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才培养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才培养的前提
摘要:文章立足于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效果。
指出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个体以及学科、专业建设的不均衡等问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从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全面素质要求,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与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同步进行的,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内在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育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从而,推动了社会价值的发展和实现。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等院校是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开拓性、创造性、竞争能力的具备较高商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人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
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合适、相接近
的关系。
[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162页。
]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才素质的高低及是否全面发展,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
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前提: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体现了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要求,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社会有序发展和人性完善的需要而建构的一
种价值体系。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核心,居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首要地位。
任何统治阶级要想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必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价值转化为政治共识。
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巩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意识形态,提高主体政治行为的理性程度。
一个正确的、理性的政治意识的形成,都是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头脑的结果,克服了主体政治行为的盲目性、自发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使现代青年人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来实现的,通过对人们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培养人们的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获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推动了经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文化息息相关,与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相比起来,文化价值对人们的影响更具有深远和持久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文化传播的功能,吸收和选择积极的文化因子,纳入其教育的内容,对社会成员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实现整个社会成员的政治、道德的社会化。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文化价值的建设有着导向意义,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地传播和创造符合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上。
二、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个体发展不均衡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进而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创造出文明进步的社会。
传统的教育,只注重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生产发展功能,而忽视人作为个体的自身发展;重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人的心灵育化和人格的培养,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实现。
传统的教育观念,很难造就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
许多天之骄子,在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面对现
实的不如意,由于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过早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也有一部分学生,忽视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自我主义思想膨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观念较重,而放弃了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
(二)学科、专业建设不均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
一方面,原有的学科分工越来越细,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学科的交叉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趋势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教育以专业知识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综合化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忽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课程的设置。
三、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澳大利亚未来人委员会主席埃利亚德提出,未来人应为“学术性、职业性、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综合素质之人”。
日本也强调“四合一”人才计划:指赤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化、经贸、外语素质于一身,既有经贸才干,又有外语翻译本领的人才。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级人才必须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科学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必须对于所处的经济环境(市场)、社会环境、公共政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以及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
(一)具有正直高尚的思想道德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求他们具备正确的理性、感情观念。
21世纪,各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的竞争。
由于外来思想的冲击,一些学生已不再满足在设备简陋的实验室钻
研业务,而是向往设备先进、待遇丰厚,容易出成果的国外。
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备抵制国外丰厚物质利益的诱惑,立足本国发展事业,忠心报效国家的品德。
而且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他们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协作能力。
(二)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为其他各类素质教育提供优良的心
理基础。
未来的社会竞争激烈、相互依存,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具备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越好,他的心理潜能越能得到发挥,对其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越有效,从而整体素质越高。
四、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具备较全面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现代教育要求人
才不仅为经济建设服务,更要为人口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协调服务。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成熟的思想,要求他们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完美高尚的人格,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能以较宽的视野研究学术性问题。
要求他们能较快地适应周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
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较以前更为重要,同时对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考察一个人不再看其记忆和背诵的能力,而是要看他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的清理筛选、分析综合能力。
人们随时要选择,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独立决策。
除此之外,还要求他们具备强健的体魄。
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动力,是21世纪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