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金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这道家十六字
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
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
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
其主要的便是“胎息”说。
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
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
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道家十六字锭金有两种带有代表性的解说。
托尹真人之名,说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
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
讲究气贯丹田的作用。
《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以内丹术理论对此解释说:
“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
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
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
……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
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
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
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
……归脐,则归丹田矣。
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
任督脉通,水火交脐,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
明朝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指》中对此的解说有不同,很实在,
称此十六字锭金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
他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
并通俗地介绍了修炼方法。
今录于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然有声。
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
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
一呼一吸,
谓之一息。
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
《修龄要指》作者点明了道家十六字妙诀的真谛,强调了道家养生法中以咽津养生的重要性,非常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水火相见”的真实意义。
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养生家们的认可。
清.汪昂以医家的眼力把冷谦对这十六字妙诀的解说转载在自己辑录的《勿药元诠》中。
道家的十六字锭金,其内容主要是:第一,胎息功夫;第二,咽津功用。
此两个方面就是道家从神仙方士处接收并改造了的“胎息”胎息功夫
所谓“胎息”、“胎食”,最早明确的记载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方士王真“悉能行胎息
3-
胎食之方”。
唐.李贤注引《汉武内传》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从现有资料看,胎息最早发源于《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庄子.在宥》中还讲到广成子传授“至道”功夫:“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唐.成玄英疏:“保恬淡一心,处中和妙道,摄卫修身,虽有寿老之年,终无衰老之日。
”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还谈及“古之真人……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老子》、《庄子》在修道养寿中强调“守一”。
这在后世道家修炼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养生理论。
在《太平经》中就较详细地作了记述,据不完全统计,讲到“守一”的,竟达76处之多。
《道枢.卷三十五》:“至游子曰:抱元守一,乃养生之至要也。
”道教徒继承了道家的吐纳守一养生理论,并吸收了儒佛静坐
禅定方法,给予总结、发展,成为道家养生法中的“保留节目”。
儒家静坐、佛家禅定、道家胎息成为传统养生学中名称不一、内容大同小异的养生法。
苏轼谈及养生时说:“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
”(见《寄子由三法》)胎息,又称“内呼吸”,是指不用口鼻而以脐带仿效胎儿之呼吸的一种呼吸法。
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其《养生四要.卷二》中说:“养生之诀云,调息要调真息。
调真息者,胎息也。
儿在胎中,无吸无呼,
气自转运。
养生者呼吸绵绵,如儿在胎之时,故曰胎息。
”明.袁黄《摄生三要》
说:“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
调得极细,然后不用鼻口,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
”
晋朝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凝滞》中说:“行气有数法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
”较早提出胎息概念。
他还具体地介绍了胎息的修炼方法:“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
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胎息”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重视。
仅《通志.艺文志》就著录了胎息专著有30部之多。
在《道藏.洞神部. 方法类》中《诸真圣胎神用诀》一书就广集29家的胎息法。
《云笈七签》中也有多种胎息法。
产生于魏晋时期的《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
此经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胎息的原理和修炼要领。
历来受到养生家的推崇。
今存幻真先
生注本为较早的注本,也最通行。
胎息法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出于宗教的需要,道教徒往往把胎息养生法进行宗教包装,使之神秘化。
如果我们剥去其神秘的宗教外衣,就容易发现,后来道教徒极力渲染的内丹术,实际上就是“胎息”这种行气法的嬗变。
故《道枢.卷三十五》说:“内丹之要在乎存其心养其气而已”。
自从道士陈抟提出太极图之说以后,道家养生家便把内丹术充塞在太极图中,构筑自己的理论图式,以太极图来显示内丹修炼模式,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全过程。
金元时的全真教创始人王醁说:“学道无他,在于养气,心液下降,肾气上腾,至脾元,氤氲不散,则丹聚矣。
”(李晔《六砚斋二
笔》,见《茶香室三钞.卷十八》引)王醁之后马丹阳也忠实地执行其师的主张,宣扬静心养气的内丹术。
他说:“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
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
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
然后灭情于虚,
宁神于极,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马丹阳道行碑》,转引自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说到底,道家养生法中最具养生价值的就是养气和咽津。
所以唐.幻真先生《胎息铭》说:“三
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
戒于喧杂,忌以腥膻。
假名胎息,实曰内丹。
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明.王文禄的
《胎息经疏》云:“此胎息铭也,调气咽津以补中宫元气,每时三咽,子时咽之尤养生”。
咽津功用。
咽津养生在我国历史较悠久。
古人称之为“胎食”的,指的就是咽津。
《汉武内传》说:“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历代医家认识到口中津液是大有益于人体健康和长寿的宝贵物质,应该咽下。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说:“玉泉
者,口中唾也。
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
”传统医学有关咽津养生的论述不少。
《灵枢.天年》《素问.刺法论》等都讲到“津液布扬”、“饵吞下津”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咽津的方法。
先秦《子华子.北官意问第九》讲到:“荣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
津液布扬,故能久长而不弊。
”
1973年底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天下至道谈》,其中阐述房中养生的“八益”,
就谈及“吞服津液”的养生功能。
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
人体内唾液的功用,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论述是一致的。
道家养生家对练功
过程中产生的唾液,称之为“金液还丹”,要“淙淙咽归丹田”
(见元.陈致虚《金丹大要》)。
这种唾液有许多好听的名称:金浆玉醴、
灵液、神水、醴泉、金津、玉液、金醴、玉津、玉池清水、玉浆、舌下泉等等。
古人认为吞服这种津液有益于养生保健。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
在其所著《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中,对“口津唾”作了如下的说明:
“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
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
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
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
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
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
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
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咽津养生既有悠久历史,同时也符合现代科学。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唾液其成分除了水分之外,还含有淀粉酶、溶菌酶、粘液蛋白、
氨基酸以及少量钠、钙等多种物质,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消化、养生、
强身。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唾液有消毒、解毒、抗癌和杀灭艾滋病毒的作用。
我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咽津养生。
道教徒较早地注意到咽津的养生功能。
晋朝《黄庭内景经》多处讲到唾液的功能。
《黄庭内景经.口为章第三》
讲到“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
审能修之登广寒”。
此五句意思是说,口是产生唾液的地方,漱咽唾液,
能使病害不染身,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于咽津养生具体方法,在历代一些养生导引著作中都有叙述。
《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记载《八段锦导引法》就记有咽津方法:
“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八,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以候逆
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
调匀。
”清·尤乘《寿世青编.十二段锦动功》说,咽津“将舌舐上
腭,久则津生满口,便当咽之,咽下然有声,使灌溉五脏,降火甚
捷,咽数以多为妙”。
现代有一种“搅海咽津”的健身法就是利用咽津以治病健身。
十六锭金练法探析
十六锭金又称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诀,
是道家养生的代表性功法。
此十六字为“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明·冷谦的
《修龄要旨》初录此法,并誉它为至简至易之妙诀。
其后《赤凤髓》
《遵生八笺》、《脉望》、《养生秘录》、《医方集解》和《尹真人
寥阳殿问答编》等均介绍了此法。
今人诸多气功著作,也都推荐了这一功法,可见十六锭金至今仍有广泛影响。
但各家对此法的解说却颇
有不同,如有的说,鼻吸清气只送至丹田;有的则说,吸气入丹田后
再经督脉而直上头顶囟门处。
又如对提气入督,有的说是配合呼气;
有的则说是配合吸气。
本文拟对十六锭金的功法作些探讨。
操作程序
根据十六锭金的文字结构和语意提示,以及《修龄要旨》的记载,
清人闵一得编订的《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的阐述,再结合气功学、
生理学、心理学和中医学,进行全面考虑,深入比较分析,笔者认为
十六锭金的操作程序,应该是这样的:
①神息虑,口中先漱津3~5次,舌搅上下腭后,待满口津生,
便把津液吞咽下去,吞时要有响声。
②随即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念送至腹脐丹田之中,在吸气的同时,
提缩肛门(如忍大便状),以意念与目力(内视)从会阴处把内气提至腹脐丹田,
使上气(清气)和下气(内气)在丹田会合,并略在丹田存一存。
③呼气,结合松肛,与此同时以意念与目力将丹田之气,经会阴入督脉,
从尾闾沿脊中线之命门、夹脊、玉枕直透入泥丸,此时呼气尽。
④吞咽口液,此时呼吸暂停,用意念与目力将升至泥丸之内气,连同口津一起
送入腹脐丹田之中,并稍在丹田留存一下。
这样,吸、呼、咽即为1次运演程序。
接下去又做吸气动作,再做呼气动作,继做咽津动作。
如此循环往复,一般可连做
7次或14次。
练法依据
1 十六锭金文字本身所作的说明和提示。
从十六锭金的文字结构看,
前两句已指明为吸气时的运演动作,后两句当是说明呼气和呼气
后的运演动作。
同为明代的气功著作《脉望》一书,其记载的十六锭
9-
金的第三句,便写为“一呼便咽”,也可作为助证,此其一。
十六锭
金在句式运用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连用两个“一……便”式,此
种句式意在强调两个动作的前后紧相连接。
“一吸便提”,显系指吸气一开始,
紧接着便作提气动作,以利于内外气在丹田的交接和糅合;
“一提便咽”,显系指呼气后迅速将提升至泥丸的内气,和口津一起
咽入腹脐,此其二。
十六锭金在“一吸便提”之后,进一步作了明确提示“气气归脐”。
在吸气的时限内“气气归脐”,当指从上吸入的清气和自下提升的内气,
同时在腹脐聚合,此其三。
十六锭金后部分着重指出“水火相见”,
这是强调呼气后通过咽津来益水强肾,促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此其四。
2 有传统气功文献作助证。
《修龄要旨》的解说较为准确可靠,
以下几点已较明确:
②气的意念运行路线是到达腹脐;
②提气入督时配合呼气;
③呼气的意念运行路线是沿着督脉上升而止于头顶泥丸;
④呼气之后咽津。
但是,它的记述较为简略,有些地方还说得不大清楚。
如“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
略存一存,谓之一吸。
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如忍便状的提肛,究竟是结合吸气,还是结合呼气?因为提肛是收缩性动作,故适宜于配合吸气,而这里的
陈述不明确。
二是呼气时的意念运行路线,究竟是从腹脐开始,下经
会阴再沿督脉而上,还是从会阴开始,上经腹脐再横穿命门直上夹脊、
10-
泥丸?传统周天功的气行路线,都是从腹脐开始,经会阴越尾闾再沿
督脉而上,而这里的陈述同样不明确。
清人编订的《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
对此作了精当的解说,指出:“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
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
”
又指出:“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脊骨,
直至顶门。
”如此,上述两个问题便都迎刃而解,而十六锭金的原貌也就较为清楚了。
3 功法设计具有特色,显示了对传统周天功的创新。
十六锭金,
就其功法构架看,是属于传统的周天功,但它对周天功有重大的创新,
充分显示了自身的特色:
①呼气配合升督。
让内气运通督脉,是周天功的重要修炼阶段,也是三关拦阻、
气运难通的阶段。
传统周天功
比较强调“火逼金行”,常取“撮、抵、闭、吸”的方法,以强调吸
气来促使经气冲关通督。
如果悟性好,持之得当,当获良效。
但由于
“进武火”时,心理素质很重要,稍不得法,即易使心态失之平衡,
甚至还会走火入魔,产生明显副作用。
十六锭金以呼气配合升督,掌
握平稳火候,取其自然功成,这就可以使心态平衡,不会走火入魔。
②以咽津结合降任。
炼丹家向来十分珍视功中产生的唾液,认为是玉泉、神水。
一般丹功只提出,
功中如出现口液,要随时用力咽下;而十六锭金则将咽津作为功法构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重要的运演步骤。
这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结合咽津动作可以迅速而有力地把
通关后的内气,从泥丸纳入丹田,从而促进并强化任督经脉的运转。
第二,通过咽津动作,可配合天宫造化金精,促使玉液还丹。
《崔公入药镜》说:“练功时先采水中金,借戊己土化火逼金行,上升至泥
11-
丸宫,化为甘露玉浆,落于黄庭,尝之甘美,称为饮刀圭。
”《大丹直指》说:
内气入顶后,要“紧闭两耳,使肾气不出,并入天宫,造化金精下降,如淋雨相似”。
古人认为真气通关入顶后,能化为金精玉液,而十六锭金的及时运演咽津动作,
正可以配合和加强炼丹过程中的这种生理效应。
第三,通过功中有节律的咽津动作,能提高唾液腺的功能。
因为咽津动作通过传入神经,会刺激延脑的吞咽中枢和消化液分泌中枢,从而引起延脑的反射活动,再通过传出神经而对舌体、唾液腺、咽喉、食道等发出冲动,于是便进一步提高了唾液腺的功能。
③强化了对丹田的激惹和鼓荡作用,促使内外气直接在丹田交合。
炼丹家认为腹部丹田是藏精之处,周天功的小周天阶段,主要是炼精化气,使精变为高质量的气,故炼丹田为周天功的核心部分。
十六锭金通过“一吸便提”的独特手段,
对丹田进行了很好的刺激与鼓荡,从而提高了炼精化气的效应。
又,古人认为,人之祖气原不自生,必藉神光煦照,气息催化,而后气机才能发动。
所谓气息与先天之气相接,即是后天见先天。
此为结丹之正功。
十六锭金通过上吸清气和下提内气的同步运作,来使内外气在丹田直接交合,便能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
此功强调“一吸便提”,其主要用意亦在乎此。
4 功法设计很好地照顾了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
气功态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心理的稳态平衡,
这种平衡首先必须有生理平衡作基础。
如果生理上出现平衡失调,诸如呼吸急促、
精神亢奋、心烦不安等等,则从根本上破坏了气功态。
十六锭金是着意配合吐纳的功种,从生理学角度说,吸气时伴交感神经兴奋,呼气时伴副交感神经兴奋。
又,
引气上升时,易促使神经兴奋(升阳);引气下降时,易引导神经镇静
(降阴)。
督脉属阳,传统周天功在运气升督时,不但结合吸气,结合
12-
意念力,而且还运用“撮、抵、闭、吸”,这就大大提高了神经的兴奋度,
稍不得法,即易使心态失衡。
而十六锭金,则以呼气配合升督,
让练功者在副交感神经兴奋、身心松静的基础上,运经气上督脉,这就较好地
处理了升督与维持一定神经兴奋度的关系。
任脉属阴,引气下降能诱导神经镇静,用深吸气来配合降任脉,
即可保持内气运化所必要的神经兴奋度,又可凭借降阴来控制交感神经的兴奋。
由此看来,十六锭金的运演设计,充分注意到人体身心平衡的需要,
起到性命双修的作用。
5 功法设计充分体现中医学阴平阳秘、心肾相交的理论。
口津系水液,属阴,十六锭金把咽津作为功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断
把经气循周天运行后产生的口津,通过强化的手段送入丹田,
这就滋助了肾阴(元阴)的功能,从而使它与肾阳(元阳)的功能相平衡,
让命门之火不会越轨升发,而是与先天真水相融合,进而阴阳互根,产生
真元之气。
又,传统医学认为,肾属水,心属火,水宜升腾,火宜下
降。
如果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承于心,水火既济,则能促进机体的
阴阳平衡。
咽津入丹田,既能引导心火下降,又能助运肾水上升,最
后促成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显然十六锭金的运演设计,是体现了中
医学阴阳平衡理论。
注意事项
要练好十六锭金除做到松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培养一心两用的能力。
一心两用,心理学上称为注意力的分配,即把注意力同时集中在不同的过程上,或者说,在一个时限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注意中心。
十六锭金在深吸气时,一方面要引清气沿任脉入丹田,同时又要求提肛并提运下部之气。
这就要求在一个时限内,把注意力分配给上下两个气行过程。
刚开始操作时可能不习惯,会有顾此失彼的不协调之感。
但由于这两个气行过程的运演动作并不复杂,且有内在的相关性,因此只要通过一段时日的训练,让两个活动过程之间建立起条件联系,便会较快地达到运演自如的程度,那时只要大脑下达指令,就会自然地运作起来。
2 要养成轻缓柔长的呼吸,要处理好呼吸时限同意念运行的关系。
十六锭金要求轻缓柔长的呼吸,只有这样,才便于完成意念运行和内视运作的路线。
由于在呼气或吸气的时限内,
一定要完成功法规定的气行路线,所以要是呼吸还不能明显减缓,那么意念和内视的循
经运行就要稍快些;待至呼吸明显减缓,意念和内视的运行才可以随之放慢。
总之,两者要
始终保持这种同步关系。
还有,意念、内视配合呼吸运行时,自始至终要保持均匀的速度和
力度,不要时快时慢、时轻时重。
十六锭金运行周天,开始只求意通,不求气通,待行之久
久,内气自然可通。
故意念的运行,可以稍快,也可以稍慢,应随机掌握。
不过总的来说,
能慢就慢一些。
3 要运演好咽津动作。
十六锭金把吸、呼、咽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内练系统,因此一定要运演好咽津动作,让三者紧密衔接、连贯、沟通。
这里有几点尤其值得注意:①呼气尽时要
马上进行咽津动作,不要停顿,还要有意上接泥丸之气,将它和津液一起纳入腹脐。
这样,吸、呼、咽就紧密衔接了。
②咽津时不但要想着它,还要看着它(内视),甚至听着它(内听),慢慢进入丹田。
同时还要稍用力度,并发
出较大的响声,这可以强化咽津的生理效应。
③咽津时如没有津液,也要汩汩有声咽之。
《灵宝毕法》曾提出过“虚咽法”,认为如口津
不生,可用“虚咽而为法,只于咽气,气中自有水生”。
故虽无唾液,“虚咽”也能产生良好功效,绝不可因没有口津产生,而将吞咽动作略而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