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美感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材的改革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新大纲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共识。语文课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它是依据教材固有的思想性、教材的艺术性与教学目的性,寓教于乐的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是贯穿于听说读写过程中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教材(试验本),试教以来,这套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试教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了语文教材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意境美”中提高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高度融合,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意味,一种生活氛围。要理解作品的意境,首先要分析作品中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然后,将事、景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会有何种感情,这就是入境。入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绘的特定境界,使学生好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体悟,深入认识作品内涵和美学的价值,从内心体会到作品怎样“好”,“美”字又从何来。入境,不仅要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形成自己完整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同时也获得知识性的基本功,让自己一辈子受用不尽。

而作品“思路”是按照一定条理由此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它是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得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过程,人们说话,写文章,都是思维的具体表现。思路清晰,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就会连贯,条理分明;思路混乱,就会语无伦次,没有章法,颠三倒四。总而言之,我们又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分析作者的思路。而长期形成的语言规律、文字规律,又反映了一定的思维规律,表现了章法思路。思路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依照语言规律、文章规律去训练我们的思路,也可以从这些规律入手,去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意图。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结构规律,记叙性的文章,有的按时间的变化来叙述,这就是纵式结构;有的按空间的变化来行文,这就是横式结构;有的是按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来组织的;有的是按照逻辑关系来结构的。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来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同时,还要仔细把握句子、文段的含义,理清局部思路。一个段落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这就要从每个句子的内容怎样发展、怎样安排转移的。掌握作品中美的影响以及行文中作者释放的内涵和让读者获得哪些益处、体会到什么、收获了什么。欣赏其它作品也同样如此。

比如:目前高中教材所选的文章,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纯文学作品占60%,非文学作品占40%。拿诗歌不讲:新教材一改老教材选《诗经》中《伐檀》、硕鼠》这些具有阶级色彩的作品而选出表达美好爱情的诗《北风静女》等,针对这样课文,语文教师就不能停留在字词句篇知识性教学上,而要结合课文,挖掘教材中美的成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美感,重视人文性,实施美的教育。

具体而言,诵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方法,诗歌、散文等都可以进行朗读,用美读法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感到韵味无穷,荡气回肠,甚至潸然泪下,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

还有的诗可以结合流行歌曲套唱,以增强学习效果,收获不错。如闻一多的《死水》就可以用《七子歌》套唱,李清照的《一剪梅》可以用流行歌《一剪梅》套唱。所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读、记、唱外,还要求教会学生品、赏。怎样才能做到呢?首先要结合高中第五册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和实》作为指引学生学习美育的突破口,结合课文中的《碎与全不为美》,应给讲解一些有关美学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读诗歌里的意境,找出意境特点,领会作者意图,品出诗歌中意境之美。

其他文体同样可以进行美育教育。小说一般重在分析典型的人物形象,“葛朗台”这个形象,通过个性语言,它是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个人物描绘达到极点,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作家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就是为读者提高、升华到作品中美的享受,这样,不仅达到赏析小说方法,又能有机地凭借形象提示了“真、善、美”和“假、罪、丑”。

此外,教师课堂上语言要美,板书设计要扣住美,创设课堂气氛还要美。还有仪表、教态等内涵美的因素都要极力注重,力争作到自身形象美,具有人格魅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努力变传统的唯智教学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求善、创美的全面教育活动,用美来塑造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进而完善教与学共同提高的好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