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关系PPT课件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2024版)

香桃木属(Myrtus)、桉树属(Eucalyptus)和臭椿属( Ailanthus),蒿,黑核桃等
46
种间关系之三:生态位(niche)理论
什么是生态位?
47
生态位(niche):
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环境 梯度)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与作用
➢生态位一般与资源、环境梯度有关
生态位重叠越显著,那么生态位分化越强烈
59
60
61
Resource partitioning
Resource partitioning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15
种内关系之三:生物的领域性
16
什么是领域性? 领域性
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 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17
哪些因素影响领域的大小?
18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 ➢体重 ➢食物品质 ➢生活史
19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一:体重
20
?
与体重的关系?
21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二:食物品质 ?
27
形形色色的雷锋精神 种内关系之五:利他行为
28
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 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46
种间关系之三:生态位(niche)理论
什么是生态位?
47
生态位(niche):
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环境 梯度)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与作用
➢生态位一般与资源、环境梯度有关
生态位重叠越显著,那么生态位分化越强烈
59
60
61
Resource partitioning
Resource partitioning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15
种内关系之三:生物的领域性
16
什么是领域性? 领域性
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 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17
哪些因素影响领域的大小?
18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 ➢体重 ➢食物品质 ➢生活史
19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一:体重
20
?
与体重的关系?
21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二:食物品质 ?
27
形形色色的雷锋精神 种内关系之五:利他行为
28
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 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共78张PPT)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 的个体大
+ ○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 响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 不是必然的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一、生态位(niche)理论
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 互利共生——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1、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Grinnell, 1917年首先使用:种或亚种占据的最后分 布单位(空间生态位)
Elton, 1927: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 (营养生态位)
Hutchinson,1958: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空间。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与群落中其它种群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机能关系。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3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4
竞争释放
温度
水分
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三、捕食作用predation
➢ 狭义的捕食
➢ 广义的捕食作用
• 典型捕食——捕食者袭击猎物迅速杀死并吃掉 • 食草——食草者仅仅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 • 寄生——寄生者与单一对象个体(寄主)有密切关系,通常生活在
进攻、驱赶入侵者等。
3、规律:1)面积随体重而扩大;2)受食物品质影响,同
等体重肉食>植食;3)行为与面积常随生活史而变化。
四、社会等级
a. 定义: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 序的等级现象。 形成基础是支配行为。
b. 类型:独霸式(狼)、单线式(鸡)等
五、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
1.3种间关系(教学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②依最大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 A 的最大个 体数多于 B 的,也可推出 B 捕食 A。
(2)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 0), 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种间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 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2 种间的正相互作用
寄生
竞争
捕食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举例
蛔虫与人,菟丝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子与大豆
1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2.两种种间关系曲线的特点与识别 (1)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 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1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①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 A 先达到 最多,B 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 B 随着曲线 A 的变化而变化,故 B 捕食 A。
第一章 种 群
第三节 种间关系
1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1.种间关系概念 生态学上把不同物种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可以概括为 两大类,即种间的正相互作用与负相互作用。 2.竞争 (1)概念: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 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 而产生的直接 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竞争的资源可能是食物、水分、无机盐 ,也可能是 阳光、 空间 等。 (2)结果:竞争有可能使两个不同种群达到协调的平衡 状态,而激烈的种间竞争也 有可能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消亡 。
课堂检测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
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
(2)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 0), 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种间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 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2 种间的正相互作用
寄生
竞争
捕食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举例
蛔虫与人,菟丝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子与大豆
1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2.两种种间关系曲线的特点与识别 (1)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 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1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①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 A 先达到 最多,B 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 B 随着曲线 A 的变化而变化,故 B 捕食 A。
第一章 种 群
第三节 种间关系
1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
1.种间关系概念 生态学上把不同物种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可以概括为 两大类,即种间的正相互作用与负相互作用。 2.竞争 (1)概念: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 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 而产生的直接 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竞争的资源可能是食物、水分、无机盐 ,也可能是 阳光、 空间 等。 (2)结果:竞争有可能使两个不同种群达到协调的平衡 状态,而激烈的种间竞争也 有可能使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消亡 。
课堂检测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
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05
种间关系的实践意义
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
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 ,合理利用这些关系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病虫害防治
了解种间关系有助于防治农业病虫害,通过引入天敌、寄生性昆虫 等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植物保护
利用种间竞争关系,可以培育具有较强抗性的作物品种,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医学上的应用
病原菌的传播和控制
01
了解病原菌与寄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
播,例如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
药物治疗
02
利用种间关系可以开发新的药物,例如利用拮抗关系来抑制病
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人体微生态平衡
03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保持微生态
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狼捕食兔以获取食物,兔则通过逃跑 和隐藏来避免被捕食。
详细描述
狼是兔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兔来获取 食物。而兔为了生存,发展出了快速 逃跑和躲藏的生存策略,以避免被狼 捕食。这种关系体现了捕食与被捕食 的关系。
农作物与杂草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农作物和杂草争夺土壤养分、光照等资源,形成竞争关系。
详细描述
在同一块土地上,农作物和杂草都会争夺土壤养分、光照等有限的资源,以获取更好的生长机会。这 种竞争关系会导致农作物和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互相制约,影响彼此的产量和生长状况。
竞争
总结词
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等生存条 件的现象。
详细描述
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 等生存条件的现象。竞争可以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 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竞争的结果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竞争能力强的一方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竞争 能力弱的一方则被淘汰;另一种是竞争双方都受到不 同程度的影响,共同生存下来但生长状况不如从前。 竞争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生物多 样性的发展。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竞争关系
种群内个体之间为了资源而展开的争斗,如植 物之间的光合作用竞争。
共享关系
种群内个体之间共同利用资源而不会相互竞争, 如共享同一领域的鸟类。
种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1
提供资源
2
通过合作和共享关系,种内关系提供了
个体所需的资源,满足其生存和繁殖的
需求。
3
促进种群稳定
种内关系可以促进种群内的个体稳定发 展,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强适应能力
竞争关系可以推动个体的适应能力提高, 促进种群在环境变化中的生存和繁衍。
种间关系的定义
1 食物链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等方式相互 关联,构成食物链。
2 共生关系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相互依赖或互利共生的关 系,如昆虫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3 竞争关系
不同种群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相互竞争 的关系,例如大牛群与小牛群之间的竞争。
4 捕食关系
一种种群以另一种种群为食物的关系,如狮 子和羚羊之间的捕食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种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生态平衡
种间关系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 平衡,确保各种群之间的相对稳 定。
生态服务
生物多样性
共生关系和食物链等种间关系为 人类提供了各种重要的生态服务, 如花朵的授粉和控制害虫等。
种间关系维系着生物多样性,促 进了不同物种的共存和繁衍。
总结和回顾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了地球上 的生命。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 课件
在生物学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至 关重要。本课件将介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定义、类型、作用和意义。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 对一个生态因子如温度考察某一物种的适宜范 围即生态位时,即为一维生态位时,此为一条 线上的一个线段;
• 当考察两个因子的适宜位置时,即为二维生态 位,以面积表示;
• 考察三个因子则为三维生态位,以体积表示; • 当考察多个因子时,就是多维生态位,也叫作
生态位超体积。
• 基础生态位 • 不受竞争、捕食影响,是一种潜在的生态位空
领域面积和行为随生活史,尤其 是 繁殖节律而变化。
社会等级 :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 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 配-从属关系。(家鸡)
•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与种群调节密切相关 • 种群调节学说
种群密度上升 最适栖息地被优势个体占满 上升 易受不良气候天敌危害 死亡大于出生
1. 搜寻者食谱倾向于广谱化 2. 处理者的食谱倾向于特化 3. 生产力低的生境捕食者比高生境食谱广 4. 拒绝低利润食物(白鶺鸽对粪蝇)
7.2.2.2 食草作用
1.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补偿作用
1)受损程度对损害部位、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2)补偿:增加光合率、增加种子粒重
2.植物的防卫反应 1)毒性与差的味道 2)防御结构
• 雄体:雌体 • Fisher 氏性比理论 性比倾向1:1 • 稀少有利:数量少的性别适合度高 • 雌雄两性应该有相等投入
几种情况:
1.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高于另一个(条蜂雌比雄重58%) 2. 哺乳类出生时一般雄性偏高(驼鹿1.13:1) 3.一些种类要求生殖最大化 局域资源竞争
局域交配竞争(螨1:6~9)
⑶ 生态位移动(niche drift): 生态位移动是指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 种群的生态位移动往往是环境压迫或是激烈竞争的结果。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PPT课件(陕西省县级优课)

A
个
B
体
数
共生
3 时间
B
个
体
数
A
寄生
4 时间
辨析:
(1)寄生与共生的区别
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 活在一起。
不同的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 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 寄生者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寄主 来说,则是有害的。
(2)寄生与捕食的区别
寄生是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 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组织液、血液或寄 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而不是 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位。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
3.根据高斯的实验可以推断出: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4.大肠杆菌中的某些种类生活在人的大肠内,吸 取养料,同时又可合成一些维生素供人需要。 这些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是
A√.共生 B.捕食 C.寄生 D.竞争
5、在金合欢树①的大而中空的刺中,栖息着一种专以金合欢 幼叶或蜜汁为食的蚂蚁②,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在金合欢树 上 “巡逻”,随时向以金合欢为食的来犯动物③发起进攻, 它们能咬断缠绕在金合欢上的其他植物④,以保证金合欢 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致被排挤或死亡。请回答:
这就是竞争。
小组任务
• 什么是竞争? • 竞争的资源有哪些? • 竞争强度和哪些因素有关? • 竞争的结果是什么? • 如何来表示竞争呢?
用坐标系来表示这两种生物的竞 争关系,则可表示为: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
生
物
生物B
数
量
生物A
时间
13种间关系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2(1)

噬 菌 体 和 大 肠 杆 菌
新冠病毒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 动物的体表;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体表寄生
寄生物与宿主相互影响: a.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会有适应宿主环境的特征。
b.对寄生物有利,对宿主有害。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 活得更好,所以寄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的灭亡。
A 间的关系是 (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腐生 D.竞争
课下请完成课时跟踪检测(四)
T1-11
A
B
体 数
被捕食者
捕食者
营养关系图
被捕食者(先增先减) 捕食者(后增后减) 时间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三、寄生
概念:指一种生物(寄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 体内 或 体表 , 从而摄取 宿主养分 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寄生物与宿主既可能是 植物 、 动物 ,也可能是 微生物 。
从高斯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在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
一、竞争
1.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 同一资源 而产生 的 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
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森林中不同植物竞争阳光和养分
a.有可能使两个不同种群达到协调的平衡状态; 2.结果
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2、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所、配偶等而发生斗争。
第一章 种群
第三节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生态学上把不同物种 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新冠病毒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 动物的体表;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体表寄生
寄生物与宿主相互影响: a.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会有适应宿主环境的特征。
b.对寄生物有利,对宿主有害。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 活得更好,所以寄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的灭亡。
A 间的关系是 (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腐生 D.竞争
课下请完成课时跟踪检测(四)
T1-11
A
B
体 数
被捕食者
捕食者
营养关系图
被捕食者(先增先减) 捕食者(后增后减) 时间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三、寄生
概念:指一种生物(寄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 体内 或 体表 , 从而摄取 宿主养分 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寄生物与宿主既可能是 植物 、 动物 ,也可能是 微生物 。
从高斯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在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
一、竞争
1.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 同一资源 而产生 的 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
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森林中不同植物竞争阳光和养分
a.有可能使两个不同种群达到协调的平衡状态; 2.结果
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2、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所、配偶等而发生斗争。
第一章 种群
第三节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概念:生态学上把不同物种 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变化
20
典例精析:
▪ 例1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 量减少
[解析] 蚂蚁以蚜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同时又保护蚜虫,把蚜虫 的天敌赶走或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所以蚂蚁和蚜虫的关系 为互利共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同在一株油菜上觅食,但菜 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种间 竞争。噬菌体与细菌之间属于寄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绿 藻,因争夺阳光、养料而使一种数量增加,一种数量减少,则两 种绿藻属于竞争关系。
B.捕食和共生
C.捕食和寄生
D.寄生和捕食
24
▪ 名师P41 知能提升6 ▪ 课时作业11 14
10
概念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 夺资源和空间的相互妨碍作用的现象。
竞争: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11
水稻和杂草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不利,甚至灭亡
12
C
生
物
B
数
量
A
时间
★竞争实力悬殊时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A
B
生
物 数
A
量
B
时间
★竞争实力相当时
(牛与羊):
13
捕食
7
互利共生——“同生共死”
概念: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特点: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共生 关系,则可表示如下:
互
利 共
生 物 数
生量
A
生物A
生物B
时间
B
8
竞争——你死我活 课本62页积极思维
生
物
B 寄生虫
数
量
A 宿主(寄主)
时间
A
B
体表寄生
BA
体内寄生
18
小结:
关系 数量坐标图
名称 互 利 共 生
寄生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数量上两种生物
同时增加,同时 减少,呈现出 “ 同生共死” 的
大豆与根 瘤菌
同步性变化
蛔虫与
如果分开,则寄 人;菟丝
生生物难以单独 子与大
生存,而寄主会 豆;噬菌
生活得更好
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活这两
▪
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共生 B.寄生
CA.腐生)
D.竞争
23
3:噬菌体与其侵染的细菌之间关系(C)
A.互利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4:森林中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
引灰喜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
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为( C)
A.竞争和共生
▪ 1:几十年前,欧洲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
这种鸟的生活习性与当地草地百灵鸟相似,
后来发现草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
生物学上称为( ) B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 2:白蚁消化道内有一种叫多鞭毛虫的原生
动物。多鞭毛虫能分泌水解纤维素的酶来
消化白蚁的食物-木材,若把白蚁体内的
多鞭毛虫杀死,白蚁很快也就饿死,而多
特点: ★寄生者一般给寄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 即杀死寄主 ★如果分开,寄生者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 生活更好。
16
菟丝子
寄生的结果:
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例如:蛔虫、绦虫、 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 动物的体内;虱和蚤 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 表;菟丝子寄生在豆 科植物上;噬菌体寄 生在细菌内部。
17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寄生关系, 则可表示如下:
[答案] D
21
例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 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考查角度 种间关系的类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苗多欺 草,草多欺苗”中的“苗”与“草”是为了抢夺共同 的资源(阳光等)和空间等,因此两者之间构成了竞争 关系。 答案 A
22
当堂训练
体与被侵
染的细菌 19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竞争
捕食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数量上呈现出
“你死我活”的 “同步性变
化”,两种生物 生存能力不同, 如图a;生存能 力相同,则如图
牛与羊; 农作物与 杂草;大 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b
数量上呈现出
羊和草;
“先增加者先减
狼与兔;
少,后增加者后
青蛙与昆
减少”的不同步
虫
光合作用
给真菌提供有机物
吸收水和无机盐
供给藻类
6
其它典型实例
▪ 白蚁的肠道为鞭毛虫提供了生活场所,而鞭毛虫可 以帮助白蚁消化其所赖以生存的纤维。
▪ 爬行动物中的“绿毛龟”与丝状藻类之间是共生 现象的另一种形式,丝状藻借龟甲表面,作为附生 的基底,从龟甲表层分泌物中吸取养料而滋生;当 整个龟甲被丝状藻覆盖后,形似龟甲长满绿毛从而 可逃避敌害。
§3.2 群落的结构 ——种间关系
1
学习目标
▪ 1、描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 2、学会用曲线分析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2
▪ 5分钟阅读课本62-63页,完成下列任务: ▪ 1、找出种间关系的几种类型,在课本上划
出它们的概念,并尝试记忆。 ▪ 2、举例说明种间关系的不同。
3
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
2.竞争: 3.捕食:
概念、特点、坐标曲线图、 物质和能量关系图、实例
4.寄生:
4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
例一: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根瘤菌在豆科植物根 部利用豆科植物制造的有 机物生活,同时将空气中 的氮气转化为氮肥回报豆 科植物。
5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
例二:地衣
例如:地衣是藻 藻类 类与真菌共生体 真菌
大草履虫 小草履虫
分别培养 生活很好
混合培养
大草履虫死亡 小草履虫正常
9
如何解释该实验结果?
◇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 同一种杆菌为食) ◇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 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 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 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小草履虫处于优 势。随着小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 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肉食
植食
14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
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
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 系,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 被捕食者淘汰。
生
物
A
B数
量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B 时间 15
寄生:
概念: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