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美感

合集下载

指导·引导·倡导——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指导·引导·倡导——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使 是你 曾经觉 得不 美或被 你 忽视 的地 方 , 只要你 具 备 一定 审美 能力, 也会 从 中挖 掘 出 巨大 的审美 价 值 , 问题 就 在于 教 师要 如 何 在审 美教育 中引领学 生去认 识美 、 发现 美 。
1区分 文学作 品 中的美 与丑 。文学作 品对 客 观现 实 中美 和 .
中 所 展 现 的美 的 类 型 , 解 美 存 在 形 式 的 多样 性 ; 会 区 别 作 品 中 美 的 表 现 形 式 , 白含 蓄 美 的 最 高 境 界 。 了 学 明
【 键 词 】审 美 教 育 ; 美 感 知 ; 美 体 验 ; 美 再 创 关 审 审 审
例外 地都 觉得 马致 远 真有 化腐 朽为 神奇 的艺 术功 力 。 这时教 师 就可 以趁 热打 铁 ,启发 学生 不能 简单 地 划分 美 与丑 的 界限 , 否
l3 0
1 刊
墼塞
1 重 主体 。学 生 的兴趣 喜 好 、 质 性 格 和生 活 经 历往 往 . 尊 气
丑 的 反映 , 仅创 造 了怎 样反 映美 的形 式 , 不 同时 也反 映 着美 的 内容 , 语文教 学 中我们 不能机 械地 、 在 单一地 区分美 与丑 , 让 要 学 生 明白美与 丑还 可 以相 互转 化 。如马致远 的《秋思 》中提 到 “ 枯藤 ”“ 、老树 ” “ 、昏鸦 ”“ 道” “ 风 ”“ 马” 、古 、西 、瘦 ,如果 将 它们 置 于客观 现实 中孤立 地看 无法 引起美 感 , 至令 人感 伤 、 恶 。 甚 厌 但 作者却 将这 些毫 无美感 可 言的事物 组织 在一 起 , 得不 令 这不 人赞 叹作 者勾 画 出一 幅如 此完 整立体 的 图画 。 过这些 色彩 黯 透 淡 的事物 ,作 者将一 位离 乡背井 的诗 人在暮 色黄 昏 中孤独 、 沉 郁 、 魄的心境恰 如 其分 地展 现出来 。 教师 的点 拨 , 生无 一 落 经 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我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我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我见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去直接体验理解作品的形象,从而达到提高审美情趣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

”这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感受,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实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对审美对象所蕴藏的情感表现的感受。

前者具体直观,容易体会;后者则比较抽象,难以把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呢?首先,必须接触教材,发现课文中美的因素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种体裁,都包容了丰富的审美内容。

如《松树的风格》中的崇高美,《小桔灯》中的朴实美,《背影》中的情感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趣美,《藤野先生》中的人格美等。

教师如能在课文教学中善于挖掘和分析,就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其审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文学被视为“语言的艺术”。

文学语言讲究音韵和谐,骈散有致,亦讲究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得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浅谈如何让学生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

浅谈如何让学生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

浅谈如何让学生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作者:潘勇来源:《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年第03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审美情趣的培养应实施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教材中发现美,体会美,拓展美,升华美。

一、美蕴藏在优美语言文字中小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记叙文形象生动,诗歌用字精练,散文句式优美,戏剧格式独特。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欣赏、推敲,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在语文教材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形象生动。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中冰心写道:“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课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很形象。

其中的“喷花的飞泉”一词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出了海棠花的动态美。

“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这些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多、密、满树都是。

这些词语教师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句式非常讲究,在写“生活的自由”这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读起来朗朗上口,把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自在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感悟作者所表达的自由自在的情感。

让美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让美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当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时,我们也伴随他三次养猫的不同情趣,跟随他不断地变化情感: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懊悔;意境深远而含蓄,留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有人称之为“弱者的挽歌,人性的牧歌”,我却称它为“唤醒向善之心的警示之歌”。

如此朴素精美的文笔,如此深沉真挚的感情,也将它推至为具有很高人文价值的美文。

一、自学导入阶段第一步,在情感激趣的方式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猫———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当我将一组略带动感且活泼可爱的猫咪组图配以优美音乐的伴奏,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顿时兴致勃发:有小声议论的、有忍不住大声直呼可爱的,更有甚者看到憨态可掬的猫咪做出滑稽可笑动作时忍俊不禁的。

一堂课就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始了。

第二步,因学生学习之前已有老师先期布置的预习任务,所以对于作家作品、课文字词的学习轻轻松松就能完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所以,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已大体具备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自然地引出第二个板块。

二、互学阶段以学生互相合作学习为前提,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叙述分析的表达能力,是这一阶段的“重头戏”。

由完成效果来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认真积极,都能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短时间地实现这一目标。

概括文章内容就要整体把握课文讲些什么。

因为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已经有了相关的阅读经验,所以对内容并不陌生,可是提炼筛选也许会有困难,所以我以课题为中心稍作引导:“谁同猫的故事?”“几只猫的故事?”学生立时茅塞顿开,纷纷举手示意表示自己能够概括出大致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文中讲述“我”三次养猫的故事(经历)。

三、导学阶段本环节我以第三只猫作为重点,引领学生深度剖析作者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了说出自己的感悟,明晓蕴含的道理的目标。

由于本环节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侦破案”的形式展开,所以发言的人数较多,他们不仅准确地说出了每一步破案的步骤,而且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者:潘小平来源:《教育界·中旬》2013年第08期【摘要】语文教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

我们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同学生一起去领略语文中的美。

【关键词】欣赏美感受美陶冶美展现美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

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

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一、钻研教材——欣赏美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

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审美观。

把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

把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

把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摘要: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教材中固有的美学内容,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并逐步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融入审美教育呢?一、引导学生感知,了解语言的艺术美审美教育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要认识对象的美,就必须以直接的方式去感知对象。

语文即“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了解语言的艺术美。

作品中美的语言能让人精神愉悦。

比如,同是写“莲”,就有南朝乐府民歌中歌唱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乡情、爱情;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朱自清描绘的似“亭亭的舞女的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优美……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等,朗读教学,是使学生感知语言最直接的方式。

对字词句的教学。

在字词句教学这一环节上教师不能只对字词作一般的注音和解释,对句子不能只做简单的分析,应扣住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创造的美的意境。

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同样是写景,却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笔调。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一个萧条、悲凉的境界中。

那“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凄凉”的寒风,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衰落、破败的农村荒凉的景象。

在教学这一段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感受那个黑暗时代的悲凉,体会作者改革旧时代的强烈愿望。

但作者写对少年时代美好生活回忆时,却用了明朗、欢快的笔调:“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有着一种活泼新鲜、愉快动人的色彩美,更反衬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深刻地表现了人物内在的感情。

所以,讲好字词句,就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并能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水平。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 多是 文质 兼美的名篇佳作 ,蕴涵着情感 美 、 语 言美 、艺术 美等 ,一 以说是一个琳琅 满目的美的世界。 第一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 、民族特
征和丰富的生活 内涵 ,最主要 的是作
者所要 表达的情感。 《 背影》 中,父
第二 、让学生从课 文中发 现 自 然 美。优 秀的文学家以高雅的情操 、优 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 了许多脍炙人 口 的佳作 ,给人们展现了一个 个丰富多
彩的 意境 。 比如朱 自清 的 《 荷塘月 色》 中清新淡雅的月色荷香 ,真是此 景只有 天上有 ,读完如 一幅浓淡 相 宜的水 墨 山水 画 ,如 闻一 曲幽远雅 韵 ,久久满屋生香。这样的文章 ,只 有通过反复诵读 ,细心品味 ,才能领 略到其 中的妙处 。教师要善 于发现 、 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 ,培养学 生 欣赏 、 热爱 自然的美德 ,提高审美情
意识与审美能力 。
总之 ,我们应在语 文教学中引导
第三 、 让学 生在课 文中发 现音韵
美 。文学在使用语 寿时 , 一般 都讲究 发音悦 耳 ,即要求语 音 的韵律 和谐 , 有抑扬顿挫 的节奏感 。文学语 言的音 乐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只要 诵读一下 《 离骚》 《 蜀道难》 《 琵琶 行》 以及 《 再别康 桥》 等优 秀诗篇 ,
三. 引导学生拓展美
叶圣 陶先 生说 : “ 要鉴 赏文艺 , 必须驱 遣我们 的想 象。 ”的确 如此 。 在教学 中,当学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 后 ,随即而来便 是如何通过想象与联 想 ,把感知理解 的连缀成完整的艺术 形象 ,从而达到 “ 景外之景 ,弦外之 音 ”的艺 术效果 ,并 自然地拓展美 。 比如 , 解 路梨花》一文 中,曾几次

语文教学之美

语文教学之美

语文教学之美作者:伍辉辉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9期摘 ;要:教学的美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创造、共同培育、相互欣赏的一朵精神奇葩。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一、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

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背影》也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是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尽情享受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之美。

情感美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

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

课文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

二、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美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应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图画,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

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入美境界

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入美境界

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入美的境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让他们体会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情景,通过直观的形象、浓烈的情绪氛围,把文章负载的作者的情感真切地传送给学生,变为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欢欣、兴奋、激动的情绪,促使他们进入教学情景之中,在喜悦积极的情感中获得知识。

一、视听结合,再现情景,悟神入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文中所描绘的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

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字字珠玑的精美散文,文章以清新、优美、活泼的笔调描绘了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

上课伊始,多媒体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大屏幕上投影出一组春意盎然的图片,立刻让人感觉到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如果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老师投影花团锦簇的桃花图,并配上乐曲声、鸟鸣声。

在百花争艳的春花图边、在轻柔曼妙的音乐声里,在唧唧啾啾的鸟鸣声中,学生如同来到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身心完全融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品味课文,静静聆听这仿佛来自天籁的美丽语言,用心灵去感受来自春天的气息,学生就能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情感、意蕴有了先入为主的了解。

二、指导美读,感受情景,深化情感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指导美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

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

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毋庸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如指导朗读老舍《济南的冬天》,应用温情的语气;指导朗读曹操的《观沧海》,应用豪迈的语气;指导朗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语句铿锵,激情四射,排比、叠句,反复咏叹,充满着诗意美、回环美和节凑美。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与品味美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与品味美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与品味美作者:王亚杉来源:《现代教师教学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发现生活中美,并用诗的语言来描绘诗一般的意境,让读者也能感受到这种美,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生中美的认识。

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抒发美、让美好充满学生的胸怀,让美浇灌学生的人生之花,让美扎根于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受美;品味美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引导学生向最高层次的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

这些也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

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1 情景交融,感受愉悦美语文教学是美的发现,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

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以培养。

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二是对审美对象所蕴藏的情感表现的感受。

前者具体直观,容易体会;后者则比较抽象,难以把握。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首先必须接触教材,发现课文中美的因素。

这种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直观把握能力,就是审美感受力。

例如,在教授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时,我在让学生充分领会诗意的基础上,由古至今地让学生们通过旅游去想象、了解、熟悉、感悟当代中国乡村秀美风光,使学生们从中领悟诗情画意,在审美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敏感,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们对审美的注意。

学生们的敏感度是审美的关键,它是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序曲。

初中语文教材文体丰富、风格多样,但都是用来进行语言教育的。

因此,审美敏感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敏感性,让学生们在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同时,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们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文章,把握词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美。

二、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美的欣赏、对美的培养离不开思维。

思维越活跃,思路就越宽广、越开阔,美的欣赏力也就越高。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多种方式的思维训练,可以充分开拓学生们的思路,这是对美的欣赏、美的培养的重要前提,因为思维能力有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之分。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一篇篇课文中深刻内涵的揭示,使学生们感悟出具体的形象,进而牢牢地把握住形象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朱自请散文《春》这篇课文时,阅读“春花图”这段描写中,“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让学生们自己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勾勒春天形象的语句,让学生们通过阅读领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美妙的语句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触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去体会春天:和煦的春风、芳香的花儿……把难于捕捉的事物用文字叙述得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情的写作方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摘要:语文教学是美的展现,语文教材是美的世界。

现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各种体裁的展现的名篇精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他们表现了生活中的美,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传递着人类所共有的美的精神与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领会、体验、感受,适时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言美自然美形象美科学美第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者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给予学生美的教育。

”就语文教育而言,便是将德育、智育、美育紧密地融为一体。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而审美教育则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生活中美的事物无处不在,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要引领学生挖掘文本,步入美的世界,享受美,获得美,从而创造美!一、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语文课文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都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因此,领悟绚烂多彩的语言美是实施语言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作品中美的语言能让人精神愉悦。

比如同是写“莲”,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乡情和爱情;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神韵;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还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阜晓风残月”的柔情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等等。

可见,大量美文中都蕴蓄了审美信息,使学生学会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二、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中学语文课文中大量的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表现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美。

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沁园春•长沙》;参天耸立的白杨(《白杨礼赞》);亭亭玉立的荷叶(《爱莲说》)。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享受美的教育小学语文新教材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认为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尽情地享受,从而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的目的。

一、让学生在想像中感受美、欣赏美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像、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和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想像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应根据儿童爱想像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像,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挥创新的潜能。

学习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像,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如,教《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边播放春雨的录音,边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外面是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想像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笑眯眯地说:“那是春姑娘播种的声音。

”有的甜甜地说:“那是百花齐放的声音。

”有的欢快地说:“那是天使顺唱歌的声音。

”还有的轻轻地说:“那是蜜蜂采蜜的声音。

”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我也听到了,我听到了你们诗一样的声音。

这下孩子们可乐坏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这样充分地发挥学生丰富的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和欣赏的能力,感到课文的意境美、语言美。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演绎美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

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

如,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边让学生欣赏夏天的美景边启发学生: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

荷叶是夏的标志,荷叶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让我们去看一看,摸一摸那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感受到充满童趣的童年。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个个都急着阅读课文,去感受夏天的美。

让语文把“美”带给学生

让语文把“美”带给学生

让语文把“美”带给学生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教师应是美的使者,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宫殿,让他们欣赏美,感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堂教学中美感开发、诱导、激发,主要是由教师的审美素质、修养、把握教材中美的能力以及创造教学美的艺术所决定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

一、从文本中发现美、感受美文学作品是美的精品,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大量的语言美,还有丰富的形式美,情感美。

教师先要感知教材,对教材中美的因素细心品位,精心概括,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在教学中,然后将自己的知、情、意、行等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境界,才能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体会到寻幽揽胜的乐趣。

1、挖掘作品中丰富的自然美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自然觉悟,他们或者描写山川的婀娜,或描写四季景物的变幻瑰奇,蕴含着无穷的自然美。

如鲁彦的散文《听潮》,精心描绘了大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退潮时宁静、温柔,如玫瑰的芳醇与情人的蜜语,而涨潮时则如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厮杀,体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雄壮美。

上课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大海的这种柔美与壮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博大胸怀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类作品,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主要的是培养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力。

2、感受作品中朴素的人格美人是美的核心,又是美的创造者,颂扬人,讴歌人,也就成为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中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具有美好人格的人物设计古今中外,如《背影》中父亲那臃肿疲惫的背影是美好,美在父亲那不求回报、无微不至的爱子之心,《驿路梨花》中梨花姐妹是美的,美在她们处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如此等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品味,来展示人物的人格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道德情感。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五“美”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五“美”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五“美”作者:于红娟来源:《广西教育·A版》2009年第10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多样,内涵丰富。

无论是文章的语言,还是意境、结构,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唤起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激情,展现语文的魅力。

一、感悟语言,品味美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就不能离开对语言的分析和品味。

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言或含义深刻的词句进行反复推敲,真正领略其中的意蕴,品析语言的美妙之处。

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有的学生说喜欢描写小珍珠鸟的句子:“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于是,我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子和经过改动后的句子(去掉修饰词)进行比较。

学生读完后,分析说文中的句子描写生动具体,细致地刻画了小珍珠鸟的色彩和样子,还用了比喻的手法,使珍珠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而改动后的句子则显得平淡无味。

此时,老师加以小结: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一些描写小珍珠鸟外形特点和颜色的词语,才有了我们眼前活泼可爱的珍珠鸟。

优美的语言能准确地再现美好事物的形象,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通过让学生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让他们感受语言美的作用。

二、感情朗读,体验美课文中的散文名篇,语句生动,句式对称,节奏鲜明,意境无穷。

如《槐乡五月》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叠词、拟声词等运用恰当,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充满美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寓教于美,根据教材中美的形象引导和启发学生体验美,使学生能够通过美的素材和意境来理解美,感受美,达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加准确地鉴赏美。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时刻都离不开阅读,学生能通过阅读这位很好的教师学到很多知识。

但是现代社会的阅读媒体和方式鱼龙混杂,而且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和规范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必要。

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和有趣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呢?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觉得以下几点做法能够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上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塑造的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美的素材和形象无处不在,在语文课文中随处可以找到体现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各种美的文章。

在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除了要重点讲解这些文章里所包含的丰富的语文知识以外,还要重点强调这里面所包含的强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每堂语文教学中都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有效地利用教材中塑造的美的想象,将其中的“美”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美,领悟美,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荷叶圆圆》《蓝色的树叶》《一株紫丁香》等文章,都体现了令人陶醉的艺术和语言魅力。

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可根据每篇文章对美的特点的描述,运用有趣、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美的桥梁来深刻体会和感受文章中的美,使学生在惊叹这些美的同时,产生审美兴趣。

2.营造美的意境和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美,从而更好地理解美有很多学生对于美的理解非常肤浅,没有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感教育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感教育的培养

起 ,平凡 的形象 同样高大 。他们是伟大祖 国的骄子 ,众多优秀 儿女组成 了中华 民族的美 ,反衬 出祖 国母亲整体形象更美 。这 些形象的挖掘 ,可使屹立在学生心灵 中的英雄丰碑更加辉煌壮 丽 ,促使他们的高 尚情操得 以萌发 ,这是实现美育教育作用 的 直接手段 。他们对英雄主义的美 ,爱 国主义的美 ,对信念 、理 想美的追求 和向往 , 势必形成一股强大的潜在的社会改造力量。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深入分析 ,再现人物内在的心灵美 ,能收到 使人振奋的艺术效果 。 学生能在积极而又轻松 愉快 中获取知识 , 受到人物心灵美 的熏 陶和感染 ,起到 了潜移默化 的教育作用。
1 充分再 现艺 术美
在教学中 ,我对作品优美的景物描写 、独具匠心的安排 、 生动活泼而又意味深长 的语言 ,充分挖掘 ,着意点拨。如教学 《 桂林山水 》一文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 “ 漓江的水”和 “ 漓江 的山”的描写段落 。对写景 的文章 ,我引导学生注意两点 :① 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 就是美 。指导学生尝试 :把写水 “ 、清 、 静 绿” ,山 “ 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 同义词 , 看其表达效果 , 使之理解原词表达准确 。②语言的朴实本身也是美。要求学生 既要从积极的角度去使用语言 , 并注意到语言不是词藻 的堆砌 。 如在尝试中把山描绘成 “ 巍峨挺拔” 把水描绘成 “ , 清澈透明” , 都不足以说 明山、水 的朴实本质 。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让 学 生 分 析 文 章 谋 篇 布 局 的 意 义 就 在 于 强
调文章的 内容结构美。对文章内容结构美的追求 ,是在内容和
形式统一的基础上 ,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我通常从逻辑 思维的程序 、层次内容结构的布局来挖掘作品完美结构的。如 教《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文 ,文章按小女孩卖火柴一 擦火柴一 捏火柴梗死去这一顺 序 ,反映小女孩贫困的生活一 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一 悲惨的结局 ,反映出事件的因果关系。从内容结构角 度看 ,它像 一把投枪 1 ,刺向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内容结 5首 构显现出的力量美。因此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要求学生要考 虑内容结构 ,语 言表意的美感作用 ,使文章丰富的语 言、内容 和完美 的形式达 到统一 。

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审美意识

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审美意识
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审美意识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下面,笔者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的。
一、理解课文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进一步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物、事,大都是以美的语言表达蕴涵着美的故事,每一篇教材中都应该可以挖掘到各种审美因素。文中的例子仅是沧海一粟,而所归结的方法也是肤浅的。并且“教无定法”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不过,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情境要美化,图形要美化,音乐要美化,板书要美化,更关键的是教师语言要美化。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柔和、鲜明、亲切,语言中渗透着对孩子们的爱,使人听了有一种美感。语文教师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词汇,并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美”的一些基本技能。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渗透。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没有情感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教育要从诱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以“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的“胸中之情”。教师总是要满腔热情地去激发学生的审美之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之美去打动学生。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使得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美感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材的改革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新大纲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共识。

语文课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它是依据教材固有的思想性、教材的艺术性与教学目的性,寓教于乐的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是贯穿于听说读写过程中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教材(试验本),试教以来,这套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我在试教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了语文教材这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意境美”中提高综合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高度融合,是作者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意味,一种生活氛围。

要理解作品的意境,首先要分析作品中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然后,将事、景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会有何种感情,这就是入境。

入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绘的特定境界,使学生好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体悟,深入认识作品内涵和美学的价值,从内心体会到作品怎样“好”,“美”字又从何来。

入境,不仅要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形成自己完整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同时也获得知识性的基本功,让自己一辈子受用不尽。

而作品“思路”是按照一定条理由此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它是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得有条理的、严密的思维过程,人们说话,写文章,都是思维的具体表现。

思路清晰,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就会连贯,条理分明;思路混乱,就会语无伦次,没有章法,颠三倒四。

总而言之,我们又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去分析作者的思路。

而长期形成的语言规律、文字规律,又反映了一定的思维规律,表现了章法思路。

思路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我们可以依照语言规律、文章规律去训练我们的思路,也可以从这些规律入手,去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意图。

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结构规律,记叙性的文章,有的按时间的变化来叙述,这就是纵式结构;有的按空间的变化来行文,这就是横式结构;有的是按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来组织的;有的是按照逻辑关系来结构的。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来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

同时,还要仔细把握句子、文段的含义,理清局部思路。

一个段落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这就要从每个句子的内容怎样发展、怎样安排转移的。

掌握作品中美的影响以及行文中作者释放的内涵和让读者获得哪些益处、体会到什么、收获了什么。

欣赏其它作品也同样如此。

比如:目前高中教材所选的文章,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纯文学作品占60%,非文学作品占40%。

拿诗歌不讲:新教材一改老教材选《诗经》中《伐檀》、硕鼠》这些具有阶级色彩的作品而选出表达美好爱情的诗《北风静女》等,针对这样课文,语文教师就不能停留在字词句篇知识性教学上,而要结合课文,挖掘教材中美的成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美感,重视人文性,实施美的教育。

具体而言,诵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方法,诗歌、散文等都可以进行朗读,用美读法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感到韵味无穷,荡气回肠,甚至潸然泪下,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

还有的诗可以结合流行歌曲套唱,以增强学习效果,收获不错。

如闻一多的《死水》就可以用《七子歌》套唱,李清照的《一剪梅》可以用流行歌《一剪梅》套唱。

所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读、记、唱外,还要求教会学生品、赏。

怎样才能做到呢?首先要结合高中第五册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和实》作为指引学生学习美育的突破口,结合课文中的《碎与全不为美》,应给讲解一些有关美学的知识。

还可以让学生读诗歌里的意境,找出意境特点,领会作者意图,品出诗歌中意境之美。

其他文体同样可以进行美育教育。

小说一般重在分析典型的人物形象,“葛朗台”这个形象,通过个性语言,它是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个人物描绘达到极点,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作家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就是为读者提高、升华到作品中美的享受,这样,不仅达到赏析小说方法,又能有机地凭借形象提示了“真、善、美”和“假、罪、丑”。

此外,教师课堂上语言要美,板书设计要扣住美,创设课堂气氛还要美。

还有仪表、教态等内涵美的因素都要极力注重,力争作到自身形象美,具有人格魅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努力变传统的唯智教学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求善、创美的全面教育活动,用美来塑造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最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进而完善教与学共同提高的好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