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舆论的本质特点及正确引导舆论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舆论的本质特点及正确引导舆论的原则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
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编者按:舆论的产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又有背后的利益驱动,更反映公众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舆论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域,舆论引导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舆论引导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准确把握舆论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舆论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舆论不仅是人们信息和意见交流、传播的必要形式,而且成为意志碰撞、思想交锋、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舆论环境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一些消极错误的乃至荒谬的舆论在网络、新闻传媒、高校等场所偶有呈现,对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因此,有效把握和正确引导舆论,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的必然要求。一、新时期舆论的本质及其特点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因此,“舆论这一概念,主要是指见解体系,即意见。意见是构成舆论的主要外在因素,可以把它称作舆论的外壳。”[2]13除此之外,关于舆论的定义多种多样。简单而言,舆论就是“众人的言论”[3]。其至少应包含这样几个要素:(1)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是一定数量的能自主发表意见的人;(2)舆论的客体是“具体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涉及公众可感知的任何对象;(3)舆论的内容是“评价性的态度、意见和情绪”,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从狭义上来讲,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体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可见,舆论与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新闻媒体作为制造和引导舆论的载体,与舆论亦有所不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舆论得到不断扩大,但舆论发展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存在一些歪曲党的历史、抹黑党的领袖、宣扬西方所谓“普世价值”、鼓吹私有化的“杂音”,影响极坏。舆论背后是思想的较量和人心的争夺。虽然这些“杂音”是少数和支流,但如果不予重视,就有可能成为冲垮社会主义“千里之堤”的“蚁穴”。因此,在准确把握当前舆论的总体态势基础上,认清其产生的现实根源及本质特点就显得极其必
要。(一)舆论是当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舆论是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般关系的实际的体现和鲜明的表现”[4]384,它根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受到物质生产活动的制约,并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内根本矛盾、基本国情没有变,在国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并存、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国内舆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舆论触点更加广泛多样。近年来国内社会矛盾依然很多,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较多,从而导致舆论的触发点较多,舆论的复杂性较强,但这些舆论总体上反映的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二是价值取向更加多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更加多样多变,舆论所体现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丰富多元。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普遍存在。三是意识形态倾向更加鲜明。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颠覆的图谋,新时期他们通过社会思潮渗透、网络“公知”传播
等形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诸多威胁。在舆论中,不同思想的交锋更加普遍,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的争夺更
加激烈。
(二)舆论是契合公众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舆论是人们立场、观点、态度的表达,是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价值评价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舆论反映了“公众心理的一般状态”[5]。舆论所反映的公众社会心理,也就是舆论主体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是舆论的核心。舆论的产生是一个契合和体现公众社会心理的过程。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增强,舆论引导的对象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具有利益诉求和问政能力,能够自由表达意志的群体。在公众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舆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公众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
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能成为舆论的发起者。截至2016年
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6]毋庸
置疑,中国网民的网络素养总体还不高,网络很容易成为一些人自由表达意志、情绪宣泄甚至传播负面舆论的场所。二是公众心理容易受到错误舆论诱导。一方面,一些错误舆论通过包装掩盖事实真相,或者具有一定的理论迷惑性,刻意迎合公众的心理,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舆论领袖的作用更加明显,他们公然发表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误导那些缺乏独立思维和判断力的社会公众盲目地跟随与附和。三是宣泄心理较为强烈。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
影响,一些公众不能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问题的评价较为肤浅、片面,容易形成对社会不满的负面情绪。(三)舆论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驱动的产物舆论是无数个体意识融汇的结果,往往遮蔽或裹挟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和价值指向,借助公众的社会心理,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在社会发展和交往中发挥作用。所以,舆论往往成为社会“公众利益的呼号”“经济运动的发声器”[2]258。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舆论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直接反映和客观产物。一是体现出利益关系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一些舆论体现出不同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复杂性。二是实践指向意图强烈。舆论公众一般是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他们对某些社会问题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并使个体意识融合到集体意识当中,从而显示出强大的舆论力量和强烈的实践意向。三是事实真相难以辨明。由于不同的利益关系相互作用、博弈,使得舆论背后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而事实真相也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在网络舆论中,一些网络媒体甚至为达到不良目的,故意煽动舆论,混淆视听,更增加了公众辨别事实真相的难度。
二、舆论引导的依据及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