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论观点认为: H.A.Gleason在1926年发表 了“植物群丛中的个体论概念(individualistic concept)”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 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 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观点。
植物群落(Phytocoenosium,Phytocommunity, Plant community) : 是由一些植物在一定的生境 条件下所构成的一个总体,在一个植物百度文库落内,植物 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并形成一个特有的内部环境或植物环境。如森林、草 地、农田等。
植被(Vegetation):植物的覆被,指地球表面的活 的植物覆盖。一个地区的植被是该地区所有植物群落 的总和,是由一个或多个植物群落组成的。
生物群落可定义为: 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
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 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 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 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
部分即生物群落。
2. 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的概念
• 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Phytocommunity, Plant community ):由瑞士学者H.Gams于1 918年《植被研究的主要问题》中提出,是关于 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植 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同义语有:
分类: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与系统,群落的命名(群落分 类学Syntaxonomy,Synsystematics)。
分布:群落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规律分区(群落分布学 Syhchorology 群落地理学Syngeography)。
植物群落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 深入揭示植物群落的结构、生态、分类、及其在 地球上分布等规律。
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由瑞典Uppsala大学的R.Sernauder 所创建,继承人为G.E.DuRietz。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法瑞学派(又称Braun-Blanquet 学派):重视群落的生态外貌、 强调特征种以及区别种和专有种。
英美学派:E.Warming 发展观点,W.Cowles(1899,1901)树立 了群落动态研究范例;F.E.Clements(1916)提出单元顶极的“演 替顶极”理论,A.G.Tansley(1935)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为该 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立数学模型是该学派的独特贡献。
苏联学派:以B.H.Сукачёв为代表,他们注重建群 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 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他们的工作以植物群落和植 被为主,统称为“地植物学”。
4. 群落的基本特征:
• 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种类组成)生长类型反映植物群 落的外貌。
•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内蒙古植物志》p371~391。 • 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生态类型)、营养结
动物学家也注意到不同动物种群的群聚现象:
•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 E.P.Odum(1957)在他的 《生态学基础》一书中,对这一定义做了补充, 他认为除种类组成与外貌一致外,生物群落还 “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格局”,“它是 一个结构单元”,“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 分”。
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 的集合。
构(食物链)。 • 形成群落的环境: •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种间关系。 • 动态特征:替代过程、机制、替代后果。 • 分布范围:植被的分布规律主要受温度、水分的限制。
5. 群落的性质:
关于群落性质问题,生态学界存在两派绝然对
立的观点: 机体论观点认为: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1916,
1928)曾把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有机体,看成是一个 自然单位。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 织的生物系统,是一个自然单位,像有机体与种群那 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
•植物群落的研究对象:植物群落及由植物群落所构 成的植被。
通常分为: 自然植被(Natural vegetation)/野生植被
(Field—vegetation)
人工植被(artificial vegetation)/栽培植被 (cultivated vegetation)
植物群落学的内容范畴:
地植物学(Geobotany):1866年,A.Griesbach,
德国,植物地理学;Ф.И.Рупрехт,俄罗斯
学者,仅指植物地理学中关于种的分布式及植物区系
发展的研究。
植物社会学(Phytosociology,Plant sociology): 波兰И.П.Кaчсний和俄罗斯学者П.Н.Крылов分别于 1896、1898提出,认为是本门学科最合适的名称,也 是国际文献中最固定的名称。
结构:种类组成、种群特性、外貌、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群落形态学Synmorphology)。
生态:群落与外界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内部环境或 植被环境,群落内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
动态:群落的形成、运动与变化群落的演替(群落动态学 Syndynamics,群落演替学Syngenetics)。
• 农业、牧业、林业等的必要的理论基础。
• 土壤利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是各种自然规划、 经济规划的必要的理论依据,在防风、防旱、防 洪、防寒、防沙、改良土壤、绿化及美学教育方 面有重要意义。
3.植物群落学的发展简史: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由于各地自然 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 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 研究重点在各地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 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
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瑞士学者С.Schroter 1902年提出,1909年被第三届国际植物学会已采用为 本学科的名称。
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Phytoecology): E.Warming丹麦人,1909提出,后来演化为狭义的指: 个体生态学,广义上指:个体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植物群落(Phytocoenosium,Phytocommunity, Plant community) : 是由一些植物在一定的生境 条件下所构成的一个总体,在一个植物百度文库落内,植物 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并形成一个特有的内部环境或植物环境。如森林、草 地、农田等。
植被(Vegetation):植物的覆被,指地球表面的活 的植物覆盖。一个地区的植被是该地区所有植物群落 的总和,是由一个或多个植物群落组成的。
生物群落可定义为: 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
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 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 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 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
部分即生物群落。
2. 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的概念
• 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Phytocommunity, Plant community ):由瑞士学者H.Gams于1 918年《植被研究的主要问题》中提出,是关于 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植 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同义语有:
分类: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与系统,群落的命名(群落分 类学Syntaxonomy,Synsystematics)。
分布:群落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规律分区(群落分布学 Syhchorology 群落地理学Syngeography)。
植物群落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 深入揭示植物群落的结构、生态、分类、及其在 地球上分布等规律。
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由瑞典Uppsala大学的R.Sernauder 所创建,继承人为G.E.DuRietz。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法瑞学派(又称Braun-Blanquet 学派):重视群落的生态外貌、 强调特征种以及区别种和专有种。
英美学派:E.Warming 发展观点,W.Cowles(1899,1901)树立 了群落动态研究范例;F.E.Clements(1916)提出单元顶极的“演 替顶极”理论,A.G.Tansley(1935)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为该 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立数学模型是该学派的独特贡献。
苏联学派:以B.H.Сукачёв为代表,他们注重建群 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 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他们的工作以植物群落和植 被为主,统称为“地植物学”。
4. 群落的基本特征:
• 具有一定的外貌:生活型、(种类组成)生长类型反映植物群 落的外貌。
•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内蒙古植物志》p371~391。 • 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生态类型)、营养结
动物学家也注意到不同动物种群的群聚现象:
•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 E.P.Odum(1957)在他的 《生态学基础》一书中,对这一定义做了补充, 他认为除种类组成与外貌一致外,生物群落还 “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格局”,“它是 一个结构单元”,“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 分”。
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 的集合。
构(食物链)。 • 形成群落的环境: •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种间关系。 • 动态特征:替代过程、机制、替代后果。 • 分布范围:植被的分布规律主要受温度、水分的限制。
5. 群落的性质:
关于群落性质问题,生态学界存在两派绝然对
立的观点: 机体论观点认为: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1916,
1928)曾把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有机体,看成是一个 自然单位。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 织的生物系统,是一个自然单位,像有机体与种群那 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
•植物群落的研究对象:植物群落及由植物群落所构 成的植被。
通常分为: 自然植被(Natural vegetation)/野生植被
(Field—vegetation)
人工植被(artificial vegetation)/栽培植被 (cultivated vegetation)
植物群落学的内容范畴:
地植物学(Geobotany):1866年,A.Griesbach,
德国,植物地理学;Ф.И.Рупрехт,俄罗斯
学者,仅指植物地理学中关于种的分布式及植物区系
发展的研究。
植物社会学(Phytosociology,Plant sociology): 波兰И.П.Кaчсний和俄罗斯学者П.Н.Крылов分别于 1896、1898提出,认为是本门学科最合适的名称,也 是国际文献中最固定的名称。
结构:种类组成、种群特性、外貌、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群落形态学Synmorphology)。
生态:群落与外界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内部环境或 植被环境,群落内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
动态:群落的形成、运动与变化群落的演替(群落动态学 Syndynamics,群落演替学Syngenetics)。
• 农业、牧业、林业等的必要的理论基础。
• 土壤利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是各种自然规划、 经济规划的必要的理论依据,在防风、防旱、防 洪、防寒、防沙、改良土壤、绿化及美学教育方 面有重要意义。
3.植物群落学的发展简史: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由于各地自然 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 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 研究重点在各地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 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
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瑞士学者С.Schroter 1902年提出,1909年被第三届国际植物学会已采用为 本学科的名称。
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Phytoecology): E.Warming丹麦人,1909提出,后来演化为狭义的指: 个体生态学,广义上指:个体生态学+群落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