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君书》中的重农思想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商鞅变法改革使秦国富国强兵,可以说商鞅为秦立下了汗马功劳,奠定了秦一统天下的基础。同时秦以法家思想创立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某些思想内涵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影响。《商君书》是关于商鞅的的重要著作,研读《商君书》对于了解商鞅和他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商君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重农思想,《商君书·农战》指出农业是“治国之要”,说“民不归其力于耕,则食屈于内”,《商君书•去强》“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千岁强者王。”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商鞅提倡重农思想。

他的农本思想与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对于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起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为了壮大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商鞅提出农战并重。首先,商鞅认为,农业是人们的衣食的来源,农业是提高经济的根本,是战争取胜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封建统治的前提条件。商鞅提出只有提倡农业才能使人民富裕。商鞅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根本途径。农战思想及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商鞅重农思想及政策主张的核心内容。《商君书》与农业相关的有《垦令第二》《农战第三》《算地第六》《立本第十一》《徕民第十五》等篇,其中农业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

开篇的第二就是《垦令》,可见商鞅对农业的重视度。发布垦令,

促使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垦,提高粮食的产量,富国强兵。“无宿治”“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官不敢为邪。”“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禄厚而税多”等垦令二十条,最后的落脚点都为“农则草必垦矣”。从这20条法令来看,其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行政管理、地税征收、官吏征用、劳动力管理、粮食的买卖、音乐服装的控制、禁止雇用、废除旅馆、矿藏资源的国有、酒肉价格政策、刑罚制度、居住制度、军队的管理、税收政策、运粮制度。

为了发展农业,第一步就是加强对官吏的管理,要求官吏要“勤政”,通过勤政使邪恶的官吏没有时间到老百姓那里去谋取私利,邪恶官吏没有时间到老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就能保证老百姓利益不受损害,老百姓利益不受损害就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不要因为外围的势力而给人封官授爵,这样老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就不会轻视农业,就会努力务农而不偷懒。各县的政策措施必须统一,使得升迁官员不能美化自己,被罢免的官吏也不能隐瞒自己的错误,接替的官员也不能改变制度,减少官员人数,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发展。同时改革税收政策,统一税收标准,按照粮食产量来征收土地税,地税标准统一而农民负担公平,农民负担公平就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加重对酒肉的税收,这样卖酒肉的商人就会减少,农民就不能嗜酒,大臣也不会大吃大喝荒废政事,国家也就不会浪费粮食,这几个方面都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加强劳动力的管理,商鞅认为,吃闲饭的人口众多,是败坏农业

的因素之一。要使更多的人力投入农业,一是按照吃闲饭的人口数目来征收税赋和摊派徭役,从而使游手好闲的人去务农;二是不准雇工,一方面使得达官贵人的子女不能光吃闲饭而不劳动,另一方面也使佣工没有什么地方混饭吃,从而使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增加;三是建立固定的居住制度,即老百姓不能擅自搬迁,这样就可使农民安土重迁、专心务农。商人与农民均不得买卖粮食。农民不得买粮,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勤奋耕作;商人不得卖粮,不管在丰年和荒年都无利可得。这样国家的粮食也就不会浪费,农民也就不会因为偷运粮食而到处游荡。为保证送粮的车辆来去迅速,规定运送粮食的车既不能受雇于人,也不准雇佣别人,车辆与所载粮食数量必须与车辆登记时相一致。这样就不会因运粮而影响农业生产。

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泊等资源,那么厌恶农耕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这些人就一定会去务农,荒坡就能够开垦,农业也就能得到发展。形成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是为了使得农业更好地发展,商鞅主张靡靡之音和奇装异服不准流行到各县,以使农民在外出劳动时看不到奇装异服,在家休息时听不到靡靡之音,精神就不会涣散。禁止不利于农业的奇谈怪论的流传。废除旅馆,使得奸邪诡诈、迷惑农民的人不能外出旅行,同时开设旅馆的人也就无法谋生,他们都会去务农,因此农业就会得以发展。通过刑罚惩治打架斗殴、争吵辩嘴、游手好闲、挥霍钱财、阿谀奉承等五种人。不准为罪人说情、送饭,使他们没有依靠,从而保证农民不受到损害,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商鞅农政思想的一个完整体系,这个完整的体系是

需要政治“法”来强制人民去执行,需要经济手段去调节的。商鞅农业政策的实施需要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政策的配合,我们并不能孤立农业政策和他的重农思想,片面化的看待。

总的来看,商鞅把农业提高到治国的主要地位,主张发展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统治,达到富国强兵。为此,商鞅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主张,去解决农业生产中各个个要素。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只有大幅度的开荒开垦才能确保农业种植的面积,以此来提高农业的产量,最终提升经济的实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保证。《商君书·徕民》提到引入劳动者,不准移动迁徙,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劳动者数目,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及时土地资源丰富,若人民不愿意从事生产那也是徒劳的。所以要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商鞅采取奖励耕战的方法,“制土分民”,用官爵的办法来调动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惩罚那些舍本逐末、荒废农事的游惰之民。

为保证农业的发展,商鞅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抑制包括商业在内的一些职业的政策。致力于做到“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主要表现在废除旧的土地国有制度,“开阡陌封疆”,发展土地私有制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是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使农业经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于商鞅开始,重农抑商的思想政策一直影响这中国达两个千年之久。

不可否认的是,商鞅的重农政策是符合时代的背景.当时天下兼

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可能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存亡。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水平。良好的农业生产可以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征战储备。同时农民定居于一个地方又可以为战争提供兵力。商鞅变法扩大了耕地的面积,提高生产技术,促进粮食产量,为秦国战争胜利和天下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后来的重农思想得到了完善,推广,对中国的发展影响重大。但重农抑商的政策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商君书·垦令》“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可以看出其实为了发展农业是触动到了贵族阶级的利益的,这也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促使国家的动荡加重。包括《商君书》中“去强”的原则,这必然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我们知道的结果是商鞅四处树敌,最终遭遇五马分尸之死。

但回想商鞅变法的整个过程,重农思想也只是为了国家的强大的考虑的。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并没有从人民本身出发,带有局限性。为了发展农业,颁布的各种法令其实甚少为农民本身考虑。它将农民固定管理,限制自由,重大的农业任务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各种奖励惩罚措施相当严格,人民为了达到奖励的标准或者不被惩罚常罔顾人伦道德,社会成员间的关系的冷漠加重。社会重视功利和自身的利益,社会和谐状态被打破,国家内部的团结受影响,人民反抗起义,社会不安定,加速国家的衰微。“尚农除末”,严厉打击商业和手工业,这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后来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