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主要死因之一。

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方式幸存,以及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CHF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CHF的临床治疗措施不断发展,利尿剂、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伊伐布雷定等药物以及心脏再同步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HF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1]。

但CHF的死亡率及住院率仍旧很高,且患者活动耐量低、生活质量差,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重。

心脏康复是指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并维持最佳的身心及社会健康水平,而通过协同多学科以药物、运动、咨询等手段,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的一项综合措施。

直到二十世纪初,卧床休息都被认为是疾病康复的主要手段,急性冠心病患者会被要求卧床休息6周[2]。

1979年,Lee等在一项对18名合并冠心病的心衰患者的研究中第一次证明了适度运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随后,关于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疾病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试验逐渐开展;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用于改善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做出I类证据A级的推荐[4]。

至此,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BCR)被正式推荐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

尽管EBCR有诸多益处,但其参与率依旧很低。

本篇综述旨在总结CHF患者EBCR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临床试验在探索EBCR对CHF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HF-ACTION,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试验纳入了82个医疗中心2331名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训练,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全因死亡率、全因住院率以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和心衰相关住院率较常规治疗组下降,但这种差异仅在校正基线的射血分数、房颤病史等因素后存在[5]。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运动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运动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Ab s t r a c t He a r t f a i l u r e i s t h e s e v e i r t y s t a g e o f a l l k i n d s o f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s a n d wi t h h i g h mo r t a l i y t r a t e , t h e t r e a t me n t g o a l s i n c l u d i n g i mp r o v i n g s y mp —
c i s e t o l e r nc a e nd a c rd a i a c f u n c t i o n o f p a t i e n t s ’ , hi t s a r t i c l e s u n mmr i z e s he t r e s e rc a h p r o g r e s s l i k e e ic f a c y , me c h a n i s m nd a s a f e y t o f e x e r c i s e r e h a b i l i —
t o ms , e n h a n c i n g l i f e q u a l i t y nd a p r e v e n t i n g a n d d e l a y i n g my o c a r d i a l r e mo d e l i n g , t o r e d u c e t h e mo r t a l i y t nd a h o s p i al t i z a t i o n r a t e . E x e r c i s e r e h a b i l i a- t
R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i nE x e r c i s eR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T r e a t i n gCh r o n i cHe a r t F a i l u r e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孙秋;肖丽娜;石帆【摘要】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病人丧失劳动力和死亡的常见原因,是当今医学面临的一大挑战.心脏运动康复即通过有氧、抗阻等运动对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训练,从而改善病人心力衰竭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现就如何进行心脏康复运动适应证、康复运动禁忌证、安全性、运动形式及康复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8(016)030【总页数】4页(P3732-3735)【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运动;研究【作者】孙秋;肖丽娜;石帆【作者单位】550003,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50003,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50003,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4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不同原因导致心肌损伤,造成心室功能或结构受损,从而导致心脏充盈和射血分数功能障碍,并伴有疲乏、呼吸困难和体液潴留等临床表现,前两者导致病人活动受限,后者导致水肿,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1]。

据《中国心血管病2013摘要报告》统计:在我国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到0.9%。

至2015年,我国心力衰竭病人已达450万例,且人数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生存率与肿瘤相当[2]。

近年来,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已取得很大进步,但病人仍受其临床症状的困扰,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下降[3]。

为减轻各种临床症状,过去认为心力衰竭病人应该限制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荷,但近年来,随着心脏康复运动研究的进展,心脏运动康复已成为唯一能降低CHF病人发病率、病死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二级预防方案[4],并成为一级推荐治疗方案[1]。

国外对于CHF运动康复的研究较为成熟[5],我国对CHF的运动康复研究开展较晚,本研究就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康复运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CHF病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模式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模式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模式进展慢性心力衰竭作为慢性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会使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出现异常,在静脉血流正常的情况下,心搏出量仍然较低,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

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咳嗽等症状表现,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当前应该开展长期、规范性的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疾病致残、致死风险。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程周期较长,所以为了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效果,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要配合科学的疾病管理模式。

本文主要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模式进展情况予以探析,仅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以医生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治疗中专科医生发挥主导作用,所以在院内应该开展门诊、住院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包括非药物、药物治疗两种,在患者初次被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之后,需要制定住院、门诊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在将患者初次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之后,专科医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予以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更好的控制患者病情发展。

在常规治疗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该识别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加重的相关因素,及时纠正患者电解质以及酸碱失衡、肾功能受损所致的心衰恶化因素,同时还要监测患者体质量,争取及时发现患者的液体潴留情况。

药物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方案,常见的药物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减少患者疾病恶化次数,但是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不定期就诊,导致药物治疗失去规范性,引发疾病反复发作。

通过调查发现,依据医嘱要求使用足量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患者仅占的37%左右。

而经过医专业医院管理模式的建立,药物规范性治疗率可提升值至80%。

同时,以专科医生为主导的医院管理模式搭建,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率以及医疗费用,患者预后水平良好。

二、以护士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水平与护理干预措施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所以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模式中,需要将护士作为主导,秉承着人性化护理理念,采取全面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延缓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心力衰竭领域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力衰竭领域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3 心脏肌肉损伤
心脏肌肉损伤,如心肌梗 死,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 导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1 疲劳与无力
心力衰竭患者常感到疲劳 无力,缺乏精力。
2 呼吸困难
患者在活动时会出现呼吸 困难和气促。
3 水肿
心力衰竭导致液体在身体 中潴留,造成水肿,尤其 是脚踝和腿部。
心力衰竭的分类
左心衰竭
指心脏左侧无法将血 液从肺部引回体循环。
右心衰竭
指心脏右侧无法将血 液从体循环送入肺部。
收缩性衰竭
指心脏无力收缩,不 能将足够的血液泵出。
舒张性衰竭
指心脏无法充分舒张, 血液不能充分进入心 脏。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
根据心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常 用的有纽约心脏协会功能分类。
心脏超声心动图
心脏超声心动图可帮助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确认心力衰竭的诊断。
心电图
心电图可检测心脏的电活动,评估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ຫໍສະໝຸດ 轻心脏负担,并改善心脏的功能。2
手术治疗
如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移植等手术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
3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体力锻炼、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利尿剂
2 常见症状
疲劳、呼吸困难、水肿和心律不齐是 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症状。
3 全球范围
心力衰竭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常见,影响着大量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力衰竭最常见 的病因之一,它导致心脏 动脉狭窄,限制了心脏供 血。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但由于其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的问题,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效果也并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中中医治疗的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归为“心血虚”、“心阳虚”、“气血两虚”、“湿热阻滞”等病证范畴。

心血虚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之一,表现为心脏自身失养,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

心阳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无法充分推动血液循环,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心悸、气短、水肿等症状。

气血两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减弱,导致机体气血不足,进而出现消瘦、疲乏等情况。

湿热阻滞则是由于内分泌失衡或情志不畅引起湿热内蕴,导致心功能减弱,出现气短、疲乏等症状。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益心健脾,扶正祛邪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健脾、活血化淤等。

当患者以“心阳虚”为主证时,可选用补益心阳、温中散寒的药物,如四逆散、附子理中丸等。

当患者以“心血虚”为主证时,则可选用滋补心血、养阴益精的药物,如当归四逆汤、八珍汤等。

中药保肝、排毒、利水等作用也得到了临床的应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缓解心脏肌肉的疲劳和僵硬,提高心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神门穴、内关穴、涌泉穴等,具有益气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电针、灸疗等也常用于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 推拿按摩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医治疗方法繁多,临床应用常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临床经验和技巧。

慢性心衰诊治进展(卢新政)

慢性心衰诊治进展(卢新政)





长期用药, 注意有无乳房发育、高钾血症、肾功异常
治疗

药物治疗

利尿剂

ACEI
ARB


BBC
Ald-A


地高辛
治疗

地高辛

用于改善症状, 但不影响死亡率
在利尿剂、ACEI、BBC基础上应用,不建议早用 维持疗法,0.25mg/d;>70岁、肾功减退,0.125 mg/d 地高辛通常安全,不良反应见于大剂量时,常规小剂量无需监测
Ang 1- 7 ACE Ang 1- 5
AT受体
AT受体
Ang1-7受体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治疗

Ald-A

醛固酮的不良作用,独立于 AngⅡ之外、 且与其叠加 ACEI 、ARB 不能完全阻断醛固酮作用, 醛固酮逃逸 主要用于中重度心衰(NYHA Ⅲ、Ⅳ),心梗后心衰 螺内酯起始量10 mg/d, 最大量 20 mg qd 或 qod

已用大剂量 β 阻滞剂、HR ≥70bpm,加用伊伐布雷定(B)
治疗

药物治疗

利尿剂

ACEI
ARB


BBC
Ald-A


地高辛
治疗

Ald 生成的旁路途径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非肾素酶
Ang 2-10
AngⅠ
ACE2
Ang 1- 9
ACE 非ACE
Ang 3- 8
Ang 2- 8(Ⅲ)
AngⅡ ACE2



治疗

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原

心血管内科读书报告,综述

心血管内科读书报告,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全球确诊为心力衰竭的病人例数高达达2250万例,且逐年呈增长态势,其中大多数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已增至约420万例。

慢性心力衰竭其本质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病人的心脏搏动障碍,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改变而不能充分排出静脉回心血,进而引起一系列心脏循环功能障碍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运动耐力降低等。

该病具有无法根治的特点,依靠长期药物治疗不但会增加人体的耐药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而且无法根本改善病人心功能残障的状态及每况愈下的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成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死亡病因。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脏康复的定义:确保心脏病病人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病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过一种主动的生活。

心脏康复内容包括药物管理、运动管理、营养管理、心理管理及睡眠管理五大类。

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采用运动康复治疗方法能够真正使其摆脱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的被动治疗,拥有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在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心肌功能的同时,降低病死率与再入院率。

本研究就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运动康复综述如下。

1运动康复医学发展伴随医学事业发展,心脏康复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随后20世纪70年代住院期间心脏康复方案逐渐发展为心脏康复医学界的里程碑。

通过Lee等于1979年首次报道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运动训练治疗是安全的,且运动训练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运动耐力后,便证实了运动训练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焦我国现代康复医学,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且发展相对缓慢。

但进入21世纪以来,以系统评估和运动锻炼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模式逐渐形成,并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案中。

探索有效的运动康复干预俨然成为当下改善心脏残损和残障状态的可靠途径,以及提高心脏疾病病人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

用 的文 献 , 共3 1 篇 文章 , 其 中随机对照研究 1 4 篇, 随机 交叉
研究 8 篇, 非随机对 照研 究 2 篇, 运动前后 比较研究 7 篇 。其 中2 7 / 1 1 / 1 6 篇发 现生
担, 迫切需要康 复治疗的参与。
1 心脏康复对 C HF患者有效的证据
存质 量提 高 , 1 / 3 1 篇发 现死 亡率下 降 , 1 / 3 1 篇发 现心脏 事件
相关再住 院率下 降。至 2 0 0 8 年, E T对 C HF 患者安 全有效的
观念被普遍接受 ” 。
长 期 以来 , 心脏 病学 界一直 提倡 C HF患者 多休息 和 限
制 体力活 动 。 自上世纪 8 0 年 代 以来 , 这种观 念开始逐 渐改
变。
2 0 1 0 年发 表 的一 篇系 统综 述n , 检索 比较 常 规治疗 与
E T + 常规 治疗对 C H F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至2 0 0 8 年1 月,
1 9 9 0 年, 第 一 篇 运动 训 练 ( e x e r c i s e t r a i n i n g , E T ) 对 于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J a n . 2 0 1 4 ,V o 1 . 2 9 , N o . 1

综述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
刘淑 芬 陈丽 霞 。
C HF 患者疗 效的文章 发表 。这 是一个设计 良好 的研究 , 使 用 了严格 的对照 。结果 显示 , E T能将 C H F患者 的峰值氧耗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新进展和创新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新进展和创新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新进展和创新心力衰竭,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为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过去,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方面。

例如,利尿剂可以帮助减轻体内的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能够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β受体阻滞剂则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来保护心脏。

然而,尽管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但对于一些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效果仍然有限。

近年来,器械治疗成为了心力衰竭治疗领域的一大亮点。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于那些心脏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CRT 通过在心脏的不同部位放置起搏电极,使心脏的收缩更加协调一致,从而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

研究表明,CRT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还能够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

另一种创新的器械治疗方法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存在心律失常的风险,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猝死。

ICD 能够实时监测心脏的节律,一旦出现危险的心律失常,它会迅速发放电击进行除颤,挽救患者的生命。

除了器械治疗,细胞治疗也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将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脏组织中,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虽然目前这项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基因治疗也是心力衰竭治疗的潜在新途径。

通过修复或改变与心力衰竭相关的基因缺陷,有望从根本上治疗心力衰竭。

不过,基因治疗面临着许多技术和伦理上的挑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的出现,为心力衰竭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它能够同时抑制脑啡肽酶和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发挥双重作用,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

此外,一些针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的新型药物正在研发中。

体外反搏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体外反搏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128·体外反搏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薛润芳 瑞安市红十字医院 浙江瑞安 325200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进行干预时选用体外反搏+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功能造成的影响。

方法:选择参与者为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时间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11月),以2种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共2组,各55例)。

对照组在此次中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药物+心脏康复),观察组在此次中采用联合治疗(方案:体外反搏+心脏康复),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

结果:实验组、对照组的三个指标(6min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有效率)比较中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0.05)。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际的治疗工作中加强(方案:体外反搏+心脏康复)联合干预,可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进一步提升其治疗有效率,可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康复 左室射血分数 体外反搏 心功能在体外搏动(EECP)是一种非侵入性抗搏动技术,它使用三套气动袖套固定在下肢周围。

EECP可提高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一氧化氮是一种血管扩张剂、抗血栓和抗心肌收缩因子,可改善血管功能[1]。

本文选择参与者为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时间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慢性心力衰竭进行干预时选用治疗对左室射血分数造成的影响,做如下简述: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参与者为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时间选择:2018年11月-2020年11月),以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共2组,各55例)。

观察组男共33例,女共22例,平均年龄(60.70±6.62)岁。

对照组男共30例,其他25例为女性,平均年龄(59.63±6.59)岁。

纳入标准包括:非缺血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对最大剂量药物反应不当,不适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且对最大剂量药物反应不当的冠心病(CAD)CHF患者。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心脏激素等药物,用于 控制症状并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
如心脏手术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用于纠正心脏结 构和功能的异常。
药物治疗的进展
新一代药物
针对心力衰竭症状的新药物正在 不断研发,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 量。
研究成果
最新的心衰研究为了解疾病机制 和发展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 重要的线索。
心力衰竭管理的新趋势
远程监测
借助现代技术,医生可以远程监测患者的心脏 功能和病情发展。
健康教育
患者和家属通过接受心脏疾病的相关教育,提 高自我管理能力。
康复计划
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个体化康复计划旨在改善 生活质量并避免复发。
社区支持
建立心力衰竭管理的社区支持网络,为患者提 供情感支持和资源共享。
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1 疲劳
患者常感到疲乏、无精打采。
3 水肿
脚踝、腿部或腹部肿胀。
2 呼吸困难
常出现气喘、呼吸急促。
4 心悸
心跳加快或不规律。
心力衰竭的诊断方法
1
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心肺功能,观察症状和体征。
பைடு நூலகம்
2
心电图
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检测心脏是否有异常。
3
超声心动图
使用声波来观察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 展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定义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造成的症状和体征。 本演示将介绍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的定义及疾病背景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造成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供血不足。通 常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如高血压、心肌梗死或心脏瓣膜疾病。

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研究进展

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研究进展

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心脏泵血功能损伤引发的复杂临床综合征,这也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最终发展状态。

延续性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延伸了住院护理,对患者康复有促进作用。

本文对延续性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慢性心力衰竭;预后心力衰竭患者通常是因自我护理不足,加上对症状恶化知识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出现再次入院甚至多次入院现象。

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会伴随呼吸困难、疲乏等症状,加上反复住院,使得患者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

延续性护理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患者再次住院率降低,还可以使卫生服务成本减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1]。

1延续性护理的现状延续性护理理念最早来自于国外,延续性护理概念模型于2001年构建完成,并提出了延续性护理的概念,是从患者角度体验到的顺利和协调的护理过程[2]。

在2003年,基于延续性护理的初步概念,对其进行具体分类,主要包括三类:①信息延续。

针对患者已经发生的事件,结合个人信息,确保现阶段的照顾适合该患者。

②管理延续。

根据患者需求变化,为保证其健康状况,制定一种管理办法。

③关系延续。

患者与一名或多名卫生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持续治疗性管理。

我国已经对延续性护理进行研究,并在多种慢性疾病患者中得到应用,效果良好[3]。

2延续性护理的应用延续性护理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入院时开展疾病知识教育,二是出院前制定饮食、用药、运动等方面护理计划,三是出院之后1-2周开展电话或家庭随访,之后随访频率则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确定。

有学者提出可以将延续性护理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以健康教育为主,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疾病知识教育,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由参与心血管实践研究的护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特别是对患者掌握、了解疾病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估,并对患者是否了解疾病加重所产生症状及体征的情况进行评估,另外掌握患者对疾病恶化相关反应的知晓状况。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

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

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

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

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

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康复运动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康复运动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康 复运 动治疗老 年慢性 心 力衰竭 患者 的有效性 和 安 全 性 研 究
胡 芬
【 摘要 】 目的 研究并探讨康复运动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其安全 I 生 水平。方法 选
[ 4] 程海玲 . 无错性 学习对脑卒 中认知 障碍康 于患者的认知能力 , 如注意 力、物 [ 5 ] 林海燕 , 徐海前 . 脑梗死恢 复期认 知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 . 浙 品空间位置关 系 、综合分析 能力等等 , 进行 认知训练 间接或 直接 帮助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 本 研究 发 现 , 认 知 训 练有 利于 上肢 功 能 的改善 。训 练
动功能均有所改善 , 治疗组 的上肢运动功 能明显优 于对 照组 。
3 讨 论 .
即某一 方面 的认 知 问题 可 以引起 另一 方 面或多 个方 面 的异
册.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 0 0 1 : 1 5 1 — 1 5 3 .
常 。认 知训练可 以促 进 中枢神 经系统功能重组 , 增强 中枢 神 [ 2 ] 缪鸿石 . 脑卒 中的康 复评定 / / 缪鸿石 . 脑 卒 中的康复评定 和治 经 系统 的可塑性 , 同时认 知训 练采用丰 富的环境刺激使脑 皮 质增 厚 , 树突分 支增加 , 神经 元体积 和密度增 加 , 营造一个

2 3 2・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 0 1 4 年3 月第8 卷第5 期 C h i n J M o d D r u g  ̄ A p p l , M o 1 4 , V 0 1 . o . 5
1 . 2 治疗方 法
体 功能训练 。训练每周 5 d , 2次 / d , 每次不 少于 3 0 m i n , 持 续 训 练 8周。治疗组在 此基础上进行认 知功能训 练 , 包括① 注 意力训练 : 视觉跟踪 、猜测游 戏 、删除游戏 、迷宫 、电脑 游 戏等 ; ②记忆力训 练 : 可采用背数字 、默写词语 、短文复述 、

八段锦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

八段锦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2021年第7卷第11期Vol.7,No.11,2021八段锦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刘佳奇,宋丽波,魏安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医八段锦功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的临床研究,并对八段锦应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关键词:八段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人;心脏康复中图分类号:R 47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709-1961(2021)11-0026-04Research progress of Baduanjin exercise in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chronic heart failureLIU Jiaqi ,SONG Libo ,WEI Anqi(Xiyua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studies of Baduanjin exercise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Baduanjin exercise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ere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KEY WORDS :Baduanjin exercise ;chronic heart failure ;elderly peopl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1]。

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康复运动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tv l mp o e q a i fl e r d c o l ai n , n ti a ey a d wo t y o r moi n i ey i r v u l y o i , e u e c mp i t s a d i ss t n rh fp o t . t f c o f o
义 ( >00 ) 具 有 可 比 性 。 P . , 5
12 方 法 .
和 射血 功 能 障碍 而 引起 的一 种 进 行 性 加 重 的临 床 综合 征 【 l J 。 随 着社 会 老 龄 化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的 患病 率 逐 年 增 加 1 %~ . 5 2 6 %,0岁 以上 的患 病 率更 高 , 6 1 %闭 为 %一 0 。患 者 常感 疲劳 、 呼 吸困难 , 并可 出现 浮肿 等 症状 , 动 明显受 限 , 运 生活 质量 低 下。 加强 C HF的预 防和康 复治 疗 十分 迫切 和必 要 。 统 治疗 传 慢性 心 衰 的方 法 主要 是休 息 、 制活 动 , 限 以减轻 心脏 负荷 。 是
左 室射 血分 数 、 i 6m n步行 距离 、 生活质 量 比较 无显 著差 异 ( P>0 5 , . ) 治疗 8周 后 与对 照组 比较 , 0 康复 运 动组 左室 射 血 分 数升 高 , n步 行距 离显 著 增加 , 活 质量 明显 提 高 , 发症 显 著 降低 ( 6mi 生 并 P<00 ) 结 论 慢性 心 力 衰竭 患 者 .5 。 进 行康 复 运动 , 提 高生 活质 量 , 能 减少 并发 症 , 安全 性 高 , 且 值得 临 床推 广 。 【 关键 词 陉性 心力 衰竭 ; 动 疗 法 ; 运 生活质 量 【 中图分 类号】R 4 51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号】1 7 — 2 0(0 2 0 a) 0 7 — 2 6 3 7 1 2 1 ) 4( 一 0 3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 0 1 3年 7月第 1 9卷第 4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9 6 8 8 . 2 0 1 3 . 0 4 . 0 0 2

・ 3 81 ・
专 家 笔谈 ・
慢 性 心力衰 竭康 复治疗 的研究 进展
专 家简 介 : 郭 兰, 女, 主 任 医师 , 现 任 广 东省 心 血 管 病研 究 所 心 脏 康 复 区主任 。研 究 方 向 为 心 脏
病预 防和 康 复 。
疗) 和对 照 组 , 平 均 随访 时 间 3 0个 月 。结 果 显 示 ,
运动组 主要终点 ( 全 因死亡率和全 因住院率 的复 合 终点 ) 呈 非显 著性 改 善 趋 势 ( 下降 7 %, P = 0 . 1 3 ) ; 校 正心肺运动试验测试时 间、 L V E F 、贝克忧郁 量 表分数等 2 0 余项预后指标后 , 运动组主要终点事 件 发生 率 较 对 照 组 显 著 降 低 1 1 %( P = 0 . 0 3 ) ,次 要 终 点( 心血管病死率 和心衰相关住 院率复合终点 ) 显著 降低 1 5 %,其他分析显示组间的死亡率差异 无 统计学 意义 ( 1 6 %眠 1 7 %) [ 。 在 3个 月 、 1年
生 活质 量 等 的改 变 发 生 在 早 期 , 并 一 定 程 度 地 维 持 下 去 。一 个 随 访 1 4个 月 的研 究 入 组 4 6例 慢性
研究 , 入组 了 2 3 3 1 例的心衰患者 [ 纽 约心脏病协
会 心功能分级 ( N e w Y o r k h e a r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 N Y HA) Ⅱ~Ⅳ级 。 左 心室射血 分数 ( 1 e t f v e n t r i c u l a r e j e c t i o n f r a c t i o n , L V E F ) < 3 5 %] , 随机 分配 到 运动 组 ( 进 行
衰 康 复 计 划 可 降 低 心 血 管 风 险 和 主 要 心 血 管 事 件
发生率 , 改善运动 耐量和心功 能 , 提高生 活质量 。
2 0 1 2年 欧 洲 心 脏 病 学 会 ( E S C ) 急、 慢 性 心 衰 诊 治 指 南 再 次 强 调 了慢 性 心 衰 患 者 进 行 运 动 治 疗 的重 要 性 和必 要 性 …。本 文 将 从 以下 几 方 面 简 述 心 衰
郭 兰, 李 梅 ( 广 东省 心血 管病 研 究所 广 东省人 民 医院 广 东省 医学 科 学 院 , 广州5 1 0 1 0 0 )
关键词 : 心脏康 复 ; 心力 衰竭 ; 运动 训练
中图分 类号 : R 4 9 3 ; R 5 4 1 . 6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 9 6 8 8 ( 2 0 1 3 ) 0 4 — 0 3 8 1 — 0 4
降 低 周 围 血 管 阻 力 ,改 善 患 者 的运 动 耐 量 和 心 功 能. 从 而改 善 患 者 的生 活 质 量 , 同时 可 以逆 转 心 肌
运 动 治 疗 的疗 效 观察 的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经过 1 2周 运 动训练 , 纽约心功 能分级 、 最大耗 氧量和 L V E F
均改善 [ 。H a y k o w s k y 等E 5 3 通过荟 萃分析 , 探讨运
动疗法对心衰时左心室重构 的影 响 ,指 出运动可 以显 著 改 善 L V E F 、 左 心 室舒 张末 容 积 和收 缩 末 容 积。 而且 , 对 于稳定收缩性 心衰患者 , 无 论 哪 种 运
持 续 整 个 过程 [ 。

康复 治疗 最新 的国 、 内外研究结果 , 包括其 作用 、
安全性 , 运 动 处 方 及 国 内研 究 概况 。
1 心 力衰 竭 运 动 治 疗 的 作 用
项对 3 7 例 进展性 心衰 ( N Y H A 1 1 1 级) 患者
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 ,运动治疗通 过调节交感 ( 神经) 系统 、 肾素一 血 管紧张素 一 醛固 酮系统的活性和抑制炎症 因子 的过度表达 ,改善 血 管 内皮 功 能 , 提高骨骼肌和心肌有氧代谢能力 ,
时. 与 对 照组 相 比 , 运 动 组 心 肺 运 动 时பைடு நூலகம்间均 增 加 了
心力衰竭 ( 心衰 )是 各 种 心脏 疾 病 的最 终 结 局。 过去 2 0多年 , 随着心脏康 复的蓬勃发展 , 心衰
康 复治疗也得 到快速 的发展 , 告别 了“ 绝 对卧床 ” 的时代 。现代心衰康复包 括教育 、 咨询 、 生 活方式 干预 、心衰危 险因素纠正和运动 的综合 的二级预 防计 划 , 其 中运 动 治 疗 是 核 心 。大 量 研 究 证 实 , 心
9 0 S , 峰值耗氧量分别 增加 了 0 . 6 m L / ( k g ・ m i n ) 和 0 . 7 m L / ( k g ・ m i n ) ( P均 < 0 . 0 0 1 ) 。H F — A C T I O N采 用 堪萨斯城心肌病生存质量量表 ( K C C Q) , 3个 月 时运动 组 的平均 分值 与对 照组 比较有 明显 差异 ( P < 0 . 0 0 1 ) , 3个 月 后 分 值 变化 则 无 明 显 差 异 ( P _ 0 . 8 5 ) 。 得 出结论 : 运动 治疗可 以 明显 改善 患者 的 生活质量 ( P < O . 0 0 1 ) , 这 种 改 变 主 要 发 生 在 早 期 并
动 方 式 均 可逆 转 左 心 室 重 构 。
重构 。 此外 , 运动治疗对降低 心血管风 险和主要心
血 管 事件 发 生率 也 有 显 著 的作 用 。 H F — A C T I O N是 目前 最 大 的 一 项 多 中 心 临 床
除了 H F — A C T I O N , 大部分研 究都是小样本短 时间的研究 .运动治疗 的长期效应有待进一步研 究。 HF — A C T I O N研 究 提 示 , 运 动治 疗 对 运 动 耐 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