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研读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研读报告

其实在最初的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语文”这一科目,实际上存在的是“国文”。虽然“语文”一词在真正的“语文”教育发展起来以前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可是始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定义。不过,当年酝酿改“国文”为“语文”的叶圣陶先生曾给过一个大概的解释:“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文章的构成依据语言,因而“语”和“文”是分不开的。’’现如今的课改大纲也明确的支出:“语文培养的是综合能力,是为人的素养打下精神的底子。”那么,带着这个观点去审视,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版新教材在一定意义上算是成功的教材典范。

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当代散文、古文节选(多选于《史记》或《战国策》,并以叙事散文为主)、现当代诗歌鉴赏、古代诗词分析。而在这些学习内容之外还增加了灵活性强的“表达与交流”模块,以自由讨论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文章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切实落实“语文要培养综合能力”这一目标。

教材的主线正如以上叙述的十分明确: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的深刻积累。因此学习内容多与“阅读”有关,为适应新课改而增加的“表达与交流”模块则注重“写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材每一册、每一单元都存在一种对称性,虽然结构大体相似,却并非复制了事。高一教材第一单元都是以优秀的现当代作品作为

开端。时间上最为接近先进教育,浅实易懂的语言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风格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融入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对教材的抵触感。虽然目录如此,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升本教育”的体制下,这些有趣的名家篇目只能作为打印出来的作品而存在。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学校,是决计不会以这些篇目为重点的。

第二单元的编辑就完完全全的进入了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去,大多数以诗歌为主。第一册作为领头羊尝试了现代诗歌的鉴赏,通過对这些朦胧意象的分析(这一单元所选录的六首诗歌多数为朦胧诗)来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不過显然,或许这种能力不得不被“应试”二字打上隔断,暂别我们的视线。因为毕竟,在高考那薄薄的纸张上经常出现的是古人的墨迹而非今人的感叹。

那么进入了古诗文环节我们却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考试和教学所安排的侧重点在于背诵而非理解。名句填空这一题在考试中占据整整6分的比例!其实虽然不断强调“语文”要重视整体而非部分,但是古诗文的比例却依然是最大的。其主要因素就在于古今词义的异同、语法形式的变更等与现今的白话文存在一定的出入,势必要作为重点让学生加以掌握。因而古文就越来越重要。

先跳过第三章不谈,第四单元通常以古文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且大多数为叙事性文体。第二章和第四章的古诗文单元编写的侧重点在于词义的阐释,在页面的下方有大段的字词解释。从自己亲身经验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古诗文的講解就是自己先朗读一遍,然

后老师翻译一遍。最后不断的考默写、考翻译。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从中学会自我归纳和分析的。但是毕竟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还是有小部分人只是记住了文章的名句,会翻译、会默写。仅此而已。

第三单元和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以现当代文章为主。第三单元的文章则更贴近生活,多为作者的经历所改写而非纪实性文学或新闻题材的文章,更加易懂。个人认为这个单元可以提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与卷面上的现代文阅读题遥相呼应。

综上来看,虽然教材的编排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增加了许多人文性的内容,但是总体上还是以“应试”为主要目标做选入和编排。一线教师们也是以此来做教案安排教学进度的。

文章的选入向来是个具有较大争议的话题。而语文版的教选就十分中规中矩:不出错,却也不算出彩。

在古诗文方面就是考试大纲的内容,都是我们所认为的名家名篇。简而言之就是以背诵、翻译作为目标。现当代文章的选择尽量避免了老舍、鲁迅等备受争议的篇章。改之以纪实性文学和现当代先锋小说,尤其是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十分显眼。这种看似剑走偏锋的选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在高考的“偏题”和“怪题”面前不至于不知从何下笔。

针对于语文版教材的灵活性来看,课后习题的设计和表达与交流的模块都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定义。

先从“表达与交流”模块来分析,都是写作-交际-写作-自由讨论的过程。虽然还有一定的应试性(毕竟在高考中作文的分数足有60分)但是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范围,在这个大范围内自己找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多角度观察立意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高考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的作用。

课后习题却还是以前的老套路:理解-应用-相关链接。理解部分大多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词意的掌握,对古文句式语法的理解等。引导学生尽可能自主地找出文章的中心,并通过这一部分自己摸索出规律,总结经验。

应用部分直接的说就是习题,找出相近或者相似的习题多加练习:如何归纳段意,如何依据上下文推测词意等等。这一部分常常被用作課程的收尾,切实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相关链接却并为起太多的作用(仅仅是针对应试而言),一些文章背景或相关事件的补充虽然可以为我们打下精神的底子,却往往也是課程最鸡肋的部分:不看不踏实,看了用不上。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一部分若是可以改成课堂自由讨论可能会更好一些。

由于语文知识界定的模糊性,每版教材对新课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自然,所编写的教材就各有各的特色。语文版教材只在沈阳地区的学校被使用是一种试水。并没有完完全全按照课标走,它兼顾了应试教育的特点,对于考卷中的难点、重点也都针对性的相应开了单元进行专门的解析训练。与人教版相比它更注重对于应试教

育的应对之策而非是各种如雨后春笋办冒出来的人文性现当代文章。

语文版教材的编排具有统一性、普适性、整体性。切实、全面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只是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对教纲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讲课流程。不能够完全的按照教材来走,因而就算是统一教材也无法完全统一教学。

语文教材的编写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完成国家给的硬性指标,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兼顾考试范围。语文版就相较完美的完成了这种平衡,既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性和工具性也达到了相对的统一。针对于沈阳地区的学生来说,语文版教材是最合适最能平衡课标与应试之间不平衡现象的教材。值得在辽宁省内广泛推广。(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