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鲁迅故乡》窥探吴冠中的爱国情结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

《鲁迅故乡》,作于1978年,彼时吴冠中应鲁迅博物馆邀请,到绍兴写生,回北京后为鲁迅博物馆绘制了这幅巨幅油画《鲁迅故乡》。

在这幅《鲁迅故乡》的油画中,吴冠中用极为简略的手法,将南方水乡的自然地貌、生活风情生动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这幅画色彩清朗淡雅,带着南方特有的温润,画面里萦绕着吴冠中对江南水乡一草一木的细腻情感,耐人寻味。

南方有太多的景物可以入画,吴冠中先生也画了不少关于南方的奇绝景象,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他自己的故乡。但谁也不能否认,没有一幅作品能超越《鲁迅故乡》。是什么激发了吴冠中的创作热情?又是什么成就了他画里画外的多彩人生?

(一)心驰神往

吴冠中十分推崇鲁迅,他曾经坦言,“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齐白石少几个对于这个国家关系不是很大,但没有鲁迅,这个民族的心态就不行。”吴冠中虽未有亲炙鲁迅的缘分,但鲁迅的作品却深深地教育着他、影响着他。他十分景仰鲁迅,一再说:“鲁迅是我最崇敬的人”,“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他的作品的艺术魅力哺育了我的青少年时代,他是我安身立命的楷模”。

鲁迅在他的《故乡》中描绘了江南水乡,而吴冠中受到这种描绘的文学启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绍兴写生之旅。在绍兴,他看到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所以江南的黑、白、灰主调成为他艺术道路的起步。

对此,吴冠中是这样说的,“我生长在宜兴农村,小桥流水人家,童年并未觉得她有什么特色。是读了鲁迅以江南农村为背景的小说,才深深感受到水乡风物和江南人家的亲切。于是一趟一趟去绍兴,直至安桥头和皇甫庄,画过许多幅鲁迅故乡,甚至画了自己的家乡,也名为鲁迅乡土。”

在吴冠中先生的画作和文字里,在他的言行中,总感到有一种充盈其间的精神,有一股支撑着他的力量。而这个精神、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鲁迅先生。

他受到鲁迅思想的哺育,受到他的伟大人格的感召,醉心于他那富有韵味的丰富的意境、深刻的笔法和洗练的文字。

鲁迅强烈的爱国精神,嫉恶如仇的性格,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的意志,刚直不阿的硬骨头精神,都在吴冠中先生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可以说正是对于鲁迅精神的心驰神往,才造就了吴冠中艺术生涯的多彩多姿!

(二)我心无悔

吴冠中和鲁迅一样,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他是带着崇拜的观点去法国的,但那种民族的歧视、民族的压抑感,使他产生了无法抗拒的“敌情”观念。民族的命运就是艺术家的命运,在民族危难的惊涛骇浪中,艺术家的航船没有避风港。他在1949年从留学的法国巴黎给吴大羽老师写信,表示要回到新中国、回到中国人民中的决心:“我不愿自己的工作与共同生活的人们漠不相关。祖国的苦难、憔悴的人面都伸到我的桌前!我的父母、师友、邻居、成千上万的同胞都在睁着眼睛看着我!……踏破铁鞋无觅处,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赶快回去,从头做起。”他说:“无论被驱在祖国的哪一个角落,我将爱惜那卑微的一份,步步真诚地做,不会再憧憬于巴黎的画坛了。暑假后即使国内情况更糟,我仍愿回来。火坑大家一起跳。我似乎尝到了当年鲁迅先生抛弃医学的学习、决心回国从事文艺工作的勇气。”在这封令人荡气回肠的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自觉地把命运托付祖国的精神境界和心路历程。

他毅然中止了在法国的留学,1950年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自己的乡土,决心深深扎根于苦难的深层,坚信天道酬勤,日后总能开出土生土长的自家花朵。但事情的发展出乎自己的意料。他的艺术主张受到批判,他的创作为许多人所不容,实在无法迁就当时对人物画的要求,他便转向不被重视的风景画,寄情于景。他在这块领域里开始着自己的艺术创造,但被排斥在画坛主流之外。随着不断发生的政治运动,他历经坎坷,却始终充满着对人民的深厚情怀,虽九死而未悔。正如他的笔名“荼”,“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他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没有怨天尤人,坚持着两个基本观点:依据生活的源泉进行创作,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这种立足于民族风格、民族魂魄的创作成了支撑他的力量以及他一生的追求。为了执着于这样的追求,他将无怨无悔、死而后已!

(三)画里画外

吴冠中说:“我画过许多江南,大都题名‘鲁迅故乡’,因其几乎都孕育于绍兴。”他曾应北京鲁迅博物馆之约,画了一批鲁迅故乡的作品。他画鲁迅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感情,既是对鲁迅的由衷的敬仰,也是对鲁迅所倡导的大胆革新精神的实践。1977年创作的巨幅油画《鲁迅故乡》,为了表现绍兴的全貌和气势,他打破焦点透视的戒律,把俯视、平视、仰视的形象融为一炉,在貌似俯视的角度中却以明亮的白墙群坐镇画面中央的主要部位,以穿绕其间的河网作为脉络,巧妙地把远望的气势和近看的实感统一起来,把从各处写生的景色汇拢起来。他

还把十几棵分散的近树改为一组搭成“人”字型的大树,不仅大大增强了画面的伟岸气势,使全画有了更丰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而且更好地体现出“树人”——鲁迅精神的博大雄浑和生命力的坚毅旺盛。此画虽是油画,但在绘画观念和技法上成功地进行了中西艺术的融合和交杂。

吴冠中先生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他的努力与探索,他的成就与贡献,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他早年负笈法国,对于西洋绘画的理论与创作有坚实的基础,后来又认真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中西融合、古今贯通,使他视野开阔,素养丰厚,努力建造着一座横跨中西的艺术新桥。他说过:“在艺术中,我是一个混血儿。”(《我负丹青.水墨行程十年》)由于传统的民族心理习惯的熏陶,他爱绘画的意境;由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爱好,他重视形象及形式本身的感染力。鱼和熊掌他都要。他认为,中西艺术本质是一致的,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是一件事物之两面(《我负丹青.望尽天涯路》)。传统的形式是多样的,形式本身也是永远在发展的。油画民族化当然不是向传统形式看齐。吴冠中的创作,往往先不考虑形式问题,而只追求意境——东方的情调、民族的气质及与父老兄弟能相通的感受。他说,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母亲,人们永远恋念故乡,“喜闻乐见”的基本核心是乡情,是民族的欣赏习惯。

山水有情,大爱无声!在吴冠中先生的《鲁迅故乡》中,他将鲁迅先生的革命情结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在这幅作品之外,吴冠中留给世人的将是与天地永存的万古常情!

中国曾有一位伟大的鲁迅先生,可谓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他曾力挽狂澜,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间;我们曾因吴冠中先生的存在而感到骄傲,因为他于乱世间不退缩,危难关头担大任,开辟出一条富有民族风格、满怀爱国情怀的中国美术之路!

我们敬爱吴冠中先生,是因为他德才兼备,无愧于心;我们缅怀吴冠中先生,是希望他的精神能够代代相传,万古长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