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韩城市化比较研究

中韩城市化比较研究

作者: 陈颐
作者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江海学刊
页码: 40-44页
主题词: 经验借鉴;大城市;农业;农村;农村人口;城市化;中国;韩国;比较研究;社会保障
摘要:韩国城市化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即实行以原有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布局,通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实现人口的城市化;第二,充分、自由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第三,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韩国城市化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消极后果,主要是汉城人口过度膨胀,造成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以及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农村的衰落.同韩国相比,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城市拉动型城市化和农村内发型城市化同时并举;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积极、稳妥、有控制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韩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有三个方面:第一,在建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时,必须注意避免城市规模过大;第二,把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原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国外国际大都市的郊区房地产发展比较

国外国际大都市的郊区房地产发展比较

国外国际大都市的郊区房地产发展比较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与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广阔的郊区甚至小城镇或乡村迁移,引起城市郊区迅速发展成为新型城区,而老的中心城区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

郊区城市化首先出现在欧美等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一般认为在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即城市化率达到70%~90%的阶段)将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郊区城市化还是一种由集中走向分散的现象。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及产业人口将逐渐向城市郊区转移。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逐步富裕,城市出现了改善居住条件的离心迁移要求。

但居住与就业的分离直接导致通勤难等城市交通问题的发生。

为改善城市交通、政府开始实施就业功能的郊区分散政策,这种政策导向进一步促进了郊区城市化进程。

通过分析比较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几个国际大都市的郊区城市化发展,可以发现其共同特性是工业企业的郊外选择。

无论是因为经济因素导致企业郊外迁移,还是因为政策因素或产业结构调整因素导致企业郊外选择,都无一例外地带动了郊区城市化发展和人口的郊外入住及转移。

虽然郊区城市化被共认为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低于郊区,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离心化现象。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在其发展模式上都各具特色。

通过分析国外国际大都市的郊区城市化,其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即规划引领的郊区城市化和住宅政策引领的郊区城市化。

1.规划引领的郊区城市化规划引领的郊区城市化,其典型代表是英国伦敦。

为了进行新城的规划建设,英国于1946年就制订了《新城法》加以指导。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伦敦就经历了人口和雇佣情况的大都市中心区向郊外,甚至向地方转移。

从伦敦城市整体布局看,其郊区城市化是由新城建设带动。

伦敦具有详细的新城规划,根据新城规划,在其周围建设了8座新城,而且这8座新城的城市规模、城市离中心大都市距离、容纳人口、主要产业等都有明确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国内外对比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国内外对比研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区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到政策、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比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重点探讨如何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分析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政府积极实施了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土地政策等,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经济资源向欠发达地区集聚。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推动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群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要快,区域间差距较大。

其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许多地区的资源利用率低,存在大量浪费。

此外,城市化进程导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在不断加重。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政府要采取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政府需要依据各地实际情况,为不同的地区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发掘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优化调整和改进。

同时还要加强跨区域合作,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

二、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的分析国际上,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本国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均衡,但是与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近年来,美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受到了全球关注。

美国政府提出了“创新产业计划”,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区域的产业结构、教育系统和社会文化建设,提高区域的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而在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较为严重。

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物流和交通网络的改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社会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改进等方面入手,以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李京文/吉昱华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

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

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

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

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

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4.78%,高出世界银行判断2.78个百分点,如果我们认可这个判断,则上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将得到进一步的支持。

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

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

[内容提要]通过中美两国城市化近程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应是优先在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不宜遍地开花发展小城镇。

同时,与此相关的是,避免在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建设城镇,小城镇的逐渐发展要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为依托。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是我国近年来人们关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明确地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国西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时候,究竟是应当重点发展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却是一个有不同意见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只是抽象地说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城市化模式,而要分析中国西部的现实情况和指出具体的城市化途径,才能真正促进中国西部的发展。

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在这方面,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借鉴意义。

把中美两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一些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化的规律性,以便有效地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一、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本文所说的中国欠发达地区指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西藏、新疆、宁夏、育海、甘肃、内蒙古这几个中国西部的省、自治区。

与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有这样一些特点: 1.城市数量较少,大城市少。

按照通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100―200万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少,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较少。

1999年,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最多的内蒙古也只有20个城市,与之相比,河北有34个、黑龙江有31个、江苏有44个;山东有48个、广东有54个、四川有31个城市。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创新产业、科技与人才引进等手段,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以国际上三个典型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为例,比较其优劣和适用条件,旨在为创新型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首先,硅谷模式是最为经典和成功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之一。

硅谷模式以美国加州的硅谷地区为代表,通过高科技产业的聚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硅谷模式的成功在于其高度发达的科技产业基础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硅谷拥有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的优秀科学家、工程师和创业家。

此外,硅谷还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投资,鼓励创业活动的发展。

然而,硅谷模式的缺点是高房价、交通拥堵和生活成本高昂,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其次,东京模式是日本东京都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东京模式以制造业创新为特色,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智能化,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东京拥有全球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和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在汽车、电子产品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东京还积极推动企业创新和技术转移,并重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合作关系。

然而,东京模式的挑战在于人口密度大、用地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京不断采取措施优化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高居住质量。

第三,新加坡模式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新加坡模式强调知识经济和服务型经济的发展,以金融、物流和创意产业为主导,推动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新加坡通过高效的政府管理和行政体制,吸引外商投资和跨国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商业环境和金融体系。

此外,新加坡还注重发展人力资源和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吸引机制。

但是,新加坡模式的挑战在于资源有限、土地紧张和人口少。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新加坡努力在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城市建设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百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本文是通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上的数据,对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主要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做出比较。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容1、定义:城市化也称作是城镇化、都市化。

从地理学角度来说,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从生态学领域来说,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演进过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背景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也使得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这期间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

1950年左右,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达国家: 1、起步早。

台湾和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台湾和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台湾和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台湾和大陆两地的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两地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优缺点。

一、台湾经济发展模式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实行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国际分工的方式,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要进行经济活动。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台湾政府从不同层面大力推动了对出口的支持和鼓励,包括从税收、关税、减免手续的方面都给予了优惠政策,同时也通过加强对科技的引导和培训,优化企业管理,从而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但台湾经济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

出口型经济也意味着外部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当国际市场出现周期性变化和降低对外贸易的需求,台湾经济就会遭受冲击。

此外,长期过度依赖出口而忽视内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弊端,导致了内需的不足,影响了台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陆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陆经济逐渐转型为市场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市场导向型的经济模式最重要的是市场化和竞争力的引导,大陆的市场导向型模式强调市场的市场化和竞争的优化。

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开放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社会福利和民生的关注,引入了提高民众收入、保障教育和医疗等社会福利政策,提高了社会发展水平。

但市场导向型经济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

一方面,市场化的导向可能导致利益部门的冲突、竞争压力的加剧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社会阶层差距的扩大和社会和谐的破坏。

三、台湾和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从本质上看,台湾和大陆的经济模式都重视市场开放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但台湾的经济模式比较依赖出口,大陆则更侧重于内外资的共同发展。

虽然两者各有优劣,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为了发展情况更好和更稳定的经济,还需妥善的考虑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关于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

关于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

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一、关于城市化城市化的学术研究伴随着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

如何来理解城市化概念,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做出了回答。

人口学关注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变化;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大;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应该是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化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前苏联学者斯捷潘年科的观点是一方面要从生产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生产活动的集中过程、交往密切的过程来理解城市化;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来理解城市化。

我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过程,这种规模扩大包括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两个方面,这一过程还伴随着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迅速向周围的扩张渗透。

从实质上来看,城市化是作为城市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集聚和扩散的过程。

从城市化的的概念出发,我们将城市化的特点归纳为:一是城市化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城市化的研究既要注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二是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点,其产生、扩大的过程都将被视为城市化;三是城市的面积扩大与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也将被视为城市化的重要过程;四是城镇作为小城市模型,城镇化也被认为是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据此,我们将对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即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以及乡村工业化型进行比较研究。

二、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路径或模式的研究非常多,在城市化道路方面也向来就有小城镇论与大城市论之争。

小城镇论者认为,中国应该走小城镇发展之路,实现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这种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通过保持原有的地缘关系,降低城市化的成本;而大城市论则认为小城镇道路忽视了大城市发展的规模效益。

当然,也有比较折中的观点则主张中等城市论或多元论的城市化方针。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摘要:城市更新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50%,城市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对城市的旧城老化、功能落后、城中村等城市问题的更新改造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新形势,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更新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回顾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差异,认为西方的城市更新有许多成功的理念和深刻的教训,对我国城市更新带来有益启示。

标签: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城市发展1 引言无论在我国或是国外,城市更新随处可见,然而人们对它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及相关理论了解还不深入。

城市更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其概念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更新理论。

而我国的城市更新研究比欧美国家晚,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区出现了有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在建筑及规划界、学术界开始提出城市更新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但是此时对城市更新的研究还不深入,对城市更新的概念、特点及模式等内容仍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更新成为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热点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城市更新理论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2 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综观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和演化历史,对城市更新的概念无论是我国或是西方国家,在不同阶段时期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说法,中西方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英国城市化和中国城市化比较

英国城市化和中国城市化比较

城市化:从英国的1890到中国的2011王志浩,关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很多担忧,但作为经济增长之根本的城市化却一直发展得欣欣向荣。

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据了多数,而且在未来二十年中,城市人口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数以百万计的增长。

那些认为中国的投资热潮将在2012 年终结的人,请记住,根据联合国的资料、韩国虽然现在的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83%,但它直到1977年才超过50%;日本现在的城市化率是67%,但直到1967 年才达到50%。

中国经济中确实存在投资周期,但是更大的城市及其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公路、铁路、房屋和钢铁,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质疑基础设施高投资率的持续性。

推动英国城市化的三大因素英国(也是本文焦点)是第一个城市化率突破50%的国家,大概是在1880-1890年间。

如今,在庆祝中国城市化人口超过50% 这个里程碑的时候,我们应该回头看看120年前欧洲是如何实现城市化的。

把欧洲的城市化与当前中国的城市化相比较有重要意义,以此可以揭示2012年及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英国创造了发展迅速的城市化。

16世纪,荷兰借助与新世界的贸易变得富强,英国17世纪同样走上富裕之路,它们的城市也得到扩张。

但真正启动了英国城市化机器的是其1750-1830年间的工业革命。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更多的人来到人口上万的城镇中,如图1所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600年的6%增加到1700年的13%、1850年的40%。

1500年的伦敦远不如巴黎或者威尼斯大,但到1800年伦敦远超了他们,与此同时,法国和西班牙人口的90%左右仍然集中在农村。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估算英国经济规模在1700-1820 年间增长了三倍,见图2。

英国以及欧洲的其他地区早在17 世纪以前就经历了经济增长,但是他们总是碰到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理论中出现的障碍,即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口会增长,人均食品供给相对变少,实际工资会下降(再或许重大疾病会发生),生活水平会降低,最后人口会减少。

亚洲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

亚洲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

亚洲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亚洲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本文对中国、印度、印尼、菲律宾四个亚洲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城市规模、城市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政府应对的政策、城市规划和管理以及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等方面。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印度、印尼、菲律宾四个亚洲国家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但其发展趋势、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策支持和规划管理方面需要不断改善和完善。

引言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之一,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各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亚洲国家因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选取中国、印度、印尼、菲律宾四个亚洲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亚洲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特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政府应对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城市规划以及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亚洲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趋势(一)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城市化阶段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8亿,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70%,可见中国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加速。

(二)印度印度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但在近年来逐渐加速。

印度城市化率目前仅有34%,城市人口仍不足10亿,但印度的城市化速度在逐渐加快。

由于人口基数巨大,印度的城市化进程仍将持续很长时间,并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加速。

(三)印尼印尼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

目前,印尼城市化率约为56%,城市人口接近2亿,未来几年内预计将继续增长。

印尼的城市化进程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政府需要加强管理和改善城市化环境。

中外城市规划对比研究

中外城市规划对比研究

中外城市规划对比研究城市规划是人类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它跨足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涉及广泛。

不同的城市规划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产生,有其各自的特点,其中中外城市规划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中外城市规划的不同之处,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未来城市规划的启示。

中西城市规划有何不同?在中西方城市规划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中西方的城市规划时间差异较大:欧洲和美洲城市规划以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为主要发展时期,而亚洲城市规划则以二十世纪初期为主要发展时期。

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模式。

例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般采用以中心轴线为核心的“九宫格”形式,如北京、南京的城市规划;美国的许多城市规划则是基于反单一中心的格子街区结构,如纽约市。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空间分布的特点。

西方城市规划偏重于力图实现单一的空间体系,即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的扩张。

而中国城市规划侧重于通过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关系,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场所和景观。

开发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西方城市规划倾向于采用基于市场的开发策略,即市场需要和投资流通性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反,中国城市规划更注重公共事务和政府财政出资的开发模式。

最后,中西方城市规划还有一些微小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城市规划中,很少有寺庙和宗教建筑物,而在中国城市规划中,通常会把一些教堂和寺庙考虑在内。

此外,中国的城市规划还强调了风水的概念,即通过影响环境和地形来影响居住者的生活顺畅程度。

中外城市规划差异的产生中外城市规划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此外,西方文化大部分源于天主教的文化背景,中华文化有许多家族、土地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两种城市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制度是中西城市规划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市场在选择城市发展方向方面具有主导地位,其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状态高度相关。

东亚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东亚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东亚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近年来,东亚地区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比较东亚地区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探讨其原因与影响。

首先,就城市化水平而言,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是发展最为迅猛的国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城市化进程参与者之一,目前约有5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大量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推动。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受到人口规模庞大、农村转移人口的增加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日本在上世纪经历了城市化的高峰,目前大约有9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日本的城市化水平高主要是由于其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有限以及工业化的需求等原因所致。

韩国是一个典型的“四小龙”经济体之一,城市化进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城市的集聚效应和经济规模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中国还在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

相比之下,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且在高科技产业、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等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韩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城市化是这一增长的重要动力。

韩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领域,其中的企业如三星和现代汽车都享誉全球。

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城市化过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为经济的集聚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经济的繁荣也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

两者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了东亚地区的快速发展。

然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中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模式比较研究——从土地利用与保护政策的角度

中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模式比较研究——从土地利用与保护政策的角度

Ab s t r a c t : I n t o d a y ’ S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u t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pr o t e c t i o n o f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h a s g r a d u a l l y
关键词 :中外城市化 :土地利用 ;农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 :F 2 9 1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0 8 9( 2 0 1 3)1 1 — 0 0 6 4 — 0 5
L , 1 t ’- nna ano ’ over S e as C 0m Dar at J l ● Ve s t ・ udy ’ 0I p
S p r o c e s s o f u r b a n i z a i t o n o f l a n d u s e a n d p r o t e c i t o n mo d e 。 s u mma r i z e t h e WO r t h l e a r n i n g e x p e r i e n c e , Po i n t e d o u t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 c o mp a c t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r o a d , p u t f o r wa r d s o me p o l i c y i mpl i c a io t n s f o r l a n d u s e a n d p o i l c y c h a n g e s o f l a n d p r o t e c io t n i n Ch i n a ’ s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 k e y wo r d s : Ch i n e s e a n d or f e i g n n r b a n i z a t i o n , La n d u s e , Ag r i c u l t u r a l l a n d c o ns e r v a t i o n

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国和海外一些城市的规划情况,并探讨其中的异同点。

一、城市规划理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

过去的城市规划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注重单纯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而忽略了城市环境的质量和人文价值。

但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渐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人性化,强调城市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黄浦江滨水区改造等一系列城市规划项目都注重保护保存传统文化和城市景观,同时引入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城市景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早期规划就十分注重城市环境和人居条件的综合性,尤其是以欧洲的城市规划为代表。

欧洲的城市规划强调城市环境的绿化与人性化,如荷兰的自行车通道、丹麦的城市绿道、瑞士的滨水区绿化等。

这些规划项目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出行习惯、城市景观和绿化形象,让居民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自然气息和舒适感。

二、城市建设模式在中国,城市建设的模式主要为开发商和政府联合推进,然后出售土地获得收益。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迅速推进城市的发展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导致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建设质量不稳定等。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建设模式更注重建筑工艺和品质,且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欧美国家或地区一般采用政府出面引导城市规划,强制要求开发商按照规划标准和品质要求进行建设,保证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三、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处理方式在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时,中国和海外城市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中国城市近年来苏醒了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形成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趋势。

不少城市在规划时都会秉持“活态保护”的理念,通过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不同方式将历史文化在城市中呈现出来。

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于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比较研究较少。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其异同之处,为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在我国的更好实践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增强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可以深入探讨不同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理念,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国内城市发展提供新思路。

对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术研究成果,还能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城市群众的生活质量。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深入探讨其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本质和特点。

通过具体实践案例的剖析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性,为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总结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优缺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为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化转型。

通过本研究,旨在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的交流和合作,为各国城市建设提供更加可持续、智能化和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2. 正文2.1 国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概述学习型城市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西谷滋人提出,指的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机制,能够不断吸纳新知识、适应新环境、应对新挑战的城市。

在国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型城市建设强调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

城市需要不断吸纳新知识,促进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100万人口以上城市50-100万人口城市50万人口以下城市建制镇1947 6 10 531952 9 10 138 5402(0.6)1964 13 18 138 **** **** 16(218.5)27(72.8)173(18.7)2361 1985 22(215.8)30(73.1)272(18)9140(1.5)1996 34(215.6)44(68.2)588(17.8)18200(0.9)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X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200 9 151 4888 576 11.8 0.59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9.4 0.65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经验和 失败教训 ,结合我 国国情,综合 考虑各种 因素 ,合理选择我 国城 市化模 式,努 力实现我 国城 市化 的 良性发展 。
关键词 :城 市化 ;发展 ;模 式 中图分类号 :F 2 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4 6 5 8 ( 2 0 1 4 ) 0 1 — 0 0 4 7 0 3


形成产 业结构互补或相互发展联动关系,使城 市产 业结构极不合理,限制 了城市化的正 常发展。主要 表现为: ( 1 )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较差,尤其 是乡村基础设施 ,不能很好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 2 ) 由于城 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各行业的综合效 益差,城市企业各项经济指标不高,缺乏发展后劲 ( 3 )城市规划不合理 ,预 留绿地面积少,出现 了 如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等问题。 ( 4 ) 城市管理水平 差,城管人员临时工较多,素质不高,分工不明确, 缺少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水平低下。 第三,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东部沿海地 区城 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规模分布在较高水平上且 达到均衡。中部地 区缺少大型中心城市,城市规模 分布勉强在低水平上达到了均衡。西部地区大、中、 小城市整体数量偏少 ,城市规模结构在特大城 市与 中等城 市之间出现 了 “ 断层”,较大城市和 中小城 市之 间人 口规模差距较大,城市体系不发达。 第四,城镇化水平低 目前,中国教育落后、 人 口整体素质差 已 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2 0 1 2 年底 ,中国总人 口为1 3 . 5 4 亿人 ,其 中有文盲 约5 5 0 0 万人,文盲率为4 . 0 8 %。因文化水平较低, 虽然农村人 口大规模 向城市转移,但很难与享受较 高教育 的城市劳动力进行就业竞争,农村剩余劳动 力也只是季节性的到城 市从事最为简单的劳动。尤 其是在信息化时代 ,如果不能尽快提高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知识水平,就不能顺利 向非农产业转移 ,势 必会对 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 和发达 国家相 比,中国城市化发展 明显滞后。 其 主 要成 因有 : 首先,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 ,削弱 了其吸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等数量的资本投入 ,第 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 岗位约为重工业的三倍 。尽管 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加速 ,但 同城市化水 平较高的国家相 比,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 占国民生 产总值 的比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近2 0 4 - 百分点。 其次,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偏差。高 度城市化国家的工业化过程 一般要经历消费工业阶
城市化发展主要包含两个层面过程,一是农村 人口 流 向城 市,并在城 市中从事非农业工作 ,其直 接表现为城镇人 I = 1 比例的增加;二是 生活方 式的转 变,表现为价值观、态度、行为等城 市化。 目前, 中国正处于城 市化发展过程 中,但是 由于中国基础 较差 ,城市化进程起步很晚,而且存在诸多不利 因 素,因此城市化水平仍 然不高。根据我国国情和城 市化 的特 点估 算,本世纪的前3 0 —5 0 年 ,将是 中国 城市化高速发展 的阶段,也是 中国实现城 市化的最 佳机会。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 ,在城市 化过程中将遇 到许多复杂的经济和社会 问题 ,例如 如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如何解决大规模农村 人 口转移到城 市后的就业问题等,都是我国城市化 发展过程 中亟待解决的。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城市化程度较高。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政治制度不 同,但就城市 化发展模式而言,是可以互相借鉴 的。 中 国城市 化 的现状 及存 在 的 问题 分析 改革开放 以后 ,随着 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发展 , 中国城 市化进程逐渐展开,并且随经济发展而逐渐 加快。尤其是进人2 1 世纪以后 ,城市的发展对国民 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开始大 规模的流 向城市,城镇人 口比例逐年增加。但 总体 而言,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仍 然存在不少 的问题。 第一,城市化总体水平低。虽然近几年我国城 镇人 口比例 大幅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与西 方发达 国家相 比,城市化整体水 平仍然存在较大差 距。2 0 1 2 年 ,上海 、北 京、天津等大城 市人均 G D P 约为1 0 0 0 0 美元,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城市人均 G D P在2 O O 0 0 —5 0 0 0 0 美元之间。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 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也存在 着差距。2 0 1 2 年,我国排名前三的城市上海、北京、 天津三城 市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 达到 了5 0 %左右 ,而纽约 占8 5 %,汉城 占8 1 %。 第二,城市化质量差。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城 市和 乡村分工较为明确,工业几乎都集 中在大 中 城 市,乡村 以发展农业为主,城市和农村之间没有
第2 9卷 第 1期 2 0 1 4年 3月 邢 台 学 院 学报
J 0UR NAL 0F XI NGTAI UNI VE RS I TY
V O1 . 29. NO. 1 Ma r . 20l 4
国内外城 市化发 展模 式比较研 究



( 周 口师范学 院教务处 ,河南周 口 4 6 6 0 0 1 ) 要 :我 国 目前城市化整体 水平较低 ,分析我 国城 市化水平现 状及存在 问题 ,借鉴 国外发 达 国家城 市化过程 的成
[ 收稿 日期 ] 2 o 1 3 - o 9 — 1 1
[ 基金项目] 2 0 1 3 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国外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项 目编号: 2 0 1 3 B 3 9 6 [ 作 者 简介 ] 甘 涛 ( 1 9 7 8 一 ), 男, 河 南信 阳人 , 武 汉理 工 大学 硕士 研究 生, 副 教授 , 研 究方 向: 城 市 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