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复习重点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1、等价形式三特点(P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

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

一是单位商

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

5、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思考题:P57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

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

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揭示

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理论、资本积累理

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

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1、商品流通公式:W-G-W

※2、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

※3、G-W-G&W-G-W不同点:(4个)

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始,以买结束,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始以卖结束,起点终点都为货币)

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

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

※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

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

5、资本在运动中显现出来的特征:①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不能理解为静止物”②资本实际是运动中作为一个过程的主体的、具有一定量的价值实体;③资本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秘密,既与其作为货币履行价值的一般代表的职能相关,又与其购买到的商品所具有的独特的适用价值相关。

6、解决资本总公式(G-W-G)(货币-商品-货币)的矛盾的条件: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P68)

(这也就是说,既不能从流通领域来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也不能撇开流通领域来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结果:一方面,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出发点,资本家必须按商品的价值来购买商品,又按商品价值来出卖商品;另一方面,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从流通和流通之外的生产相统一的前提出发,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7、·“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P74)

自由:指交换双方都出于自愿、自主;

平等:指双方进行的是等价交换;

所有权:指双方都是自己商品的所有者,有支配自己东西的权利;

边沁:指双方都只顾自己的利益。

·“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卖出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P75)

解释:可见,在流通领域劳动力买卖自由平等现象的背后,是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实质上的从属,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实质。

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二律背反”:两个互相排斥而又被认为同样都是正确的命题之间的矛盾。

2、※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量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①剩余价值量是由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决定的(也可以说是由劳动力价值、雇用人数多少盒剩余价值率高低决定的。)②平均工作日(<24h)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或者说,就是受剥削的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③如果剩余价值率过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已定,劳动力价值或必要劳动时间量已定,那么可变资本越大,说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

※马克思第三个规律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剩余价值量取决于雇佣工人的人数。

思考题:1、何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再生产出一个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依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从价值增值角度看)”

2、如何理解资本家与工人在工作日斗争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原文)

答:“在这里,劳资双方在争取工作日问题上,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这两种权利都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

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无)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4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