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路径探讨

合集下载

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的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

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的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

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的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作者:何伟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重要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入手,从区位、交通、城市发展现状、产业、文化和机遇六个方面分析了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可行性,并提出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实现路径:做大做强第二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优秀城市文化、建设生态城市、省里给予及时的政策扶持,把淮安早日建成苏北腹地加工业中心、商务中心、优质农产品供给中心、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以带动苏北腹地整体快速发展。

〔关键词〕重要中心城市;淮安;地理中心;商贸中心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1)06-0054-05淮安位于苏北腹地,其周边2.69万平方千米内分布有10多座县城、2 600多个乡镇,人口约有1 620万人,这些县城和乡镇有的是1983年地改市时析出的,有的是1997年新设地级宿迁市划出的,因此,它们与淮安有各种各样的经济联系。

目前,该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外向化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短板”。

如何建设淮安中心城市,提升和完善其集聚和扩散功能,发挥淮安中心城市的区域增长极作用,以带动区域联动发展,是江苏对淮安中心城市的期待与战略任务。

一、中心城市概念及特征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是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中心的多级性决定了中心城市的多级性[1],通常有世界性中心城市、全国性中心城市、省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等的区分。

目前,我国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说法,“重要中心城市”的称谓,是江苏的探索与创新。

根据本人的研究,重要中心城市系指某个区域城镇体系内的区域首位城市,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多个领域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的城市[2];其特征可概括为若干个“中心”,如政治中心、商品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通过对区域性城市发展的理论分析,对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客观的规律和趋势。

关键词:区域性中心城市扩散效应聚集效应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镇化的道路的选择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研讨的热点。

关于城镇化的道路最早的理论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沃而特.克离思塔特(Waiter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理论的主要焦点是市区或中心地区的存在给它们周围的地区提供了商品与服务,于是诸如零售、批发、银行业务、保险和闲暇等服务业的生产者都要为他们的设施确定区位,以赢得消费者的支出。

同时他指出作出这样的选择有两个原因:1)生产厂家必须选择地址以便得到最低限度的需求;2)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而愿意走的距离。

这个理论被公认是有效的说明了城镇为什么存在,是什么决定了它们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地区和国家里的次序是如何排列的理论。

最近一个时期,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

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构想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主要内容是: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地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的道路。

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界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义与其功能;其次,分析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一些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二)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界定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与一般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

邛崃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路径选择

邛崃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路径选择

邛崃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路径选择随着成都市的不断发展,西部地区的建设成为了当前的重点之一。

而在西部地区中,邛崃则被定位为成都市西部区域的中心。

关于邛崃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的路径选择问题备受关注。

邛崃位于成都市西南部,自古以来就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门户和交通要道。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伐,而作为西部发展的重要支点,邛崃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成都市西部地区的未来。

当谈到如何建设邛崃成为成都西部区域的中心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交通。

交通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邛崃与成都市区的距离较近,但由于交通不便,导致了邛崃的发展相对滞后。

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交通建设对于邛崃的发展至关重要。

邛崃需要加快其与成都市的交通连接。

当前,成都至邛崃之间的交通主要依赖于高速公路和铁路,但由于交通线路较为单一,交通拥堵问题较为突出。

可以考虑在邛崃周边修建更多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提升城市与成都市的联通性,缓解交通压力,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城市资源向邛崃集聚。

邛崃需要与周边城市进行良好的交通对接。

在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的路径选择中,不仅仅是要考虑城市内部的交通线路,更需要考虑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连接。

邛崃位于成都市的边缘地带,而且周边还有雅安、绵阳等城市,因此应该加强与这些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打通邛崃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瓶颈,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邛崃还需要注重公共交通的建设。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公共交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公共交通不仅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通行效率,更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邛崃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鼓励市民利用公共交通,减少对个人汽车的依赖。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市政建设、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因而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在交通规划中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城市现有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并通过仿真模拟模型对未来的交通发展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案。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以杭州为例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以杭州为例
维普资讯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区 域 经 济
浅 析 区域 性 中 心 城 市 的发 展
— —
以杭 州 为例
方 良
( 江财经学院 浙
浙 江杭 州
30 1 ) 10 8
【 摘
要】 在 全球 经济一体化趋 势加速的 时代背景下 , 中国经济要进一 步扩大总量、 提升 质量 , 亟须 若干 个区域发挥重要 的带动和支撑
域性中心城市可能会在组团模 式或连片 模式等 方面有 所不 同, 但它们 集 型的“ 三资 ’ 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 创造 了大 量的就业 岗位 , 吸引 必须都要有应有的规模 , 即在城 市人 口、 城市 面积等方面都 要有应有 的 了全 国劳动力大军 。除广东外 , 北京 、 天津、 上海三个直辖 市和江苏、 山
展小城镇的路子 , 而是应该 走体 系化发展 的路 子 , 即大 中小 城市与小 城 之间的不平衡表现 在各 地在收入 水平和 就业机 会上的 差距。 自 2 世 0 镇协调发展的路 子。走体 系化发 展的路 子, 最为重 要的 工作是 推动各 纪 7 年代 , 0 中国开始改革经济体制 , 由计划经济逐 步转变为市场经济 。 类中心城市的发展。各类中心城 市是中 国城市体 系 中的最基 本构 架 , 中国改革过 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外开放 , 开放的过程中 , 在 中央政 对别的城市及小 城镇有 巨大的辐 射和推 动作用 , 因而中 国城市 化的重 府 采取了一种有利于部分沿海省份 的 非平衡发 展战略 ’ 这 种战略显 ,
许多城 市工业 部门 生带动作用的应有的功能 , 这种 功能的有 效发挥是 现代 化区域 性中心 用。制造业 的发展能够促进 生产要素 的快速积 聚 , 直接 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发挥不 了区域性的经济 带 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 动力 , 而显著地 提高城 市化水 平。第三产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协调、互补、共赢的发展模式,是促进区域发展均衡、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实现路径与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现状与存在问题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了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城乡差异等一系列问题。

截至2019年,中国省份之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北京、上海、天津等少数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万元,而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均GDP不足3万元。

这种差距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也会带来各种安全风险,挑战着国家的和谐稳定。

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一些先进产业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体现出了区域溢出的规律性;而一些基础产业在内陆和边远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却因为市场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快速增长。

此外,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既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阻碍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实现路径与策略为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实施方案。

首先,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协调,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城市群建设为主引擎,加强对区域各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扶持。

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经济体系,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此外,还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方面,优化资源环境配置,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着重发展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

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挥城市群的辐射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协调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的演进路径及其可持续发展——以西安为例

区域中心城市的演进路径及其可持续发展——以西安为例
化 水平居 于 中西部 领 先地 位 。
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演进—— 以西安为例
新 型城镇化 时期 ( 2 0 1 0 年以来) 。 2 0 1 0 年以来 , 西安的城
市化 思路 发 生了从 量 的扩 张 到 内涵 式 发展 的转 化 , 进入 到 以推
本 文研 究 西安城 市 化 的时 间维 度 起 始 自建 国以后 , 作为 计 进城乡一体化和大、 中、 小城 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 阶段。 划 经 济 时期 重 点 建 设的 工业 城 市 , 改 革开放 后 西安 以其 雄 厚 的 经过前期的快速城市化发展, 西安的主城区作为增长极核 ( 产 经 济 社 会基 础 成 为 西部 地 区城 市化快 速 推 进 的地 区之一。由于 业聚集及城市功能的完善) 达到了较高的规模和水平, 由此带 地 处 内陆 : 西安 的 城 市化 不 同 于外 资推 动 的外 向型 城 市化 ( 如 来 的涓 滴 效 应 日益 显 著 , 因 此 逐 步 转 向传 统 城 区外 围 的区域
中国经 验 研 究
The Chi ne s e Expe r i e nc e
区域 中心城市的演进路径及其可持续发展
以西 安为例
口 曹 云
【 摘要 】 中 心城市 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 如何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充分发挥中 心城市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
题。 作为西部中心城市, 西安通过城中村改造、 开发 区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组团开发等路径探 索城市可持 续发展 , 对 于以城市经济带动整个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工业化 建设 时期 ( 1 9 4 9 年  ̄1 9 7 8 年) 。 在 国家实现社会主 局、 提升城市品位、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路径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路径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路径研究摘要:都市圈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是区域城市一体化演进的方向。

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都市圈对于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沈阳及周边城市整体区域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色,对发展沈阳都市圈的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联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形态。

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都市圈有美国的纽约都市圈、英国的伦敦都市圈、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等。

中国也已形成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等发展比较成熟的都市圈。

都市圈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共享,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动力。

1.沈阳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沈阳都市圈由中心城市沈阳与周边城市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等地区组成,沈阳都市圈的建立对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心城沈阳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愈加深入,为进一步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奠定了基础。

沈阳都市圈目前处于成长阶段,相比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及北京等成熟都市圈还存在较大差距。

沈阳都市圈内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软硬件条件兼备,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强,而圈内其他城市却发展动力不足,且人才流失严重,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仍然有限。

建设沈阳都市圈是构建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实现的关键步骤。

2.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所具备的区域条件2.1沈阳都市圈区位优势明显沈阳都市圈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矿产资源丰富,辽河水系贯穿其中,地处东北亚交通几何中心,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等城市距离相当。

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肩负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规划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培育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产业协同和要素流动。

同时,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

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要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增强其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

此外,还要注重发展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特色产业、文化内涵和生态优势的小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

二、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要根据不同城镇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

中心城市要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可以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要加强城镇与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的互联互通,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镇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重庆涪陵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与实践

重庆涪陵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与实践

2012.No13重庆涪陵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探索与实践宋正富 传 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简介:宋正富(1964-),男,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涪陵是重庆市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过去五年,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下,涪陵逆势奋发,创造了众多让人惊奇的发展速度,其高速的增长令人瞩目。

这五年创造的“涪陵速度”是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更快、更具有持续性和协调性的成果显现,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涪陵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生动实践。

1 “涪陵速度”的表现过去的“涪陵现象”是国企改革成功的范例,“涪陵速度”则是涪陵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全面增强。

其含义绝非一个简单的“快”字,而是“快”与“好”的有机结合,呈现的是速度与效益相得益彰的积极成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涪陵速度”的表现:1.1 狠抓项目建设,综合实力提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局限于某一单项指标,而是由GDP的增长、城市环境的嬗变、城乡发展的协调以及老百姓腰包的鼓胀等多方面的细胞构成的整体。

提升综合实力的基本环节在于项目。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经济发展才有依托、有路径,工作才有抓手,增长才有后劲,才能获得实力保障,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从2007年开始,涪陵区先后开展了“项目推进年、重点项目建设年、项目攻坚年、项目突破年、项目拓展年”活动,以项目带投资,以项目促发展,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狠抓项目建设,推动涪陵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宏观经济数据展现出的“涪陵速度”让人惊叹:从2006年到2011年,涪陵区GDP由185.3亿元增加到557.3亿元,增长2倍,年均增长20.3%,在全市占比由4.4%提高到5.6%。

人均GDP由2342美元增加到8228美元。

工业总产值由210亿元增加到901.6亿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33.8%,在全市占比由4.7%增加到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5亿元。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分析共3篇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分析共3篇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分析共3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分析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城市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聚集了许多优质人才和资源,才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城市群的出现可以弥补城市单一发展面临的种种限制,进一步提升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层次和质量。

而要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需要寻找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以实现城市群内部的资源整合和高质量发展。

一、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由几个毗邻的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活动和文化联系紧密的区域所组成的,是现代化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

城市群的发展对城市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国内,大量城市群的出现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契机。

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要实现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应首先寻找其发展的路径。

而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的理念是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 柔性制造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需要进行分工,形成有差异的产业结构,而不是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以达到相互补充和协同发展的目的。

同时,伴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柔性制造越来越成为城市群内部产业协作的关键所在。

柔性制造通过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在效率和质量上都有较好的提升。

同时,城市群内的企业可利用集聚优势和物流快捷的优势,共同推进柔性制造模式的发展。

2. 信息共建共享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城市群内部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建共享平台,也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可以加深城市之间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及技术的共享与流通。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产业的融合。

3. 线上线下协同高质量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线上与线下协同合作,以此实现全方位的经济协作和交流。

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

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

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是实现区域发展均衡的重要方面。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改善城市环境等措施,可以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的关键。

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例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促进产业的发展。

此外,建设现代化的电网、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可以提供可靠的能源和水资源,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其次,推动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增加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也是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和培育优秀的创新企业和创业人才,推动城市经济的创新发展。

另外,改善城市环境是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的重要任务。

无论是城市的生态环境还是人居环境,都需要持续改善和保护。

例如,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愿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和市政服务水平也是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的关键。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市政服务,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例如,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管理,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服务;加大城市安全管理力度,提高居民的安全感等。

综上所述,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的努力。

只有不断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 城 区 ) 展 , 是 大 城 市 , 要 承 担 起 全 市 乃 至 西 部 地 区 的 主 发 越 越
不断加大 ,渝 东南翼地带第 二产业 比重 近几年大 幅度 上升 , 渝 东北翼与渝东南翼 与一小 时经济圈也逐渐的缩小 了。 于第 ■ ,对 产业 , /, - J , 时经济 圈 、 渝东南翼 、 东北翼 一个地带 都在持续 增 渝 长 , 以- J / 济圈地带 增长 的幅度 最大 , 尤 - b ̄ 经 ' 已经成 为影响 经 济增长的重要 因素 。 重庆市 的社会 经济建设不 可能使每个 区县平均发 展 , 建设 以万州 、 陵和黔 江这三个域性 中心城市是符合 重庆市整体 利 涪 益, 是重庆 市城 乡统 筹 中贯 彻“ 圈一 两翼 ” 一 战略 的具 体化 , 是 增长极理论在重庆市 的又一 次实践。
碓 醐 舢排
年重庆市的第二 、 了产业人 口将 达到 8 %, 0 这时 , 乡统筹 的 } 城 ] 标就会实现 了。 乡镇 , 是统筹城 乡的第 四极 , 是末稍极 , 这是统 筹城 乡中最 关 健 的一 极 , 目前 在 乡镇 的土 地 里 还 有 大 量 的 劳 动 力 和 土 地 需 要通过制度的力量 、 市场的力量把他们解放 出来 .目前 , . 只有他 们 自己的力量 是不可能 的 , 只有通 过大 中城市 的引领将 …定 的


形 成 以“ 工补农 , 以城带 乡” 的统筹城 乡的 良好 局面 , 为此 , 我们 提出 了以区域性 中心 城市一方 面承接 主城的都市经 济产业带 , 另 一方 面 , 区域性 中心城 市 引领周 边 区县经 济带 , 这样 统筹 安 排 资金 、 术 、 技 人力资源 , 重庆市政府 提 出的“ 圈两翼” 对 一 的统 筹城 乡战 略实施 的推 动 , 为全面实现 重庆市统 筹城 乡起 到引领 导作 用。

加快孝感城西区域融入中心城区发展的建议

加快孝感城西区域融入中心城区发展的建议

加快孝感城西区域融入中心城区发展的建议1.引言1.1 概述概述:孝感城西区域位于孝感市的中部,是一个重要的区域。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该区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也不够紧密。

因此,本文旨在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快孝感城西区域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

首先,当前孝感城西区域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状况相对不便利。

目前,主要的交通通道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交通网相对欠缺。

因此,为了加快区域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应该致力于改善交通网络。

可以考虑增加公交线路,并加强对西部区域的市政道路和桥梁的修建,以提高区域内外的交通流动性。

其次,在经济发展方面,孝感城西区域存在着一些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

尽管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导致发展步伐放缓。

因此,应该加强该区域的产业定位,结合资源禀赋,积极引进和培育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经济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孝感城西区域也相对不足。

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加大对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

可以考虑引进一些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机构,并加大文化交流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最后,孝感城西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也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应该立足于生态优势,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开展湿地修复和生态建设工作,打造生态宜居的绿色城区。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孝感城西区域的发展,需要从交通、经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改善交通网络、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强化环境保护,可以促进孝感城西区域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

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

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

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区域协同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区域协同发展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通过协调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区域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区域协同发展则有助于促进地区内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本文将从路径和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区域协同发展。

路径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发展共识、交流沟通、制度安排和产业联盟。

在实践中,这四个层面并不是按照顺序依次推进的,而是在实际操作中需兼顾,有时需要着重突出某一层面的重要性。

1. 发展共识区域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共同认识,制定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城市和地区种类繁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通过协商和共同磋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和愿景,建立区域发展共识。

在建立共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倡导合作精神和开放心态,鼓励各方面的积极参与。

2. 交流沟通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各方面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提高信息的流通性和实效性。

建立交流平台,增强各方面的合作感,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整体合作效益低下。

除了在政府和官方机构层面建立沟通机制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民间组织、学术论坛、会展等形式提高各方面交流的频率和实效。

3. 制度安排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政策、产权、规划等制度安排。

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机制、促进产权流动、统一规划和标准,提高利益各方之间的协作程度,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4. 产业联盟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建立产业联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产业联盟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团队,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共同发展和繁荣。

在产业联盟中,各成员之间形成了合作生态,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体的产业竞争力。

策略在实践中,区域协同发展的策略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调整和调整。

然而,在全国范围内,以下几类策略比较普遍,并且非常有效。

基于统筹城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统筹城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统筹城 乡发展、 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 实现 中国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 了新的路径 。 【 关键词】 区域性 中心城 市; 乡统筹; 城 关系研 究
今 天 , 某种 层 面 上 , 个 世 界迅 速 都 市 化 , 南 极 到 亚 区 域经 济 的 控 制管 理 中心 , 整个 城 市 体 系 的核 心 。 在 整 从 是
马逊,城市性文化、社会 与经济 的触角 已伸至星球 的每一角
实 现 小康 社 会 奠 定 了 良好 的基 础 。

5 聚 集 和 扩散 功 能的 强 势 性 。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 必须 具 有 。
斯・ 芒福 德指 出 : 市 作 为 一 个 封 闭 型 的本 质 功 能 是将 各 种 社 城
基 于统筹城 乡的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经济发展研 究
韩 玉萍 王 志章
(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北碚 4 0 1 ) 0 7 5
【 要】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必然产物, 摘 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 中心。本文 探讨 了我 国区域性 中心城市建设 中存在的问题 , 研究 了在城 市化发展 过程 中如何建设 区域t q 心城市、 t '  ̄ - 如何 统筹城 乡发展。为
此,完善的基础 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是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 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 加之 ,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 口
力 的重 要 保 证 。
大, 资金来源单一, 且很不稳定。这严 重制约 了城市规模 的扩
4 区域 经济 网络 和 城 市 体 系 的核 心 。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 以 . 大和 功 能 的 完善 。一 个 区 域 性 中 心城 市 的产 业 结 构 要合 理 配 具有 一 定 地域 结 构 、等 级 规 模 结 构 和职 能结 构 的区 域 城 市 体 置 , 必须 要 突 出以 知识 为 基础 的第 三 产 业 的发 展 。 长期 以 就 但 系 为空 间 载 体 , 通过 交通 运 输 、 息流 通 、 务 流 通 、 业 合 作 来 ,我 国城 市在产业发展思路上存在偏差 ,第三产业总量不 信 商 产 等 内在 经济 联 系 , 断 与 外 部 进 行 能量 、 质 、 息 的 交 换 以 足 , 不 物 信 比重过低 , 特别是在大城市和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型的区域 及 各 种 经 济 活动 的“ 对流 ”使 区域 形 成 相 对 稳 定 、 系 紧 密 的 性 中心 城 市 , 种情 况表 现 尤 为 突 出 , 而 影 响 了城 市 的基 本 , 联 这 进 多层 次 经 济 网络 体 系 。 且 区域 性 中心 城 市 , 而 还往 往 是 行 政权 功 能的完善和发挥, 也对农村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力机 构 的所 在 地 , 及各 种 社 会 组 织 和 团体 所在 地 及 其 活 动 、 以

国家中心城市视域下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国家中心城市视域下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国家中心城市视域下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摘要】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都市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郑州大都市区的定义、发展现状以及在国家中心城市视域下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并制定了评估指标。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展望未来,可以为郑州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为其他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大都市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心城市、路径研究、政策建议、评估指标、未来展望、研究成果、发展现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自古为商贸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随着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郑州作为河南省唯一承担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城市,将承担更多责任和任务。

郑州大都市区是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核心区域。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郑州大都市区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郑州大都市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对郑州市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研究郑州大都市区在国家中心城市视域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深入理解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规律,推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郑州大都市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推动郑州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2 研究意义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都市区的发展对于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中心城市视域下,郑州大都市区需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郑州大都市区的定义和发展现状,分析在国家中心城市视域下的发展路径,探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评估指标。

研究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在于推动郑州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其在国家中心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力,为全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区域中心城市城区经济发展效率及提升路径研究

区域中心城市城区经济发展效率及提升路径研究
第 2 2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河 南 城 建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U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Vo 1 . 2 2 NO . 3 Ma v . 2 01 3
任何正 数且 大于零 的抽象 数 , 在 实 际应用 中一 般取 =1 0 ~; s 一 和 s 为 松弛 变 量 ; e 和e 分 别 为 k维和 m维单 位 向量 空 间。式 ( 1 ) 就是基 于规 模报酬 不变 的 D E A模 型 ( c R模 型 ) , 也称 C R S模 型 。0值 越接
的 C R模 型 如式 ( 1 ) 所示。
} 基 金项 目: 河 南省哲 学社会 科 学规 划项 目青年 项 目( 2 0 1 2 C J J 0 6 0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2—1 7
第 一作者 简 介 : 吴旭 晓( 1 9 7 6 一) , 男, 广西平南人 , 博士 , 河南省社会科 学院城市发展研 究所助理研 究员。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7 0 4 6 ( 2 0 1 3 ) 0 3— 0 0 4 7— 0 7
区域 中 心 城 市 城 区 经 济 发 展 效 率 及 提 升 路 径 研 究 丰
吴 旭 晓
( 河 南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城 市发 展 研 究 所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2 )
最后 , 提 出 区域 中 心 城 市 城 区经 济 走 内涵 式 发 展 道 路 的 对 策 与 建 议 。
关 键词 : 区域 中心 城 市 ; 城 区经 济 ; 发展 效 率 ; 数 据 包络 分析 ; 路 径优 化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浅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引言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担负起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中心性功能的城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愈发受到关注。

本文将就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义与特征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概念,其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一般来说,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以下特征:1.综合功能:区域性中心城市除具备基本的城市功能外,还具备一定的中心性功能,能够提供高级服务,如金融、科技、文化等。

2.高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所在区域的经济引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拥有较多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3.交通便利性:区域性中心城市通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便于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4.人口规模较大:由于其具备较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是多方面的,包括政策扶持、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政策扶持政府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等方式,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

产业集聚区域性中心城市通常在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通过吸引相关产业的集聚,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

产业集聚不仅可以带动本地经济的增长,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政府需要加强对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影响和挑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对其所在区域和整个国家的影响深远,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影响1.经济增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2.人口流动:区域性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对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3.创新能力: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的高端人才和优质资源,有利于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区域中心城市未来发展战略

区域中心城市未来发展战略

区域性 中心城 市具 有 以下两 层涵 比较 节约 ,有能力 在 义,一是 以经 济 比较 发达 并具 有 较强 与城 市系统 保持密 切 城市 功 能 的中心 城市 为核 心 ,二是 同 联 系的 同时 ,又牢 牢 其有 经济 内在 联 系和 地域 相邻 的若 干 控制 住一 片腹 地 ,有 周边 城镇 的 区域相 组 成 的 ,其 经 济吸 力地推 动腹地 的经济 引力 和辐 射力 能 够达 到 ,并 能促 进 相 应地 区经 济发展 的最 大地域范 围。 向前发 展 。经 济 中心 的规模 越小 ,则生命 力越弱 ,在 自身发展
农 人 K规模 在 5 0万人 以上 ;二级 中 I 0 心城 市 ,非农 人 口 2 0 50万 人 ;三 0 —0
级 中心城市 ,非农人 口 1 0 2 0万人 0— 0
四级 中心城 , 非农人 口 5 一 O 0 lO万八
五级 中心城市 ,非农人 口 2 — 0万人 。 55
根据 国外 对 中心城 市 的界定 及量
周边 城 市 以及经 济腹 地 间存 在紧 密 的 条件 ,从而可 立于不败 之地 。
区域经 济 中心 的建 立是 为 了推 动 化 ,结 合我 国实 际 ,即 国务 院批 准 的

技术 流 、资金 流 、信息 流等 各 种经 济
些 农 矿 区经 济 向前发 展 ,它 自身 的 调 整设 市标 准 和市 领导 县 的条件 ,即
城市 人 口 2 5万 以 上 可 抵 御 各种冲 击
艰 难 的情 况下 ,就很
难 对腹地 的发展起 到
作 为 区域 性 中心城 市 ,首先 必须 多大 的带作 用 。对 美 具 有较 高集 聚 的城 市人 口。美 国学者 国的调查 还表 明 ,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路径探讨摘要:黔江区既是重庆市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又是武陵山片区的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其地位和作用,不仅关系到重庆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而且关系到重庆直辖市在湘、鄂、黔跨省界武陵山片区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笔者从走特色发展之路、发挥生态优势、承接产业链延伸、做强做特生态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路径探讨。

关键词:黔江;区域性中心城市;路径探讨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26-02重庆市黔江区既是全市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又是武陵山片区的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其地位和作用,不仅关系到重庆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而且关系到重庆直辖市在湘、鄂、黔跨省界武陵山片区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因此,加强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要求的理解,探索黔江在区域中实现错位竞争、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路径,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意义。

一、黔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在区域竞争犹如百舸争流的新形势下,抢占发展先机,已成为各区县共识。

从黔江发展的现有基础条件来看,黔江在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开放水平、区位条件等方面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经济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开放程度不高,距主城的距离相对较远,物流运输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黔江也有其他城市不具备的“特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较高,峡谷峡江城市风貌独特,建设“宜居城市”条件好;从旅游景点分布看,黔江北有“长江三峡”,西有武隆“喀斯特”地貌景观,南有铜仁“洞天福地”梵净山,东有张家界旅游胜地,借助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整合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潜力大;占据全市“一大两小”机场之其一,为对接主城高技术新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提供了可能;尤其是黔江作为渝东南“翼”的中心,在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政策“洼地”成为吸附资源要素的强大磁场。

因此,黔江不能走传统的发展老路,必须立足区情实际,走一条符合自身特色、错位发展的道路。

二、黔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以产业集聚为抓手一是高起点打造产业集聚平台。

按照“一园多区”的思路,加快正阳工业园区建设,注重围绕优势产业,突出功能和特色,推动园区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积极争取将正阳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是强化产业集聚。

加快卷烟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公共服务、生物制药等新型产业培育。

按照梯度开发、错位发展的思路,围绕“三大三特三新”产业,拓展扩大开放空间和平台,构筑新型工业空间体系。

全力发展食品、新材料、化工三大百亿级产业;以家纺家居产业、机电及配件产业、电子及元器件产业为支撑,快速发展三大特色产业;以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为着力点,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5年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完善正阳片区、青杠片区、龚家坝片区三大片区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黄山坝片区、李家沟片区开发建设。

提升现有都市工业楼宇档次和配套服务功能,新建一批工业楼宇,布局建设一批镇乡工业集中区。

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三大、三特、三新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三、黔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发挥生态优势黔江中心城市建设在规模上难以求“大”,重点要依托自然生态环境,立足“峡谷峡江之城,清新清凉之都,休闲养生之地”的城市定位,打造成为主城人假期出行和度假纳凉的“后花园”。

一是做优城市规划,加快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立足“高层次、高品位、有特色、做精品”的规划目标,做好城市总体规划设计。

二是做靓城市环境。

重点抓好新城建设,立足高品质和宜居生态特色目标,尽快建立完善新城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建设一批融购物休闲、娱乐观光、商务会所于一体的地标性建筑,在阿蓬江沿线和酉阳山麓规划布局一批具有投资和旅游双重概念的高品质别墅小区,助推城市旅游发展。

提升改造老城,尽快完成核心c组团、南沟片区、城北片区改造,进一步增加城中绿地和亲水景观,加大工业、生活污染的处理,创造市民健身休闲的良好环境。

三是打造主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围绕黔江中心城区“山、江、峡”相互呼应的构架特点,集中打造好“城市峡谷”和“城市绿心”两个主题公园。

在注重峡江、峡谷地质构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同时,注入民族和宗教元素,如在峡谷绝壁上雕刻具有民族宗教题材的岩画,在酉阳山顶建设宗教机构,满足城市人“祈福求愿”要求。

立足峡谷峡江和酉阳山等城市景观,集合小南海、濯水古镇和武陵仙山开发“魅力黔江一日游”项目,联动江三峡、仙女山、梵净山、凤凰古镇组成“一周游”菜单。

依托濯水现代农业园区、阿蓬江花卉苗木基地,打造以乡土休闲、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精品。

四、黔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承接产业链延伸“十二五”期间,重庆主城将加快培育以笔记本电脑、离岸数据开发两大基地和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光源设备为重点的10大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壮大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材料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黔江应立足承接全市产业发展趋势和要求,加快产业配套发展,力争打造成为主城产业发展的“配件箱”。

一是做优承接主城产业平台。

加强与主城产业对接,首先需要平台承载。

要优化调整正阳工业园区规划,围绕规划面积2015年达到20平方公里、2020年达到25平方公里的目标,抓好园区的拓展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市级层面对土地利用及指标安排的支持。

要立足把园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目标,加强园区关联企业、产业的有效集中,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尽早把园区建设成为对接主城产业的“桥头堡”和“强支撑”。

二是壮大“三大”产业集群。

食品产业:积极争取市烟草公司支持,加快启动“烟厂退城入园”项目,推进现有设备、生产工艺等技术改造升级,提高配套卷烟生产份额;发展壮大雨润百发、朵朵润尔等食品企业,支持轻纺集团联盟嘉士伯启动黔江啤酒项目二期建设。

材料方面:依托武陵硅业,引导主城企业投资开发多晶硅、单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等深加工产品,积极衔接为主城及“1小时经济圈”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及半成品。

化工方面:加快推进pvc一体化循环项目建设,将青杠拓展区打造成全市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立足重庆主城电脑、打印机、监测器、手机等产业发展,配套提供相关建材及配件生产。

三是推进产业项目和技术合作。

抓住主城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利契机,瞄准主城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一批重大项目。

当前,重点要加强与主城汽车摩托车企业、电脑生产企业和化工医药企业对接,争取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生产、笔记本电脑外壳以及现代制药业半成品等项目落户黔江。

五、黔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依托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促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畅通,打造产品输出和资源输入的“物流集散地”。

一是加强大通道建设。

争取尽快开工渝怀铁路、黔张常铁路,积极推进渝黔城际铁路、黔恩铁路、黔遵铁路前期工作,抓好黔恩、黔石高速公路建设,开展黔遵、黔张高速公路方案研究,全力抓好黔江综合客运换乘枢纽和物流枢纽建设。

推进舟白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开通黔江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航线,努力构建武陵山区航空门户和旅游中转港。

力促黔江成为连接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湾经济区的南北运输大通道和连接长三角、成渝经济带东西运输大通道上的节点。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将黔江纳入全市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来规划布局,对我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分有利。

要抓好正阳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立综合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化工、材料、农产品等专业物流;通过配套土地、税收、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市内外优势物流企业来黔发展,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规划建设舟白空港物流基地,瞄准航空服务、电子、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打造高端物流,努力建成重庆东南出海的物流枢纽。

积极探索借助贵州丰富资源,建设黔江“贵电、贵煤入渝”中转站,成为重庆主城加快发展的资源保障基地。

三是着力构建大商圈、大市场。

商贸业兴旺与否是体现商气、人气和开放程度的“晴雨表”。

要立足打造渝东南地区消费中心,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升级改造,引进知名品牌企业入驻,着力培育老城50亿元级、新城100亿元级商圈。

加快推进新城汽摩交易、机动车交易二期、农产品批发、商贸批发、工程机械交易、林业交易等六大区域性市场建设,努力增强对市场对区域商贸流通的辐射功能。

切实加强渝东南会展中心建设,引导主城高端服务生产型企业入驻黔江发展建筑工程设计、法律仲裁和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或中介服务业。

六、黔江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做强做特生态农业充分发挥黔江在粮油、畜禽、果蔬等生态农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努力打造重庆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深加工基地,建成主城重要的“菜篮子”。

一是切实抓好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

依托黔江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强与西南大学、重庆畜牧兽医学院等主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强力实施200万头生猪、1万头奶牛和10亿株土鸡蛋工程,加快推进蔬菜、猕猴桃等果蔬产品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产品品质。

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机制及流程,构建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体系,努力建设成为服务主城的农畜产品供应基地。

二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绿色品牌。

整合珍珠兰茶叶、黔江牛肉脯、地牯牛、密本南瓜、脆红李、高山娃娃菜、肾豆、莲藕、土家腊肉等农畜产品,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通过在主城各大超市设立专柜或组织参加农产品博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产品宣传营销或直销活动,增强主城市场对黔江农畜产品的认知度。

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产地认证,积极开展农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申报,力争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