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与中成药选用_一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则如水样为主

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泄,是“泄漏”的意思,指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是“倾泻”的意思,指大便如水倾注而下,病势较急。然而,就临床所见,二者难于截然分开,故称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证,虽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夏秋多见。

历代对本病论述颇多,最早可上溯至秦汉以前。秦汉以前,

《内经》称其为“泄”,《难经》始有五泄之分。汉唐方书,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亦有根据病因、病机称“暑泄”、“大肠泄”者。

对其病因病机的的论述,可上溯至西汉以前。《内经·素问》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等,表明风、寒、湿、热皆能引起泄泻,且与饮食、

季节有关。汉代,《金匮要略》提出虚寒下利的症状、治法和方药。宋代,陈无择认为情志失调可引起泄泻。明代,

《景岳全书》指出本病病位在脾胃,治疗当“以利水为上策”,提出“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医宗必读》则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

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医学中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亦可参照本病辨证对症治疗。

2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

作者简介:常章富,男,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药药性理论和常用中药的合理应用,中医疑难杂症的治疗。

E-mail :changzhangfu@

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与中成药选用(一)

常章富1毛敏2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2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100029)

为了方便广大执业药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中国执业药师》杂志特意为订阅本刊的执业药师开辟了“CE 课堂”这个栏目,每期刊登与执业药师执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继续教育的文章,每篇文章末尾将附上相应的测试题,以期刊答题的形式授予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自修学分。请参与答题的执业药师在认真学习“CE 课堂”的内容后,将答案寄回本刊编辑部。根据《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考核合格者,将授予全国有效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自修学分(每题0.1~0.5学分,全年最高记5学分)和学分证明。

本期的自修课程为《泄泻的中医辨证论治与中成药选用》,全文分期连载,测试题刊登在文章结尾处,请清楚回答后寄回本刊编辑部,合格者将授予继续教育自修学分。

【摘要】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变主脏在脾,病理因

素主要是湿,无湿不成泻,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中焦所致,病属实证。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多由脾虚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基本原则是运脾化湿,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为总旨。具体须审证求因,采用温化寒湿、清热化湿、清暑祛湿、健脾渗湿、抑肝扶脾、补火暖土等法,灵活用药。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障碍,则为发病的关键。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精微,如果脾胃受病,则饮食的消化、吸收发生异常,致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形成泄泻。外邪内侵、过量饮食、肝脾不和、肾阳不足,以及脾胃本身的功能虚弱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而发生泻泄。具体如下:

2.1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均能引起泄泻,以寒、湿、暑、热为常见,其中尤以湿邪为最。因脾喜燥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阳,使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水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肺卫皮毛之外,虽也能直接伤害脾胃,使其功能障碍而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2.2饮食所伤

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

2.3情志失调

平素脾胃虚弱之人,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2.4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长期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使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2.5肾阳虚衰

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致使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总之,脾虚湿盛是导致本证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所谓“湿盛则濡泄”。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肝气横逆、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情况下发生。脾虚失运,可造成湿盛,而湿盛又可影响脾的运化,故脾虚与湿盛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急性暴泄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所致,病属实证。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多由脾虚健运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肝气乘脾,肾阳虚衰所引起的泄泻,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3类证鉴别

本病与痢疾的病变部位都在肠间,应予以鉴别。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者为痢疾;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如水样者为泄泻。泄泻者亦有腹痛,但多在肠鸣脘胀同时出现,且便后痛减;而痢疾之腹痛,则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且便后痛不减。

本病与霍乱的病变也都在肠间,虽都有大便稀薄或便次增多的表现,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病证,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与泄泻有明显的区别。

此外,便常规、X线、肠道内窥镜等辅助检查也有助于与痢疾和霍乱的鉴别诊断。

4辨证要点

泄泻按发病的缓急及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慢性两类。辨证时应抓住以下几点:

4.1辨急性与慢性

急性泄泻起病急,病程较短,泄泻次数频多;慢性泄泻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泄泻呈间歇性发作。

4.2辨虚证与实证

急性泄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泄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4.3辨寒证与热证

寒证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热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4.4辨证候的特征

外感泄泻,多挟表证;寒湿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泻多鹜溏;湿热泄泻,舌苔黄腻而脉象濡数,泻多如酱黄色;暑湿泄泻多发于夏暑炎热之时,除泄泻外,尚有胸脘痞闷,舌苔厚腻。

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

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发于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