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 (分析)
报任安书原文
报任安书原文一、内容介绍本文为中国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的《报任安书》的原文。
该文以书信形式表达了元稹对好友任安的思念之情,并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二、报任安书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下,寒梅着花未?已见满关河,更有明朝翠微省。
误落尘网中,三年得五马。
之官谁与共,平生在长安。
杨花犹共老,飞尽不开颜。
明朝唐府少,永咏秦兵骑。
未觉汉将落,曾依碧涧住。
无言守千金,固毋为此辞。
愿得一衣裳,寄归故乡妻。
杜穷建平坏,何必学凡陈?云师过其门,杂诣有馀纷。
一日为郎史,志当量小恩。
蝇贪犹未已,蛇厌亦将繁。
勋业有馀地,为山更堪岐。
贵贱交所在,悲欢常在时。
幸有心无斑,月露飞华霓。
报德西山边,寄书南海滨。
君来杨柳岸,松下屐齿单。
去日江城子,烟村四五垣。
穷愁不能寐,坐坛依夜坛。
无言谁会意,汉主青琐池。
从无酒封印, 有尘满襟。
唯有古杉松,尚欣冰霜心。
一夜庄前信,千里骚人吟。
建章欧门前,祂筑天下林。
月光笼晓冢,寒薄自飘蓁。
报国儿郎去,应悲山上阴。
忠贞结在云,称道得左辰。
纵万人之众,寄舍当如吟。
三、文章分析该文是元稹给好友任安写的一封书信,全文共29句,字数较少,但意境深远。
元稹通过描绘故乡梅花的凄美景象、表达对好友思念之情的期盼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文章开头的两句话中,元稹问任安是否知道故乡的事情,隐含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他描述了满目的关河和明朝的翠微省,表达了对异乡的不适和对家乡的思念。
接下来,元稹用寓言形式,通过提及老去的杨花和飞尽不开颜的梅花,暗喻了自己和友情的脆弱与珍贵。
在接下来的几句话中,元稹以诗人的视角,描绘了唐朝的官场和社会风貌,以及自己对官职的不看重,展现了自己的坚定志向和对功名的淡漠。
他对贪污腐败的盛行感到痛心,呼吁人们要有清廉之心。
他同时也表达了对山川和自然环境的喜爱。
最后,元稹表达了自己对古杉松的赞赏,以及对友情和家乡的期盼。
18-2《报任安书(节选)》 教学设计
18-2《报任安书(节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七单元18-2《报任安书(节选)》。
该篇文章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写的一篇书信,内容主要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对朋友的祝福以及对朋友的告别之情。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明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交往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水平。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和友情意识,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隐含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水平。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更是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好朋友?你们是如何交朋友的?请举手分享一下。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非常好,友情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
请大家打开书本,找到第七单元的《报任安书(节选)》。
第二环节:预习导入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教材:教师:请大家先自己预习一下《报任安书(节选)》。
然后回答一下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学生:(思考并记录答案)教师:现在请大家组成小组,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的答案。
然后,我们进行全班讨论。
第三环节:阅读理解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报任安书(节选)》,并回答以下问题:1.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2. 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祝福表达了哪些内容?3. 作者在信中表达了怎样的告别之情?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_报任安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熟练地诵读文本内容,能够正确默写。
2. 过程与方法:①细读,疏通文意、归纳文段的文言知识点;②深思,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总结规律,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让学生体会文辞之美和情感之切,进而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②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探究司马迁面临生死抉择时的内心冲突,理解其生死观、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自读深思学生自由朗读,疏通文意,自主归纳知识,完成导学案上的思考题。
(三)议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导学案上的思考题。
(四)展学生自主、激情展示。
(我展示我补充我质疑)(五)评就同学们的回答展开点评,重点解决两个问题:如何理解和判定一个词是活用词;翻译句子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六)检活学活用,当堂检测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结语、作业:1.结语:“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为了践志,身受奇耻大辱的司马迁,选择了隐忍苟活,他在世人的嘲笑和不解中,发愤著书。
他的血泪之作《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让他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成了世人心中重于泰山的历史丰碑。
这对我们后人是极大的激励。
2.作业:在我们学过的许多课文里面都谈到了对生和死的看法,比如《我与地坛》、《兰亭集序》、《赤壁赋》等等。
而花样年华的你又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请大家谈一谈,写一写。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全文;(2)理解《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特点;(3)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如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4)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古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思想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在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2)理解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民族精神;(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特点;2. 《报任安书》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3. 《报任安书》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报任安书》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和思想深度;3. 如何将《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报任安书》,理解文意,感知文本;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思想内容,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熟读《报任安书》,背诵重点段落,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4. 学生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精神的认同和践行。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3. 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将《报任安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一、背景介绍《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巨匠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意为将让给别人安心,表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无所畏惧的态度。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和他对逆境的坚持与豪情。
下面将对《报任安书》进行深入赏析。
二、诗歌解读1. 第一联:报任安书怀忠志敢荐南阳卧龙居,水风清丽天地间。
苏辙岂能知世重,又作刘公第几人?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忠诚志向的怀抱。
第一句“敢荐南阳卧龙居”,表明了杜甫希望被荐为南阳卧龙的愿望,同时也暗示着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第二句“水风清丽天地间”,描绘了南阳的自然景观,与之呼应的是山水清丽、秀丽的杜甫心境。
第三句“苏辙岂能知世重”,指出作者与同为文学家的苏辙不同,暗示他对世事的看法与众不同。
最后一句“又作刘公第几人?”,抒发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命运的感慨,表示他希望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能够做一个名留青史的人物。
2. 第二联:别裁青帝亦何人李广元飞将,何壮云霞重。
昔日龙图明帝泣,谒帝门无光阴?这一联旨在表达作者对自己失意的感慨。
第一句“李广元飞将,何壮云霞重”,以李广元和何壮为比喻,暗喻自己也有才能,但又显得微不足道。
第二句“昔日龙图明帝泣”,描述了昔日仕途中的挫折和眼泪,以此反映出自己希望得到皇帝认可的愿望。
最后一句“谒帝门无光阴?”,表达了作者放弃一切、毫无希望的心境,揭示出他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苦楚。
3. 第三联:射乱山青青几万重立身自难朝与暮,江东父老心踯躅。
动摇百万归心者,老去近南田何许?这一联传达了作者坚持理想和忍受艰难的精神。
第一句“立身自难朝与暮”,表达了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中,作者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志向。
第二句“江东父老心踯躅”,抒发了江东老百姓对作者的期望和关切,以及作者对这份期望的回应。
第三句“动摇百万归心者”,指出即使有百万人心动摇,但作者依然坚守自己的忠诚。
最后一句“老去近南田何许?”,表现了作者对成功的追求和耐心等待的态度。
三、主题分析《报任安书》的主题是坚守忠诚、追求理想。
语文报任安书教案范文
精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案编写前的准备工作1.1 理解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1.2 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所选教材的内容,了解文章的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
1.3 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以便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1.4 确定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第二章:教学过程设计2.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知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知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活动,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思3.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章: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4.1 教材分析: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核心知识点和难点,为教学提供依据。
4.2 素材搜集: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素材,如文章背景、作者介绍、相关故事等,丰富教学内容。
4.3 教学工具: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
4.4 课外资源:整合课外资源,如语文报、优秀范文等,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
报任安书2(课文分析用)
2、用典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羑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 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 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 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曩者 阙然 倡优所畜 蝼蚁 槛 阱 圜墙 强颜 衣赭 缧绁倜傥 膑脚 愠色 戮 垢 剌谬
翻译:
8、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 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 已也。
译:人之常情,没有人不贪生厌死的, (难免要)怀念父母,顾及妻子儿女;至 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 ,是有所不得已啊。
翻译:
9、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译: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也 很懂得舍生取义的界限,何至于陷 身被囚禁的侮辱呢!
最后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 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 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文中的铺排句和用典句: 1、铺排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 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 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 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跟蝼蚁(之死)有什么 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为坚持死节而死的 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虑穷尽,罪过极大 ,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
报任安书赏析
文学价值
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报任安 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 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技巧
司马迁在信中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如 对比、排比、对仗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 重要的借鉴。
对个人成长与人生观的启示
要点一
坚韧不拔的精神
司马迁在信中表达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不拔的精 神,对个人成长和人生观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对未来深入探讨《报任安 书》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和文学思想 ,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人格魅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将《报任安书》与 其他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那个时代的社 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THANKS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 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 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 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 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 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 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 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 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 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 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 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报任安书》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
(2)理解《报任安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
(3)分析《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报任安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
2. 《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难点:1. 《报任安书》中一些特殊文言文词汇的理解。
2. 《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报任安书》。
3. 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报任安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选取《报任安书》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文言文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深入学习:分析《报任安书》中的特殊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报任安书》的论证方法。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报任安书》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分析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高中语文第六册《报任安书》说课稿人教版
《报任安书》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文是高中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报任安书》。
这篇文章思路纵横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历来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不当之处,恳请领导、老师、同学批评指正!教材分析《报任安书》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
这里以《昭明文选》李善注本为底本,参以五臣注本及《汉书》。
这是一篇司马迁写给任少卿的信,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它有如下特点:①“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②“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本篇课文安排在高中阶段最后一学期,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三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以及两年半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与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释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教授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总结性的收获。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预习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根据学生已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全文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的分析和作者的“情切”的体会上,从而理解作者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教学难点放在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上。
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本课要通过自读和讲授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发、讲授、师生互动,准确理解课文,理清叙事条理,把握重点,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古文能力得到提高。
《报任安书》思路分析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地回信,情理交融,感人至深,乃古今散文佳作中地佼佼者.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乃司马迁之友.任安少时家境贫寒,后任大将军卫青舍人.经卫青推荐,拜为郎中,后迁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命令时任北军使者护军地任安发兵,任安虽然受命,但又按兵未动,闭门不出.太子事平,任安被牵连,最终腰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腰斩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职务之便,能替贤士说话.司马迁没有立即答复,直到临行前,才回了信.信中,司马迁历叙了身世遭遇,倾吐了内心地痛愤之情,表明了积极地处世态度,表达了“重于泰山”地人生观,阐明了“隐忍苟活”地原因,情感真切,催人泪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段首地客套之语,固定格式,一开始作者就将自己置于一个卑微地位置.“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这一段主要复述任安信件地主要内容.勤勤恳恳是急切而诚恳地意思,若望在这两解,一是“你希望” ;二是“好像抱怨”,这还有待考证.根据内容我们可以推测任安地言外之意:你在皇上身边活动,做不到推荐贤能、替我说话这个要求,那就是苟且活于世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面对这种情况,作者说:“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幸是表敬副词,等于说“勿为过”是我地荣幸.“非敢如此”不但可以看出作者态度明确,还概括性地表述了原因,希望任安不要怪罪.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者在文首对任安地信明确表了态.根据文意,我们可以看出任安地言外之意:司马迁常年追随皇上,虽遭受宫刑,但并没影响升迁,太史公迁为中书令便是例证.任安认为司马迁有推贤进士之能,就看有没有荐能之心,换言之,推荐贤能对于司马迁来说易如反掌,关键在于司马迁是否愿意.若不愿意,对于司马迁这受过宫刑地人,有何脸面活于世上.作者当然也看出了这一点,因此他首先在地位上否定了自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作者明确回答,我们这类人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就是死,也没有意义,这叫死得不值.接着他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作者进一步论证死得不值.既然在皇上面前一文不值,世人又毫不在乎,假如死了,世人也不能将我们与为操守而死地人同列,他们会认为我们罪有应得,原因何在?职业所定.这样便无形推翻了任安地言外论点:地位高.但作者同时又谦恭地埋下了伏笔:我地位虽低,但志向不低,我有我地人生观——重于泰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那除了不值以外还有什么呢?作者又一一道来:“太上不辱先”,最好不要辱没先人名誉,光宗耀祖;“其次不辱身”,次一等是不辱没自身名誉,仕途通达;“其次不辱理色”,次一等不辱于脸色,不看人脸色,左右逢源;“其次不辱辞令”,次一等不辱于言辞,不被人批评,与人平起平坐;“其次诎体受辱”,次一等低头弯腰;“其次易服受辱”,次一等换上刑服.“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次一等是手脚被绑遭受杖刑;“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次一等是剃光头发颈套铁链;“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次一等是烙印皮肤摧残肢体.“最下腐刑极矣”,最低等便是阉割.人在世上,从荣耀到耻辱大致这些等次.作者通过刑法侮辱人身心程度地详尽排列,得出宫刑地残酷性.换言之,人一旦受辱就再没有翻身地机会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作者引用:“传曰:刑不上大夫.”刑法一般不会轻易加在士大夫身上,同时作者又提醒:“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士处事要谨慎,既犯罪受辱再去死那就来不及了.接着作者又进行比喻论证:“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作者以老虎为喻,进行论述.山中老虎,被捕之前,威力无敌,而被捕之后逐渐服人,摇尾乞食.这可得出凡被捕之人一旦受刑狱之苦,最终都会屈服,当然最终都会丧失尊严.因此有地位地人行事定要谨慎,莫要被捕.士当然深谙此理,“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这说明作为一个士(还够不上大夫)连象征性地刑罚都不能接受,何况实实在在地刑罚?他们意识到将要受辱时,“便定计于鲜”,绝不受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可作者是什么现状呢?“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交”“ 受”“ 暴”“ 幽”,“ 抢”“ 惕”并存,被动受辱到主动受辱需要一个过程,也必需一个条件——关押.只要关押,定会受辱.原因何在?威力长期造成地结果.到了这种地步,还说没有受辱,那就是厚脸皮了,哪有尊贵可言?作者在此已经承认了一个现实:我已经受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那作者应该怎么办呢?接着作者便用事例做了回答:“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奖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论述至此,答案已经明了,从古至今,达官贵人、王侯将相都未逃避一辱,也没有于受辱前自杀,何况我这地位低下地人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于是作者说:“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这是一个互文手法,形式决定了强弱,明白晓畅,没什么可奇怪地.上句“古今一体”句便是例证.由此证明,一旦死前进入牢笼,以前地人格将没办法提及,可见作者现在死已经来不及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接着,结论便随即得出:“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这就是朝廷不轻易给大夫施刑地原因:一旦受辱,后果不可挽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二段分析了不死地原因,共有两点:一是不值,二是不及,除此还有什么呢?前两点是客观原因,有没有主观原因呢?作者自身有没有精神寄托呢?毫无疑问,当然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者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是仆于妻子何如哉?”作者分析一般人都是因顾念亲情才不忍离世,但自己不是.那自己顾虑什么呢?但作者没有直接回答,他又说:“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作者认为真正地勇者是能屈能伸地.作者是不是在为自己地怯死辩解?当然不是,接着他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不怯死,按理来说只能苟活,但从语气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他自己不是世人眼里所谓地苟活,“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明确回答了他不是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他说:“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从地位上讲奴婢比我高,但从思想上奴婢不一定比我高,这样一种地位高觉悟低地人都能自裁,我能怕死吗?这样一来我们又明确了作者既不是怕死,又不是苟活.我们不禁发问:作者到底有什么顾虑呢?正面回答便是:“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到此,作者明确了不死地三个原因:客观逻辑推理上说是不值和不及,而从主观情感上说是私恨不尽.文章地论点在生死观上,前半部分作者主要论述不能自决地原因,一个不字,三个方面——值、及、尽.从主动性上看出私恨有所不尽是他活着地精神支柱,那作者何以有此想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者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在作者看来,古时候有钱有地位但死后没有流芳地人多不胜数,只有卓越之才才能被世人长久称颂.当然作者观点也一目了然,金钱权势物质层面地东西不会流传,只有通过精神来支撑生命地人,才可流芳百世.于是他举例论证:“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用个论据论证了“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地论点,以上不论是富贵者还是贫贱人,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都有传世之作.文章说到此已经非常明,作者前面推理得出不能死,但不能死不一定是有意义地活着,不能死只能算一个生物意义上地生命存在,而要使这生物意义产生社会意义,那么就得精彩地活着,这就是除自然生存属性以外地社会发展属性,也是生活方式,那么八个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我要著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进而作者对这些人著书地原因做了进一步地概括总结:“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看到这我们明白作者不但不能自决,而且要更加光荣地活着,那他要干什么呢?毋庸置疑,他要著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作者谦虚表述自不量力,用无用之词简单考查以前地事迹,行为,但我们从“网罗” 、“ 略考” 、“ 始终” 、“ 成败兴坏” 、“ 上计”等词便可看出他地考察行为地广度以及所费精力之多,因此才有了千古绝史——《太史公书》,而更伟大地地方是《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地先例,自此以后,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便有了比较规范地参照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者明确表示,著书不为个人,而为社会发展:“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者用自己地言语客观考察总结历史,体现了一种实录精神,这就是他重于泰山地人生观地最好体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司马迁岁开始为著史做准备,足遍大江南北,可谓历经艰辛.可天有不测风云,前年因李陵事件惨遭极刑,无论从身体还是精神上,对他来说都是极大地伤害,而正因为有理想,因此,不论是什么原因,他表现地都是不动声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在作者看来,屈辱不算什么,而最可怕地是不能化悲痛为力量,在受辱中自暴自弃,自此消沉.但这些事情,世俗之人是理解不了地,如上文所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他说:“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不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已明确表示,作者地这些行为任安是可以理解地.因此作者希望任安不要逼作者做不愿意做地事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最后一段,作者重点放在了委婉为自己辩解地内容上,经过前边地陈述,作者说:“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作者再次明确自己身为人下,好心办了坏事,遭遇极大侮辱,受尽嘲笑,辱没先人,哪能有地位可言?并进一步说:“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时间是冲刷不了这种耻辱,只会越来越深.我一天地状态如何呢?心情又怎么样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一句话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作者地自卑心理、沉痛心情用“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一下子精准地表现出来,谁能不为之动情?这种情况,哪还有心思、有胆量再去“推贤进士”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世俯仰,以通其狂惑.”像我这一类人——宦者,哪能为了节操隐退呢?实质毫无节操而言,只能随波逐流,跟那些俗人在一起,以求生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与仆私心剌谬?”“无乃……乎”一词,作者委婉地拒绝了任安地要求,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说:“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拒绝地同时,也认可了自己地价值,天之昭昭,总有一天,是非乃定.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果真,司马迁地巨著,得到了后世之人地认可,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总体价值就可见一斑了.当然作者地人格价值通过这本巨著也得以体现,真正做到了名未“摩灭”,千古流芳,并激励着每一个在挫折中前进地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报任安书》课文赏析
《报任安书》课文赏析《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散文,其作者为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表达了他对于遭受宫刑的痛苦、忍辱负重的艰辛,以及对于生死的思考。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主要从情感表达、语言特色、文化背景、文学地位和结构分析等方面展开。
1.情感表达《报任安书》的情感表达极为丰富。
司马迁在文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在遭受宫刑后的痛苦、无助和绝望,以及忍辱负重的心路历程。
他坦言自己一度想到了死,但最终选择了活下去,以完成《史记》的写作。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2.语言特色《报任安书》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简练明快、质朴自然。
司马迁的文字表达能力非常强,他运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同时,他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更显得真诚和可信。
3.文化背景《报任安书》的文化背景深厚。
文中提到了许多古代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如“士为知己者死”、“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理念。
此外,司马迁在文中还引用了《诗经》、《离骚》等文学作品,更显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熟谙和运用自如。
4.文学地位《报任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司马迁的杰作之一。
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思想深邃等特点被广泛赞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结构分析《报任安书》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司马迁在文中先介绍了自己的处境和遭遇,接着详细描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最后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期望。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报任安书》是一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思想深邃、文化底蕴深厚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司马迁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精选14篇)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精选14篇)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篇1文言文阅读是语文阅读当中的重难点内容,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力量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来宾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伤心之。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悽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报任安书》全文;(2)理解《报任安书》的历史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3)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掌握其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2)学会对比分析,将《报任安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本;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忠诚于国家、民族的精神品质;(2)体会司马迁在忍受屈辱、痛苦中的坚韧与顽强;(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报任安书》的内容,把握其主要观点;(2)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掌握其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2)对司马迁忍受屈辱、痛苦的精神境界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司马迁的生平和作品《史记》;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报任安书》,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及修辞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梳理文本脉络;5. 深入分析:对比分析《报任安书》与其他文学作品;6. 情感体验:感受司马迁忠诚于国家、民族的精神品质;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准确背诵《报任安书》,并进行相关练习。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报任安书》的文本内容;2.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报任安书》的文学特色;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精神的感悟;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其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学习体会,了解其对司马迁精神的认同。
【K12学习】司马迁报任安书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导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
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以下是品才整理的司马迁报任安书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司马迁报任安书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用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鞭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槛(jiàn) 缧绁(lé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浙江省衢州市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获奖教案
浙江省衢州市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获奖教案浙江省衢州市高中语文《报任安书》获奖教案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关于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的文章。
司马迁对生和死的理性思考,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他认为,生的价值、死的意义不在生、死本身,而在于生与死的目的,即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本来就有一死,因为“用之所趋异〞〔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所以对待死的态度也应有不同,有时应该把死看得很重〔或重于泰山〕,决不轻易言死;有时应该把死看得很轻〔或轻于鸿毛〕毫不犹豫地赴死,视死如归.司马迁在遭受极度屈辱之后,选择了前者〔“重于泰山〞〕,他“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
对我们后人来说,幸运的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虽然他有足够的理由做出任何一种选择,但他最终放弃了那个最容易做的“轻于鸿毛〞的死,中华民族才得以增添一部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学杰作。
太史公这种身处逆境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大丈夫气概,堪为万世楷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受尽痛苦屈辱的折磨后,坚强地昂起高贵的头颅,在《报任安书》中作出关于生之价值于死之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他坚定无畏的人生选择。
二、学情分析文言文教学,长久以来便存在极大的问题—-1、违背认识规律,重语法而轻语感。
现在的学生文言文阅读量少,能默记背诵的篇什更少,难以形成语感;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却罔顾认识规律,在学生还缺少感性认识的时候,就向他们强行灌输语法类理性知识,不但事与愿违,很难教懂学生语法,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视学文言文为畏途,怕去学,不愿学,更是难以获得语感。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这就好比教人打乒乓球,学者连基本的手感〔球感〕都没有,教者却没命地教他攻防技术,结果可知.学生还是应该多看多读多背诵,努力培养语感;教师应该少做些讲解语法阐释主旨分析段落等无效或低效劳动,多省下些时间给学生自读。
报任安书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C A、流俗所轻也 B、其次不辱身 C、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D、魏其,大将也,衣赭衣
1、《诗》三百篇,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问题研究
• 根据前4段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1、说明自己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更为世俗所轻, 死了毫无价值。 2、说明若要自杀应在受辱之前 3、不自杀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让“文采 表于后世”。
第5段举这么多人的例子, 这些人有何共同之处? 意图何在?
他们都是高尚的士人,都受辱, 都隐忍,而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作者用这些人的例子说明, 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办法, 这些伟人他们虽受辱, 但是他们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 生命也因此有了价值,他们的名 字也流传于后世。 他们是自己的榜样。
被动句
古今异义词 1、意气/勤勤恳恳
古:情意——今:意志和气概
古:诚挚恳切——今:勤奋。
2、恨私心有所不尽
3、大底圣贤发愤之作也 4、南面称孤
遗憾——痛恨
抒发愤懑——决心努力 面向南——方位名词
下列各句中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一致的是 A、固主上所戏弄 B、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屈
原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 后”。他的人生使命是 要完成千古《史记》, 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 现人生的价值。他超脱 了庸常的“死节”观念 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 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 的荆棘之路。
司马迁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 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 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 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路分析:第七段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 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 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 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 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 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 “推贤进士”的想法。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华东政法大学
全文内容:
第一、二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 原因。 第三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 贤进士”的原因。 第四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五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六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七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华东政法大学
思路分析:第一、二段
华东政法大学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 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 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 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 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 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 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诉说自己困厄受辱的处境,陈说无力“推贤进士” 的苦衷,倾吐了愤懑的心情,并表达了对即将离世的朋 友的怜念。作者首先说明自己一直没有回信的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身残处秽”,受尽屈辱;二是因为琐事缠身, 没有时间。现在来回信,主要是预感到任安获罪有可能 被杀,不想让其抱憾而终。若不回信,恐怕从此就没有 机会向朋友“抒愤懑”了。
华东政法大学
总结全文:
司马迁与众多高尚士敢于 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 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 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 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 和皇权的黑暗。
华东政法大学
思路分析:第四段
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先写自己一生不得志,本来主观已经很努力了, 只想尽忠职守,希望赢得汉武帝的赏识,然而不可预 知的现实给了他沉重的打击。自己与李陵并非旧好, 但李陵的为人和素养都值得称赞,且作战勇敢、深入 虎穴、始战获胜,卒因救兵不至,寡不敌众,败降匈 奴。这是李陵的一时之过,败降也是权宜之计,因而 为之向皇上直言陈情,结果“明主不深晓”,以为 “为李陵游说”,定为“诬上”之罪,加上四方无援, 被处以宫刑。李陵既已生降匈奴,败坏了他家族的声 誉,自己也跟着受刑,更被天下人耻笑。事情不容易 一一跟俗人说清楚,可悲啊!曲抒冤屈之情,令人怜恻。
华东政法大学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 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 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 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 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 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 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 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华东政法大学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 荡气,如泣如诉。 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 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 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 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 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 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 沾衣也!”又好像看到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华东政法大学
思路分析:第三段
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 的原因: 第一,宦者历来都是受歧视、为人所不齿 的,说明即使朝廷乏人,自己的身份也已决定 不可能充当举荐贤士的人了。 第二,自己没有才能,然后说当年作为朝 廷官员议政时也没有做出多少贡献。最后归结 到自己“已亏形”,怎么还配“论列是非”。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思路分析:第六段
完成《史记》,实现了作者人生的最大价 值: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 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 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 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 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 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 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华东政法大学
思路分析:第五段
重点写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 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 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 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 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 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 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华东政法大学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 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 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 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 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 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 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 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 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华东政法大学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 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 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 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 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