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钢板和近端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和近端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和近端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和近端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目的对比探讨锁定钢板和近端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

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确诊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采用锁定钢板,对照组30例采用近端髓内钉,随访期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两组间相比,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7.2%,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标签:锁定钢板;近端髓内钉;肱骨近端骨折

作为临床骨科的常见及多发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所研究的重点及热点[1]。如若不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将对患者的手功能甚至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临床技术及器械的不断发展,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方式也得到不断地改进。本研究对比探讨锁定钢板和近端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取得了一些进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确诊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经X线确诊)。受伤原因:坠落伤34例,车祸13例,砸伤10例,其它9例;左侧44例,右侧22例,合并原发性尺神经损伤12例;其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25~76岁,平均(47.6±11.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4.1±1.6)d。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采用锁定钢板,对照组30例采用近端髓内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锁定钢板(PHILOS):即患者臂丛麻醉后仰卧位,采用肩关节前内侧手术切口,将胸大肌间隙及三角肌分离,头静脉显露,分离三角肌前缘少量肌肉组织,三角肌向外牵开、显露,骨膜切开或不切开,清除骨折端嵌入的软组织,牵引复位,必要时可行斯氏针撬拨复位。解剖复位,待复位确认满意后行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长度适宜的锁定钛板置于结节间沟后缘0.5~1.0 cm,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至少3枚锁定螺钉入肱骨头,远端至少拧入3枚皮质骨螺钉或锁定螺钉,在C臂透视下近端锁定钉位于肱骨头内,逐渐修复组织并关闭切口,术后常规置管引流。对照组采用近端髓内钉(TRIGEN Humeral Nailing System,美国Smith&Nephew公司):即全麻后做一切口于肩峰外侧,分离三角肌,显露肱骨及大结节。钻孔于大结节内侧缘,将导针刺入骨髓腔行复位引导。选择适宜的髓内钉沿导针入髓腔,必要时可扩髓。待髓内钉安置好后,拔除导针,钉尾埋入关节骨下,针尖置于骨折下约10 cm。在C臂引导下行骨折端固定。

1.3?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评估疗效。无随访丢失现象,优良率采用NEER评定[2]。评定标准总分为100分,总评分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早期结果。方法对21例肱骨近端骨折(NeerⅡ~Ⅳ型)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于术后3~36个月进行随访、总结及分析,采用改良UCLA评分法评价。结果良好,改良UCLA 评分在31~35分之内,患者主观满意。结论肱骨近端骨折NeerⅡ~Ⅳ型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可以达到早期活动的目的,效果满意。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形钢板内固定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s and indica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Methods 21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the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by internal fixation were reviewed and analysised. UCLA score was adoped for evaluation at the latest follow up.Results UCLA score was between 31~35,the mean was 33.The patients were satisfactory. Conclusions The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by internal fixation are satisfactroy. 【Key words】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internal fixation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手术技巧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手术技巧 来源:丁香园作者:小小老虎 肱骨近端骨折是到急诊科处理的最常见的骨骼损伤之一,数十年前,大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均采取非手术治疗,但是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肱骨近端骨折为需要手术的复杂移位性骨折。新型内固定器械的出现以及患者自身对早期功能康复的要求使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比例在逐渐增高。与此同时,Neer 关于肱骨近端骨折不稳定的判断标准(45°成角畸形和骨折块1cm 的移位)也不再被外科医生接受。 最近一些年,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出现了不少新型内固定器械,包括角度锁定钢板和可以多角度稳定的髓内钉。新型内固定器械具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但是肱骨近端骨折骨不连和二次手术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大多数的并发症出现在那些原始骨折为内翻移位的患者。 德国的Stefaan J.B 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探讨并介绍第三代髓内钉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3 年第28 卷的 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 上。 一般注意事项及原则 对于移位型肱骨近端骨折,只有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固定,才可以使骨折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从而获得最佳的功能恢复。Stefaan J.B 等人认为当复位满足以下标准时就可被认为是达到“解剖”复位:关节内的骨折移位完全纠正;肱骨头既不内翻也不外翻;肱骨头相对肱骨干的前倾角或后倾角小于20°;任何方向上大小结节骨折块的移位均小于 3mm;肱骨头和肱骨干之间的移位小于5mm。 绝大多数的移位型肱骨近端骨折发生在老年骨质疏松女性患者身上。稳定的固定需要良好的骨质,只有肱骨近端上方和后内侧存在优良骨质才能达到稳定固定的效果。肱骨近端骨折的内侧皮质缺少支撑是骨折治疗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髓内钉所受的应力集中要小于侧方固定的钢板。和角度锁定钢板相比,髓内钉在力学上的强度更高。在髓内钉上斜行置入肱骨距螺钉还可以增加存在内侧骨质缺损的骨折稳定性。 因为需要通过肩袖进行置入髓内钉,造成肩袖损伤,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曾经遭到批评。但是早期的髓内钉所出现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不良,往往是由于骨科医师进针时对肩袖的处理不当而造成。有研究证明使用肩峰前方入路(切开冈上肌)置钉患者的优良率要明显好于肩峰外侧入路(切开冈下肌)(94%vs50%)。 手术前的准备 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肩关节真正前后位片及侧位片,必要时加用腋位片)确诊肱骨近端骨折,根据H-G-L-S- 分型系统对骨折进行分类。如果普通X 光片无法了解骨折情况,则进行2mm 薄层的肩关节CT 扫描。对骨折细节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术者在选择尽量小的切开方式下复位移位的骨折,从而达到“解剖”复位骨折的目的。对患肢的神经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尤其要注意腋神经功能。 手术技巧和方法 步骤1:体位 相对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作者优先选择全麻下手术。患者沙滩椅位,不影响透视,头部被牢固的固定以避免对臂丛神经的牵拉。如果全麻状态下的患者摆放沙滩椅位,则改为平卧位,在患肩下方垫高。无论选择哪种体位,必须保证能够牵拉肢体使肱骨头位于肩峰前方。肱骨头和肩峰的距离太小会造成髓内钉的进针点偏前,这是导致骨折复位和固定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消毒铺巾前,对整个肩部及肱骨近端区域进行前后位和轴位的透视以确认手术过程中可以完成肱骨近端的透视。 步骤2 入路

肱骨近端骨折的康复方案

肱骨近端骨折的康复方案 2014-08-09 22:51来源:丁香园作者:小小老虎 字体大小 -|+ 肱骨近端骨折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三常见骨折。物理治疗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Erin Singleton 医生根据骨折治疗方案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康复指南,发表在2014 年3 月的Techniques in Shoulder & Elbow Surgery 杂志,现全文翻译如下。 摘要:肱骨近端骨折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三常见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一直在不停发展,一般是根据骨折严重程度和患者年龄情况选择保守、手术固定或人工关节置换进行治疗。物理疗法是上述任何一种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分期干预以促进患者关节运动范围和肌力的最大程度的恢复,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否无痛是判断是否治愈的最佳指标,因此,使患者保留肱骨头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恢复无痛下主动功能的物理治疗策略尤其适合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合理的康复指南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为物理治疗师的工作提供指导。 肱骨近端骨折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第三常见的骨折,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和股骨近端骨折,发生比例几乎占到全身骨折的5%,对患者肩部功能及全身功能的有重要的影响。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适应症,是保守治疗、手术内固定还是人工关节置换,仍在不断发展。大多数的肱骨近端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治愈。大约有80% 的肱骨近端骨折是由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轻度移位骨折,发生继发性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肱骨头坏死的风险非常低。而对于严重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则比较困难。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活动能力、影像学表现、骨折类型,评估血管损伤、骨质疏松以及肱骨头坏死风险选择治疗方案,上述因素都有可能决定手术是否能够成功。 物理治疗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患者是否接受手术治疗,都应根据患者情况提供不同方案的物理治疗以促进患者最大可能的功能恢复。目前,尚无关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的具体康复指导指南。因此,作者在本文将介绍保守和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的康复方案。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也在日渐增高,预计到2030 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2 倍。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群中,男性摔倒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但是女性摔倒后更多见的是肱骨干骨折。虽然已经明确一些特定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导致肱骨近端骨折,如:近期健康状况下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行走较少、神经肌肉乏力、骨质疏松、体重下降、既往摔伤病史、平衡能力减弱、母亲曾有髋部骨折病史,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骨密度的下降。 年轻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通常由高能力损伤造成,而老年患者的受伤机制主要为平地摔倒,据文献报道平地摔倒已占到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受伤原因的80% 至87%,是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 骨折的严重程度、骨折愈合情况、血管和周围软组织情况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通常可以将骨折的愈合过程分为 3 个独立但又相互重叠的阶段:(1)炎症期、(2)修复期、(3)晚期重建塑形期。在重建塑形期,骨骼恢复到原先的形态、结构和机械强度后骨折才算是完全愈合。骨骼的塑形受到机械应力对骨的影响,非常缓慢,常常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 骨折部位承受轴向载荷应力后,在需要的部分骨质沉积,不需要的骨质则被吸收。虽然发生骨折后 3 至6 个月的时候,骨折部位才能具有足够的强度,但是一般情况下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在受伤后 1 至2 周就开始进行物理治疗,而手术治疗的患者则需要在术后1 周内开始物理治疗。 分型方法:Neer 分型- 金标准 Neer 分型是肱骨近端骨折最常用的经典分型方法。Neer 分型系统是基于Codman 所做的早期观察,肱骨近端骨折分为4 个主要骨折块:小结节、大结节、关节面和肱骨干。根据骨折块数量和移位程度,结合关节面骨折和脱位情况进行分型。当骨折移位大于1cm 或成角超过45°时才可以被称为一部分骨折。根据Neer 分型理论,没有移位的骨折,无论骨折在什么部位以及存在多少骨折线均被认为是一部分骨折。二部分骨折则是一处骨折块存在移位,可以是大结节、小结节骨折,或者解剖颈、外科颈部位的关节骨折。 三部分骨折则是大结节或小结节骨折移位合并外科颈骨折,未骨折的结节受到肌腱牵拉造成旋转畸形。四部分骨折占到所有肱骨骨折的3%,是老年患者最难处理的骨折。4 个骨折块均符合骨折移位的标准,骨折端外翻畸形或侧方移位。当肱骨头关节面和肩胛盂关节不匹配时,被认为是属于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骨折亚型,但是通常发生在真正的四部分

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体会

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8月至2007年7月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闭合骨折18例(20肢),新鲜骨折8例,骨折不愈合10例(12肢),10肢采用鹰嘴窝入路4肢,Minachia髓内钉2肢。平均随访18.7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6 h,8肢骨折骨性愈合(80%),2肢骨折不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4个月。8肢肘关节活动正常,肩关节Neer评分:优10肢,良6肢,失败4肢。结论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髓内钉;肱骨骨折;治疗 大多数肱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但对闭合复位失败,开放骨折,多发伤,粉碎骨折,多段骨折,不愈合,以及病理性骨折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尽管钢板固定骨折愈合率高,允许再起活动关节,目前应用最广,但与其对比,带锁髓内钉具有软组织损伤小,骨折复位满意,愈合率高,临床应用日益增加。为此,本文报告我院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经验,希望有望提高肱骨干骨折治疗水平。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1 年8月至2007年7月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闭合骨折18例(20肢),男14例(16肢),女4例,平均年龄26岁(18~56岁)。新鲜骨折8例均为交通伤,其中4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AO分型:12A3.12例,12A3.2 2例,12C1.14例。骨折不愈合10例(12肢),其中8例曾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2例为双侧巩固干骨折不愈合,曾先后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并植骨。新鲜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骨折不愈合均行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与植骨,10肢采用经鹰嘴窝入路的逆行穿钉,10肢采用肱骨大结节入路的顺行穿钉。AO采用带锁髓内钉(SYNTHES)14肢,均为静力交锁。自锁髓内钉(universal)4肢,Monachia髓内钉(universal)2肢。直径6~8 mm。平均随访18.7个月(8~27个月)。 2 手术方法 2.1 顺行穿钉经肱骨大结节作纵切口,劈开三角肌和冈上肌腱,以大结节内侧沟,大结节前后的中点作为入针点,先将导针穿过骨折端,逐级扩髓/不扩髓,沿导针插入主钉,锁钉交锁固定。 2.2 逆行穿钉取肱骨远端纵切口,劈开肱三头肌,显露鹰嘴窝,确定入针点:在鹰嘴窝顶至其近端2 cm,作-2 cm×1 cm的椭圆形骨孔。先将导针穿过骨折端,逐级扩髓/不扩髓,沿导针插入主钉,锁钉交锁固定,锁钉交锁固定/打入自锁钉克氏针/肱骨大结节部位拧入加压螺帽。 3 结果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国外报道约占全身骨折的5.5%~9.6%,超过70% 的肱骨近端骨折发生于60 岁以上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病趋势将势必递增[1、2],如何能改善和恢复一个无痛的,功能正常的肩关节,对骨科医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来确定治疗方案,寻求创伤小、内固定相对稳定、能够提供良好的功能锻炼,仍是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现就目前国内外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做综述如下。 1 应用解剖特点及分型 1.1肱骨近端分为肱骨头、解剖颈、大小结节、外科颈4个部分组成,大小结节的间沟结构是骨折整复的标志之一,肱骨颈干角为130°,肱骨头相对骨干后倾19°~22°,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与大小结节下2~3cm,该部位管径变细骨质结构薄弱,易发生骨折,冈上肌、冈下肌及小圆肌附着于大结节,肩胛下肌对小结节骨块造成牵拉,血管解剖复杂,旋肱后动脉对于保持肱骨头的血供提供了足够地供应。 Neer分型与AO/ASIF分型仍是常用的分类方法。Neer分型[3]是基于骨折块的数量(移位>1mm,成角>45°),优点是着重考虑移位方向和关节面受累的程度相关,在临床使用中简单而实用。 AO/ASIF分类系统基于关节受累程度和血管损伤的可能,对肱骨近端骨折进行的更广泛的骨折分组。尽管分型复杂,但它的3个基本分型比Neer分型更受被广泛接受。 2 治疗 包括手术与非手术治疗。 2.1非手术治疗包括闭合手法复位、悬吊牵引复位技术加外用中医中药等措施,80%~85%肱骨近端骨折为无移位或轻微移位骨折,采用保守治疗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4]。采用熏蒸及手法推拿按摩等中医中药治疗对患者的骨折愈合、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化等得到提早的恢复[5]。 因肩关节具有广泛的活动范围和代偿功能,不会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对于儿童肱骨近端简单骨折和严重骨质疏松者并存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人,一般先行保守治疗,优点是无手术治疗的风险,对骨折块、肱骨头血运破坏小,无伤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之虑。 2.2手术治疗包括缝合固定技术、经皮穿针固定技术、髓内钉固定及钉板固定术、骨移植、半及全关节成形技术等,解剖复位及稳定的内固定治疗仍优于

肱骨干骨折临床诊疗规范

肱骨干骨折临床诊疗规范 一、肱骨干骨折临床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肱骨干骨折(ICD-10:S42.301) 行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2/79.11/ 79.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肱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临床规范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4 2.301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肱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5-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5-7天。 1.麻醉方式:臂丛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肱骨干骨折治疗3种内固定方法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0376229.html, 肱骨干骨折治疗3种内固定方法比较 作者:周云明高峰张贻良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15期 [摘要]:目的:对肱骨干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治疗的再认识。并比较其疗效及适应症。方法:采用切开复位用普通钢板,加压钢板,交锁隋内钉内固定等治疗方法。结论:对于切开复位的方法很多,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内固定材料,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有利于骨折的顺利愈合。 [关键词]肱骨骨折,内固定,疗效比较 1998年7月—2008年7月,我院共收治肱骨干骨折110例(不包括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其中普通钢板固定21例,加压钢板固定49例,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现就这3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探讨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10例,男,78例,女,32例,年龄14-68岁。右侧63例,左侧47例。骨折部位:肱骨上段骨折18例,中段骨折57例,下段骨折35。骨折类型:横断骨折49例,斜形骨折38例,蝶形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12例。受伤原因:车祸伤48例,高处坠落伤21例,摔伤31例,重物砸伤10例。闭合性骨折96例,开放性骨折14例。 1.2治疗方法:开放性骨折入院后急诊手术清创内固定,闭合性骨折入院后3-5天内手术。其中普通钢板固定21例,加压钢板固定49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约40例。 1.3术后处理普通钢板固定术后石膏固定4-6周后,改用小夹板固定10例,术后外固定支架 固定4-6周后小夹板固定11例。8孔自动加压钢板固定49例均采用三角巾前臂悬吊于胸前固定4-6周。交锁髓内钉固定40例未采取外固定。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有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2随访及结果

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近端钢板锁定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2年7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采用巩固近端钢板锁定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愈合时间在25~72周之间,平均愈合时间为(40.22±0.72)周。无损伤伸进血管、固定位置断裂松动、感染伤口等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52例优秀,约占86.67%;5例满意,约占8.33%;3例不满意,约占5.00%,未出现失败案例。结论: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近端钢板锁定的治疗方式效果比较好,有助于患者肩关节的理想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标签:钢板锁定;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骨折类型,可发生于不同性别、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身上,这个部位发生骨折的概率是肩部位骨折的30%,约占全身部位骨折的5%左右。截止到目前,对于该部位骨折的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随着医学的发展,锁定钢板的治疗方式开始兴起,为进一步研究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近端钢板锁定的治疗方式的效果,笔者收集了2009年7月-2012年7月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2009年7月-2012年7月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2~67岁,平均(50.20±5.32)岁。18例车祸伤,30例摔伤,12例重物压伤。对患者进行CT检查,Neer分型,其中18例患者Ⅱ型,约占30.0%,26例患者Ⅲ型,约占43.33%,16例患者Ⅳ型,约占26.67%。 1.2 方法 采用巩固近端钢板锁定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或臂丛麻醉,将患者仰卧并垫高,保护好患者的头部位置,分开胸大肌和三角肌间隙,显露肱骨上端和肩关节,检查巩固近端有无损伤情况。在结节肌腱处穿过ethibon线,有利于骨折位移控制方向[1]。复位骨折块时,尽可能降低对软组织剥离,选用手法推压以及撬拨方式推压骨折块[2]。在骨折复位完全后,在肱骨节后大约5~10 mm 处将钢板固定锁定,并利用细克氏针将肱骨与钢板头端临时进行固定,同时,在滑动孔位置钻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牢固,然后通过C臂肌进行观察、透视,效果满意之后,进行后钻孔(钻头导向器),远端位置用皮质骨螺钉和锁定螺钉进行固定。经检查患者骨折部位复位良好,钢板可靠固定,肩关节可以被动良好活动即可,结束手术后,止血、冲洗,留置引流管,闭合切口。

(完整word版)肱骨骨折诊疗指南

肱骨近端骨折 【概述】肱骨近端骨折系指肱骨头骨折及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及肱骨大、小结节骨折。 【诊断】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明显移位,.但在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上肢不能上举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I型:无移位或移位

嵌入时,可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 4.大结节骨折单纯大结节骨折常有明显的移位,手法复位困难,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如系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脱位,肩关节复位后大结节常自发复位。 5.小结节骨折少见。多合并关节后脱位。骨块小可行保守治疗。若内旋受限,可行手术复位固定。 6.3部骨折和4部骨折手法复位困难,应行切开复位、简单固定,尽量保留肱骨头血运。如发生肱骨头坏死,必要时可行关节置换。 7.骨折脱位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决定,2部骨折脱位首先行闭合复位,必要时进行切开复位。3部骨折脱位多考虑手术。4部骨折脱位、累及关节面或关节头劈裂时可考虑关节置换。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技巧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技巧 医脉通2014-02-13发表评论分享 文献标题:Anterolateral acromial approach in locking plate fixation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文献来源:Acta Orthop Belg 2013 Oct;79(5):502-8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对骨科医生来说仍是一种挑战,目前骨科界尚未就如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达成明确共识。当肱骨近端骨质欠佳时骨折通常很难获得牢靠的固定。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于肱骨近端的解剖型钢板和角度稳定性螺钉,但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仍不理想。 胸三角肌入路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传统手术入路,该手术入路的特点是可以很好的暴露盂肱关节,但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区域暴露欠佳,在只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该缺点更为明显。 该手术入路位于肩关节前方,因而肱骨侧方放置锁定板的位置较难暴露,同时锁定板置入螺钉时轨迹固定,即由外向内,在前方切口内完成钻孔和置钉也较为困难。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通常在肩袖上的缝合丝线作为牵引,维持肱骨头内旋,从而达到充分暴露肱骨头侧面的目的。在进行肱骨头复位和钢板放置时通常需要不断的内旋或者外旋前臂,而上述操作则可能使得已经复位的肱骨头或者放置位置良好的钢板出现位置丢失。 该手术入路的广泛软组织剥离也可能对肱骨头近端骨折愈合的产生不利影响。行该手术入路治疗有损伤旋肱前动脉的潜在风险,而该动脉损伤则可增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性。鉴于上述各种理由,胸三角肌入路并不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最佳入路。 肩峰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cromial ALA)可解决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一些困难,减少软组织损伤,并使内置物易于放于最佳位置;结合间接复位技术对骨折局部的软组织破坏少,可显著改善功能预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Huntington纪念医院的Mark Jo教授对肩峰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式和技巧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发表在2013年第4期第28卷的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上。 手术技巧 入路 使用肩峰前外侧入路时,患者沙滩椅位或平卧位同时需确保术中能够对肱骨近端进行前后位和腋位的透视。沙滩椅位时,拆除手术床部分可拆卸配件以保证术中透视效果。平卧

锁定钢板和近端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和近端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目的对比探讨锁定钢板和近端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 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确诊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采用锁定钢板,对照组30例采用近端髓内钉,随访期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两组间相比,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7.2%,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标签:锁定钢板;近端髓内钉;肱骨近端骨折 作为临床骨科的常见及多发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所研究的重点及热点[1]。如若不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将对患者的手功能甚至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临床技术及器械的不断发展,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方式也得到不断地改进。本研究对比探讨锁定钢板和近端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取得了一些进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确诊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经X线确诊)。受伤原因:坠落伤34例,车祸13例,砸伤10例,其它9例;左侧44例,右侧22例,合并原发性尺神经损伤12例;其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25~76岁,平均(47.6±11.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平均(4.1±1.6)d。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采用锁定钢板,对照组30例采用近端髓内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锁定钢板(PHILOS):即患者臂丛麻醉后仰卧位,采用肩关节前内侧手术切口,将胸大肌间隙及三角肌分离,头静脉显露,分离三角肌前缘少量肌肉组织,三角肌向外牵开、显露,骨膜切开或不切开,清除骨折端嵌入的软组织,牵引复位,必要时可行斯氏针撬拨复位。解剖复位,待复位确认满意后行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长度适宜的锁定钛板置于结节间沟后缘0.5~1.0 cm,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至少3枚锁定螺钉入肱骨头,远端至少拧入3枚皮质骨螺钉或锁定螺钉,在C臂透视下近端锁定钉位于肱骨头内,逐渐修复组织并关闭切口,术后常规置管引流。对照组采用近端髓内钉(TRIGEN Humeral Nailing System,美国Smith&Nephew公司):即全麻后做一切口于肩峰外侧,分离三角肌,显露肱骨及大结节。钻孔于大结节内侧缘,将导针刺入骨髓腔行复位引导。选择适宜的髓内钉沿导针入髓腔,必要时可扩髓。待髓内钉安置好后,拔除导针,钉尾埋入关节骨下,针尖置于骨折下约10 cm。在C臂引导下行骨折端固定。 1.3?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评估疗效。无随访丢失现象,优良率采用NEER评定[2]。评定标准总分为100分,总评分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