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合集下载

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浅析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摘要:”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之为前提,是语义学中的重要概念。

上个世纪70年代曾有大量文献讨论过这个概念。

一般说来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存在于句子结构与句意之中。

语用预设是关于说话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本文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浅谈”预设”在语义学中和语用学中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区别和联系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5-011.语义学领域的预设1.1 语义预设的理论基础。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研究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不考虑说话人或者作者以及听众对语言的背景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它与语境无关,它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例如:a. peter’s grandma bought him a new bike.b. peter has a grandma.上面的例子在语义学领域下根据我们学过的”真值条件”应该这样进行描述:如果a 是真实的,b则是真实的;如果a 是虚假的,则b还是真是的;如果b是真实的,则a 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

具体到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解释: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是真实的,则彼得肯定是有奶奶的。

如果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辆自行车是假的,那么彼得还是有个奶奶的。

而彼得有个奶奶,那他奶奶给他买自行车这件事是可真的也可是假的。

也就是说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不买自行车都是可以的。

1.2 语义预设的特点。

一般说来,语义预设有稳定性(stability)、可变性(changeability)这两个基本特点。

(俞如珍,1996,25)①稳定性(stability)。

语义预设依赖于语言内部词语的词汇意义和句子结构,不受外部语境的影响,因此是稳定的。

对语句进行否定或者加以疑问都不会影响句意和句子预设。

浅析语用预设

浅析语用预设

浅析语⽤预设2019-03-17摘要: 预设是语⾔哲学的⼀个重要课题,是⼀种普遍的语⾔现象。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预设。

本⽂从语⽤学的⾓度,分析了语⽤预设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语⽤预设在⾔语交际中的重要作⽤。

关键词: 语⽤预设语⽤学基本特征⾔语交际功能⼀、引⾔预设,也叫“前提”、“先设”,由德国哲学家Frege于1892年最早提出。

Frege认为,命题都存在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即充当命题主项的“简单或者复合的专有名词都必须具有指称现象”。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学家Strawson发展了Frege的这⼀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然语⾔中的⼀种特殊的推理关系(王杨,2005)。

预设由此进⼊了语⾔学的研究范围。

随着语⽤学的发展,语⾔学家意识到了预设与语境的紧密联系,因此,预设成为了语⽤学⼀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语⽤预设这⼀概念最早由Stalnaker(1975)提出。

此后,很多语⾔学家开始对语⽤预设进⾏研究。

本⽂从语⽤学的视⾓,讨论和分析语⽤预设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语交际中的功能。

⼆、语义预设和语⽤预设(⼀)语义预设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和定义的。

在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看来,语句⽆真假,只有命题才有真假。

否定句⼦本⾝,前提保留不变。

(1a)John’s brother has just got back from Nigeria.(1b)John has a brother.(1c)John’s brother hasn’t got back from Nigeria.句(1a)的意思是“约翰的哥哥从尼⽇利亚回来了”。

该句话中必须有⼀个“预设”,那就是(1b)“约翰有⼀个哥哥”。

如果否定句(1a),即(1c)“约翰的哥哥没有从尼⽇利亚回来”。

这句话也有⼀个预设,即(1b)“约翰有⼀个哥哥”。

因此,语义预设是稳定的。

同时,它⼜是可变的。

语句的预设与它的焦点有密切关系。

随着信息焦点的变化,即使保留句中的每个词,预设也会随之变化。

语用学(第五章)

语用学(第五章)

二、预设与蕴涵的关系
1、什么是蕴涵 蕴涵(entailment)或译“推涵” (entailment)或译 衍推” 蕴涵(entailment)或译“推涵”、“衍推” 教材第128 )。是指两个句子之间的这 128页 (教材第128页)。是指两个句子之间的这 样一种逻辑关系: 样一种逻辑关系:第二个句子的真必定取决 于第一个句子的真实, 于第一个句子的真实,即如果第一个句子为 真时,第二个句子必真; 真时,第二个句子必真;第一个句子的假必 定取决于第二个句子的虚假, 定取决于第二个句子的虚假,即如果第二个 句子为假时,第一个句子必假。 句子为假时,第一个句子必假。
④有人开了房间里的灯。 有人开了房间里的灯。 存在性预设:房间里有灯; 存在性预设:房间里有灯; 事态性预设:房间里的灯原是不亮的。 事态性预设:房间里的灯原是不亮的。 陈莉忘了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⑤陈莉忘了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陈莉和一个赵林;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陈莉和一个赵林; 陈莉手上有信; 陈莉手上有信; 事态性预设:陈莉本来要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事态性预设:陈莉本来要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小李的朋友曾经到过外国。 ⑥小李的朋友曾经到过外国。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小李;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小李; 小李至少有一个朋友; 小李至少有一个朋友; 事态性预设:小李的朋友生活在国内。 事态性预设:小李的朋友生活在国内。
• 区别预设和蕴涵的否定测试法: 区别预设和蕴涵的否定测试法: 把句子加“ 否定之后, 把句子加“不”或“未(能)”否定之后, 未必真(可真亦可假) 未必真(可真亦可假)的推断是该句子的蕴 把句子否定之后, 涵;把句子否定之后,仍然真的推断是该句 子的预设。例如: 子的预设。例如: 约翰设法及时停住车。 ①约翰设法及时停住车。 可推导出: 从①可推导出: 约翰及时停住了车。 ②约翰及时停住了车。 约翰试图及时停住车。 ③约翰试图及时停住车。 现在取①的否定式: 现在取①的否定式: 约翰未能及时停住车。 ④约翰未能及时停住车。

浅析语用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语用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语用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且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开始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国话。

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汉语的使用价值。

而在汉语的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语用预设。

标签:语用预设;对外汉语;汉语教学一、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为前提、前设、先设,是语言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始于语言哲学与逻辑学,其分析可追溯到语言哲学对所指与指称结构的分析。

预设最早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区分意义与所指时所注意到的现象,他在1892年撰写的《意义与所指》一文中曾用预设来解释语义-逻辑现象。

[1]对预设的最初研究一直运用于逻辑语义学中,当时的语义预设可理解为:两句话A和B,当A为真时,B为真;当A为假时,B也为真,这样B就是A 的前提。

直到70年代,语言学家发现预设与语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了预设的合适性及共知性。

由此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预设是语用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内容。

学者何自然曾提到,学界对于预设的兴趣是随着语言学分支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而逐渐浓厚起来,尤其是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兴起。

最初只是局限在语义学方面,主要探讨命题的真值问题,然后,语言学家们认识到,由于语义预设有可取消性和语境依赖性,因此预设应该属于语用现象。

在笔者看来,语用预设是指交际双方所谈的内容是在某一背景下产生的,说话者所说的话或者预设基于一定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语用预设同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在说话者提前作出预设的情况下可能促使说话者接下来的活动更加顺畅,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

其实最早提出语用预设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斯塔尔纳克,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

也就是说,语用预设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信息,或者是通过他们的交际可以推理出的信息。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越来越广泛,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一些与单纯词语意义无关的因素,如文化、背景、语用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语言的真正含义。

根据这些因素,出现了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这两个概念。

语义预设指的是当一个词或语句在被使用时,人们假设这个词或语句还包含了其他未被直接表达出来的含义。

这些含义是人们根据词、句子或文本中的某些线索推断出来的,而不是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得出的。

这些线索可以是语境、背景或者说话人的语调和表情等因素。

例如,在英语中,人们通常认为“好吃的苹果”是指“味道很好的苹果”,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好吃的苹果”可以意味着“苹果比较大或者甜度较高”。

语用预设则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某个意思或词语的用法是被期望的。

这个概念是源于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所谓的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来执行特定的操作,例如请求、承诺、威胁等等。

一些言语行为的成功执行需要对语境进行理解,了解不同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某些语境下,人们会将语言的目的解读为一种间接的方式,而在另一些语境中,通过表面上的字面意义来解读语言。

例如,在一个礼貌、零点议题很重要的环境中,询问某个人的年龄,并不是一种合适的做法。

总的来说,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一种基于语音语言的周边信息,提供了更涵盖的理解语言含义的方法。

了解这些概念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并且更好地在交流和日常沟通中使用语言。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差别小议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差别小议

教改聚焦2013-11预设(presupposition),又称为“前提”,起源于哲学界,最早的时候是在19世纪由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Frege)在他的《意义与指称》这本著作中提出,在通过一个句子作出声言时,必然存在显而易见的前提,即在声言中所用的专用名词必有所指。

在他之后的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哲学界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语义学的不断发展,这个概念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兴趣,预设因此也就进入了语言学所研究的范围内,成了语用学与语义学研究探讨的焦点课题之一。

此文对预设在语用学和语义学这两个领域内的运用做一些对比和探讨。

一、语言学中对预设的界定在语言学中,关于预设的研究分成了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主要是在句子的层面上去进行的,认为当一个句子形成之后,预设就已寓于句义之中,就是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不考虑作者或说话人及听众们对语言背景知识的理解。

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不仅涉到语言而且涉及人,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定的先知信息。

在双方的交谈过程中,他们有着各个方面共同的背景知识,不止对所交谈的某一特定场合有共同的知识,对整个世界有共同的认识。

下面我们就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分别进行探讨。

1.语义预设在语义学的领域当中,预设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就是语义预设从语句的命题或意义的真与假上来进行定义。

相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境当中能表达不同的命题。

一个语句不仅可以在某种语境当中表达某命题(与事实相符),还可在另外一种语境当中表达出另一命题(与事实不符)。

所以语言学家所讲的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句子或命题仅仅是根据逻辑和语法来考查,也就是说句子的意义是由其构成成分的意义以及成分在句内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

如果句中没有名词或者确定描述没有所指,即预设为假时,整个句子没有真值可言。

如:(1)A.Mary’s father bought her a book.B.Mary has a father.在真值条件语义逻辑下,这两句话的真实性关系,可以描述为:如果是A真实(true)的,则是B真实(true)的;如果是A虚假(false)的,则B还是真实(true)的;如果A是真实(true)的,则B是真实(true)或虚假(false)的。

浅议自然语言逻辑中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浅议自然语言逻辑中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 一蔓 一羹 一_ . J 一 — 一蔓 一 — , 羹
摘 要 : 语 义预 设 和 语 用预 设 是 自然逻 辑 中 两 种 不 同 的 预 设 , 们 各 有 其 特 点 , 二 者 又 是 紧 密相 连 的 。 自然 语 它 但
言逻 辑 最 终 要 研 究 的是 语 用 预 设 。 关 键 词 : 自然 语 言逻 辑 ; 义预 设 ; 用预 设 语 语
( 又译 《 意义 与意 谓》 中首 次提 出了 “ ) 预设 ” 一概 这
些条件, 只有满 足 了这 些 条件 , 才能使 这个 语句具
有正 常 的意义 。但是 哲 学家或逻辑 学家则 不讲 语句 的预 设 而讲命 题 ( 论 断 、 或 断定 ) 的预 设 。如 斯特 劳 森就 说 : 一个命 题 S预设 另一 个命 题 s , “ 当且仅 当 s是 s有真 值或 假值 的必 要条 件 。 … ” ’ ” 在哲 学家
中图分类号 : B 1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 - 4 4 (0 0 0 — 0 3 一0 08 44 21)5 0l 3

蔓 一蔓 一
套 一 — 叠 一夔 一女

预设是 预先设 定 、 预先假 定 的意思 , 是说 话人 向
常对 预设 做 以下 的定 义 : 个 语 句 的 预设 就 是 这 么 一
第 2 6卷 第 5期
2 O年 1 0l 0月










( 科 版) 社
V0 . 6 NO 5 12 . 0c . 01 t2 0
Jun l fNot ia Isi t fW ae n ev n ya d Hv ree ti o r S ca ce c o ra r Chn n tue o trCo sra c n do lcreP we ( o ilS in e o h t

浅谈语言中的预设问题

浅谈语言中的预设问题

浅谈语言中的预设问题预设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在逻辑学、语义学、语言用学里都有涉及。

预设最早应用于哲学领域,后来逐渐成为语言学的关注对象。

标签:预设哲学语义语用我们先来看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有个人过生日,邀请四个好友到家中吃饭。

三个准时到达了,只有一人迟迟未来。

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了,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其中一人听后,很不高兴的对主人说:“我先告辞了,再见。

”说完就走了。

一个人未到,另一个人又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人中的一个也生气地说:“那好,我也走了。

”说完掉头就走。

又一个人走了,主人更加着急起来。

最后剩下的这位就劝主人:“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以后说话要好好想想。

”主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说的根本不是他们。

”这位朋友听后再也坐不住了,最后也铁青着脸走了。

本来一场欢宴最后却不欢而散,那么主人的哪些话表达有问题,让客人十分恼火,纷纷离开?这是因为他的话里有预设。

预设(presupposition)确实是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话题。

在逻辑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里有很多的研究。

“预设概念从逻辑学向语言学的转移……已带来了诸多争论”,“该术语还不是清楚明白的,一方面是因为从逻辑概念向自然语言的转移并不是由一套转换演算规则支配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即便在最好情况下,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在自然语言分析中的角色也还是不清楚的。

”①预设甚至在哲学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

最早讨论预设问题的是现代分析哲学先驱弗雷格(Gottlob Frege)。

他在其划时代的论文《论涵义与指称》②里涉及了预设问题。

后来罗素(B. Russell)、斯特劳森(P. F. Strawson)以及其他许多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继续探讨了这个问题。

德国当代学者布斯曼(H. Bussmann)《语言与语言学词典》对预设的定义是:“(预设是)关于表达或话语的含意的一种不言自明的(含蓄而不言明的)设定。

浅谈语义预设及其特征

浅谈语义预设及其特征
科技 西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易晗静
[ 摘 要] 预设 , 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预设分为语 义预设 和语 用预设 , 本文从语 义预设的 角度 出发 , 介绍了语 义预设 的定 义, 概括 了语义预设的基本特征 , 并从本质上分析 了语 义预设和语 用预设之间的联 系与 区别 语 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具有不同的含 义 和功能的同时, 也有着 紧密地联 系, 不能完全剥离而论。 [ 关键词 ] 预设 语义预设 语 用预设 语境
引言
预设 , 一般被认 为是说话人在进行言语交际时, 自己头脑 中预 先 在 没定了的听话人已经知道 了的某些信息 ,并存此基础上向听话人提供 新的信息 , 这些已知信息就是该话语 的预设 。 预设 一般分为语义预设 和 语用预设 。在语义学 的领域中 , 预设研究来源于哲 学研 究, 研究句子本 身固有 的意义 , 不考虑说话人或作者及听众对语言的背景知识 的理解 。 而在语用学的领域中 , 预设不仅涉及到语言而且涉及到人 , 不把预设 单 纯看作话语和所产生的预设 之间的逻辑关 系——在双方交谈时 ,他们 有 着各 方 面的 背 景 知识 。本 文 主 要讨 论 的是 语 义 预 没 。 语 义 预 设 的概 念 语 义预设指的是纯语言系统内部的预设, 是零语 境下 的预设。很多 学者对预设的研究都 是从命题或语句是否具有真假值的角度来定 义和 考察预设 的, 这种意义上 的预设我们谓之语义预设。简单地说 , 一个命 题的语 义预没就是从该命题及其 否定都能推出的那 个命题 。这 个定 义 表明了预设的最 显著特征 , 即为语句的肯定形式 与否定形式共 同具有 。 因此, 义预设是关 于命题 的, 语 是保证 一 个命题具有真值或假值 的前提 或条件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 , 命题与语句是不同的 , 并非任 何语 句都 直接表达命题 , 只有陈述句才亢接表 达命题 , 而即使是陈述句 , 存某些 特定的情况下 , 它也 可 能没有真似 , 而不能表达命题 。例如 :所有 神 从 “ 是法力无边的” 这一 陈述句 , 由于“ 是不存 在的, 神” 因此 , 该语 句既谈不 上真, 也谈不上假。 语 义预设是两个句子或命题之间的~ 种语 义关系 .它依 附于语言 一 的表层结构 是句子意义得 以形成的基础 。 语义学家研 究 “ 义预设”是 语 从逻辑 真值角度出发 , 将预设看作一个命题成立与否的必要条件, 目的 在于揭示句义间的逻辑关系 , 判断命题 的真假。而“ 语用预设” 涉及 言语 交际过程 中的语言使用者和 语言环境 ,关注这 语 言外部 因素导致 的 超越了话语字 面意义的动态变化。 语用预设 , 其根本特征是无论在什么 样的言语行为中 , 句子本身及其预设 应是恒定的。语义预设的概念建立 在句子真假值的基础之上和句子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 的关系 。 当命题 a 和命题 h同时满足以下 三个条件关 系: () 1 如果 a 真 , b为真 为 则 ( 如果 a为假 , b仍为真 2) 则 () 3 如果 b为假 , a 则 不存 在真值或假值 的问题 , a 即 是不可能存 在的命题 此时命题 b 是命题 a 的预设 , 言 换 之命题 a 预设命题 b 。 石安石存他 的《 语义研究》 一书中写道 :能通过否定检验 的都是典 “ 型的预设关系。” 以, 所 我们按照他 的标7 把能通过否定检验的语义预 伟, 设 叫典型的语 义预设 ,把不能通过否定检验 的语义 预设 叫非典型 的语 义预设 。 语义预设不仅可 由语句中的各种成分带来 , 也可以由句中的某 些 副词带来。 语义预设就是从语 义上分析出的预设 。 如果将语 句或命题 的 预设 纯 粹 地从 逻 辑 与语 法 角 度 , 语 句 或 命题 的 真值 来 进 行 说 明 , 用 也 就是将预设理解 为“ 一个语句预设另一个语 句, 当且 仅当后者必须 为真 以保证前者在任何时候都有真值” 的话 , 则这种意义下 的预设被称之为 语义预 设。例如 , () 】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 宁举行。 () 2 中国有一个 叫做南宁的城市 。 当且仅 当语句 ( ) 2 成立 , 即语句( ) 2 的值为真时 , 1语句 才在任何 () 时候都成立 , 即语句 ( ) 1在任何 时候都有真值。 此时可以说语句 ( ) 1 以语 句 () 2 为预设。由于语义预设是从 语义的真值角度对预设进行研究 , 因 此这种预设是静态的 、 逻辑抽象的。 但是由于语句或命题的意义总是与 其具体使用的语境相联系 , 以对预设进行单纯 的语 义研究 显然是不 所 够 的。 于是一些学者试图在人 的言语活动中研究预设 , 出发来考察 以此 与 分 析 预设 , 形 成 了不 同 于语 义预 设 的 语 用预 设 。 用 预设 就 是 从 语 便 语 用使用语句的语境及说话者的身份 、 信仰等上分析 出的预设。 持这种观 点的学者把预设看成一种语用推理而不是语义推理 。它包括三个要素 说话人 A通过话语 s预设了命题 s 。这就不同于语义预设 仅限于 s和 1 S 之 间 的 真假 关 系 。 1 二、 语义预设 的基本特征 语义预设具有抽象性 , 稳定性 和普遍性等特点 。

浅谈语义学中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浅谈语义学中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 实 预 设 2事
事 实 预 设 是 指 交 际 双 方 在 交 流 过 程 中预 先 肯 定
或 否 定 的 一 些 事 实 情 况 , 无 需 语 境 的 加 入 。 这 类 它 在
预 设 中 , 们 比较 关 注 由预 设 触 发 语 引 发 的现 象 。 人 例 如 :真 正 的 去 过 兵 马 俑 之 后 , 她 就 觉 得 观 景 真 不 如 “ 听 景 。 这 句 话 预 设 “ 去 过 兵 马俑 ” 个 事 实 。 外 , ” 她 这 另

存 在 预 设 是 指 交 际 双 方 对 世 界 上 的 事 物 和 人 的 存 在 的 认 识 , 种 预 设 的 推 知 不 需 要 语 境 。F e e认 这 r g
为 关 于 指 称 对 象 的 存 在 预 设 与 语 句 的 真 假 无 关 。 例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
1语 义 预 设 的 理 论 基 础 .
如 : i a e w s e d 预 设 “ 有 其 人 ”这 个 预 B nL dn a d a . 确 , 设 是 和 这 个 语 句 的 真 假 ( 本 拉 登 是 否 死 亡 ) 无 即 是
关 的 。
我们之 前 已经提到 语义 学领 域 的预设 研 究句子
本身 固有 的意义 ,不考 虑说 话人 或作 者及 听众 的对
() 在 预 设 1存
关 系 , 双 方 交 谈 时 , 们 有 着 各 方 面 共 同 的 背 景 知 在 他
识 , 仅 对 所 交 谈 的某 一 特 定 场 合 有 共 同 的 知 识 , 不 而 且 对 整 个 世 界 有 共 同 的 认 识 。本 文 将 会 对 “ 设 现 预 象 ” 语义 学及语 用学 领域 做一 些简单 的探 讨 。 在

2021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范文2

2021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范文2

2021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范文 预设是说话者在说出一个句子时所包含的假设,也就是说话者为保证话语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

预设这一概念最早是德国著名逻辑学和数学家Frege 于 1892 年提出的,它是当代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之一。

预设是理解和使用语言的重要基础,是依靠逻辑、语义、语境等推断出来的话语先决条件,反映了说话者与话语之间的关系。

逻辑学上对预设的研究是在命题层面展开的,认为预设与语句的真假无关;语义学对预设的研究是在句子层面展开的,认为预设是静态的语言现象;而语用学对预设的研究是结合语境、句子、意义,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信息等研究的,语用学认为预设是语境的、动态的,是从不同语境的角度来研究的。

一、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预设在语义和语用这两个不同范围内有不同的意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两个对立体,而是语言学家们对同一预设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解释。

语义预设是逻辑语义学视角下的预设,而语用预设是语用学视角下的预设。

两者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

(一)语义预设观 在逻辑语义学中,语言学家将预设看作是句子及命题之间的关系,他们从值条件的角度分析预设,将预设看作是一个命题是否成立的必要条件,目的是为了展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命题真假。

语义预设是狭义的预设,是仅存在于句子层面的预设,因而是客观的、非语境的、静态的。

预设在语义方面的研究是始于英国著名哲学家Strawson,他在《逻辑理论导论》一书中对预设进行了定义。

“一个命题S 预设 P,而且仅当 P 是 S 有真值或价值的必要条件。

”逻辑学区分了语句和命题,满足预设是一个句子成为命题的必要条件。

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有三种意义:断言意义、蕴含意义和预设意义,这三类意义的区别在于,它们要求不同的真值条件。

人们常用否定语句来检验判断语句的断言是否有内涵和预设。

语义预设观是从两个命题的关系以及三值逻辑观即真、假、非真非假的角度来研究预设的,并把预设看作是其真值为一个预设性命题为真的前提的命题,因此语义预设是只发生在词汇层面上的而不超过句子层面的,语义预设是纯粹的语义关系,和语境的变化没有关系。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研究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研究
<=>
%%%%%%%% ’ 一 ( 语用预设是共同知识
语用预设跟语境是不可分开的" 莱文逊 ’ &’()*+,* ( 将 语 用 预 设 定 义 为 共 同 知 识 " 在 交 际 过程中 " 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是进行成功交际的 必要条件 % 例如 ) 小王 ) 什么时候请我吃饭呢 * 小李 ) 二月三十号吧 * 小王和小李进行成功交际的条件是双方都知 道这么一个预设 " # 二月只有二十八天 $ " 因为二 月只有二十八天 " 小王才会知道小李有意违反了 质的准则说出虚假的话 " 其目的就是间接拒绝 % 但细想一下这一论断是有局限性的 % 如果我 对你说 " 我预设我有一个妹妹 " 但也预设我并不一 定知道你事先知道我有一个妹妹 % 你以前可能知 道 我 有 一 个 妹 妹 " 也 有 可 能 听 了 我 说# 我 妹 妹 今 天中午请我吃中饭 $ 这一句话之后才知道 % 如 果 预设是共同知识的话 " 那么交际双方都要无休止 地核对共同知识 % 而且会没有新信息产生 % 因此 " 语用预设只可能是假设的共同知识 % ’ 二 ( 语用预设是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 从 语 言 使 用 的 角 度 看 " 奥 斯 汀’ -.+/)* ( 认 为 语用预设是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 % 他认为 " 一 个句子的预设不能得到满足 " 通常这个句子的言 语行为是空洞的 % 把话语中的句子作为一个整体 ’ 陈 述 句 "疑 问 句 "祈 使 句 等 ( "有 这 些 句 子 产 生 " 就必然有产生这些句子的适切条件 % 适切条件就 是 塞 尔 ’ 0’123 ( 提 出 的 几 种 条 件 " 准 备 条 件 ’ 42’4121/,25%6,*7)/),*+ ( " 即言语行为的执 行 者 是 否 有 权 执 行 " 真 诚 条 件’ +)*6’2)/5%6,*7)/),*+ ( " 即 言 语 行 为 是 否 诚 意 执 行 " 必 要 条 件’ ’++’*/)13%6,*8

浅谈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

浅谈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

浅谈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作者:黄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摘要:广告通常融入语用预设,以产品自身的特点出发,采取不同的策略,起到相应的效果。

关键词:广告;预设;语义预设;语用预设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99-01一、引言广告之所以能成功占领市场,语用预设发挥重要作用。

分析其语境、预设、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可发现,和谐统一的语境丰富广告信息、促进理解。

广告商信息隐藏于广告语,通过预设推广产品。

从预设语用分析英语广告,可为广告创作提供一定的方法。

二、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预设又叫前提,是一种语义及语用推理。

它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类,语义预设是从句子内部得到的,跟语境无关;预设除了具有语言本身的固有特征外,与言者及其他非语言因素有关,是一种不稳定的、变化的依赖于语境的意义(丁丽兰:2008,122)。

第一位对语用预设感兴趣的哲学家是福雷格(S.C.Levinson 1983)。

他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1,句子具有预设;2,句子所作的陈述具有预设;3,言者具有预设。

后来语用学家做出区分,得出明显的看法,那就是:以上观点1和2仅把句子及意义当作预设的出发点,不加入语境和背景,属于语义预设,而言者作出预设时考虑语境和背景,说话前在脑中形成出发点和参照物,并对命题真假作出实际判断,属于语用预设。

从语义预设角度举例:(1)a. The King of England is bald. (p)b. There is a King of England. (q)c. p>>q言者已经预设一个概念:英格兰有一个国王(q),随后是话语意义:英格兰国王是个秃头(p)。

假如(1)a包含命题p,(1)b包含命题q,得出p预设q。

以上将语义预设为出发来点阐述例子。

然而,从语用预设角度考虑,如果句中确定描述没有所指(即预设为假)时,句子没有真值。

语用预设——精选推荐

语用预设——精选推荐

三、语用预设(一)关于语用预设1.语用预设的概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语言学家斯塔尔内克尔和凯南等人便提出了与语言运用现实语境密切相关联的‘语用预设’,以代替语义预设,目的是避免其封闭的句义限制、非语境性、静态性等弱点,实现预设的语境性、开放性、动态性,尤其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①斯塔尔内克尔认为:“关于预设的一个粗略的定义可以是:一个谈话者在谈话中的一个给定的时间里设置P,仅当在他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行动:好像他认为P当然真,也好像他假定了他和他的听众一样地认为P当然真。

”②后来又修正为“一个命题B在已给定的语境里是一个说话人的语用预设,如果说话人假定或者相信B,并且假定或者相信他的听众认为他正在做出这些假定或具有这些信仰。

”③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说话人有关,即预设不仅是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还包括说话人与语段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不仅是说话人本身相信的,而且是说话人相信这一命题能够被听话人接受和认同。

王娟(2006)“对于语用预设,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不同的语言逻辑学家有诸如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有的理解较概括,有的理①杨翠(2006)《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

②[美]R.斯涛纳克尔(1972),《论预设》,胡泽洪译。

另:斯涛纳克尔即斯塔尔内克尔,不同学者的译法不同。

③斯涛纳克尔(1974),转引自杨翠(2006)《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

12 解较狭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从言语行为角度出发,把预设定义为:有效言语行为的条件,即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语具有必要的社会实效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预设不构成话语的语句意义,只是为运用话语创造基础,使言语活动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例如:‘请开门! 这个祈使句可用来实施一项表示‘请求’的言语行为,而这项言语行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时才是有效的,即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允许其中一个人去麻烦另一个人,受话者有能力完成‘开门’这个动作,并知道发话者指哪一扇门,而且门是关着的,等等。

浅谈语用预设

浅谈语用预设

浅谈语用预设摘要幽默的言语是人类日常话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交际形式。

从语用学预设理论出发,对英汉言语中出现的幽默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语用学;英汉言语幽默;预设1幽默和预设1.1幽默概述“幽默”一词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不陌生了。

“幽默”又称为诙谐、笑话,包括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

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只是言语幽默,如幽默故事、小笑话及小品等。

“幽默”是humor的音译,1924年由林语堂翻译过来。

言语幽默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反映。

它具有愉悦、教育、亲善、化解等人际及社会功能。

一般而言,幽默理论和幽默研究大体可以归入三大理论范畴:社会行为角度的优越论(Superiority/Disparagement Theory),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Relief/Release Theory)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Incongruity Theory)。

1.2预设理论介绍预设也叫“前提”、“先设”和“前设”,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最初由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撰写的《意义和所指》提出。

他认为“如果人们陈述某些东西,当然总要有一个预设,即所用的简单的或复合的专名有一个意谓。

”其意是说任何句子命题都存在一个明显的预设,且句子中所包含的名称有所指,即该名称所表示的对象存在。

如:“Kepler died in misery.”这一命题就预设着“存在Kepler这样一个人。

”该命题在其否定命题“Kepler didn’t die in misery.”中仍然成立。

继弗雷格之后,英国哲学家罗素及斯特劳森又先后从语义角度对预设做出了各自的见解与研究。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斯托纳克尔等语言学家注意到预设和语境的密切关系,认为预设不但和语境有关,而且和发话者有关,即预设不是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而是发话者和语段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命题是发话者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那么预设一定是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h11、预设理论简介Frege最早讨论预设问题,他说:当我们说到“月亮”时,我们预设了该指称的存在。

当今当今西方语言学界对预设有一种常见定义,是通过与“蕴涵”相区别而给出的。

所谓蕴是一个语句的逻辑后果,而预设则是一个话语的前提条件。

Kempson总结过蕴涵与预设的别: A蕴涵B,则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可真可假,B假A必假;A预设B,则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亦真,B假A可真可假。

例如:“张三不再爱李四”蕴涵“张三现在不爱李四”并且预设“张三曾经爱李四”。

Levinson则直接利用“蕴涵”概念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 A预设了B,则当且仅当:A蕴涵了B,并且非A也蕴涵了B。

试以Russell给出的一个着名例子为例: “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A)蕴涵了“There is a present king of France.”(B),前者矛盾命题“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wise.”(非A)同样蕴含了“There is a pre sent king of France.” (B)。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预设具有这样一个根本特征:即使在否定命题下,预设仍保持为一个常值。

2、语义预设2.1 语义预设的基础理论预设的语义研究始于英国着名哲学家斯特劳逊,他在《逻辑理论导论》(1952)一书中对预设进行了如下定义:“一个命题S预设S’,而且仅当S’是S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条件。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truth -conditional semantics)的基础上的。

如:(1a) Mark’s father bought him a book.(1b) Mark has a father.在真值条件语义逻辑下,这两句话的真实性关系可以描述为:如果(1a)是真实(true)的,则(1b)是真实(true)的;如果(1a)是虚假(false)的,则(1b)还是真实(true)的;如果(1b)是真实(true)的, 则(1a)是真实(true)或虚假(false)的。

浅析话语交际中的语用预设

浅析话语交际中的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研究预设在言语使用中的各种情 在上面的例子中,丈夫在发出话语时同时表 况, 它涉及交际中人的因素和语境 的因素 , 是说话 达了预设信息( 家里有牛奶 ) 和断言信息 ( 牛奶确 人的预设 , 以 虽然 句子意义和结构为基础 , 但只有 实放在—个地方了) 但是, 。 在妻子的匝答中, 1 我们 结合i境 才能推导出来。话语交际中的预设属 于 知道她否定了丈夫所作的预设,即家里已经没有 磊 种语用现象 , 但又和语义密切相关, 语义为语用 牛奶了。由此可见 , 语用预设是信息传递的起点 , 所用。 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出发, 探 吾 用预设在话 它决定着交际的进程和方向。 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及创造的交际效果。 2 语用预设和话语交际中的语境相互影响 . 2 1 语用预设的特点 语用预设和语境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生成的。 语用预设 , 也叫语用前提 , 是一种语用推理 , 方面, 语用预设受语境的影响而表现出量的动 即听话人必须根据语言事实和它表达的功能才能 态变化。语用预设量是指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 推出话语的意义。这种意义往往不是指语句的字 数量的多少( 刘国辉,0 1。 20 ) 语用预设量的多少总 面意义,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某些准则推导 是受到说话人主观性、听话 人 的知识状态和其他 出来的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意义( 自 1 9 ) 在 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 何 然,97 。 在动态的话语交际中, 说话 交际中, 预设隐含在话语中, 是由语境和话语暗示 人 的预设量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 响交际 的质 出来的背景信息。因此 , 语用预没就其本身而言, 量 , , 因此 谠话 ^ 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对听话 具有主观性和隐蔽陛的特点 , 而就交际过程而言 , 人的知识状态不断地加以假定 , 交际才能持续下 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主观性特点是指预 去,而构成语境的各个范畴也会随着交际的深入 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隐蔽性 而发生变化邀 也是语境的动态性的本质 , 所以预 特点是指语用预设以隐含的 形式存在于 话 人 的 设信息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话语里, 需要听话 人 的推断才能得以理解。 而共知 另—方面, 语用顶设又影响着语境的生成。 为 性特 点, 是指语用预设总表现为交际双方都可理 了使交际能够持续下去,语用预设就必须为交际 解、 都可接受的背景知识。 合适 陆 是指预设要跟说 双方所共有。 话人在发出话语之前, 说 就首先对交 话 人B受 的语境相适应。 旰 际双方的“ 共有知识” 进行假定 , 然后把假定 的“ 共 2话语交际与语用预设 有知识 ” 作为预设信息发出 , 去 这个预设信息结合 人们在 日 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交b; ̄就是话 断言信息而传递 出 Eh - 新的信息,当听话人接受新信 语交际。他们将 自 身的意见 , , 感觉 信息等通过话 息后, 新信息也就成为了预设信息。 此 由此随着交 语向 ^ 他 传达, 并获得他人的理解。 人类的话语交 际的深入 , 这种预设信息量会不断增加 , 即原来不 际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说话人的话语构建 , 话语的 被交际双方所共知的信息会浙渐地而转化成共有 传递及听话 ^ 对话语的理解。话语交际中包含着 信息。 在话语交际中, 这种动态的共有信息量也属 语用预设 , 它在话语交际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它 于语境 的范畴。因此, 在话语交际 中, 语境会随着 是信息传递的起点 , 是人们成功构造和理解话语 预设信息 量的不断增大而扩大。 的关键性因索。 . 2 3语用预没参与记 含义§推导 糟 9 2 语用预设是话语交际中 . 1 信息传递的起点 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假设和推理的过程,语用 一 朱永生和苗; i( 0 ) ,  ̄f 2 0认为 语用预设在语 学中的合作原则, t0 i 礼貌准则等都参与推 导 和阐述 言交际的信息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因为发话 了会话 含义形成的机制。会话含义的产生在很大 者在发 出—个语段时往往同时表达了预i 殳 和 程度上依赖于语境 , 而语用预设又和语境密切相 断言信息。虽然预设信息和断言信息同时被说话 关。 所以, 语用预设不仅是理解语句意义的 先决条 人在发出话语时发出, 但是预设信息是说话人的 件, 更是推导话语含义的基本依据。 A: o o et m at t ih? o yo 信念或预先设定, 是先于话语意 义 而存在的, 而断 例如 : w埘 yucm ypr ng t 言信息是听话人对说话人信念或设定的认同, 是 B: m o s ' fe od td y My mu d e nt e lg o o a . 话语意 义 之所在。 因此, 断言信息是信息流中的新 在这个例子中,语用预设结合合作原则共同 信息 , 而预设信息则是信息传递的 起点。 参与了会话含义推导。 B的回答似乎与 A的问题 般说来, 话 人为了交际的简涪陛, 说 往往把 无关, 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的 关联准则。 但结合语 些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 同时 , 说话人为了信息 境 , 我们知道如果 B去 参加了 A的派对, 那么就没 的有效传递, 就要对听话人的知识状态作出假设, 有人可以照颐生病的妈妈了。所以 B的言外之意 以确定哪些信息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但如果 是“ 我不能去参加你 的派刘了” 。合作原则是对话 说话人作出了错误假设,其发出的预设信息并不 语意图准理的一种模式。 它从—套前提出发 , 得出 为听活人所知或赞同, 那么此次交际就会巾断。 套合乎会话逻辑的结论( 何自然,04 。冈此 , 2O) 例如: t r k s ( e ft A ba a) “ 我不能去参加你的派对 了” 这个结论是要有它 自 Hu b n W h r s te mik e lti t. sa d: eei h l?Ife hr y s 己的前提 , 妈妈生病 ”“ 即“ 、生病的妈妈需要我 W i W e o a e a y n l n w,o o 照顾” 今晚我要照顾妈妈, f e: d nt v n fk o d y u h i 和“ 就没有时间去参加 wa ts me w tr i se d n o a e n l a ? 派对了” 。所以, 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中的“ 关联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的分岭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的分岭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的分岭曾晓莉2016201133预设,也叫做前提,对它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

后来德国哲学家Frege对所指和所指词语性质提出争论。

这就进入到语言学界中语义预设的研究。

有人认为预设指的是真实值的必要条件;是施行言语行为的恰当条件;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也是使话语具有意义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关于预设这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Yule结合词汇和句法关系,对预设进行了六种划分:叙实性预设、非叙实性预设、与事实不相符的预设、存在关系预设、词汇预设和结构预设。

在语言学范围内,受弗雷格思想的影响,语言学家最早把预设与真值条件语义学相联系起来,因而语义预设得到浏览充分发展。

后来到20世纪70年代,斯托纳克等语言学家注意到预设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语言学家开始结合语境研究预设,语用预设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语义预设是在语义上分析出的预设,“它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属性,独立于语言的使用以外。

”(何兆熊,2000)语言学家们把预设看作是语义命题之间的一种关系。

一个语句预设另一个语句,当且仅当预设句为真值的时候,原句才具有真值意义。

即原句A预设句子B,如果A为真,B也为真;如果A为假,B仍然为B。

例如:A.今年重庆市沙坪坝区正在进行文明创卫生城市活动。

B.重庆有一个叫做沙坪坝的区。

当且仅当B句成立,即B为真实条件时,A才有意义,人们才会说出这句话,同时这句话才能被听话者所理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义预设是语义蕴含关系中的一种;它是一种与既定的话语或结构中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既定的不能被改变的;同时他也能代表着一种虚拟的事实,一种猜想的真实条件。

因此,语义预设最显著的特征是静态的,逻辑抽象的。

但是由于语句通常是在具体环境中使用,如在虚拟条件句中使用,此时的真值条件关系却不能解释这种话语现象。

于是一些语言学家在言语活动中(如:使用语言的语境及说话这的身份和信仰等)对它进行研究,这就产生了语用预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h1
1、预设理论简介
Frege最早讨论预设问题,他说:当我们说到“月亮”时,我们预设了该指称的存在。

当今当今西方语言学界对预设有一种常见定义,是通过与“蕴涵”相区别而给出的。

所谓蕴是一个语句的逻辑后果,而预设则是一个话语的前提条件。

Kempson总结过蕴涵与预设的别: A蕴涵B,则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可真可假,B假A必假;A预设B,则当且仅当:A真B必真,A假B亦真,B假A可真可假。

例如:“张三不再爱李四”蕴涵“张三现在不爱李四”并且预设“张三曾经爱李四”。

Levinson则直接利用“蕴涵”概念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 A预设了B,则当且仅当:A蕴涵了B,并且非A也蕴涵了B。

试以Russell给出的一个着名例子为例: “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A)蕴涵了“There is a present king of France.”(B),前者矛盾命题“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wise.”(非A)同样蕴含了“There is a pre sent king of France.” (B)。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预设具有这样一个根本特征:即使在否定命题下,预设仍保持为一个常值。

2、语义预设
2.1 语义预设的基础理论
预设的语义研究始于英国着名哲学家斯特劳逊,他在《逻辑理论导论》(1952)一书中对预设进行了如下定义:“一个命题S预设S’,而且仅当S’是S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条件。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truth -conditional semantics)的基础上的。

如:
(1a) Mark’s father bought him a book.
(1b) Mark has a father.
在真值条件语义逻辑下,这两句话的真实性关系可以描述为:如果(1a)是真实(true)的,则(1b)是真实(true)的;如果(1a)是虚假(false)的,则(1b)还是真实(true)的;如果(1b)是真实(true)的, 则(1a)是真实(true)或虚假(false)的。

解释一下就是:马克的父亲给他买了书,马克有一个父亲;马克的父亲没有给他买书,他还是有一个父亲。

如果马克有一个父亲,那么他给不给马克买书都是可能的。

当然,在真值条件下的语义逻辑和我们日常所使用的逻辑是有一定区别的。

运用真值条件语义学下的预设概念,我们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语句(utterance)做出其内在的语义判断而不会考虑诸如说话人的设想及听话人的理解等涉及到语用学领域的问题。

语义预设与句子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句子通常中含有有助于引发预设信息的语言符号,被称为“预设诱发语”。

Karttum en共收集了31种预设诱发语。

主要有:叙实动词(factive V ) ,含义动词(implicative V ),状态变化词(change-of-state V ),反复词
( iteratives ) ,判断词(V of judging ) ,时间子句(temporal clause ),分裂句(cleft sentences), ,非限制关系子句(nonrestrictive clauses),非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等。

下面举例对几种预设诱发语作一说明。

如果叙实动词后面有分句, 该分句为复句的预设。

这类动词有regret, realize, be surprised, be strange, be aw are等等。

例如: (2a)
/h1
Tom is aware that Mary is pregnant. 预设Mary is pregnant.
含义动词的使用附带一个预设。

例如manage附带的前提是一个人要干某事必须克服某些障碍, happen附带的预设是必须要有机缘,某种状态或事情才会发生。

常见的动词有manage, happen, forget, get to等。

例如: (2b) John forgot to lock the door. 预设John ought to have locked or intended to lock the door.
状态变化词主要有stop, begin, continue, finish, carry on, come, go, arrive等。

例如: (2c) She continued to cry loudly. 预设She had been crying loudly.
2.2、语义预设理论的局限性
语义预设依赖于相关的词汇意义和结构,只考虑语言的内部因素,而把实际交际中的多种因素排除在外,因此单靠逻辑语义对预设进行分析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

预设语义分
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1 逻辑语义问题无法解决复合句的预设关系
语义预设从语义逻辑出发,在解释简单句的预设问题时,通常是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好方法,但是逻辑语义的前提关系很难在复合句中准确表现出来。

20世纪70年代初,有学者试图利用投射规则(projection rules)———即复合句的意义是其各分句意义的总和,那么复合句的预设也相应是其各分句预设的总和。

在此规则下,复合句的预设等于分句1的预设+分句2的预设+……+分句n的预设。

但是这个假设不总是成立的,在具体的语句中,由于特定的语义关系,分句与分句的预设无法相加,有时反而被取消了。

如:
(3a)-If John does linguistics, he will regret doing so.
(3b)John is doing linguistics.
例(3a)主句部分包含预设促发语“regret”,那么根据语义关系,(3b)就应该是这部分的预设,但是对整个条件句(3a)来说,(3b)不是其预设,恰恰相反(3a)的预设应该是(3c):
(3c)John is not doing linguistics.
2.2.2 否定检验法的缺陷
根据否定检验法去判断预设关系是一种语义分析方法。

我们前面提到,否定检验法是区分预设与蕴涵的有效手段。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陷,也就是说并非总是有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