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谈

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国平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动力,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共中央做出的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我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科研队伍,拥有位居世界前列的研发投入,拥有与整个欧盟相当的高档仪器设备总量,以及位居世界第二的SCI论文数量,但在国际上尚未取得相应的科研成绩和地位,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屈指可数,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60%。“高数量的研发人员,低质量的创新能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制约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目标的实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和生力军,解决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刻不容缓。

具体而言,造成目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素质创新型学术带头人匮乏。

高科技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人才竞争,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要有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学术带头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才流动性差,教授和研究员岗位多数情况下不是采用招聘制而是本单位提拔,领军人物不多,拔尖人才严重匮乏;高校整体科研人员素质不高,大学里相当多的教师创新能力低,原创性差,研究水平低,许多研究不是为了个人真正的兴趣,而是为了发表论文、提升职称、申请专利、鉴定成果;有些海归学者虽然文章背景较好,但其原创思路来源于国外导师,自身只是一个实验者和普通研究人员,缺乏良好的创新思路,还有的海归学者利用国内大学的职位申请学术经费,同时还在国外担任全职教授,真正回国工作时间很少。同时,

许多高素质创新型学术带头人兼任各种行政及社会职务,很难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条件配置不合理。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盲目、低层次重复购置及资源共享不够。由于条块分割、信息闭塞、部门垄断,仪器设备申请人缺乏充分论证和责任心,盲目购置、低层次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加上缺乏足够的科研课题经费支持,导致许多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率很低,甚至闲置。据报道,我国拥有的科学仪器设备数量比欧盟15国的总量还多,而且87%为进口产品。不少发达国家的仪器使用率为170%—250%,而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均使用率不足25%,大量科研经费白白浪费。

少数单位和个人拥有大量科技资源,资源和设备闲置、浪费严重。资源掌控者总是把前景寄予少数“拔尖人才”和各种各样各级“工程”和“重点实验室”上,投入大量的建设经费,由于这些经费多数只能用在科研仪器购买上,就大量购置所谓有分量的设备,或者说是具有“标志性”的大中型设备,似乎有了这些大型设备,就一定能有高水平的研究。

事实上,许多所谓的“标志性”设备,主要功能只是用于上级领导和其他单位的人来参观。由于没有太多相关课题使用,使用时间和效率都非常低,而且一旦损坏,维修的内在动力不足,最终导致设备瘫痪,产生非常巨大的浪费。在学校层面,“985”及“211”

等各种工程建设经费及实验室资源配置受行政权力介入或干预,谁有权,谁就拥有更多资源和建设经费。在同一个大学或学院,有人拥有几百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上百上千万的建设经费,而大多数的科技人员却缺乏基本的科技资源,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公。

我国科技投入长期不足,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一

10

专题论谈

大瓶颈,虽然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以及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还不高。研发经费只相当于美国的9.56%、日本的20.5%和德国的43.7%;人均R&D经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0, R&D人员人均经费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

就科研经费分配而言,我国科研项目“一女多嫁”现象极为严重,同一个科研项目,可以在好几个部门立到项、拿到钱。“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导致极少数的科技人员拥有大量的科研经费,科技人员之间出现严重的科研经费两极分化。这种科技界的贫富两极分化甚至比社会上其他领域更为严重。动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资金的重点项目基本上都由一些重点研究机构的权威和共同体获得,普通科技人员很难有机会入选。而那些能够拿到国家重点项目的机构或团体,往往还能中标其他的科研项目,有的学术权威几乎可以“通吃一切”,垄断大量资源。

在当前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中,科技管理者、院士、学科评议组成员、资深教授等在研究课题设置和科研经费分配的过程中享有主导话语权,接近学术前沿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学者反而没有发言权。中国科研不是没有钱,而是科研经费过分集中于少数学术“包工头”手里,使得很多想做事的人望眼欲穿、等米下锅,而且,真正能拿到钱的人中不少还过了科学创造的高峰期。实际统计数据表明,几十万、一百多万规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单位产出远远高于“973”、“863”和国家专项,甚至有个别几千万的“973”项目在结题时连一篇像样的SCI文章都没有。这种经费的过分集中不仅造成了经费的浪费,而且经费被挤占、挪用、贪污,并以各种名目中饱私囊的情况比比皆是。

高校科技创新的一线技术力量薄弱。

科技创新除了要有高素质创新型学术带头人、良好的研究条件及充足的科研经费外,一线实际从事实验研究的人员的技术背景和科技创新精神非常重要。在国外,实验室从事具体实验的核心技术力量是一大批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掌握了现代实验技能的博士后,绝大多数的研究生是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而攻读学位,科研工作效率高。

而在我国大学里,教授或副教授的时间早已被无休止的项目申请、评审和学术会议所占满,讲师的重要任务是教学。由于博士后制度的不完善,博士后制度起不到筛选、培训优秀的高校师资和研究人员的作用,于是将研究生推向了科研的第一线,多数实验室一线实际从事实验研究的力量主要是依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致科技创新的一线技术力量薄弱,科研工作效率低。

为此,我们应着力提升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做好如下工作:

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创新型学术带头人。

高素质创新型学术带头人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要素,要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以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高校副教授和教授岗位评聘,应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聘,并采用合同制。可以通过各种人才计划,加大引进留学人员力度,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博士后体系,使博士后制度发挥应有作用。高校,尤其是研究型的重点高校,聘用师资和研究人员要设立较高的进人门槛,应从经过了博士后培养训练,实践证明具有优秀的科技创新潜质的人员中筛选。

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平台。

要整合地区和单位的科技资源条件,按照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的模式,建设公共科研平台和全社会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必须按照平台的研究方向和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购置设备的规划内容。并建立仪器设备购置追责制,根据仪器设备购置的提议人、附议人预期使用效率以及成果作为今后实际使用效果的考核依据,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对于运行情况严重达不到预期目标、绩效极差的仪器设备提议人,将取消其今后在仪器设备购置规划中提议、论证的权利,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