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金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道家十六字

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

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其主要的便是“胎息”说。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

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道家十六字锭金有两种带有代表性的解说。

托尹真人之名,说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讲究气贯丹田的作用。《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以内丹术理论对此解释说:

“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

……归脐,则归丹田矣。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

任督脉通,水火交脐,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明朝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指》中对此的解说有不同,很实在,

称此十六字锭金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他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并通俗地介绍了修炼方法。今录于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

谓之一息。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修龄要指》作者点明了道家十六字妙诀的真谛,强调了道家养生法中以咽津养生的重要性,非常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水火相见”的真实意义。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养生家们的认可。清.汪昂以医家的眼力把冷谦对这十六字妙诀的解说转载在自己辑录的《勿药元诠》中。道家的十六字锭金,其内容主要是:第一,胎息功夫;第二,咽津功用。此两个方面就是道家从神仙方士处接收并改造了的“胎息”胎息功夫

所谓“胎息”、“胎食”,最早明确的记载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方士王真“悉能行胎息

3-

胎食之方”。唐.李贤注引《汉武内传》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从现有资料看,胎息最早发源于《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庄子.在宥》中还讲到广成子传授“至道”功夫:“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唐.成玄英疏:“保恬淡一心,处中和妙道,摄卫修身,虽有寿老之年,终无衰老之日。”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还谈及“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老子》、《庄子》在修道养寿中强调“守一”。

这在后世道家修炼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养生理论。在《太平经》中就较详细地作了记述,据不完全统计,讲到“守一”的,竟达76处之多。《道枢.卷三十五》:“至游子曰:抱元守一,乃养生之至要也。”道教徒继承了道家的吐纳守一养生理论,并吸收了儒佛静坐

禅定方法,给予总结、发展,成为道家养生法中的“保留节目”。儒家静坐、佛家禅定、道家胎息成为传统养生学中名称不一、内容大同小异的养生法。

苏轼谈及养生时说:“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见《寄子由三法》)胎息,又称“内呼吸”,是指不用口鼻而以脐带仿效胎儿之呼吸的一种呼吸法。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其《养生四要.卷二》中说:“养生之诀云,调息要调真息。调真息者,胎息也。儿在胎中,无吸无呼,

气自转运。养生者呼吸绵绵,如儿在胎之时,故曰胎息。”明.袁黄《摄生三要》

说:“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

调得极细,然后不用鼻口,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

晋朝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凝滞》中说:“行气有数法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较早提出胎息概念。他还具体地介绍了胎息的修炼方法:“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胎息”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重视。仅《通志.艺文志》就著录了胎息专著有30部之多。在《道藏.洞神部. 方法类》中《诸真圣胎神用诀》一书就广集29家的胎息法。《云笈七签》中也有多种胎息法。产生于魏晋时期的《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此经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胎息的原理和修炼要领。历来受到养生家的推崇。今存幻真先

生注本为较早的注本,也最通行。胎息法有一定的养生作用。出于宗教的需要,道教徒往往把胎息养生法进行宗教包装,使之神秘化。如果我们剥去其神秘的宗教外衣,就容易发现,后来道教徒极力渲染的内丹术,实际上就是“胎息”这种行气法的嬗变。故《道枢.卷三十五》说:“内丹之要在乎存其心养其气而已”。自从道士陈抟提出太极图之说以后,道家养生家便把内丹术充塞在太极图中,构筑自己的理论图式,以太极图来显示内丹修炼模式,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全过程。金元时的全真教创始人王醁说:“学道无他,在于养气,心液下降,肾气上腾,至脾元,氤氲不散,则丹聚矣。”(李晔《六砚斋二

笔》,见《茶香室三钞.卷十八》引)王醁之后马丹阳也忠实地执行其师的主张,宣扬静心养气的内丹术。他说:“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

宁神于极,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马丹阳道行碑》,转引自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说到底,道家养生法中最具养生价值的就是养气和咽津。所以唐.幻真先生《胎息铭》说:“三

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明.王文禄的

《胎息经疏》云:“此胎息铭也,调气咽津以补中宫元气,每时三咽,子时咽之尤养生”。咽津功用。咽津养生在我国历史较悠久。古人称之为“胎食”的,指的就是咽津。《汉武内传》说:“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历代医家认识到口中津液是大有益于人体健康和长寿的宝贵物质,应该咽下。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说:“玉泉

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传统医学有关咽津养生的论述不少。《灵枢.天年》《素问.刺法论》等都讲到“津液布扬”、“饵吞下津”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和咽津的方法。先秦《子华子.北官意问第九》讲到:“荣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

津液布扬,故能久长而不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