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论文:浅谈“三一律”在电影中的价值
语文教育论文 论主旋律影视片及其价值
![语文教育论文 论主旋律影视片及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39db41c650e2524de5187ee4.png)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主旋律影视片及其价值院系名称:XXXX学院专业:语文教育学生姓名:学号:625880526指导老师: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8年03月15日论主旋律影视片及其价值摘要:中国的“主旋律”影视片是中国影视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过它可以弘扬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激发大众对国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对于弘扬社会真善美有积极的作用。
所以近年来,主旋律影视片开始了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主旋律开始唱遍了整个中国,甚至在外国也掀起了一场大潮。
本文主要研究了主旋律影视片的分类、影响以及它的价值。
关键词:主旋律影视片;作品;价值“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
它是在政府指导下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电影,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在1987年,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正式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1989年出片《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
一系列优秀的主旋律影视片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内核,包含着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和永恒价值,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1]。
一、主旋律影视片分类建国周年庆题材:《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作为献礼片的基调,在影片开头的字幕中就已经很明确的表达出来了——谨以此片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60周年。
不但对于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强大众对党和国家的情感有非常重要教育意义,而且对于增加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聚焦于中共的革命斗争史、胜利史和领袖人物的传记,比如《大决战》系列、《开国大典》、《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等等。
它是作为主旋律影视剧的一种主要类型,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最高目标必然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国家政权的政治诉求和思想观念。
误解与消弭:“三一律”在当代影视剧中的应用——以《卧铺车厢》为例
![误解与消弭:“三一律”在当代影视剧中的应用——以《卧铺车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6cb817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18.png)
2023/11上误解与消弭:“三一律”在当代影视剧中的应用———以《卧铺车厢》为例阴陶冶摘要:《卧铺车厢》是英国黑色幽默系列电视剧《九号秘事》第二季的第一集,在叙事上使用了欧洲传统戏剧结构“三一律”,即利用单一场景在短时间内建构了一个封闭空间下的悬疑故事。
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利用叙事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三一律”在成熟商业片中的应用优势,旨在打破大众对“三一律”的刻板印象,促进“三一律”在剧本创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卧铺车厢》三一律封闭空间时间限制模式“三一律”作为欧洲传统的戏剧结构早就被大众冠以“落后”“限制”等标签,认为不适用于当下的影视生产。
《九号秘事》第二季第一集《卧铺车厢》运用了“三一律”这一传统的戏剧结构,将这一被无数人认为是过时的戏剧结构成功地嫁接在了成熟的商业片中,无论是在空间、时间、情节的安排上都实现了整一性,这是“三一律”结构的最大优势。
因此正确看待“三一律”,将其优势合理使用在剧本创作之中,对于剧本生产与创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一律”发展概述关于“三一律”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不少学者认为需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自己的著作《诗学》中讨论悲剧时论及到了创作过程中有关作品情节、舞台行动、演出时长等问题,但并未对“三一律”做出准确定义。
法国诗人布瓦洛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基础上于《诗的艺术》中提出了确定了“三一律”的定义: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着剧情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结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该规则要求创作的戏剧在同一地点发生、时间不超过一天、情节服务于同一主题。
布瓦洛将“三一律”推到了神坛之上,即好的戏剧创作是必须遵守“三一律”的。
与此同时,莫里哀、索福克勒斯等戏剧家参照“三一律”也创作出了非常优秀的戏剧作品,例如《伪君子》《俄狄浦斯王》等。
“三一律”之所以成为戏剧创作的不二法则,必然无法脱离17世纪的法国政治环境。
当时的法国盛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崇尚向古罗马效仿,回归“古典主义”,“三一律”的提出让戏剧改变了趋于世俗化的特征。
论古典主义时期的“三一律”
![论古典主义时期的“三一律”](https://img.taocdn.com/s3/m/cd91ade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4.png)
论古典主义时期的“三一律”黄怡【摘要】As the core concepts of western drama theory, three unities is regarded as the golden rule of tragic creation in classical. It makes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full of cool and dignified temperament in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analysis of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First of all, it aimed to analysis three unities of the society perspective in classical for comprehensive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Second, though two classic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art for express the three unities. Finally, it makes th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meaning of three unities.%“三一律”作为西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古典主义奉为悲剧创作的金科玉律,使得十七世纪的文艺创作充满着冷峻与凝重的气质。
本文共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古典主义时期“三一律”诞生的具体社会语境为出发点,对理论的内涵做全面审视,再以两部经典的作品为例进行理论的一个解读,最后对三一律的意义做一个全面的观照。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三一律”;古典主义;权力【作者】黄怡【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3“三一律”作为西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奉为悲剧创作的金科玉律。
叙事 时间与空间 现代叙事中的“三一律叙述”现象研究
![叙事 时间与空间 现代叙事中的“三一律叙述”现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0d237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b.png)
在三一律中,时间的一致性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与叙述的时间保持一 致。在现代叙事中,这种时间的一致性常常被用来强化故事的连贯性和紧凑性。 例如,在电影《记忆碎片》中,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故事的时间顺 序打乱,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并不会感到混乱,因为影片的时间线与故事的实际 发生时间保持了一致。
“那时的我们,肩并肩走在青春的道路上,阳光洒在我们的脸上,笑容洋溢 在我们的心中。”这个句子通过使用动词“洒”和形容词“洋溢”,使图像叙事 更加生动形象。“肩并肩”和“阳光”也传递出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和青春的美 好。
感谢观看
那么,“叙述”又如何理解呢?这里,我想引用一位名人的话:“叙述是人 类的一种基本需要,我们需要叙述来理解和感受世界。”的确,叙述不仅是一种 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当我们叙述一个故事时,我们不仅在讲述 一个事件,更在讲述这个事件对我们内心的触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叙述是带 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它反映的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生活哲学。
1、开始:引入主题,确定视角和基本元素; 2、事件:展开故事情节,将时间、空间和情感元素融入到情节中;
3、高潮:通过某个情节或情感达到高潮,使读者产生共鸣; 4、结尾:总结故事,留下深刻印象。
五、润色语言
最后,需要审查文章的语言是否精炼、优美。我们可以使用简练的句子,去 掉重复的词语,并运用生动的形容词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例如:
另一方面,这种时间的一致性也常常被用来构造时间循环或者时间悖论。在 电影《时空恋旅人》中,男主角可以穿越时空,但必须在同一时间地点回到原来 的位置。这种时间循环构造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叙事环境,增加了故事的趣味 性和吸引力。
二、空间:封闭空间与开放的宇 宙
在三一律中,地点的统一指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应该保持一致。这种地点的 统一在很多现代叙事中得以体现。例如电影《暴裂无声》中,故事的发生地被限 制在一个山间小屋,这种封闭的空间设计为故事增添了紧张感和压抑感。
论形体在表演中的重要性
![论形体在表演中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8e659cc733d4b14e84246807.png)
题目论形体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广东师范大学王碧莲目录摘要 (1)前言 (2)1、形体动作在表演中的作用 (2)1.1动作——舞台艺术的基础 (2)1.2外部形体动作是以心理动作为依据的 (2)1.3形体动作可以替代语言的表达 (3)2、形体动作在表演中的重要性 (3)2.1选择形体动作来刻画人物内心 (3)2.2外部的形体动作一定要和内部动因构成有机的统一 (4)2.3形体动作是一种无声交往工具 (4)3、结论 (6)致谢 (7)参考文献 (8)表演这一名词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其大致的定义为,主体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和技巧将特定人物形象表现出来。
影响表演效果的元素十分众多,形体就是表演艺术中的一个典型要素,形体是表演者自身所具备的身体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稳定性,这篇文章就主要针对形体这个元素对表演艺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挖掘两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关键词:形体,表演,重要性在众多的著名表演艺术大师当中,卓比林可以算是元老级的艺术家了。
他创作的表演形式十分独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卓别林的世界里,表演从来都是无声的,与一般的表演艺术相比,无声表演更加能够考验一个演员的自身实力与形象的塑造性。
卓别林之所以能够用一种无声的形式在观众的心中烙下无法抹去的印象,就是因为其对于形体艺术的塑造十分丰富。
既然不能够用语言进行直接表达,那么形体就幻化做了一种无声的语言,只有将形体控制的恰到好处,才能够达到出彩的效果。
通过对卓别林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形体在表演艺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形体动作在表演中的作用1.1动作——舞台艺术的基础动作在表演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俄国演员阿列克赛耶夫把表演艺术称为动作的艺术,其传达出灵魂,通过动作来看演员内心的丰富世界,而任何动作都存在于一定的表演环境中进行,如果表演环境变化了,动作也将随之改变。
情感的产生通常可由外部形体动作语言来诱发,换句话说,以外部体现形式为基础创造,进而探索到这种形式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体验。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973c3fc8bd63186bcebbcf5.png)
电影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篇一:电影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电影的艺术价值更重要尊敬的主席、评委、友方辩手大家好我方观点是电影的艺术价值更重要首先让我们明确定义,电影指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视频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
商业价值指事物在生产、消费、交易中的经济价值。
艺术价值是指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所带来的心灵感受。
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电影的出现最初就是一种艺术的存在,一般只有在娱乐场所才能看见的一门艺术(后来被定义为第七艺术),电影的艺术价值追求的是影片的艺术内涵,以行业认可为目标。
电影历来注重本身的艺术性,以艺术打动人。
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引导着社会的视频主流方向,表现着人们的主观意愿,无论是它的说教意义还是它的娱乐功能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电影是艺术的产物。
由此可见,电影的艺术价值举足轻重。
第二,电影的演变中,本身就有着对艺术价值的天然诉求,而这种价值是目前中国电影所缺乏的。
电影归根结底是一门艺术,不管多商业它或多或少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
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
由此可见,在电影演变的过程中,电影的艺术价值更加重要了。
第三,未来的电影将是艺术的比拼,将来在大家对精神享受更有需求的前提下,对电影的艺术性也就更高,也就证明艺术性的电影在未来将是多么的需求,电影也将会回归原始意义:那就是因艺术而产生。
也就意味着电影的艺术性的提高。
在未来的人们的心理,电影的艺术性将会更重要。
因此电影的艺术价值从不曾下降而且一直很重要。
第四,电影有市场后艺术价值更是重要。
商业价值不同于市场价值。
就国内市场来说,注重电影艺术价值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是电影质量差烂片多,电影生命周期短。
可行性是更注重电影艺术价值不会危害电影的商业价值和产业链反而会起促进作用,就电影的国际市场上来说,我们需要有内涵的的电影来挽救中国电影的国际形象。
浅析“三一律”在电影中的运用
![浅析“三一律”在电影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73f908cbceb19e8b8f6baf1.png)
Au .2 1 g 00
Vo . 3 No 4 11 .
浅析 “ 三一律 ” 电影中的运用 大 学 中国语言文 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8 ; 10 2
2 西北大学 文学 院, . 陕西 西安 70 2 ) 1 17
摘
要: 三一律是西方古典戏剧 的一种结构规则 , 它强调戏剧 表现的时间、 件 、 间高度集 中, 事 空 在浪漫 主义出
21年 8 00 月
第 1 卷第 4 3 期
西 安文 理学 院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 a o inU i r t o r n c n e( oi c n e dt n o rl f a nv sy f t adS i c Sca Si csE io ) n X e i A s e l e i
现 以后 , 三一律因其过于程 式化束缚 了戏 剧艺术的发展 , 逐渐 失去权 威性 。然 而现代 的电影人 却将这种 古老 的戏 剧手法运用到 了电影 中, 这一类 电影 往往有着相似 的内容 、 式和 主题 , 因其在 时空上 的紧凑 、 形 并 在事件 安排上 的 独特性 , 表现出 比其他类 型电影 更加 深厚的人性关怀 , 增强 了电影 的表现力 , 更能引发观众思考 。
化、 程式 化等 弱点 , 终 束 缚 了 戏剧 艺 术 的 发展 , 最 为
后人 所 摒弃 。 电影 艺术 是一 门 画面与叙 事相 结合 的造 型性艺
阳运 行一 周 ” 的是 剧情 的时 间 ; 指 其后 , 斯 特 尔 维 卡
屈罗在对《 诗学》 进行进一步 阐述时 , 出了“ 提 事件
1 ・ 6
艺术的影响 , 电影随时都要运用 、 借鉴、 模仿这些艺 术 。其 中 , 影 与 戏 剧 的联 系 无 疑 是 最 为 紧 密 的 。 电 中国 电影 史 上第一 部 电影就 是著 名京 剧 表演 艺术 家 谭鑫培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 的戏 曲片《 定军山》 , 在 中 国电影 的初创 时期 , 影戏 观 ”占据着 绝 对 的 主 “
《2024年情感功能、文学肌理与时代讲述_论新主旋律电影《守岛人》的三个维度》范文
![《2024年情感功能、文学肌理与时代讲述_论新主旋律电影《守岛人》的三个维度》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264a1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c.png)
《情感功能、文学肌理与时代讲述_论新主旋律电影《守岛人》的三个维度》篇一情感功能、文学肌理与时代讲述_论新主旋律电影《守岛人》的三个维度一、引言新主旋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界的一股新力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邃的内涵,逐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守岛人》作为其中的代表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功能、丰富的文学肌理和时代讲述的叙事手法,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作品。
本文将从情感功能、文学肌理与时代讲述三个维度对《守岛人》进行深入探讨。
二、情感功能的深度体现《守岛人》在情感功能的表达上具有显著的深度和细腻度。
影片以岛上的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们情感世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他们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执着。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人物塑造,将主人公们内心的情感世界真实地呈现出来。
无论是面对家庭矛盾、工作挑战还是生活困境,主人公们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也感染了观众。
其次,影片通过情感共鸣的构建,使观众能够深刻体验到主人公们的情感波动。
通过对岛上生活细节的展现,以及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深入挖掘,观众能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文学肌理的丰富表达《守岛人》在文学肌理的表达上同样具有较高的水平。
影片通过丰富的叙事手法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电影作品。
首先,影片在叙事结构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和人物关系的精心构建,影片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
其次,影片在人物刻画上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主人公性格的深入挖掘和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四、时代讲述的叙事手法《守岛人》在时代讲述的叙事手法上同样具有显著的特点。
影片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深入挖掘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将故事情节与时代背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具有较高时代价值的电影作品。
试论微电影故事中的“三一律”
![试论微电影故事中的“三一律”](https://img.taocdn.com/s3/m/170c07e084254b35eefd3436.png)
试论微电影故事中的“三一律”作者:王在宁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8期【摘要】“三一律”作为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运动所普遍遵循的戏剧创作原则,强调了在动作情节、时间、空间三要素的统一与集中表现,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一天内完成。
微电影相比长篇电影,在故事结构、表现内容上具有“微视角”,微电影将剧本故事的重点更集中的放在情节的重要场景中,所以在微电影创作中,戏剧创作“三一律”原则被广泛应用。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微电影故事模式特点,结合经典微电影短片,探讨微电影故事中的三一律是如何运用的。
【关键词】微电影;三一律;剧本;叙事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103-01“三一律”作为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运动所普遍遵循的戏剧创作原则,强调了在动作情节、时间、空间三要素的统一与集中表现,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一天内完成。
“三一律”的创作原则与微电影“短小精悍”的故事风格、拍摄手法完美契合。
微电影的时间、空间相比长篇电影,是简化的压缩的,剧情故事往往是单一线索,主要展示一个核心故事事件与矛盾。
微电影的类型有很多,有商业广告类、剧情文艺类等,但从故事的创作角度而言,微电影的故事特征相比长片电影更具有表现力,不论是说理还是娱乐,微电影都试图做到极端的表现力。
不论哪一种类型,都离不开运用“三一律”去组织结构微电影的内容,强化它的表现力。
一、“三一律”为微电影提供拆解人物内心深度的效用在封闭式电影中,人物数量一般都不会太多,大量的镜头对准了主人公的面部和其他细节,用特写逼近人物的五官,用缓慢的长镜头衬托人物内心的焦急和挣扎。
电影的时间被有效利用起来,不再一味天马行空地任意驰骋,生硬冷静的镜头无处可逃,不仅逼着电影中的人被迫去面对恐惧、压抑、孤独、不安,也在逼着观众将关注度提升到最高,一同感受主人公跳动的脉搏。
《十二公民》:集体主义时代后的一次温情再聚首
![《十二公民》:集体主义时代后的一次温情再聚首](https://img.taocdn.com/s3/m/534d7fe67f1922791688e890.png)
《戏剧之家》2019年第06期 总第306期113影视观察《十二公民》:集体主义时代后的一次温情再聚首杨 美1; 陈俊杰2; 张龙贺3(1.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山东 潍坊 262521;2.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潍坊 250022;3.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山东 潍坊 262521)【摘 要】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已经被多个国家改编,其中由中国导演徐昂改编而成的电影《十二公民》反观现实,可以说是一次集体主义时代后的温情再聚首。
这次《十二公民》在中国本土的成功,可见一斑。
这样一个屡试不爽的经典文本之所以能够使西方和东方这两个在文化根基和价值取向有着明显对立的地域被打通和相互融汇,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经典文本当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关乎人性的深刻主题内涵。
它在国民集体发声中,表达了一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认和尊重,恰恰也反观了集体主义在中国嬗变的一般过程,这是一种对久违的集体主义时代的向心力的复归,是一种建立在对集体主义下每个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和尊严的保护之上的理性集体主义的回归。
【关键词】《十二公民》;集体主义;温情聚首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113-01由中国导演徐昂改编而成的电影《十二公民》移植于1957年美国电影《十二怒汉》的经典文本,讲述了模拟陪审团制度下的12名中国公民齐聚一堂,围绕着“富二代弑父”的案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他们当中不乏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法官、小保安、北京土著居民、小商贩以及保险推销员等来自中国各行各业、毫无瓜葛的公民。
影片让12名代表中国不同身份的民众齐聚一堂,展开了一次艰难的认同与相互体恤的对话,是一种阔别已久的集体主义时代下国民的集体发声情形。
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吵的背后,是12名代表中国各阶层民众当下真实生存的写照。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由于中国国民价值观的混乱而导致的对个体生命尊严的忽视,恰恰反映的是集体主义在中国嬗变的一般过程。
关于《三》的不同看法
![关于《三》的不同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59812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a.png)
关于《三》的不同看法《三》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作品,不同的人对这部电影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我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给人留下的印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感人,让人们深受感动;其次是影片的制作和画面非常的出色和美丽;最后是这部电影所传达的思想内容非常重要,值得深入研究。
对于首先方面,可以说《三》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情节是非常感人的。
它描写了一个生活在他乡的小女孩曾经是花样年华的二线舞蹈演员,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
在剧情逐渐的展开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如今甚至连自己的丈夫都不如,最后她成功重新找回了自我,也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和方向。
这个故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价值,对于那些迷失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给他们一个启示和帮助。
对于第二个方面,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制作和画面非常精美,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电影作品。
电影中的场景和音乐都非常的出色和美丽,每一个镜头都让人们流连忘返。
通过这个美丽的画面,人们可以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进一步的体会到电影的魅力。
最后,对于第三个方面,可以说这部电影所传达的思想内容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电影中展现出的三个不同阶层的人,用他们的互相交往,揭示了人类的本性、人性和社会质量,也描摹出了各自在时间潮流下对未来的预测或追求。
这个内容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让人们进一步领悟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总之,《三》这部电影有着非常多的看法和解读,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但无论如何,《三》都是一部非常有内涵和意义的优秀电影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欣赏、研究和思考的。
SWOT分析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企业战略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下面,我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某企业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家企业的优势。
该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较强,拥有先进的技术与专业的员工团队。
同时,该企业也对内部流程规范化的管理较为重视,制度体系完善,能够有效地提升内部工作效率,使得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浅析“三一律”理论在莫里哀的《伪君子》中的运用
![浅析“三一律”理论在莫里哀的《伪君子》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9714d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66.png)
浅析“三一律”理论在莫里哀的《伪君子》中的运用摘要“三一律”理论作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所普遍遵循的戏剧创作理论,被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当作一种规定而推行,尽管由于要求严苛而受到不少抨击,但它确实为戏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莫里哀的《伪君子》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创作出的优秀作品。
本文主要分析“三一律”中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是如何在《伪君子》中体现出来的,从而使读者对“三一律”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三一律”;《伪君子》;莫里哀An Analysis of Tartuffe from MolièreBased on“Three unities”TheoryAbstractThe theory of “Three unities”, as a drama creation theory universally followed in the period of French classicism in the 17th century, was carried out by French classicism dramatists as a regulation. Although it was criticized for its strict requirements, it did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drama. Molière’s Tartuffe is an excellent work crea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heor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how the unity of time, place and action is reflected and applied in Tartuffe, so thatthe reader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ree unities”.Key words: “Three unities”; Tartuffe; Molière引言“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它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三一律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三一律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3612a21f111f18583d05aeb.png)
“三一律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第一阶段:20一一40年代为第一个时期。
主要是“三一律”理念的介绍,以及运用“三一律”理念指导戏剧的实际创作。
如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提到外国戏最讲究的“三种联合”,三种联合原名The Law of Three Unities,当译为“三一律”。
三“一”即是(1)一个地方,(2)一个时间,(3)一桩事实。
”小说家茅盾谈到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创造》时说:主义戏曲的‘三一律’来写。
故事发生于早晨一小时内,只有两个。
”“当时我戏用欧洲古典地点始终在卧室,人物只有两个。
第二阶段:是解放后到文革结束这段时期。
这一阶段,对“三一律”的接受带有鲜明的阶级意识。
陈清的《古典主义怎样为‘四人帮’所盗窃》也不是专门研究“三一律”的文章,而是在剖析“四人帮”所主导的文艺问题时有所涉及。
陈清认为:无论“三一律”也好,“三突出”也好,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们形式主义的一面,没有看到它们形式主义中所包含的政治目的,可以说还投有抓住向题的实质。
在政治上两者都是为封建王权服务的,“三一律”的核心是为了适应王权的需要,适合封建宫庭的文艺趣味。
②陈清在文中将“三一律”置于阶级的视角之下进行考量。
在中国现代戏剧中的运用一.《群猴》《群猴》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依据“三一律”规则创作的戏剧,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某镇一镇之长家中发生的一出闹剧。
国大代表选举前夜,国民党各个派别都要到镇长家争取票数,而在争取时每个人都用尽了手段,最终惊动了警察大家不了了之一时间(选举前某夜)、这部戏一共有七个角色同一地点(镇长家中)和同一事件。
整部戏就是围绕着同(争取国大代表选票)。
每个角色都有其带有自己派系特点的鲜明性格,比如孔家财大气粗、军统目中无人、三青团粗暴直接等。
二.《雷雨》这首先表现为“情节整一”。
从故事上看,剧本涵盖了周、鲁两家前后30多年的恩恩怨怨,在出场的八个人物中的任何两个之间,都彼此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
记叙文写作的“三一律”例文分析
![记叙文写作的“三一律”例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0bb92bb90d6c85ec3ac630.png)
记叙文写作的“三一律”西方戏剧中有一种叫做“三一律”的理论,它规定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这种戏剧理论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使剧情更集中,更紧凑,更具戏剧张力。
我们认为,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种“三一律”这种戏剧创作方法。
在一个固定的时间之内,一个特定的场景里去讲述一个故事。
也就是说在一篇文章中要保持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性。
我们知道在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里如果场景过多的更换,不但场景得不到充分的描写,还会增加叙事的难度。
而当时间和空间固定之后,我们就可以把笔墨集中在故事的讲述上和营造适合故事的外在氛围上。
【病文扫描】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嘀嗒、嘀嗒、嘀嗒……”,雨落在了翠绿而厚实的树叶上,落在了校园平坦的小径上,也落在了你我溢满笑容的脸上……还记得开学向前两周的一个傍晚,总有一个孤独的身影,望着眼前的人群,步伐在寂寞的心情中沉重的挪动着,一步,两部,三步……从餐厅通向教学楼的路好漫长。
眼神中带着些许哀伤和更多的迷茫,就这样晃晃悠悠地回到教室。
而今早,在微风细语中,孤独的我身旁有了你的陪伴。
今早的偶遇使我有了无限的感慨……我们手挽着手一起走在广阔的操场上,三五成群的人陆续地从我们身旁走过。
我的眼神中掠过一丝忧虑,失落地说:“这些天我一直是一个人。
”你却并没有我想象中一样露出一脸的惊讶与疑惑。
你轻轻的拉了我一下,笑着对我说:“你为何不开朗一些呢?”之后,是一阵短暂的沉默,因为我不知如何回答你的话。
我又用充满无奈的眼神看着你,你仍然保持着那份笑容,说道:“我们以后一起走吧!”我几乎都要跳起来啦,回答道:“是啊,遵命!”你笑着推了我一下而后,操场上出现了两个女孩愉快的笑声和嘻嘻的身影。
浅谈《雷雨》中三一律的运用
![浅谈《雷雨》中三一律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cb426c5eefdc8d377ee3284.png)
浅谈《雷雨》中三一律的运用摘要:“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雷雨》是完全遵从三一律的典范之作。
其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
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理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由一个周公馆的小小客厅,一天一夜的时间铺开去,展现的却是三十年的恩怨,错综的人物关系。
短短的时间,紧凑的情节,激烈的冲突,让人感觉分分秒秒之悸动。
关键词:三一律;创作原则;突破Talk about the Thunderstorm in the use of three unitiesAbstract:" Three unities " is the classical rules of drama, art, creative drama in the requested time, place and circumstances to maintain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three, which called for a show described in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one day (a day) of , place in a scene, the circumstances subject to a theme. ”Thunderstorm” is i n full compliance with all three for an example of.Full use of their play all three,two families of eight people in a short span of one day the story took place,it involved over the past grievances and resentment of the ex.Narrow emergent stage of the family is not only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lass conflicts, as well as individual and the environment,the times do not harmoniz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 strong, in all kinds of violent conflict in shap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figures, and the tragedy has long been hidden in one line each, every in a foreshadowing, but the final hours of the outbreak was finally out,down into a thunderstorm, very strong shook the soul of each person。
正确价值观引领下的“三性”统一原则是精品创作更具活力的基本保证
![正确价值观引领下的“三性”统一原则是精品创作更具活力的基本保证](https://img.taocdn.com/s3/m/d86dc652cf84b9d528ea7a8b.png)
正确价值观引领下的“三性”统一原则是精品创作更具活力的基本保证【摘要】本文以全国影视座谈会的精神为指导思想,围绕西影生产影视精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三性”统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影视精品战略工程。
【关键词】影视座谈会;西影;“三性”统一;精品战略在西影人卧薪尝胆,狠抓精品生产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了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座谈会的精神为制定和实施西影的精品发展战略注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
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所展现的基本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三性”统一,这是抓好精品创作的根本,是精品价值的魂魄。
一直以来,西影人都在为出精品忙碌着,大家有一个共识,要靠精品项目使西影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经过09年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精心筹划,2010年我集团主业生产进入了实施阶段。
综合分析形势,研判市场需求,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一个重点,多点开花”的基本思路。
即以电影《钱学森》为重点,以电影《盲人电影院》、《建党伟业》(与中影集团联合投资拍摄)、电视剧《赶牲灵》、《信天游》等主业项目形成多点开花之势,让西影尽快在主业上突破,冲出重围,继而爆发,在全国及国际舞台上创造西影新形象。
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牢牢地依靠和实施精品发展战略。
所谓精品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
它的重要标志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我国现行的考核依据是票房收益和收视率。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对激发民族志气,鼓舞大众士气,弘扬社会正气,引领道德风尚,提高全民素质,陶冶健康情趣,丰富文化生活,认知社会人生,获取知识力量,满足精神需求,营造凝聚人心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再多的平庸之作也无法达到的。
电影《钱学森》的拍摄就是要展示一位伟大科学家孜孜求学,于逆境中奋进,毅然返回祖国的爱国情怀;讴歌他投身科学,呕心沥血、报效祖国、功勋卓著的精彩人生。
三一律在电影中的运用
![三一律在电影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1c36a46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6d.png)
在电影中,“三一律”的应用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故事更
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首先,电影的剧情设计通常遵循“三一律”的原则,即情节、地点和时间的一致性。
这种结构要求故事情节集中在一天内,并在一个特定地点发生,这样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强化故事冲突,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
其次,“三一律”的应用可以增加电影的节奏感。
由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影必须高效地展开情节,使观众始终保持紧张感。
这种紧凑的节奏可以增加电影的紧张感和悬疑感,使观众更加投入。
此外,“三一律”还可以帮助突出主题和情感。
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内,电影必须集中展现主题和情感,这使得电影更加深刻和感人。
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
最后,“三一律”的应用还可以提高电影的艺术价值。
通过严谨的结构和精炼的情节,电影可以更好地展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
这种结构可以使电影更加精致和完美,从而提高其艺术价值。
总之,“三一律”在电影中的应用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增加节奏感、突出主题和情感到提高艺术价值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导演在创作电影时应该充分考虑“三一律”的原则,以创作出更加紧凑、引人入胜的作品。
如何在微电影中让每一个镜头都具备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在微电影中让每一个镜头都具备独特的价值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74d99d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2.png)
如何在微电影中让每一个镜头都具备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微电影是一种非常受欢迎而又富有创造力的电影形式。
由于其短小精悍的时间限制,微电影需要通过每一个镜头来传递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每一个镜头的构图、角度和镜头运动都可以为故事注入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如何在微电影中让每一个镜头都具备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呢?本文将探讨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使用不同的角度和构图来强化情感微电影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情感表达。
一组好的镜头可以通过细腻的情感传递来深入人心。
在拍摄微电影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镜头的角度和构图来传达情感。
例如,当一个人没有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显得焦虑不安。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震动的镜头,把画面变成两段,或者让镜头静止,来表达这种情感。
这些镜头可以用来突出人物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进一步强化情感。
第二种方法:通过恰当的镜头运动创造视觉艺术效果在微电影中,灵活的镜头运动可以在视觉上提供更多的创意,让观众的视觉感受更加丰富。
可以使用摄像机的缩放、旋转、跟随和振动来创造动态的画面效果。
如何使用这些镜头技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在一些情节紧张的场景中,我们可以使用跟随镜头来追踪人物的移动。
在传递人物感情或表达人物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微动镜头或缓慢的变焦来表现。
在微电影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技巧,既能使得每一个镜头都具备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还能创造出迷人的视觉艺术效果。
第三种方法:使用细节在镜头中注入故事的背景和含义微电影不一定总要以人物情感为主线。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在画面里引入一些细节,来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
这些细节可以是环境、道具或后景。
例如,把景物的颜色改为黑白或冷色系,可以为故事注入一种灰暗、哀伤的氛围。
在某些场景中,我们可以使用角度镜头来强调一些细节。
这样,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就可以展现出更加完整的故事背景和含义。
第四种方法:在镜头的剪辑上创造出节奏和节目效果剪辑是微电影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给镜头的组合流程添加节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919 电视电影论文浅谈“三一律”在电影中的价值“三一律”作为古典主义戏剧的经典法则一直备受推崇,它让剧本结构更加严谨、集中的这一特点在剧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时常被电影借鉴运用。
早期受科技的限制,戏剧与电影间密切联系是不言而喻的,梅里爱的电影跟舞台剧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摄影棚内取景,故事大多在舞台上展开叙述。
在20年代,德国除了表现主义运动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趋势――室内剧电影,其中比较经典的剧目基本出自剧作家卡尔?美育之手。
“一部室内剧电影往往聚焦于少数几个人物角色,细致的探究他们生活中的危机,它们致力于缓慢、传神的动作表现和细节描述而不是极端的情绪表现。
”[1]在德国,表现主义当道的时代,还是有部分人摒弃幻想和传说等元素重归生活,此类电影的出现正是展现了在时空受限下,剧作本身的戏剧效应。
在中国,早期的电影则直接是拍摄本土的京剧,例如《平原作战》、《龙江颂》等。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其在时空的限制被完全打破,因此电影与戏剧的关系渐趋疏离,现在的电影中很难在发现戏剧中常用的元素,并且改编自戏剧的电影也越来越少,但是,戏剧中的一些特性却在体现在电影中,比如“三一律”。
如今,戏剧舞台在不断的突破“三一律”的限制,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发展至今,亦完全可以最大化的自由运用场景,即使这样“三一律”依旧以其不可忽视的特殊价值存在各类剧作中。
笔者将1957年美版《十二怒汉》与2007年的俄版,以及20xx年上海话剧中心的话剧版进行比较,得出‘三一律”这一经典理论的艺术价值。
一、美版《十二怒汉》与俄版之比较(一)集中的故事情节罗伯特?麦基说道:“尽管时间的设计变化无常,但是它们并非没有限度,作家的全部宇宙论,它们对现实和人生真谛的包罗万象的观点和看法都包括在故事三角之中。
”[2]1957年西德尼?吕美特导演的处女作《十二怒汉》截头去尾后就是标准“三一律”结构的作品。
它的编剧是美国剧作家雷金纳德?罗斯创作的一部独幕剧。
作为独幕剧,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句话,以单纯的情节,自关键的点说起,迅速展开情节,形成高潮,辅之紧凑的结构在较短的篇幅内完成故事。
这与“三一律”的创作原则完全契合,从而使得剧作情节更加精炼。
《十二怒汉》自庭上一个被指控杀害父亲的十八岁男孩展开故事,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结案前,在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围绕着这个男孩是否有罪的辩题由此展开了。
首先,于此处展开的情节直接切入重点,省去过多交待。
再者,由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对故事本身的完整性提出了要求,没有过多枝桠的分散,给予故事整体一泻而下的顺畅感。
“时间和地点的整一可使得戏剧显得简洁明快,剑指要害,莱辛指出,行动整一律是古人的第一条规则,时间整一律和地点整一律只是它的延续……”[3]在2007年俄罗斯版本的《十二怒汉》也是寄于同样的故事框架,但结构,形式,主题等皆与美版有很大出入。
俄版的影片长度增长近两个半小时,在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都进行了扩展,并不再局限于原本“三一律”的故事框架,加入政治因素和民族矛盾的主题,致使故事情节略显拖沓。
起先,导演让每位陪审员适机对自己的个人经历进行自我陈述,用他们来代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样的群像描摹,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实际上变成了一个精致的社会缩影,它反应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复杂的现象和问题。
再者,影片的开头,少年骑着车一心朝着母亲驶去,对于周边的声音毫无兴趣,只关心着母亲的安危。
而在影片最后,在战争的残垣中一条叼着断臂的狗,朝着镜头的方向跑过来,全片止于那个反射刺眼白光的戒指,首尾呼应又点出家庭社会的人文关怀。
在此仅举出影片关注的两个层面,当然其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
最后说到本片的核心――司法制度的力量,既然与美版的故事相同,那么必然要论及此处。
由于其想表达的太多以至于力量分散,反而弱化了这核心的主题,加之频繁的镜头切换,不断的闪回那些颇具巧思和艺术感的画面,和车臣男孩相关的记忆,打乱了原本顺畅严密的逻辑性推理。
反观美版,篇幅几乎都集中在那个空间极小的讨论室内,始终围绕着男孩是否有罪这个中心矛盾。
所有的剧情在陪审团的讨论下延展开来,采用逐步剖解的方式,通过逻辑推理和假设论证,抽丝剥茧般的向我们展现那个命案的所有细节。
整部影片在严密的逻辑下更加精炼,深邃,我们始终沉浸于这个连贯的故事中,被其牵引,为其动容。
(二)巨大的戏剧张力“三一律”要求仅仅说一个故事,因此给戏剧创作和戏剧本身都造成了很多限制,然而,没有束缚的自由是不恰当的。
戏剧之所以存在,本身就有其限制之处。
桑顿?怀尔德甚至说:“戏剧的历史告诉我们,它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它条条框框最多的时期。
”[4]所以,情节的选取至关重要,试想,如若在这个故事开始前,导演对于杀人事件进行一系列的交待,故事的完整性必然被打破,整部影片的节奏也会被拖垮。
因此,导演直接由审判开始讲述,借由法官的口既交待故事前身,又巧妙的缩短影片横向宽度,让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男孩是否有罪这一处。
于是,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所有的中心都围绕着它延展开来,矛盾集中于一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锋中慢慢累积,最终爆发,其带来的冲击力是直接而巨大的。
因此作为一部没有太多的电影技法,仅用语言堆砌起来的电影,却戏剧张力十足。
单一的场景采用叙事的进度来划分,每一次有罪和无罪的对抗都是一个高潮,这些连续不断的冲突与对抗传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社会思潮、哲理思辩等等,让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自身所积累的生活信息互相贯通,继而引发联想,引起共鸣,从而加强对电影的的关注和期待,完美地融合了观众对于情感与思考的双重诉求,含蓄却又直白,隐蔽却又明朗。
影片开始,导演为表现看似明朗的案情,多采用俯拍的方让视野开阔,并通过拍摄窗外的景色等方式拓宽空间。
后半部分,随着角色立场的转变冲突愈演愈烈,镜头发生明显变化,长焦、特写镜头越来越多。
拍摄角度也从原来的水平视角,演变至水平视角以下甚至仰拍,让整个空间显得更局促,封闭感愈发明显,紧张及其契合局面的变化,让气氛也越来越压抑,使电影的张力迸现。
在语言节奏方面也是层层递进,随着故事的推进,人物间的争锋愈加的激烈。
但是过于密集的言语往往适得其反,导演却极具技巧的留有休整的缝隙,只在故事到达焦灼的境地时才适当的加快节奏,却在结果呼之欲出时又缓慢下来,张弛有度,吊足观众胃口。
(三)饱满的人物形象古典主义时期强调理性主义、情节的集中和普遍性,常常忽视个性,突出类型,致使很多作品产生具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忽视人物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而是按照某一标准把人物划分为某些类型,从某一类型人物的共性出发去演绎人物,结果导致作品中的人物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也缺乏作品应有的典型意图。
而在本片,人物形象饱满个性突出,这得益于“三一律”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从而使故事人物集中,不至于分散化,由此省去大量笔墨去逐一介绍,抓住重点人物即可。
本片中人物基本始终处于集中的场景之中,导演在开始时便使用了长镜头交待了每人的性格剪影,进入讨论室之初,镜头固定在风扇的位置,演员的调度带动镜头,随着他们的移动过渡到下一个人身上,每位陪审团的形象特征呼之欲出,一连串的配合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
“人物的性格是不能孤立地显现的,而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表现出来,人与人的交往,就形成了一定的关系。
剧作家要表现并突出人物性格,首要任务就是要设计好人物关系,使人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征。
泼拉斯说:‘突出性格的惟一方法是,把人物投人一定的关系中去。
仅仅是性格,等于没有性格,只是随意堆砌而已。
’”[5]导演围绕着亨利方达饰演的中心人物,在其与其他几位陪审的争论中,让每个人性格中最真实的一面一一被剥离呈现出来,在你言我与的交锋中渐渐“原形毕露”,这才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十二个“怒汉”的“怒”也正是“血性”所在。
影片所要传达的核心观点,跨越了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好几个领域,尤其在伦理学上,其所要探讨的是关于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案情本身反倒是次要的,所以并没有陷于案情的低层次纠缠,而在不同的人物刻画上着墨更多,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人生哲学,这里面有相交叉的也有相对抗的。
在有限的时间,集中的场景中取舍有道,抓住重点逐个击破,从而使每个人物都鲜明的跃然纸上。
二、美版《十二怒汉》与话剧版之比较(一)突破“三一律”限制的戏剧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欧洲古典戏剧理论反复强调“三一律”的原则。
作为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无尚法则,被戏剧家当做不可违之规定遵循着,从而在欧洲剧坛长期占统治地位。
亚里士多德强调“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认为在行动上应保持一致,而“就长短而论,悲剧力图以太阳一周为限,或不起什么变化”[6]即完成事件的时间应该受限,在一天之内完成,至于”三一律”所提到的地点一致问题,则是因为戏剧舞台的局限性。
例如舞台在三幕之间不可以频繁换景,以及适应当时君主专制时期中央集权的政治诉求,从而推衍出意义上的“三一律”,即剧作创作中必须保持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性。
布瓦洛的两句名诗,赅括了“三一律”的原则,“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故事从开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7]而到了18世纪,这一戏剧理论在文艺复兴的浪潮中受到“浪漫主义”的冲击,失去了统治地位,戏剧形势由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浪漫主义剧作家认为“三一律”严重的束缚了剧本的创作,以高乃依和莫里哀为代表的作家们就提出在创作中应该有一定的松动与变通。
到如今,现代派戏剧对“三一律”限制也在不断突破,他们在创作时借助动作的模拟、现代舞台装置、舞台灯光等方式有限打破“三一律”的限制。
例如:由王晓鹰导演的话剧《荒原与人》在叙事结构上完全打破了传统,全剧围绕中年马兆新的回忆铺陈开来,让中年马兆新现身舞台,在与青年马兆新对话间,进行时空切换,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剧中更是加入戏剧性的舞台动作改变空间。
戏剧艺术的特殊性,就是其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与观众进行最直接的交流,因此戏剧工作者可以清楚的知道观众的心理诉求,从而反馈给其最期盼的答案。
在看惯了一成不变的场景后,观众也许会欣喜舞台时空的转换,会惊叹多重的表现手法,这是戏剧的一大进步。
可是,不可否认的是,不变的场景,连贯的时空给观众带来的沉浸式观感体验亦是更加珍贵的。
(二)艺术形式上的差异依旧不改其力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曾在20xx年将本片改编为话剧,与原剧相差无几的布景,鲜少变动的台词,基本上是将原剧原封不动搬至舞台,不同的是两者视觉对象的差异。
“四边受到限制的银幕画面是不同于舞台画面的,因为舞台的模糊轮廓和群集的灯光似乎可以使人忘记舞台。
银幕画面的构图完全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意看到的现象的构图。
我们实际看到的景并没有特殊的空间限制,也没有一定的构图。
”[8]电影刻意的构图表示了电影的表意是有选择性的,观众的视点是不可控的,伴随着的思想倾向与内心关怀是不可自由支配的,是在导演的操纵下完成的,一切特写与中近景皆是导演的思想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