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意义,分析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途径和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意义现状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市场化,许多学校由单一的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模式,向多渠道、多元化筹资办学模式转变,校内经济活动也逐步多样化、复杂化,这都给内部审计在教育教学治理、防范风险及管理控制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内部审计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

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的意义
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教育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部门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其目的是以审计专业技术为手段,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保证资金运行安全,预防和治理违规违纪行为,防止腐败滋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高校资金来源越来越广泛,除国家正常的财政预算拨款外,还有各种收入来源,如:有从各方面筹集到的科研经费,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一流高校年科研经费超过了20亿元,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有面向社会进行科技服务和推广的服务收入;有校办产业的经营收入;有培训、考证、联合办学的学费收入;有各种贷款、专项拨款和捐赠款等等。

资金流量大,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构成非常复杂,由此引起的内部管理日益多元化。

一所高职院校就是一个“小社会”,除了教学科研体系以外,还有配套完整的后勤服务系统,从事跨部门、跨行业的多种经营活动,即使会计核算变得更加复杂,一般要涉及到预算会计、工业会计、商品流通会计、基建施工会计等多种会计业务,又使内部管理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如对校行政、财务实行财政预算管理,统收统支;对各院系、部门实行二级核算;对特殊部门实行目标管理或承包经营;对校办产业则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等。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活动,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有作用的。

其一,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能证实学校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和完整,保证资金运行安全、合理、有效率。

其二、内部审计能促使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预防经济犯罪的发生,堵塞财务漏洞,确保公司的经营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的贯彻执行。

其三、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有待调整和完善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在中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1983年国家成立审计署;1985年国家教委成立审计室,随后各高校陆续建立了审计机构。

20多年来高校内部审计机制不断健全,功能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独立设置”、“纪监审合署”、“财审合一”等机构设置模式。

“独立设置”是最理想的模式,能够很好发挥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纪监审合署”能够使纪检、监察、审计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变换身份,取长补短,增强办案力度,成果相互借鉴,但审计独立性难以保障,审计的专业性不强;“财审合一”是财务、审计同属一个部门,监督与被监督由同一部门负责实施,很难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近10年是高职院校大发展时期,但由于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而是主要采取“纪监审合署”或“财审合一”的管理模式,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从趋势来看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二)内部审计控制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审计尤其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依据组织实施的。

然而很多高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是需要什么才出台什么制度,当问题出现并导致后果了才被迫制订措施和制度,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前瞻性。

不少高职院校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工作细则,没有组织机构建设和人员激励的具体规范,加上部分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不投入,审计任务往往是临时的、突发的、不连贯的,有时只是领导解决问题的暂时措施,导致审计部门威信受到影响,审计作用得不到发挥。

(三)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有待转移
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教育、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工程投资项目多金额大,经营活动复杂多样,传统的偏重于事后审计、结果审计的做法对工程投资全过程难以控制,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无法全面掌握,对各种经济违法事项在形成过程中难以分清,无法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降低风险、减少损失,这对目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放在事后审计监督上的做法提出了挑战。

(四)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所要监督评价的是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这就要求现代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政治觉悟,还要精通审计业务,充分掌握经济、财政、金融等知识,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然而高职院校“多合一”的机构设置模式和人员编制的限制,使职能部门分管的工作既多又杂,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财务工作出身,容易造成人人都在从事审计工作,人人都无法达到专业和精通的局面,这种“万金油”式的审计人员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内部审计的要求。

三、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途径
(一)突出独立性,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审计人员
组织机构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载体,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着“骨架”作用。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要保障,要合理地设置内部机构和岗位,确定机构和岗位职责,明确与其他机构、岗位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控制。

在考虑各高职院校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尽量确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审计业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保障在实施审计监督的过程中,能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

(二)强调系统性,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一方面要针对内部控制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门关于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准则,并据此制定本校系统全面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实施细则,按规定坚持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工作,有效避免审计业务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工作重心前移,重视事前、事中审计
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具有监督、鉴证、评价和建设等多种职能,因此工作中必须抓住关键控制点,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单位的各类经济活动。

在审计重点上,要将传统的事后审计关口逐步前移到事中、事前,对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控管理,真正做到预防、监督、管理和服务的统一。

内部审计还要从过去单纯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中走出来,从学校经济运行的整体出发,不断强化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大宗物资采购审计、基本建设及维护项目跟踪审计。

(四)提高审计方法,探索多样化的审计技术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主要还是强调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通过查账方式,确认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差异性。

为维护学校正常的经济秩序,保证学校经济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要提高和改进审计方法,重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重视对学校教育经费整体运作的宏观分析、未来效益的预测、偿债能力分析和相关经济责任的界定,提高审计深度、丰富审计内容、扩大审计范围、增强审计作用。

同时在审计手段上,加强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

参考书目:
1、中国教育审计学会.教育审计.2010年第
2、3期.
2、蒋燕辉.现代内部审计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