—草坝子—冰河砾石—
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沿冰河接近冰 山—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冰塔 林—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第二 天—冰河—砾石滩。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 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 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 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困难无处不在结合 课文分析它有什么特点? 冰塔林,
晶莹连绵、浩浩苍苍,如“白色金字 塔”,自成一天地。挺拔的,敦实的,奇形 怪状的,蜿蜒而立的,一派“静穆”“晶 莹”“洁白”。
四、文章记述了“我”和同伴在各拉丹冬 考察的危险经历。说说文章的叙事脉络。
第一部分(1-11):作者第一天在 格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第一层(1、2):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层(3、4):在各拉丹冬不动地点的 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12-15):作者第二天在 冰塔林的所见所感。
精读文本
一、各拉丹冬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是什么样的?(从1、2段中找出)
地貌: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 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气候: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
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本 文观察描写景物行踪明显,如“在它的脚下 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 子”“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 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作者观察细致, 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 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如“端 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 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3.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共鸣。 如“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感叹 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主旨归纳
•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 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 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 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 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 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