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分析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分析比较

胡月霞

[摘要]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而课程标准又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和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必将起到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两者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化学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作用四个维度进行,在内容标准这一维度突出比较了化学实验。课程目标规定了学习该课程应达到的目标;课程结构涉及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编订;内容标准涉及具体的知识和教学要求;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的基础,是化学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是课程的直接操作者。它们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比较分析

0引言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建国以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体制已逐步形成。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1949——1956);基础教育的发展阶段(1957——1966.5);基础教育的停滞阶段(1966.5——1976.10);基础教育的重新发展阶段(1976.10——至今)[1]。1982年以来的改革发展逐步完善了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体制。基础教育为我国培养了无数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整体上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无论是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还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

然而,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全新要求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弊端逐渐暴露了出来:“高分低能”、学生无法承受学习压力引起的心理障碍等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整个教育界从教育部门到学校到教师都在思考: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成功是不是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发展会不会形成障碍;社

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不是只要能在试卷上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一切促使教育界开始深入教育基层分析认识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状[3];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情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4]。通过对教育现状的分析,人们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5]。针对这种教育现状和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一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已被正式提上日程。高中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具体体现,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和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6]。因此,课程标准对课程改革将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根据我国当前高中化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与要求,国家教育部制订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课标》),并已于2003年4月印刷出版。很显然,它将指导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行。

《课标》与现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下文简称《大纲》,于2002年4月印刷出版)有着显著的差异,然而基于相似的时代背景,《课标》的提出是基于《大纲》的。《课标》提出时,《大纲》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三方面的素质;课程结构则打破原有的单一的必修课模式,将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化学Ⅰ、化学Ⅱ两个部分,化学Ⅰ只含必修课内容,化学Ⅱ含必修课加选修课内容,选修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加强与学生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大纲》中有关内容规定得不够具体、到位,且现行《大纲》与原《大纲》相比只是对传统内容的删改,虽然减去了一些较难和较复杂的内容,但是按过分严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安排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中化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课标》提出时,

各方面的认识和工作都已更为成熟,而且《课标》对于《大纲》则是整个学科体系的重整后的呈现。

因此,将《课标》与《大纲》进行深刻系统的分析比较,进一步了解两者在某些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准确把握《课标》的要点。这对此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1《大纲》与《课标》中目标的分析比较

《大纲》中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要求来体现,而《课标》中的目标则主要是通过课程目标来体现。课程目标是指所有的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目标。所谓化学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所预期应该主动获得的全部有关化学课程的经验。化学课程目标是化学学科的组成部分,它具体地指示课程的进展方向,标示课程的范围、提示课程的要点,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指导教学评价工作,是实现课程宗旨的重要保证,它既是课程的出发点又是课程的归宿[7]。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围绕它们来进行。可见目标对课程改革这一环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纲》与《课标》均从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前者的教学目的由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构成;后者的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

表1 《大纲》与《课标》中的部分目标

1.1《课标》中课程目标具体明确,易于操作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课标》对学生在每个方面应得到的发展均作了具体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三点具体要求、过程与方法方面有四点具体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五点具体要求。这些目标的具体表述不仅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正确理解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提供标准与明确的规定,也为教材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提供客观的依据与标准,并且使评价的量化成为可能,使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与现实性更强。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机会,也有利于学生对照逐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形成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虽然也是从三个方面对教学要求做出了规定,意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以前的教学大纲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各方面的目标较为笼统,不够具体,不易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在“能力(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学目标提出“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培养、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而教学目的虽也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却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课标》对目标要求的描述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并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的学习要求可用多个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如:知道、说出、识别、感受、经历等等。这既丰富了课程目标的内涵,又为教师充分发挥创造力提供了空间。这就明显区别于《大纲》中的教学要求。《大纲》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并参照有关知识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对知识的教学要求仅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A、B、C、D。对使用仪器的技能和实验操作的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a、b、c。显然,多个行为动词的描述才更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难度。

1.2《课标》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标》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课程目标,《大纲》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教学要求。主要表现在两者的目标行为动词上。《课标》中使用了了解、获得、经历、学会等动词,动作的执行者是学生;《大纲》中使用了帮助、培养、发展、激发、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