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超前预报方案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根据本标段各隧道的地质情况,结合国内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本着“地表和洞内相结合、长距离和近距离相结合、构造探测和水探测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在
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框图
隧道开挖中做到“先探后挖、有疑加强、不探不挖”,充分发挥多种手段综合预报的优势,解决本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和整治问题。
1、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
为了对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进行超前预报并对初期支护和围岩变形状况进行有效监测,我们成立专门的施工监测及地质预报小组,由项目经理部的科技研发部负责组织实施。具体的组织机构框图见上图。
2、超前地质预报设备配备表
超前地质预报资源配备表
本标段隧道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因此超前地质预报应贯穿整个隧道的施工过程,结合各种预报方法的适用范围,一般每隔100~200m用TGP初步探测不良地质段,在此基础上用中、短期仪器进行补充预测,按照地质预测控制流程图执行。
在Ⅳ级、Ⅴ级围岩、断层破碎带、物探异常地段以及其它不良地质地段,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增加红外探水进行预报,其预报频率为30~80m一次。根据地质预报结果,经专家顾问组进行分析研究后,拟定相应对策以指导施工。
超前地质预报计划表详见下表
超前地质预报计划表
4、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①地质素描
A 工作内容
地质素描应在开挖后立即进行、并在全隧不间断实施,其进行的内容主要为:
a 地质年代、岩性、岩层产状、软弱夹层、岩脉穿插等情况;
b 断层及破碎带的形态、产状、宽度及充填物特征;
c 主要节理裂隙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相互切割关系;
d 标记地下水的出水点、出露情况(湿、渗、涌、流),并注
明水量大小;
e 岩溶位置、形态、大小;
f 围岩内鼓变形部位、位置;
g 不稳定块体的位置、形态、范围、坍塌掉块部位和地段、范围;
h 围岩的工程地质分段(岩组划分)、岩体结构类型、岩体完整性、围岩物理力学和变形等;
i 观测的内容尽可能地标记在地质展示图上,不能标明者可在说明表中说明。
B 工作要求
a按照地质素描的内容和现场记录格式,坚持每次(简单地段可以放宽)循环开挖后对掌子面和左右边墙进行素描、数码摄像。
b 素描图、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不得回忆编制或室内制作。
c 素描一律“写实”,不做任何换算。
d 素描图式、图例、比例、用语应统一。
e 按要求采取标本(包括定向标本)。
C 素描资料整理要求
a 资料整理是综合分析和预报的基础,必须认真进行。
b 素描原始记录、图、表须当天整理(绘制),如发现错误,
及时在现场核正。
c 施工一定距离后,隧道地质素描图,应分段完善、总结,并作出相应的隧道纵断面图、表。
d 及时整理标本。
②地质雷达
对隧底、边墙、隧顶外围岩的不良地质探测时,利用斜井对主洞探测时或掌子面可以利用,需进行短距离(5~20m)的精细岩性结构变化情况的预报时采用地质雷达。
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时,预测预报距离控制在20m以内,每两次预报位置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m。当进行溶洞范围探测时,应在刚性支护完成前实施,以消除钢结构对其产生影响。如溶洞范围及规模较大时,必须采取钻孔验证。
A 地质雷达仪器性能要求
a 信号增益控制应具有指数增益功能。
b A/D 转换位数:≥16bit;
c 点测时有多次叠加功能,且叠加次数:≥8 次;
d 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128 线/s;
e 天线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Ⅰ在地面探测时宜选择频率为8MHz~300MHz 的天线,当多个
频率的天线均能符合探测深度的要求时,应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
Ⅳ孔中探测应根据探测任务要求选用自发自收的单孔天线或一发一收的跨孔天线,天线频率应根据探测范围、探测精度要求选用;
Ⅴ移动较快的车载观测方式检测支护厚度及背后空洞时,宜选用空气耦合天线。
B 地质雷达测网布置要求
a 当进行一般性点测时,点距宜为0.2m~1.0m,在异常区域应有三个以上的测点表现异常;
b进行短距离探测时应以掌子面为中心,在掌子面上布置多条剖面,点测时点距应小于0.5m;
c 测线时宜采用十字形式布线。
C 地质雷达现场工作要求
a 现场观测时应清除或避开测线附近的金属物;
b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天线操作人员不应佩带含有金属成分的物件,并应与工作天线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c 观测过程中,应保持工作天线的平面与探测面基本平行,距离相对一致;
d点测时,点距应小于尼奎斯特采样间隔,当探测目的体形态、产状变化不大时,点距可适当放宽,并应在天线相对静止时采集数据;
e连续测量时,应先进行点测与连续测量对比试验,并选定连续测量效果与点测效果相近的天线移动速率。天线的移动速率应均匀,并与仪器的扫描率相匹配;
f 使用分体天线进行点测时,应通过调整天线距使来自目的体的反射信号最强。可选取二倍临界角为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相对探测目的体的张角,也可选取探测对象最大深度的1/5 作为天线间距;
g使用偶极天线时,天线的取向宜使电场的极化方向与探测目的体的长轴或走向平行;当探测目的体的长轴方向不明确时,宜使用两组正交方向的天线分别进行观测;
h 记录标注应与测线桩号一致,采用自动标注时,应避免标注信号线的干扰;采用测量轮标注时,应每10m 校对一次。
D 资料检查和评价要求
a 现场操作人员应对全部原始记录进行自检。
b 专业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人员对原始记录进行检查和评价,抽查率应大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