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情绪过程: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式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行为: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过程、操作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相关法:是一种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一紧密程度的研究。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变量: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

因变量:实验中研究者想要预测的行为。

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的方法。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2、怎样理解心理学的科学性?
科学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从而发现事实变化的真相,并进而探求其原理原则的学问。

一切知识是否配称为科学,其关键不在于知识本身的性质,也不在于知识的组织形式,而在于探求知识或解决问题时所采用方法的特征。

心理学的可复制性、可证伪性、系统性正正表明了心理学的科学性。

3、分析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的特点。

描述研究:是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工作,研究者往往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假设,目的是对心理与行为进行详细的描述,已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的特点。

但描述研究只是描述了什么,但不能解释为什么。

相关研究:是一种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一紧密程度的研究。

虽然相关研究可以得出两者的相关强度,但并不能说明其绝对地存在因果关系,因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中间变量的影响。

实验研究: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优点是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因果关系。

缺点是受到期望效应的干扰、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等。

4、阐述心理学研究中对主客观资料进行整合的含义
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是指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必须要考虑把所收集到的客观资料与主观资料科学地整合起来。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人或其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

人们把作为参与实验研究者的有机体称为被试者或被试。

人类被试的心理,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

把主客观的资料
进行科学整合的含义包括:
(1)周密考虑到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的量化,即通过对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的观测,考察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客观地、公开地加以研究。

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几乎都要涉及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①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具有多种形式:a.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前者如声、光、电、温度、气味等刺激,后者如由言语、表情和动作所代表的社会意义;
b.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前者如具体的人、事、物及其变化,后者如文字、符号、讯号等;
c.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前者来自机体外部环境,后者来自机体内部的变化。

②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个体包含两类特征: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

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的形态特征和遗传上的性状综合,在生理上和行为上也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同一物种中个体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称为个体差异。

③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人的行为反应可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

反应变量是极其多样化的,主要有反应速度上的差异、反应正确性上的差异、反应难度上的差异以及反应次数和强度上的差异等。

5、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心理学中的任何主题都可以从各种不同研究取向加以研究。

当代心理学形成了五种主要的研究取向,即生物学取向、行为取向、认知取向、社会文化取向和心理动力学取向。

这五种研究取向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在探讨人类心理与行为的不同方面,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原因作出不同的解释。

生物学取向着重从生物、生理、遗传基因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

行为取向着重研究个体(人或动物)的行为是怎样受环境和经验影响的。

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社会认知学习论是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代表。

认知取向主张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

社会文化取向着重研究社会文化怎样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动力学取向着重研究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动力因素,如本能、内驱力等。

毕生发展
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反应的交互作用:是指面对环境刺激,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作出反应。

唤起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的特征和行为会招致人们对其不同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所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是指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

依恋:是婴儿依附于养育者的一种社会情绪联系。

同化:是指有机体在摄取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这一过程。

顺应:是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感觉
什么是感觉?感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感觉产生的条件:1、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

2、健全的分析器。

感觉信息神经加工的过程包括哪些方面?
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
2、神经冲动向中枢的传导过程
3、大脑皮质的活动
什么是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是怎样的?
(1)对数定律:即是说,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

(2)幂定律:幂定律指出,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有两类形式:
当幂指数b<1时,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

当幂指数>1时,心理量的增长快于物理量的增长。

掌握感觉的规律现象
三、感觉的规律现象
(一)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二)感觉后效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三)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四)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不同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五)感觉的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得到提高,从而部分弥补了丧失的感觉系统的机能。

掌握主要的色觉理论的内容
(一)三色说
(1)认为红、绿、蓝是三种最基本的颜色,其他颜色和灰色都可以用这三种颜色配合而成,因此,红、绿、蓝是三原色。

(2)在视网膜上存在感知这三种颜色的装置。

锥体细胞是基本的颜色受纳器。

(3)当光刺激同时作用三种感色装置,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

如果光刺激使三种感光装置产生相同的兴奋,则产生非彩色。

(二)拮抗说
(1)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相互拮抗的色素:白-黑、红-绿、黄-蓝。

(2)各种颜色的产生就是这三种色素在光刺激下的同化或异化的过程。

(三)色觉的阶段说
认为色觉的信息加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视网膜水平上红、绿、蓝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分别对长波、中波、短波敏感。

第二阶段:在视觉系统的高级水平上,存在着三种对立的细胞,黑白细胞、红绿细胞、黄蓝细胞。

每种感受器都有三种输出,分别与三种对立细胞相联系。

其中有些输出是兴奋的,有些输出是抑制的。

即色觉加工在视网膜水平上是按照三色说发生的,在神经通路上的编码传递是按照拮抗说发生的。

掌握主要的听觉理论的内容
(一)地点说
地点说的基本假设是基底膜不同地点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便产生不同的音高感觉。

地点说又分为共鸣说和行波说。

1、共鸣说
(1)在基底膜上伸展排列着许多横纤维,是感应的要素。

横纤维可以共同振动也可以单独振动。

(2)每一根横纤维专门感受一定频率的声波,对一定频率的声波产生共鸣。

长纤维感受低音,短纤维感受高音。

(3)由横纤维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感应,基底膜发生振动,转化为听觉。

2、行波说
(1)基底膜受到运动液体振动时以行波的形式发生振动,基底膜横纤维很少孤立起作用。

(2)声波振动作用于卵圆窗时,基底膜便产生相应的振动,振动从蜗底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加大,到基底膜的某一个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

(3)随着外来声波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

基底膜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分析,决定于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

(二)频率说
1、电话理论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2、神经齐射理论
认为当声音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其作出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对声波频率的听觉编码可能和色觉理论一样,既包括地点说也包括频率说。

听觉信息在基底膜上按行波说编码,在神经传导路上按频率说编码。

知觉
什么是知觉?感觉与知觉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区别: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是个别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往往是多种分析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的产生不依赖经验,而经验在知觉产生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理解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

(1)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习得的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

即经验等主观心理因素在知觉产生中的作用。

(2)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知觉的产生依赖于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所做的加工,而无需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

以这种观点来解释我们对感觉环境的识别的理论称为模式识别理论。

掌握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对象性)
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
我们将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在刺激并不完整时将其知觉为完整的事物,知觉的这种特性叫作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赋予事物意义,并用词语来标志它,知觉的这种特性叫作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候,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深度与距离知觉的视觉线索有哪些?
(1)单眼线索
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结构级差(质地梯度)、空气透视、明亮和阴影、线条透视。

(2)双眼线索
视轴辐合或双眼会聚、双眼视差。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1)刺激的物理性质。

刺激的类型、复杂度、强度、呈现时间、感觉道类别和个数等刺激或情境性质会极大地影响时距知觉。

(2)内部变量。

如:体温、年龄。

(3)认知因素。

如:注意、记忆、情绪、动机等等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理解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的Tau效应和kappa效应。

P252
Tau效应:时间知觉影响空间知觉。

Kappa效应:空间知觉影响时间知觉。

人是如何获得运动物体的信息的?
(1)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划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些列感受器,从而提供了有关运动的信息。

(2)头-眼运动系统:关于自身运动的信息与视网膜映像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

什么是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有哪些主要形式?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作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心理现象。

似动现象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什么是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心理状态
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不同的激活水平,如清醒、注意、应激等
无意识是与意识相对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与集中。

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对事物给予心理上的选择与集中,是一种比较紧张的意识状态。

什么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因素
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集中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
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3)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4)合理地组织活动。

理解注意的特性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而不改变。

狭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个对象上
广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种活动上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注意分散(分心):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记忆
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记忆的过程分为哪些环节?
记忆过程就是由识记、保持和再现组成的心理过程。

识记——信息的输入编码
保持——信息的储存
再现——信息的提取
什么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

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特点:(1)信息的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
(2)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3)记忆容量
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要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

记忆容量的大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

什么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特点:
(一)信息的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信息的输入是注意的结果。

传统上认为,短时记忆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

(二)信息保持的时间
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复述的类型:维持性复述、精制性复述
(三)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很有限的,一般认为大约为7士2组块。

组块:指将若干较小的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四)信息提取的检索
(五)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六)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什么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
(一)信息的输入过程与编码方式
一般认为复述和组织加工是长时记忆信息输入的重要条件。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可能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包括语音编码、语义编码、形象编码、动作编码等。

(二)信息保持的时间
长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终身不忘。

(三)记忆容量
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巨大,几乎是无限的。

(四)记忆信息的储存形式
(1)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即技能记忆,绝大多数是不能言传的,关于如何做的记忆。

陈述性知识即事实记忆,是可以言传的知识,关于是什么的记忆。

(2)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节记忆储存个人亲身经历的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信息。

语义记忆储存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无关的语言知识
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什么是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1)程序性知识即技能记忆,绝大多数是不能言传的,关于如何做的记忆。

2)陈述性知识即事实记忆,是可以言传的知识,关于是什么的记忆。

3)情节记忆储存个人亲身经历的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信息。

4)语义记忆储存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无关的语言知识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是否有明确的目的任务。

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识记方法。

5)多感官协同活动有助于识记
什么是遗忘?遗忘的规律是怎样的?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发生了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即记忆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出现错误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是先快后慢。

科学复习的原则是什么?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a)集中复习
b)分散复习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4)复习方式多样化
5)活动有助于记忆
思维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理解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活动的凭借物分
动作思维:凭借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凭借直观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

(二)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的方向分
聚合式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式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三)根据思维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分
常规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四)根据对思维过程是否有清晰意识分
经验思维: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进行的思维。

什么是概念?理解概念的结果理论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位。

(一)特征表说
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的。

定义特征:一个概念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

概念规则:整合定义特征的规则。

C=R(X,Y,……)
(二)原型说
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类别成员代表性程度这两个因素构成的。

原型:最能说明概念的典型实例。

类别成员的代表性程度:属于同一概念的同类个体可允许的变异性
理解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的观点
假设考验说的基本观点: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什么是推理?影响推理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知觉的特点、问题的表征、定势、动机水平、酝酿效应、知识经验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或事物的新成分的思维。

主要特点:
1、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效用性
2、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
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

语言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建规则的符号系统。

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