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图像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图像问题

【方法总结】

一.图象问题

(一)两种图象

(二)v-t图象的特点

①v-t图象上只能表示物体运动的两个方向,t轴上方代表的是“正方向”,t轴下方代表的是“负方向”,所以v-t图象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不能描述物体做“曲线运动” 的情况.

②v-t图象的交点表示同一时刻物体的速度相等.

③v-t图象不能确定物体的初始位置.

(三)利用运动图象分析运动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确定图象是v-t图象还是x-t图象.

②明确图象与坐标轴交点的意义.

③明确图象斜率的意义: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或各点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了加速度的方向;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或各点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了速度的方向.

④明确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的意义.

⑤明确两条图线交点的意义.

二、“三步”巧解图象问题

(1)定图象:明确图象是x-t图象还是v-t、a-t图象等.

(2)明意义:充分理解图象的截距、斜率、交点等的物理意义,根据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及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用规律:根据在运动图象中找出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应的运动学规律进行求解.

【典例分析】

例1. (多选)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

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

B .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

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

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思路点拨] (1)“t =3 s 时并排行驶”说明什么? (2)t =0时刻两车在同一位置吗? (3)如何利用v -t 图象计算加速度?

解析:根据题述,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由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t =1 s 时,甲车和乙车并排行驶,选项A 、C 错误.由图象可知,在t =1 s 时甲车速度为10 m/s ,乙车速度为15 m/s ,0~1 s 时间内,甲车行驶位移为x 1=5 m ,乙车行驶位移为x 2=12.5 m ,所以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 7.5 m ,选项B 正确.从t =1 s 到t =3 s ,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x =1

2(10+30)×2 m =40 m ,选项D 正确.

答案:BD

例题2.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 =1 kg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物体的v -t 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g 取10 m/s 2,关于水平拉力F 和摩擦力f 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解析:选BD.由图乙知,0~1 s 内物体沿正方向加速,1~2 s 内物体沿正方向减速,2~3 s 内物体沿负方向加速,3~4 s 内物体沿负方向减速;摩擦力f =μmg =2 N,0~1 s 内加速度为a 1=4 m/s 2,F 1-μmg =ma 1,F 1=6 N ;1~2 s 内加速度为a 2=-4 m/s 2,F 2-μmg =ma 2,F 2=-2 N,2~3 s 内加速度a 3=-4 m/s 2,F 3+μmg =ma 3,F 3=-6 N,3~4 s 内加速度a 4=4 m/s 2,F 4+μmg =ma 4,F 4=2 N ;0~2 s 内摩擦力沿负方向,2~4 s 内摩擦力沿正方向. 例题3.(多选)如图 (a),一物块在t =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v -t 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 0、v 1、t 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 )

A .斜面的倾角

B .物块的质量

C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D .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

解析:由v -t 图象可求出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v 0

t 1

,根据牛顿第二

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即g sin θ+μg cos θ=v 0t 1.同理向下滑行时g sin θ-μg cos θ=v 1

t 1,

两式联立得sin θ=v 0+v 12gt 1,μ=v 0-v 1

2gt 1cos θ,可见能计算出斜面的倾斜角度θ以及动摩擦因数,

选项A 、C 正确;物块滑上斜面时的初速度v 0已知,向上滑行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0,那么平均速度为v 02,所以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远距离为x =v 0

2

t 1,根据斜面的倾斜

角度可计算出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为x sin θ=v 02t 1×v 0+v 12gt 1=v 0(v 0+v 1)

4g ,选项D 正确;仅根据v

-t 图象无法求出物块的质量,选项B 错误. 答案:ACD

例题4.如图甲所示,倾角θ=37°的斜面由粗糙的AB 段和光滑的BC 段组成,质量m =1 kg 的物体(可视为质点)在平行斜面的恒定外力F 作用下由A 点加速下滑,运动到B 点时,力F 突然反向(大小不变),其部分v -t 图如图乙所示,物体滑到C 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取sin 37°=0.6,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

(1)外力F 的大小及物体在AB 段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物体从A 到C 的平均速度大小.

解析:(1)由v -t 图可知物体在AB 段的加速度为a 1=Δv 1

Δt 1

=10 m/s 2 在BC 段加速度为a 2=Δv 2

Δt 2

=-2 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物体在AB 段有F +mg sin θ-μmg cos θ=ma 1 在BC 段有mg sin θ-F =ma 2 联立并代入数值得F =8 N ,μ=0.5.

(2)由运动学规律知物体从B 到C 经历的时间为t 2=Δv a 2=10

2 s =5 s

物体从A 到B 发生的位移为x 1=v

2t 1=5 m

物体从B 到C 发生的位移为x 2=v

2t 2=25 m

物体从A 到C 的平均速度大小v =x 1+x 2

t 1+t 2

=5 m/s. 答案: (1)8 N 0.5 (2)5 m/s

【练习提高】

1. 如图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