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氏方程的双倒数作图
双倒数作图法(double reciprocal plot),又称为 林-贝氏(Lineweaver- Burk)作图法
Vmax[S] V= Km+[S]
两边同取倒数 Km 1/V= + 1/Vmax 1/[S] Vmax
(林-贝氏方程)
-1/Km
1/V
0
1ຫໍສະໝຸດ Baidu[S]
V
3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S
E -S ES
+
E
P
+S
EI - S ESI
图3-6 非竞争性抑制曲线
特点: ⑴ Vm值降低,Km值不变;Vm随[I]的增加而降低; ⑵ 双倒数作图所得直线相交于横轴; ⑶ 抑制剂对酶与底物的结合无影响,故底物浓度的改变对抑 制程度无影响;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
举例:
这类抑制最典型的例子是亮氨酸是精氨酸酶的
4.2 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根据不可逆抑制剂选择性的差异,通常把不可
逆抑制剂分为两种类型,即非专一性不可逆抑
制剂和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①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非专一性
有机磷化合物 有机汞、有机砷化合物 重金属盐 烷化剂 硫化物、氰化物和CO
机理
与丝氨酸羟基共价结合 与半胱氨酸的巯基共价结合 使酶蛋白变性 与酶多个必须基团结合
与酶中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 与糖肽转肽酶丝氨酸羟基结合
青霉素
举例1:有机磷化合物对羟基酶的抑制
RO P
X + E OH
RO P
O E
+ HX 酸
O R'O 有机磷化合物 羟基酶
+
O R'O 磷酰化酶 CHNOH
N
有机磷化合物 羟基酶 解毒 -- -- -- 解磷定 (PAM)
CH3 解磷定
单位是mol/L。

Vmax [S] V ( Km [S])
Km值的推导: Vmax 2

Vmax[S] Km + [S]
Km=[S]
Vmax [S] V ( Km [S])
米氏常数的应用价值
① Km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也就是说Km的大小只与 酶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② Km值还可以用于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Km值 最小的底物往往被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③ Km 可以作为酶和底物结合紧密程度的 — 个度量指标, 用来表示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大小。 ④ 已知某个酶的 Km 值,就可以计算出在某一底物浓度 条件下,其反应速度相当于Vmax的百分比。 ⑤ Km值还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具体条件下某一代谢反应 的方向和途径,只有 Km 值小的酶促反应才会在竞争 中占优势。
个数学方程式称为米氏方程:
[S]:底物浓度 V :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 Vmax:最大反应速度(maximum velocity) Km: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
Vmax [S] V ( Km [S])
米氏常数Km的含义
Km 值就代表着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影响因素 (1)底物浓度
目的和意义 酶 促 反 应 速 度
找到适宜的反应条件提 高或抑制酶催化反应效率 了解酶在生理代谢过程 中的作用和某些药物的作 用机制等
(2)酶浓度
(3)抑制剂 (4)温度 (5) pH
(6)激活剂
1酶催化反应速率与酶活力的测定
酶活力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其大小 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该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 的反应速度(reaction velocity)来表示,酶活 力的高低和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的大小两者呈线 性关系。
测定产物增加量
测定酶活力
的基本原理
测定酶活力常 用的方法:
测定底物减少量
1.3酶活力测定时需注意:
(1)选择反应的最适温度,根据不同的底物和缓
冲液选择反应的最适pH。
(2) 速度要快,取反应的初速度
(3) 底物浓度要足够大(一般在10Km以上)
使酶被底物饱和,以充分反映待测酶的活力
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 抑制剂复合物 ESI ,与非竞争性抑制相似, 这种中间的三元复合物,即酶-底物-抑制剂复 合物ESI不能进一步分解产生产物,因此相应 的酶促反应速度下降。
反竞争性抑制反应模式
反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酶(E)必须先与底物 (S)
结合,然后才与抑制剂(I)结合,即抑制剂(I)与酶
- 底物复合物 (ES) 的结合是可逆的,因此存在着 如下的化学平衡式:
如何避免影响?
测定反应初速度的方法来测定相关制剂中酶的含量(活性)。
1.2 酶活力的测定原理
酶蛋白的含量很低,很难直接测定其蛋白质的 含量,且常与其他各种蛋白质混合存在,将其 提纯耗时费力。故不能直接用重量或体积等指 标来衡量。
分光光度法 荧光法 同位素法 电化学方法 其他方法:如旋光 法、量气法、量热 法和层析法等
是否可逆,我们可以将抑制作用分为两大类,即:
不可逆的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
可逆的抑制作用(reversible inhibition)
不可逆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 共价键的形式结合而引起酶 活力降低或丧失。 是不可逆的。 本质上来说就是酶的修饰 抑制
+
N CH3
E OH O OR' P CHNO OR
举例2:有机砷对巯基酶的抑制
SH E SH + Cl Cl As H C S CHCl E S As H C CHCl + 2HCl
巯基酶
路易士气
H2C SH SH E SH
失活的酶
H2C S + HC S H2C OH

S E S
H As C CHCl + HC SH H2C OH
举例: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
•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Glu + H2N COOH PAB A + 二氢蝶呤
FH2合成酶
FH 2
FH2还原酶
FH 4
氨甲蝶呤 H2N 磺胺药 SO2NHR
②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非竞争性抑制剂(I)和底物(S)可以同时与酶(E) 结合,两者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但是在酶与抑制剂结合后,还可以进一步与底 物结合形成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酶与 底物结合后,也可以进一步与抑制剂结合形成 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ESI。
鉴别
鉴别方法
(1)能否用透析、
可逆抑制作用
•由于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
如 何 鉴 别 ?
超滤和凝胶过滤等 物理方法除去抑制
剂?
(2)化学动力学的 方法(见下图)
的形式结合而引起酶活力降低
或丧失。 是可逆的。
图3-4 可逆抑制剂与不可逆抑制剂的区别(一) 曲线1,无抑制剂;曲线2,不可逆抑制剂;曲线3,可逆抑制剂
研究抑制剂的意义
(1)是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机制以及 阐明机体代谢途径的基本手段。 (2)可以为医药产业中设计新药物和农业生产中 设计新农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3)在食品生产和保鲜中控制酶的催化效率。
4.1抑制作用的类型及鉴别
根据抑制剂与酶的作用方式的区别以及抑制作用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2学时)
主要内容: 1
酶催化反应速率与酶活的测定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其它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 3 4 5
重 要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
定义: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 以及影响此速度的各种因素的科学。
2.1中间络合物学说
中间络合物学说最早是由 Henri和Wurtz两位科学家 提出的。 在 1903 年, Henri 在用蔗 糖酶水解蔗糖实验研究化 学反应中底物浓度与反应 速度的关系时发现,当酶 浓度不变时,可以测出一 系列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化 学反应速度,以该反应速 度对底物浓度作图,可得
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
①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 :
是最常见的一种可逆抑制作用。 大多数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 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 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这种抑制作用称
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其抑制程度取决于底物和抑制剂的相对浓度, 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来解除这种抑制 作用。
竞争性抑制反应模式
在竞争性抑制中,底物(S)或抑制剂(I)与酶(E)的
结合都是可逆的,因此存在着如下的化学平衡式:
[S]>>[I]:高浓度的底物可解除抑制
图3-5 竞争性抑制曲线
特点:
⑴ Vm值不变,(表观)Km值增大; ⑵ Km随抑制剂浓度[I]的增加而增加; ⑶双倒数作图所得直线相交于纵轴; ⑷抑制作用可以被高浓度的底物减低以致消除。
相似化学结构
b) Kat 型不可逆抑制剂:不但具有与天然底物 相类似的结构,而且抑制剂本身也是酶的底物, 专一性极高,因此也被称为自杀性底物。
例如:β-卤代-D-Ala是丙氨酸消旋酶的不可逆抑制剂
4.3 可逆的抑制作用
根据可逆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我们将可逆抑制
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1 2 3
H As C CHCl
失活的酶
BAL
巯基酶 BAL与砷剂结合物
砷化合物 巯基酶 解毒 -- -- -- 二巯基丙醇(BAL)
②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剂
a) Ks型不可逆抑制剂:具有与底物相类似的结

例如:对甲苯磺酰 -L- 赖氨酰氯甲酮( TLCK )和胰蛋
白酶的底物对甲苯硫磺-L-赖氨酰甲酯(TLME)具有
当[S]>>[E],酶可被底 物饱和的情况下,反应速 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关系式为: V = K3[E]
0
[E] 当[S]>>[E]时,Vmax = k3 [E]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E+S
k1 k2
ES
k3
E+P
4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的抑制剂 (inhibitor) :凡能使酶的催化活 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 抑制剂。 区别于酶的变性 抑制剂对酶有一定选择性 引起变性的因素对酶没有选择性
一种非竞争性抑制剂。
有某些重金属离子如 Ag + 、 Cu 2 + 、 Hg 2 + 、
Pb2+等对酶的抑制作用也属于这一类。 EDTA对金属酶的抑制。
③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
这类抑制作用的特点是只有在酶(E)与底物(S)
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I)结合,形成酶-底物
1.1酶催化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酶催化的反应速度
可用在单位时间内
底物的减少量或者 产物的增加量来表 示。如图 3-1 所示 的曲线图。 酶促反应速度随反 应时间延长而降低。 图3-1 酶促反应的速度曲线
引起酶促反应速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的原因?
( 1 )底物浓度的降低、产物浓度增加从而加速了逆 反应的进行; (2)产物对酶的抑制作用; (3)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引起酶的部分失活等。
E
+
S
ES
ESI
E
+
P
图3-7 反竞争性抑制曲线
特点: ⑴ Vm值和Km值都随[I]的增加而降低; ⑵ 双倒数作图所得为一组平行线; ⑶必须有底物存在,抑制剂才能对酶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程 度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举例:
这种抑制作用在单底物反应中比较少见,而常
见于多底物反应中。
目前已经证明,肼类化合物对胃蛋白酶的抑制
图3-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到如图3-2所示的曲线。
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
根据这一实验结果,Henri和Wurtz提出了酶促化
学反应的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该学说认为:
当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时,酶(E)首先需要和底物
(S)结合生成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即中间复合物
(ES) ,然后再生成产物 (P) ,同时释放出酶。该
这种中间的三元复合物,即酶-底物-抑制剂复
合物ESI不能进一步分解产生产物,因此相应 的酶促反应速度下降。
非竞争性抑制反应模式
在非竞争性抑制中,抑制剂 (I) 与酶 (E) 或酶 - 底物复合物 (ES)以及底物(S)与酶-抑制剂复合物(EI)的结合都是可逆 的,因此存在着如下的化学平衡式:
学说可以用下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
k1 k2 k3
E+S
ES
E+P
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
酶已全部被底物所饱和
酶还未被底物所饱和
2.2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米氏方程)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两位科学家在前 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酶促反应的中间络合物 学说,推导出一个数学方程式,用来表示底物 浓度与酶反应速度之间的量化关系,通常把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