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为部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其中一篇。本单元既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涉及中外的艺术与文化,学习本单元时,应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同时将这种艺术之美化为笔下的文字,增强写作能力。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知己之情令人动容。本文篇幅短小,只有短短的百余字,但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浅显易懂,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能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体会到友情的真正含义。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从知识储备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比较多的古诗,古诗与文言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初步形成了对文言文比较浅显的印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但是这种知识储备是不成体系的,且缺乏对文言文句式、语法等的理性认识,因而在理解文言文上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更加积极的引导。

2、能力水平

在能力水平上,六年级学生以及具备了初步自学的能力,能够通过反复朗读、查阅资料、对照注释疏通文本,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

在小学前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大量记叙性的文章,因此在疏通文章之后,经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梳理文本的主要脉络,体会到文章中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感。

3、心理层面

六年级学生正处在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时期,大脑在不断发展完善,思维发展出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授课方式上应以直观的授课方式为主,同时以抽象的语言进行辅助。

从心理上来说,六年级学生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且学生接触的古文比较少,对古文会存在畏难情绪和强烈的疏离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设置一些有趣的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准“哉”、“巍”、“汤”等难度易错的字词,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如:志、善、少选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通过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并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的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明白“知音”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同时感受艺术的魅力,形成对“美”的初步认识和感受。

四、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

通过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本,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把握好本文的停顿,通过诵读初步形成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难点

能够分析出文章前后钟子期的情感变化;感受“知音”之间纯真的感情,理解“友情”的真正含义。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入课文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片段,请学生回答听后的感受,以此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即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播放音乐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音乐比文字更为直观,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中“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含义。

2、指导阅读,初步感知

①预习检测

学生完成导学案(见后附导学案)第一部分,为加点的字注音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请部分学生单独朗读,教师对重点句子的断句等进行重点提示

明确: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③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再次进行朗读,这次朗读要特别注意字音和断句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学生齐读、教师点拨、音频范读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言文。

3、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①教师点拨,以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为例,着重讲解“鼓”和“之”字的含义,学生能够初步明白古文和白话文的不同。

②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导学案中列出的重点字词的含义(见后附导学案),同时互相交流不能理解的部分。

③教师进行合理点拨,针对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明确:

小组可能遇到的问题:

“巍巍”和“汤汤”是什么意思?

师:“巍巍”形容山的巍峨,“汤汤”形容浩浩汤汤的江水。这两个都是叠词,一方面体现出音韵之美,也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形象,表达的情感更加真切。

“乎”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师:“乎”在文中没有实际的意思,如果一定要翻译可以翻译成“……的样子”。

“太山”是什么意思?

师:“太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太山”是是指“泰山”,位于山东境内。另一种是说指高大的山峰,“太”字和“大”字在古代意义相通。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无足”是什么意思?

师:“无足”并不是“没有脚”的意思,而是指“不值得”的意思,“足”在这里翻译成“值得”。

④在解决了这些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小组继续合作,尝试翻译课文,复述整个故事。教师抽查部分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教师展示译文。

明确: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想着大山,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大山。”一会,伯牙子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解决的是语言层面的问题,即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以及对文章的翻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小组合作讨论以及教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适当点拨则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理解。

4、继续探讨,体悟友情

①文中是怎样表现伯牙善于鼓琴而钟子期善于倾听的?

明确: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②假如你是伯牙,子期去世了,你觉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明确:悲伤、寂寞、失望,原因是失去知音,无人再能理解自己。

③钟子期死后,伯牙说“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你觉得伯牙和子期只是音乐上的知己吗?

明确:并不仅仅只是音乐上的知己,音乐实际上也反映了人格,因此伯牙和子期并不仅仅是音乐上的知己,也是人格上的知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