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浅析

明清小说浅析

一、引言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明清小说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突破性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本文将从题材、艺术手法和影响等方面对明清小说进行浅析。

二、明清小说的题材多样性

1. 历史题材

明清小说中的历史题材作品较多,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创作,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2. 神魔题材

神魔题材是明清小说中的另一大特色,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这些作品描绘了人与神魔之间的斗争和交流,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

3. 侠义题材

明清小说中的侠义题材作品也颇受欢迎,如《西游记》、《鹿鼎记》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侠客形象的刻画,探讨了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议题。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手法

1. 描写细腻

明清小说在描写上追求细腻入微,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等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2. 对白生动

明清小说中的对白生动有趣,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展现了各种社会角色

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 叙事巧妙

明清小说在叙事上常常采用巧妙的手法,如倒叙、插叙等,使故事情节更加扣

人心弦,读者往往会被吸引住,想要一探究竟。

四、明清小说的影响

1. 文化传承

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许多经典的明清小说被广泛传播和阅读,成为后来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2. 社会反映

明清小说以其真实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明清小说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价值观塑造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常常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如忠诚、孝顺、正义等。这些价值观通过明清小说的传播和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多样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为后

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通过对明清小说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元明清文学

1 元明清文学选讲引言——元明清文学的基本特征1、通俗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潮 元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大变化、大转折的时代。中国古代文学从传统的以“贵族”、“精英”为主的文学转变为以“通俗”、“庶民”为主的文学,从“纯文言” 的文学转变为“文”、“白”并重,甚至“白话文学”大行其道的文学。白话通俗文学逐步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潮。文学创作与消费的主体既包括少数“贵族”、“精英”阶层,也包括广大庶民百姓。文学已成为一种全民的事业。2、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学 现行的多种中国文学史,只讲汉民族作家及其作品,好像中国一部五千多年的文学史只是汉民族的文学史,这是不全面的。中国古代诸多少数民族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元明清时代蒙古族的《蒙古秘史》、藏民族的《格萨尔王传》、《颇罗鼐传》、满族传说《尼山萨满传》以及苗族、白族、土家族等古典诗歌均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篇章。它们是元、明、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应该被人们永远铭记。 3、流派众多,百家争鸣 “流派”是元明清文学、尤其是明、清文学的一个关

键词。明、清诗词流派之多可谓超轶前朝,为中古代文学之“极盛”。明代诗歌有“明初五派”、“三杨台阁诗派”、“茶陵诗派”、“前、后七子诗派”、“唐宋诗派”、“公安诗派”、“竟陵诗派”等重要流派,清代诗歌则有“神韵”、“格调”、“肌理”、“性灵”、“娄东”、“虞山”、“秀水”、“湖湘”、“同光”等重要门派。清词则有“云间”、“柳洲”、“浙西”、“阳羡”、“常州”、“临桂”等重要派别。 4、文学创作的多向多维 其一,文学体式的多样态。 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代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此时代,“新文学”小说、戏曲后来居上,且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潮,但传统文学,如诗歌、散文、词、赋,并不象一些文学史著作所宣称的那样退出了历史舞台,或者被边缘化,而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依然是明清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体式而言,明清文学再也不是“有残缺的文学”。 其二,有自已独特的风格。 与唐宋时代中国古代文学比照,元、明、清文学有着自已的独立风神,尤其是元明清诗、词有着自已的独特魅力。如果说唐诗以风华取胜,宋诗以理趣独擅,那么明清诗词则以风骨的“冷峻”打动人心。如果说,唐诗以青春的活力而光彩照人,宋代诗、词以中年的理性而独辟蹊径,那么,明

浅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浅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 袁枚的《子不语》是明清志怪小说中的佳作,曾一度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袁枚作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被人们称为“南袁北纪”。《子不语》的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前,后来又有些陆续的篇章,汇为续集。《子不语》又名《新齐谐》,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后来作者发现元人新部中已有此书名,于是改书名为《新齐谐》,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齐谐者,志怪者也”。 作者袁枚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他的诗歌与“性灵说”,以至于忽略了对他的小说研究。因此,前人对明清志怪小说的研究主要放在《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等,对袁枚的《子不语》一书相对薄弱。前人们对《子不语》一书的研究,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对袁枚《子不语》中每个故事的内在含义入手,探析《子不语》的思想价值,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思想情趣。在王英志《袁枚<子不语>的思想价值》一文中,作者王英志就从“人不怕鬼,人可胜鬼”,“不喜佛道,不信风水”,“嘲讽理学,鼓吹情欲”,“抨击吏治,褒扬循吏”,“贬斥八股,批办科举”等思想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探讨,从而深入的揭露作者袁枚的思想倾向,与《子不语》一书的思想价值。还有杨海凤的《袁枚<子不语>研究》一文中,就先从袁枚的小说观,鬼神观做了了解与阐述,进而揭示了《子不语》的深刻思想内容,包括:“揭露吏治败坏,企盼清明社会”,“理智批判科举,追求真才实学”,“反对理学禁欲,肯定人的真性情”,“崇尚传统美德,达观面对生死”,这些文章都从袁枚的思想等方面入手,深刻的揭示了《子不语》一书的深刻思想,对本文更深刻的探析书中鬼形象有很大的帮助与指导。 二、本文的重点是从《子不语》一书中的鬼形象入手,那么就要深入的了解形象与鬼形象等问题,郑炜华的《鬼形象的起源及其在志怪小说中的演变发展概谈》一文中就鬼形象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介绍,例如鬼的概念很早就存在了,他也指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鬼文化,并且鬼形象与鬼府之闻等都给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并且他们在创作中又不断的丰富了鬼府的祥貌。他在文中指出袁枚的《子不语》、沈起凤的《谐铎》、《聊斋志异》中的鬼形象“却不完全是在原来迷信意义上的因袭,而是弃其内质而存其形态,作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用于小说创作中”,在程章灿《画鬼——“读鬼书”》

明清章回小说人物特点及演变

略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 之特点及演进明清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已趋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种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为繁富的鸿篇巨制,其间有宏大精致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丰富多彩的语言,无微不至的描绘。文学的表现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完备。本文就浅析几部明清时期成就最高的章回小说的人物塑造特点以及他们的演变过程。 《三国志通俗演义演义》人物塑造的特点:关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特点学术界大体上有类型化与特征化两个观点。 一、类型化 1963年,李泽厚在《典型初探》一文中,认为:张飞、诸葛亮都是类型化的典型,后来停止研究。到80年代才真正开始讨论。 80年代对《三国》人物塑造类型化这一观点做出较全面的研究的是1983年傅继馥,发表《三国人物是类型化典型》一文,该文认为《三国》的人物就是类型化的典型。“类型化”的主要特征是:1、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特征,这一主要特征表现的非常突出。2、文章还认为小说人物性格缺少变化,基本上稳定不变。 类型化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接受。例如1996年复旦大学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三国》写人物有一种类型化的倾向,他们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例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等。”又如1998年北师大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大抵可分为很多类型。在接受“类型化”这一观点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是2000年南开大学罗宗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认为:《三国》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是类型化,其艺术特征主要有:1单一性。2稳定性。 二、特征化 特征化就是指《三国》人物塑造具有特征化的特点。1993年刘上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不同意类型化特点,而代之为“特征化”。1999年袁行霈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接受了特征化这一观点。认为《三国》塑造人物的显著特点是:突出甚至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

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浅析金圣叹小说人物艺术理论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离世三百多年的人,他的评点理论却不断地受到人们的争论,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这位连出生、姓氏都有着疑问的人无数次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便是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1661年),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的金圣叹,早年读书至明末就取得庠生,入清后他绝意仕进,而以读书著述为务。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参与反抗吴县县令贪赃枉法的“哭庙案”而遇害。他博览群籍,一生主要致力于古代文学名著的批评: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逐一加以批注,但仅完成后两种,《杜诗解》未完成而遇害。他所评点的著作,主要有《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唱经堂杜诗解》、《释小雅》、《古诗解》、《天下才子必读书》、《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其中尤以《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影响最为深远。此外,金圣叹又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才子,撰有《随手通》《语录类纂》《通宗易论》《圣人千案》等哲学方面的著作。另有《沉吟楼诗选》刊行于世。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而其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兴盛于晚明时期,这对于身处在历史过渡阶段的金圣叹来说,无疑会受到新旧文化之间的冲击,面临着诸多挑战,加上自己恃才傲物的个性,因而他的评点文字以其过渡的特殊价值,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使之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诗文评比无特殊之处,如套用八股文“起承转合”的方法说诗更是被人所诟病,而他评《水浒》、《西厢》二书时的艺术则见解独特。在金圣叹以前,如李贽、叶昼,对小说

明清小说浅析

明清小说浅析 一、引言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明清小说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突破性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本文将从题材、艺术手法和影响等方面对明清小说进行浅析。 二、明清小说的题材多样性 1. 历史题材 明清小说中的历史题材作品较多,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创作,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2. 神魔题材 神魔题材是明清小说中的另一大特色,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这些作品描绘了人与神魔之间的斗争和交流,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 3. 侠义题材 明清小说中的侠义题材作品也颇受欢迎,如《西游记》、《鹿鼎记》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侠客形象的刻画,探讨了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议题。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手法 1. 描写细腻 明清小说在描写上追求细腻入微,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等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2. 对白生动

明清小说中的对白生动有趣,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展现了各种社会角色 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 叙事巧妙 明清小说在叙事上常常采用巧妙的手法,如倒叙、插叙等,使故事情节更加扣 人心弦,读者往往会被吸引住,想要一探究竟。 四、明清小说的影响 1. 文化传承 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许多经典的明清小说被广泛传播和阅读,成为后来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2. 社会反映 明清小说以其真实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明清小说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价值观塑造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常常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如忠诚、孝顺、正义等。这些价值观通过明清小说的传播和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多样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为后 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通过对明清小说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浅析《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是我国明清小说最卓越的巅峰之作,它做到了批判现实与理想探索水乳交融的地步,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最高点。在吸收传统文学营养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学创新。正如鲁迅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的语言经过是经过反复锤炼、琢磨的,因此其语言也是最成熟,最优美,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的。在这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一下《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一、《红楼梦》的语言以北方为基础、富有表现力 《红楼梦》的语言以北方为基础,吸收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们非常准确,精炼,生动,流畅,并且富有表现力。如第六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文中写道:“次日天未明,刘姥姥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刘姥姥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因向刘姥姥道:“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要找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就是了。”① 在这里作者把握住了社会各色人物的心态,动作,对话,并用相应的语言来描摹他们的言语,动作,风貌,神态。刘姥姥是一个心眼活但没见过世面的农村老妇。她进城的目的是来贾府攀亲戚,求人捞好处的。所以她十分的小心,十分谨慎,可谓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惟恐在某环节上出现问题,达不到目的。她一大旱起来就“梳洗”使自已头脸光洁,衣服整齐,为给人留下好印象,未出发前,教外孙到贾府该说的话,到了荣国府又重新教板儿说话。为了博得贾府好感,在府前的一幕是逼真的生活画面,刘姥姥不敢去“掸掸衣服”“溜到角门前”“蹭上来问”“陪笑道”,一口一个“太爷”。把农村妇女初到大族来的胆怯,紧张,乖巧,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关于刘姥姥的性格,我们从她以后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决不是平常的老实巴交的农村老太太,而是会哄得人十分高兴的活络人。在府门口的称呼已露出她性格的端倪。坐在大门口的人,是身份低下的车马夫一類,比起管家周瑞,地位差一大截呢,但刘姥姥称呼他们为“太爷”,称周瑞为“大爷”,是为了抬高车马夫,让他们开心。以达到自已的目的但这些不把乡巴佬刘姥姥放在眼里,他们打量了一会“都不理她”,还欺骗她。曹雪芹就这样用妙笔把平常人的生活画面作了精确的描绘。 又如二十三回宝玉被贾政叫去的一段描写:贾政、王夫人接了谕命。夏守忠

浅析《镜花缘》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镜花缘》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镜花缘》是清代继《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书中最 为突出的是它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作者李汝珍通过小说塑造并描写了一百位才女 形象及其她们的活动轨迹,体现出尊重女权,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虽然女性意 识含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体现出对于封建女子女性意识的独特思考。 关键词:李汝珍;《镜花缘》;女性意识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的重点描写以唐小山为 首的一百位才女,作者对封建社会里守压迫、受摧残的封建妇女寄予极大的同情,李汝珍创作《镜花缘》的主要动机是为天下才女树碑立传,其中体现的女性意识 可看出一二。胡适说过:“李汝珍所见的是几千年来忽略了的妇女问题,他是中国最早提出这个妇女问题的人,他的《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他对 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制度, 这是《镜花缘》的宗旨。[1]” 一、《镜花缘》中女性意识的特征 《镜花缘》前一部分叙述武则天时代,秀才唐敖赴试中了探花,但因曾与反 对武则天的唐室旧臣徐敬业等结拜弟兄,被人告发,结果被降为秀才。唐敖从此 绝意功名,随妻弟林之洋飘洋出海,耳闻目睹了形形色色的异国风土人情。后来 遁入仙山小蓬莱再不归还。后一部分叙述唐敖之女唐小山赴海外寻父不成,回国 后参加天下才女考试,结果和另外九十九位女子同中才女。最后徐敬业、骆宾王 等的后人起兵,逼迫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复位。而唐小山则重入小蓬莱寻父, 一去不回。 李汝珍在小说中第四十八回写唐小山入小蓬莱寻父,见到一座“泣红亭”,亭 中有一块白玉碑,上面则刻着一百位才女的姓名。可见为天下才女树碑立传,是 作者创作《镜花缘》的主要动机。小说不仅塑造了一百位才女形象,更虚构了一 个以“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的女儿国,并让来自天国上朝的林之洋被选入宫中为妃,受尽折磨。故事看似荒唐可笑,但其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是全书十分出彩的部分,本文就其女性意识归纳了三个 特征,当然也是胡适先生所说的解决妇女问题开的良方。 (一)平等的待遇 在《镜花缘》中平等的待遇无非是男女平等。除却以下所论的平等的教育, 平等的选举制度,可以平等参政方面,书中尤为突出的便是婚恋制度,男女平等。封建的婚姻是封建礼教加给女子身上的一道枷锁,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女人却 要从一而终,变本加厉的是男子将女子作为一件礼尚往来的工具而已,女子毫无 尊严可言。对于婚恋制度,《镜花缘》中的女子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在《镜花缘》中女子一切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与男人对话,并且指出了几千年封建婚姻的弊病,只准男子纳妾,女子也可! 在女儿国中,这一男女平等的思想最为突出。此后反闹出林之洋缠足穿耳, 入宫为妃之事,想来真是滑稽。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可看出《镜花缘》中作者的 创作观,那就是男女皆平等。 (二)平等的教育 从古代的教育制度来看女子的教育,“女子无才便是德”深入人心,深受儒家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特色

浅谈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特色 【摘要】: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有形式,它是一种较为感性的文学批评:形式多样,紧密结合文本,批、改融于一体,寓鉴赏于评论中,重视与读者的心灵交流。 【关键词】:小说评点;立足文本;鉴赏性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并无鸿篇巨制,小说理论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序跋、论赞、评点,而对小说艺术技巧、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的分析、探索最为集中,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特色的重要形式,当属评点无疑。 评点式的小说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特有形式,那它的基本特征到底有哪些呢,概而言之,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多样,机动灵活 就小说评点的形式而言,叶朗在《中国小说美学》中对其特点作了这样的描述:”开头有个《序》,序之后有个《读法》,带点总纲性质,有那么几条,几十条,甚至一百多条。然后在每一回的回前或回后有总评,就整个这一回抓出几个问题来加以议论。在每一回当中,又有眉批、夹批或旁批,对小说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和评论。此外,评点者还在一些他认为 重要或最精彩的句子旁边加上圈点,以便引起读者的注意。”[1] 正是这样,小说评点形式多种多样,因而它的一大突出特点即是机动灵活,自由度高。总评可长可短,这自不必说,眉批、旁批、夹批、回前回后批更是不拘长短,长者一二百字,短者为片言只语的隽言妙语,有的就一两字拈出,简单明了。有时只是在小说正文旁边略加圈点,不着一字,却富有深刻含义,或表请重点注意,或表示赞叹。 不同于单纯划一的论文形式,小说评点不必事先考虑全文的逻辑结构布局,不用瞻前顾后,免却了形式上的种种束缚,便于自由发挥、直抒胸臆,因而能做到目所触及,心所欲言,则笔即随之,且思无限制,谈古论今,心中之块垒得以宣泄,思想和情致得以抒发。正如涨潮在《虞初新志·凡例》中所言: 触目赏心,漫附数言于篇末;挥毫拍案,忽加赘语于幅余。或评其事而慷慨激昂,或赏其文而咨嗟唱叹,聊抒兴趣,既自怡悦,愿共讨论。 二、与文本紧密结合 小说评点与作品相附而生,它紧扣文本,与之互为语境。小说评点的独立性

浅析《玉娇梨》中主人公的“原则”个性

浅析《玉娇梨》中主人公的“原则”个性 作者:沈少伟 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3期 摘要:《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最早的、风格最为纯正的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作,在“十大才子书”中位居第三。《玉娇梨》叙述了苏友白、白红玉与卢梦梨三人历经波折、途中各种误会巧合、终成眷属的故事。书中苏友白对爱情坚定执着,抱守信念;白红玉对待择偶严肃认真,积极争取;而卢梦梨更是女扮男装,不愿被封建礼法拘束,对婚姻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三位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对婚姻的“洁癖”都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原则”个性。 关键词:《玉娇梨》主人公个性 一、苏友白的“原则”个性 《玉娇梨》中的男主人公苏友白,本书的唯一才子,关键线索人物,具备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貌双全。苏友白出场不见其人,先见其才,由吴翰林见到苏友白的诗引出来,等到见其本人,又是才貌出众,风流倜傥自不在话下。至此,这苏友白再出众,在诸位读者看来未免“平庸”,毕竟此等才子模式司空见惯。而苏友白之所以是独一无二、世间罕有的苏友白,正是由于他对爱情的原则个性。 第五回“穷秀才辞婚富贵女”中苏友白曾说:“兄不要把富贵看得重,佳人转看轻了。古今凡搏金紫者,无不是富贵,而绝色佳人能有几个?有才無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苏友白说完这话,就不再是其他才子所能替代的了,一个《玉娇梨》中个性突出的苏友白就此诞生。 这便是苏友白的原则:他的佳人不仅要有才,还要有色,更要与他有一段脉脉相关之情。 接下来的苏友白的情节都是根据他的原则来的,只要符合以上三点,无论富贵与否,就算是一贫如洗,那也是苏友白所倾心的佳人。因为这不是别的才子,这是苏友白。所以接下来所有的误会,苏友白的想法都可以理解了,凡是不成的,都没按苏友白的原则来。所以管你是吴翰林的千金,还是杨御史的明珠,统统不行。白红玉完全符合苏友白的才色兼具,两个人后园通过侍女传诗,增添情缘。相比而言卢梦梨较为复杂,样貌自不必说,才学和白红玉平分秋色,至于与苏友白的情,则是通过其“兄”,也就是她自己主动争取而来,尽管最后苏友白方才得知真相。 然而正是苏友白的原则,不仅造就了他独特的才子个性,更让他在百般坎坷后喜得佳偶,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以说苏友白的原则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白红玉的“原则”个性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 中国古代小说浅析中国古代小说浅析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小说也在其中闪着耀眼的光芒。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为封建正统文人所鄙视,但它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成熟并繁荣起来, 并拥有了最多的读者,且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作用也最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着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滋育。b5E2RGbCAP 那么首先,什么是小说? “小说”之名历来纷繁复杂,所指非一,清代刘廷玑即感叹“小说之名虽同, 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壤。”“小说”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接着是《吕氏春秋·慎行》“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败”,张衡《西京赋》“匪为玩好,乃有秘术。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 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五种说法除《吕氏春秋》外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小说”的基本义界:“小说”是篇幅短小的“残丛小语”;“小说”是无关于道术的琐屑之言;“小说”是一种源于民间、道听途说的“街谈巷语”。这些义界,确定了“小说”的基本范围——“小说”是一种范围非常宽泛的概念, 它是相对于正经的著作而言,是不能归入正经著作的历史传说、方术秘籍、礼教民俗,且以“短书”的面目出现。p1EanqFDPw 对小说的概念有所把握后,就应从宏观上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现象有个大致的整体认识。第一,自为现象,即中国古代小说是在没有理论的宏观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实践并绽放一朵朵鲜美绝伦的艺术之花的。本来,任何文学式样总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但理论一般不是很滞后。像中国小说这样走过了两千余年的历程,除了明清小说序言、评点中带一点微观的技巧性指导外,自始至终没有一部真正的小说理论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当是一个“奇迹”。即使以述为主要特征的小说史, 在 1924 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之前,也没有出现一部专著或一篇专论。仅仅是明末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有“史统散而小说兴。始乎周季,盛DXDiTa9E3d

浅论《绿野仙踪》的思想内容和成就【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浅论《绿野仙踪》的思想内容和成就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 《绿野仙踪》是清代一部颇有名气的小说,百回长卷,洋洋大观,引文摹写,佳处时见,堪与同时作品媲美。《绿野仙踪》, 又名《百鬼图》,作者李百川(1719 —1771)然而不知何故,清人著述中很少论及此书,仅见于鲁迅《小说旧闻钞》引《小说小话》。即是在这唯一的一段清人评述中,也未提及作者的姓名。关于此书的作者,尤其是作者生平的研究,我们所能依据的,也只有《绿野仙踪》书前的三篇序文以及抄本的批注。[1]李百川约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约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平生事迹均不详。籍贯或言江南人氏,或言山西人氏。著一书名《绿野仙踪》约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至二十七年之间(1762),历时近十年。李百川著《绿野仙踪)100回,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问世,至今200余年。其早期以抄、刻本流传,先后有陶家鹤、侯定超、虞大人等为之作序或评点,推崇备至,使其流传甚广,影响颇大。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一)总体研究的三阶段 “最宏富,理想亦奇特”这个是黄人在《中国文学史》里面对《绿野仙踪》的评价。[1]而郑振铎则认为“《绿野仙踪》内容比《儒林外史》涉及的范围更广大,描写社会的黑暗面,也比《外史》也更深刻”。 [2]《绿野仙踪》真正进入小说研究的视野,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黄人在《小说林》连载《小说小话》。至今百年,有关研究之冷热兴衰,虽主要关系一部书之命运,但于小说史乃至文学史研究之大局,亦不无影响,值得做一认真回顾和反思,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浅析《儒林外史》悲剧性产生的社会因素——以《范进中举》为例

浅析《儒林外史》悲剧性产生的社会因素——以《范进中举》为例 摘要明清时期中国小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官 场小说,揭露了官场腐败与社会现状,通过辛辣的语言对不同的人际交往、社会 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作者吴敬梓是清代人,将背景设定在明代,展示了一个 世俗的官场社会,实则批判当代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性扭曲,最终导致自身 走向灭亡。吴敬梓采取艺术化的手法给文章套上喜剧的外壳,然而其本质却是一 个悲剧。本文将着重分析《儒林外史》里的悲剧内核,通过社会现象等各方面因 素分析悲剧形成的原因。 关键字:《儒林外史》;悲剧;社会因素 在《范进中举》中,吴敬梓从王勉的口中表达了对书生不幸的预言,并写道:怪风冲树,惊鸟飞水。小说从一开始就隐含着一种神秘的悲剧意识,也暗示我们 人物的命运将以悲剧收场。作者知道这种力量是什么,它不是诅咒或咒语,而是 更强大、更恶毒的东西。那就是万恶的科举制度。 吴敬梓塑造的这些人物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他们被刻板的科举制度束缚 了身体和精神,一点一点地失去了独立的自我意识,最后变成了一群可怜的傀儡。安靖和周进为了科举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当周进以老 考生的身份参观宫廷时,他忍不住伤心,冲向墙壁。“哭了又哭,一遍又一遍, 直到他口吐鲜血”。另一个案例是范进,三十四次考试,三十四次失败。最后他 梦想成真,通过了考试。但命运仿佛在和他开玩笑,听到这个好消息后,他因为 过度高兴而发疯了。这真是一场喜剧!但我们几乎笑不出来。“笑和哭是一个明 显的对比,完全揭开了那些学者脆弱的、挥之不去的希望和精神”。(贾雪芹,2013,55-56)范进和周进两人其实就当是文人们的缩影,千方百计的参加考试, 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是最终的结果都一样,他们要么成为了废人,只知 道吟诗作对,写八股文,奉承上级。要么成为贪官,欺压百姓,为自己谋取利益。

儒释道对明清长篇小说的影响

儒释道对明清长篇小说的影响 摘要: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或多或少的受到宗教的影响,儒释道对中国明清小说的影 响尤为突出,本文将以《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四大 名著来浅析儒释道对中国明清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长篇小说;儒释道;四大名著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与周围的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明代小说《红楼梦》 中这种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贾府是一座有着浓郁封建色彩的大宅府,长幼尊卑,井 井有条的按规矩办事。这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道和三纲五常等思想,老祖宗在家中 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小说中的女子大多知书达理,富有才气。而且该小说中充满 了仕途经济,以读书为第一要务。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艺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主张与世无争,随缘而安 的人格,通过修炼使自己勿念,达到超脱俗世的境界。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明清小

说的阴柔之美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强调含蓄、清淡、充远的风格。在《西游记》中佛教思想满满的贯穿始终,小说以师徒四人从大唐出发到西方取经为线索,围绕这条脉络,四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的故事。刚开始, 师徒四人都或多或少对佛领悟不够,是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于是作者给他们安排了 接受女色,金钱,暴怒等的诱惑,经历一次次锻炼,终于克服了凡人本身的缺陷,获 得了灵魂的解脱,最后都成就了自己。该小说虽然在灵怪方面特色,但灵怪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思想内涵却是在对佛教思想的认可,对心灵净化的探索,给读者潜移默 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就是道,道非道,非常道。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贵柔,返璞归真,形神皆养,上善若水等等。强调无欲无求,顺其自然。道家思想在《三国演义》或明显或含 蓄的表现了出来,例如诸葛亮登坛祁风、八卦阵、奇门遁术等等。《红楼梦》以道家 神话开头,又以道家神话结尾。其间一道一僧飘然而来,忽然而逝,这种带有道家色 彩的艺术虚构,将真事真情隐在背后,用贾雨村写满了作者对世态时政的不满。《水

浅析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奇石”

浅析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奇石” 作者:牛梦思 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7期 牛梦思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叙事文学到宋元时代的完全成熟,特别是小说艺术的高度繁荣,“石头”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形象,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叙事文学当中,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的古典章回小说的创作中,以“石头”作为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模式,更成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潮流。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三部差异巨大的著作,都以一块“奇石”的形象作为其叙事的模式并契合书中主要人物、隐含主旨以贯穿全书,从而三部书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为“石头记”。 关键词:奇石象征意义历史渊源叙事模式 石头作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俗物是不被重视的,但是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它却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后来随着文学的发展,逐渐的被文人们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成为文学中一个常见的形象,这种现象到明清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明清时期的许多小说都可以说是以“石头”为载体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尤其是在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中,对“石头”形象的艺术构造更加高超成熟。下面就从石头的象征意义以及石头与明清小说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具体展开分析. 一.石头的象征意义 在原始社会的发展中,石头在人类发展进化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人类最初的工具和武器。于是,原始先民们简单地认为石头就是人类及万物的起源,对于很多不能解释的现象,也开始编造一些与石头相关的故事来解释,因此,出现了许多离奇动人的与“石头”有关的神话故事,由此产生了古代先民们对石头的原始崇拜。 第一、原始先民认为“石头”具有生殖功能。在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为了能够解释自己的来源,开始把这些迷惑都归结到所崇拜的“石头”上面,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石生人”的神话故事,如典型的例子是禹妻涂山氏化为石,石又产一人的神话传说神话,《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引《淮南子》:禹娶涂山,治洪水,通轩辕,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头。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1] 第二、原始先民认为“石头”具有保护神的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战胜灾害,渡过难关,解救人们与水火之中。在他们心目中,石头是万能的,将石头人格化并赋予其灵性,成为崇祀膜拜的偶象,即所谓“灵石崇拜”。如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救生民,正是石头保护神功能的体现,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量,石头已作为神话形象成为坚强和力量的象征。 第三、“石头”形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石头崇拜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积淀和丰富,“石头”所蕴含的崇高和神圣意味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加完备和丰满。“石头”形象不仅具有坚硬、厚实和稳重的天然属性,还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属性,它具有丰富的人格化魅力。“石头”不仅具有了镇妖辟邪、兴利除弊、护佑万民的守护神功能,变成了灵物,还具有了惊人的神奇力量和趋福避祸的社会责任感。“石头”形象逐渐由其物理上的坚实、厚重和稳定而人格化为力量、责任和创造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我们把这种以石头形象为符号表征的内在品质称之为“石头精神”。[2]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狐形象的文化内涵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狐形象的文化内涵 有关狐狸的叙事故事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汗牛充栋,不仅构成了瑰丽奇特的狐狸世界,而且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狐狸形象。 先秦时期“狐”就与传说相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狐狸从图腾到狐妖,再到狐仙,影响了后期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的走向和塑造特征。到了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笔下的女狐形象,完成了人性与狐性的高度统一,丰富了狐文化的内涵。 在综合研究《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之后,笔者发现,涉及狐或者描写狐的篇目大概占了六分之一,蒲松龄对于狐形象的青睐以及对其寄托的情感显而易见。虽然现下学界对其研究视角多元化,在作者思想、作品主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但是,专门从文化内涵角度对其研究得并不多。 故笔者试图从《聊斋志异》女狐形象的整理入手,对整理出的四十余篇作品依据情感寓意进行分类研究,并根据女狐形象的分类和特点,从古代民俗文化角度分析其文化内涵,希望能在前人的研究上有所发现。 一、《聊斋志异》及女狐形象的形成 《聊斋志异》,明清小说四大传说之一,别称《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其含义就是记录在他书房里想象出来的志怪故事。“聊斋”是他书房的名称,“志”指描写,“义”指奇闻异事。在这个小说集中,蒲松龄创造了许多色彩斑斓、美丽动人的形象,尤其是“狐狸”形象,为我国古代文学增添了许多神奇而又令人感到神秘的色彩。 西汉刘安就曾在他《淮南子・谬称训》中写道:“今谓狐狸,则必不知狐,又不知狸。非未尝见狐者,必未常见狸者。” [I]最开始的时候,“狐”与“狸”是指大自然中的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是古人发现他们两者不管是外观还是生活习惯都非常的相似,于是渐渐地大家都将他们等同看待,于是“狐”和“狸”都指代“狐狸”。 《聊斋志异》深受学术界的关注,在其出版后,学术界大都多次进行校勘、删改、整理再出版。在当前学界较权威的版本主要有张友鹤先生的《聊斋志异会注会校会评本》[2]、任笃行先生的《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3]以及赵伯陶先生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4]等,三个版本各有特色,亦各有优缺点。本文以较新出版的赵伯陶《聊斋志异详注新评》为文献底本,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4篇,涉及女狐形象的共有41篇,本文从民俗文化角度对其女狐形象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一)《聊斋志异》之前女狐形象的演变 全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描写狐狸在文学作品中非常频繁,这并不是蒲松龄的发明和创造,但蒲松龄的狐狸特别是女狐却是最受读者喜爱的,这是因为它显现出了独特的意蕴。要想读懂女狐形象的文化内涵,首先得了解《聊斋志异》出现之前女狐形象的演变。 在战国之际成书的《山海经》一书中记载了很多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其中就有关于“九尾狐”的传说。青丘国在其(朝阳之谷)此,有狐,四足九尾。(《海外东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5] 东汉时期,赵晔所写的《吴越春秋》中出现了最早的女狐形象。这部书中记录下了一个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女狐涂山氏嫁给大禹能给大禹带来前所未有的伟大功绩。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症施。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