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启蒙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其形成经历了以下过程:
(1)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孕育和萌芽的时期。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倒军阀”,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表明中共已经开始联系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1925年1月,中共四大根据共产国际的有关指示,总结了建党以来尤其是国共合作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地指出:革命的基本内容,一个是“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另一个是“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这样,就划清了中国新旧两种民主革命的界限,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1925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统一战线和农民同盟军问题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已经初步地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时期。
1927年之后的几年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确立了“以农村为中心”的观念,并且把小块红色政权的发展同全国政权的取得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切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理论。更为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3)成熟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战争时期。特别是从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春夏召开的党的七大,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并达到成熟时期。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地位,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第二次转变。抗日战争时期,解决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完整地系统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45年4月,中共七大修改后的党章中正式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共全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达到完全成熟,形成了科学体系,被党的七大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进了党章。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已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4)毛泽东思想发展时期
党的七大之后,经过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政权,建立起新中国。在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从建国初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我国顺利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功地解决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使毛泽东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选择了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明确了在采取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时,不能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在政治体制方面,实行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我国政府与印度政府首倡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等等。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思想的丰富。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又成为了促进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课题。党的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认为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苏联为借鉴的思想,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6年到1957年夏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观点。其中包括: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确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今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指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可能要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并推断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更长;认为中国要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先进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制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应当承认,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和成功的经验,但也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偏差,主要是“左”的偏差,甚至出现了严重失误。其中,发生在1958年到1960的“大跃进”和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
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这些偏差特别是严重失误,既脱离了中国实际,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完全偏离了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
毛泽东思想不是零碎的,而是有体系的。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一步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在以下6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关于革命斗争的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萌芽时期: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着手进行全面整顿。他一再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大局,要求全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975年的全面整顿是邓小平理论诞生前的直接酝酿。
第二阶段: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主题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十一届三中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也开始起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在党的十二大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的提出标志着这一理论开始形成。
第三阶段: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并初具轮廓的时期:(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1982年9月到1987年10月。邓小平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先后发表了《一心一意搞建设》、《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重要谈话,提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由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门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和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依据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系统地分析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并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三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
第四阶段: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十三到十四大)1987年10月到1992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对邓小平理论充实了许多重要观点。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这个谈话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以及面临和挑战的基础上,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以来,围绕改革开放过程中姓“社“姓“资“等问题所展开的思考和探讨,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了新的深刻的概括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依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
第五阶段:邓小平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1992年10月到1997年9月
在整体推进和攻坚阶段的改革开放新实践中,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改革开放的伟大初中推进到新历史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运用邓小平理论观察形势,分析矛盾,审时度,显示出卓越的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不仅郑重地做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历史性决定,强调要在实践中继续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而且十五大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决定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十五大是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的光辉典范。
邓小平同志是20世纪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位伟人,他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倡导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凸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1、实现了前人的遗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鸦片战争以后,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行了不懈奋斗。这是一个前仆后继、继往开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孙中山结束了千年帝制。毛泽东同志创建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解放。以后,实现现代化就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任务。邓小平同志继承毛泽东同志的遗志,提出搞中国式现代化。他设计了“三步走”的现代化蓝图,确定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国的现代化从此加速发展起来,几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梦想开始逐步成为现实。邓小平同志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航船,
2、邓小平同志为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