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册——卵石的形成

合集下载

《卵石是形成的》自然课教案设计

《卵石是形成的》自然课教案设计

《卵石的形成》自然课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好奇心。

1.2 教学重点:卵石的定义及其与其它岩石的区别。

1.3 教学难点:卵石形成的过程及其自然条件。

1.4 教学准备:卵石样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卵石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卵石从哪里来?它们是如何形成的?1.5.2 新课导入:介绍卵石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卵石与其它岩石的区别。

1.5.3 卵石形成过程的讲解:利用视频、图片等资源,讲解卵石形成的过程,包括河床沉积、水流冲刷、颗粒筛选等环节。

1.5.4 互动环节:1.5.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卵石形成的关键自然条件。

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卵石的资料,了解卵石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及其形成环境。

第二章:卵石的分类与特征2.1 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卵石的分类方法,了解各类卵石的特征。

2.2 教学重点:卵石的分类方法及其特征。

2.3 教学难点:各类卵石特征的记忆与识别。

2.4 教学准备:各类卵石样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卵石有哪些分类方法?2.5.2 新课导入:介绍卵石的分类方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等分类。

2.5.3 卵石特征的讲解:展示各类卵石样本,讲解其特征,如圆形卵石、椭圆形卵石、扁平卵石等。

2.5.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对给定的卵石样本进行分类,并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及理由。

2.5.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各类卵石的特征。

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卵石,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第三章:卵石的形成环境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环境条件,认识不同环境下的卵石特点。

3.2 教学重点:卵石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其对卵石特点的影响。

3.3 教学难点:不同环境条件下卵石特点的记忆与识别。

卵石的形成教案(修改版)

卵石的形成教案(修改版)

10.卵石的形成罗田县义水学校王朝旭一、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爱提问的科学态度。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二、教学准备1.酒精灯、火柴、镊子、玻璃片、烧杯、凉水、碎砖块、塑料瓶。

2.演示幻灯片。

3.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谈话:我们曾见过这种石头(出示卵石)。

它是什么形状的?2.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

3.谈话:关于卵石,你们有什么问题?4.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课题)学习新课1.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1)谈话:你们知道卵石分布在自然界的哪些地方吗?(2)讲解:为了弄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家曾作过很多考察。

在考察中发现:①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或河滩上。

②在河道两旁不一定都有高山,但是从发现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游走,可以看到在河流上游两岸有高山。

这些山上的石头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摇摇欲坠,在山脚下、河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

③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石块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卵石。

(3)讨论:根据以上事实,你认为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变成卵石的?为什么这样想?(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多数同学都认为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是被河水冲到中下游来的,并且是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2.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作用(l)认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①谈话:从图中看到,河流上游两旁山上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石块摇摇欲坠。

)岩石上这些裂缝,与卵石的形成是否有关系?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组都有一块玻璃片,用镊子夹住这块下下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在冷水中。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卵石的形成》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卵石的形成》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卵石的形成》的教学反思钱定煌本课属湖北小学科学第十一册“地面形态的变化”教学单元,本课通过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的成因,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从而领略到大自然的伟大、神奇以及无穷的魅力。

《卵石的形成》是一堂难度较大的逻辑推理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运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

由于卵石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卵石走过漫长的“道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

若用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挂图,用语言讲解,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这种时空限制,使学生通过观看来直接感知卵石的形成,恰当设置问题,以激发启发思维,并结合实验,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

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所件出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新知。

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让学生自主去发现现象,寻求答案,从而了解卵石的形成。

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观察实验结果及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勇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本课的教学过程大体如下: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1.出示卵石实物问:你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温泉河月亮湾哪里有好多这种石头)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卵石)想一想:为什么叫它“卵石”?请学生回答。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卵石的形成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2.观看书中36页中的上面3副图,仔细观察图中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的特点。

分别请学生回答。

上游:岩石比较大,而且有棱角,粗糙。

中游:岩石比上游的小一点,形状有点圆啦。

下游:岩石小,光滑,比较圆啦。

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可能猜出是上游的岩石冲到下游来的。

《卵石是形成的》自然课教案

《卵石是形成的》自然课教案

《卵石的形成》自然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观察力。

1.2 教学重点卵石的形成过程。

卵石的物理特征。

1.3 教学难点卵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卵石与其他岩石的区别。

1.4 教学准备图片或实物展示卵石。

地球科学基础知识。

1.5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卵石的实物或图片。

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结果。

1.6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展示卵石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卵石的好奇心。

讲解卵石的形成过程:介绍卵石是由河流冲刷和磨蚀作用形成的。

观察和分析:学生分组观察卵石的实物或图片,记录其特征。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卵石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和物理特征。

第二章:卵石的形成原因和条件2.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培养学生对地质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重点卵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地质作用对卵石形成的影响。

2.3 教学难点理解地质作用对卵石形成的作用。

分析不同条件对卵石形成的影响。

2.4 教学准备相关地质作用的图片或视频。

地球科学基础知识。

2.5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地质作用的图片或视频。

小组讨论和分享分析结果。

2.6 教学过程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卵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讲解地质作用:介绍河流冲刷和磨蚀作用对卵石形成的影响。

观察和分析:学生分组观察地质作用的图片或视频,记录其特征。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分析结果,讨论不同条件对卵石形成的影响。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卵石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第三章:卵石的物理特征3.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的物理特征。

培养学生对卵石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2 教学重点卵石的物理特征。

观察和描述卵石的特征。

3.3 教学难点理解卵石特征的形成原因。

准确描述卵石的特征。

3.4 教学准备卵石样本或图片。

地球科学基础知识。

3.5 教学方法观察和描述卵石的特征。

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结果。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doc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doc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当你漫步在河滩或海滩上,可以看到很多像鸟蛋、核桃一样的没有棱角的岩石,人们把这些岩石叫做卵石。

看到这些卵石,不禁会发生疑问,为什么卵石都是光溜溜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卵石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破坏岩石的作用。

在科学课中我们知道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岩石也是这样,由于昼夜温差大,一年四季冷热变化也比较大,一座岩石堆积成的高山,天长日久就会松软,出现裂缝。

我做了个实验,找一块岩石,先把它放在火中烧,然后再把它迅速放进冷水中,再反复做几次。

此时岩石变得很疏松,用手一碰就会掉下一块。

坚硬的岩石由于长年遭到风吹、雨打、日晒,雨水顺着岩石的裂缝流到岩石里,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渐渐地裂缝就会越来越大,这样大石块就会变成一些碎石。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棵幼苗的根又细又短,扎进石缝里,吸收水分和养料,当它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后,根变得又粗又长,根系又多,会把岩石胀裂,使岩石遭到破坏。

在自然界中还有自然灾害也会破坏岩石,例如:火山喷发、地震、山洪爆发等,会把已经断裂的大块岩石变成许多碎石、砂等。

卵石形成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流水的搬运作用。

当水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时候,就把高山风化以后变成碎石、砂等,通过流水搬运到很远的地方,流水的速度慢,搬运的力量就减少了,特别是河流中的中下游,河道中的岩石,大多是河水从上游搬运来的。

岩石块经过水流的冲击和石块互相摩擦,岩石上那些棱角没有了,变得很光滑,这就形成了卵石。

卵石的形成,使我想到,今日的高山在遥远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也许会变成天下独一无二的景观,也许会......大自然这个巧夺天工的雕塑师,会给我们创造出更新更美丽的图画,同时自然界的许多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当你漫步在河滩或海滩上,可以看到很多像鸟蛋、核桃一样的没有棱角的岩石,人们把这些岩石叫做卵石。

看到这些卵石,不禁会发生疑问,为什么卵石都是光溜溜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卵石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破坏岩石的作用。

卵石的形成PPT课件

卵石的形成PPT课件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点是:个儿大,棱角分明;中 游: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下游:个儿细小,粒 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从河的 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 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 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 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 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 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鹅卵石。
们去30
当你漫步 在河滩或海滩上,可 以看到很多像鸟蛋、 核桃一样的没有棱角 的岩石,人们把这些 岩石叫做卵石。
看到这些卵石, 不禁会发生疑问,为 什么卵石都是光溜溜 的?卵石是怎么形成 的呢?
卵石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风化作用
卵石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风化作用,风 化作用就是破坏岩石的作用。在科学课中我们知道了 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岩石也是这样,由于昼 夜温差大,一年四季冷热变化也比较大,一座岩石堆 积成的高山,天长日久就会松软,出现裂缝。我做了 个实验,找一块岩石,先把它放在火中烧,然后再把 它迅速放进冷水中,再反复做几次。此时岩石变得很 疏松,用手一碰就会掉下一块。坚硬的岩石由于长年 遭到风吹、雨打、日晒,雨水顺着岩石的裂缝流到岩 石里,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渐渐地裂缝就会越来越 大,这样大石块就会变成一些碎石。植物具有很强的 生命力,一棵幼苗的根又细又短,扎进石缝里,吸收 水分和养料,当它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后,根变得又 粗又长,根系又多,会把岩石胀裂,使岩石遭到破坏。 在自然界中还有自然灾害也会破坏岩石,例如:火山 喷发、地震、山洪爆发等,会把已经断裂的大块岩石 变成许多碎石、砂等。
SUCCESS
THANK YOU

最新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卵石的形成》教案

最新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卵石的形成》教案

最新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卵石的形成》教案钱定煌本课属湖北小学科学第十一册“地面形态的变化”教学单元,本课通过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的成因,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从而领略到大自然的伟大、神奇以及无穷的魅力。

《卵石的形成》是一堂难度较大的逻辑推理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运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卵石的形成过程。

由于卵石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卵石走过漫长的“道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

若用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挂图,用语言讲解,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这种时空限制,使学生通过观看来直接感知卵石的形成,恰当设置问题,以激发启发思维,并结合实验,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

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所件出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新知。

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让学生自主去发现现象,寻求答案,从而了解卵石的形成。

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观察实验结果及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勇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本课的教学过程大体如下: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1.出示卵石实物问:你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温泉河月亮湾哪里有好多这种石头)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卵石)想一想:为什么叫它“卵石”?请学生回答。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卵石的形成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2.观看书中36页中的上面3副图,仔细观察图中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的特点。

分别请学生回答。

上游:岩石比较大,而且有棱角,粗糙。

中游:岩石比上游的小一点,形状有点圆啦。

下游:岩石小,光滑,比较圆啦。

《卵石是形成的》自然课教案

《卵石是形成的》自然课教案

《卵石的形成》自然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卵石的定义和特点,探讨卵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卵石样品等。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通过展示卵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卵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1.5.2 讲解:讲解卵石的定义和特点,介绍卵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1.5.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卵石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1.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卵石的形成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1.6 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卵石的图片或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下一节课分享。

第二章:卵石的形成原因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知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卵石形成的原因,包括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卵石形成的原因。

2.4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卵石样品等。

2.5 教学步骤:2.5.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卵石形成的原因。

2.5.2 讲解:讲解卵石形成的原因,包括物理作用(如水流冲刷、冰川作用等)和化学作用(如溶解、沉淀等)。

2.5.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卵石形成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具体了解和分析卵石形成的原因。

2.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卵石形成的原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6 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卵石,记录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下一节课分享。

第三章:卵石的形成过程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卵石形成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卵石形成的具体过程,包括物质的侵蚀、运输和沉积。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卵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关于《卵石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卵石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关于《卵石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地球科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掌握河流地貌中卵石的形成原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2)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河流地貌中卵石的分布特点;(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河流地貌中卵石的分布特点。

2. 难点:(1)卵石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卵石形成过程的实验,增强直观感受;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卵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知道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2. 探究卵石的形成过程:(1)介绍卵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卵石形成过程;(3)引导学生总结卵石形成的关键因素。

3. 分析河流地貌中卵石的分布:(1)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卵石分布情况;(2)分析卵石在河流地貌中的作用;(3)让学生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卵石的分布特点。

4. 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1)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卵石现象图片;(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卵石的形成教案(修改版)

卵石的形成教案(修改版)

10.卵石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理解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使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水平和想像水平。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爱提问的科学态度。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持续变化的。

二、教学准备1.酒精灯、火柴、镊子、玻璃片、烧杯、凉水、碎砖块、塑料瓶。

2.演示幻灯片。

3.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谈话:我们曾见过这种石头(出示卵石)。

它是什么形状的?2.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

3.谈话:关于卵石,你们有什么问题?4.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课题)学习新课1.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1)谈话:你们知道卵石分布在自然界的哪些地方吗?(2)讲解:为了弄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家曾作过很多考察。

在考察中发现:①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或河滩上。

②在河道两旁不一定都有高山,但是从发现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游走,能够看到在河流上游两岸有高山。

这些山上的石头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摇摇欲坠,在山脚下、河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

③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能够发现:河道中的石块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卵石。

(3)讨论:根据以上事实,你认为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变成卵石的?为什么这样想?(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多数同学都认为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是被河水冲到中下游来的,并且是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2.指导学生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l)理解温度对岩石的影响①谈话:从图中看到,河流上游两旁山上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石块摇摇欲坠。

)岩石上这些裂缝,与卵石的形成是否相关系?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组都有一块玻璃片,用镊子夹住这块下下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在冷水中。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卵石的形成教学内容小学自然11册第19课《卵石的形成》第二课时。

卵石形成的第二阶段:搬运作用和磨圆作用,卵石形成的整个过程。

教学目的1、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小组讨论,探究卵石形成过程中的搬运作用和磨圆作用,清晰、准确地把握卵石形成的过程。

2、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推理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小组实验、讨论、协作等合作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课前准备1、演示实验(搬运作用)材料:简易水槽、盆子、水壶、小砖块各1份。

2、分组实验(磨圆作用)材料:带盖的玻璃瓶、盛水的烧杯、小砖块、镊子各8份。

3、课前板书:19、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复习1、出示卵石。

这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最容易找到卵石?2、形成河道中的卵石的石头最初来自于哪里?(板书:高山上的岩石)3、高山上的岩石滚落到河道中可能会变成卵石(板书:滚落到河道里),那么,高山上的岩石为什么会滚落到河道中呢?(板书:风化作用)4、什么叫风化?(齐读)二、导入1、高山上的岩石经风化作用滚落到河道里是不是就变成卵石了呢?(不是,它们依然是棱角分明的石头)2、还要有谁在里面起作用,这些棱角分明的岩石才会变成表面光滑的卵石呢?3、设疑:河水到底会在卵石形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我们接下来就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授1、探究河水的搬运作用①谈话:我们知道流水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推动水轮机。

雨季,山洪暴发时,河水很多,流得很快。

在这种情况下,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呢?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

②演示实验:搬运作用A、讲述实验器材。

B、边讲述边实验边观察。

C、汇报:你发现小砖块有什么变化?D、小结:河水就像搬运工一样,把岩石从上游搬到了中游,搬到了下游。

河水的这个作用就叫做搬运作用。

(板书:搬运作用)③讨论: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轻有重,都受到水的搬运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吗?汇报后,师小结: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

卵石的形成-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卵石的形成-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卵石的形成
鄂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卵石,又称鹅卵石,是一种沉积岩,多为圆滑、卵形或椭圆形的石头,通常由河流或海浪等流水冲刷而成,分布于全球各大洲。

卵石的形成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物质来源
卵石的物质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石的风化,另一种是河流或海浪等水流的冲刷作用。

其中,岩石风化形成的卵石主要分布于山地或丘陵地区,而水流冲刷形成的卵石则主要分布于河流、海滩等水流经过的地方。

第二步:冲击与磨擦
当岩石风化或水流冲刷形成一定大小的石头后,它们会随着水流的冲击而互相碰撞,产生磨擦作用,逐渐变得圆滑而没有棱角。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取决于石头的大小、硬度以及水流的速度等因素。

第三步:沉积
当水流速度减慢或停止时,卵石就会沉积在水底或岸边。

在沉积的过程中,卵石逐渐沉淀到一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卵石堆,有时甚至形成了岩层。

第四步:岩石形成
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压实,以及岩浆侵入等作用,卵石最终会与其他沉积物一起形成岩石,如砂岩、页岩、灰岩等。

值得注意的是,卵石的形成比较复杂,也会受到地质变化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年代,卵石的形成也会有所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卵石被广泛使用,可用于园林景观、排水沟、路面材料、室内装饰等,也可用于打磨石头、陶瓷和玻璃等制品的表面。

总之,卵石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石头,也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材料和艺术品。

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和欣赏这个自然美的创作。

第十一册——卵石的形成

第十一册——卵石的形成
2.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l)认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①谈话:
从图中看到,河流上游两旁山上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石块摇摇欲坠。)
岩石上这些裂缝,与卵石的形成是否有关系?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小块岩石,用镊子夹住这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在冷水中。如此反复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学习新课
1.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你们知道卵石分布在自然界的哪些地方吗?
(2)讲解:
为了弄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家曾作过很多考察。在考察中发现:
(出示卵石形成过程图。)
①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或河滩上。
②在河道两旁不一定都有高山,但是从发现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游走,可以看到在河流上游两岸有高山。这些山上的石头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摇摇欲坠,在山脚下、河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
第四部分具体地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高山上岩石的风化、崩塌。
关于风化作用课文讲了三点:
(1)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昼夜、夏冬的温差,会使岩石表面与内部胀缩不均,日子久了,岩石会产生裂缝。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个问题,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实验,模拟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教学时,选用板岩、页岩或风化花岗岩做实验,效果较好。
⑥教师小结:当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热的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日子久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
(2)认识水对岩石的影响

《卵石的形成》(小学自然第十一册)

《卵石的形成》(小学自然第十一册)

《卵石的形成》(小学自然第十一册)
金娟
【期刊名称】《四川教育》
【年(卷),期】1999(000)0Z2
【摘要】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游戏:猜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两个口袋,一袋装岩石,另一袋装卵石)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口袋中分别装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区别出来的?教师板书: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金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6
【相关文献】
1.《保护大自然》(小学自然第十一册) [J], 张荣春
2.《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小学自然第十一册) [J], 罗大吉;杨仕友
3.《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小学自然第十一册) [J], 罗大吉;杨仕友
4.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十一册(人教版) 教材介绍 [J], 殷志杰;
5.《保护大自然》(小学自然第十一册) [J], 唐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河水的搬运作用
(1)提问: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曾学过,流水是有力量的,可以推动水轮转动。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①雨季,特别是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造成山洪暴发,河水很多,流得很快。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②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2)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岩缝中的水在冬季结冰时,会使岩缝增大。关于水结冰时体积膨胀的问题,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例如水结冰时能把玻璃瓶、水管胀裂等)使学生理解。关于雨水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例如酸)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学生不容易理解,本课没有涉及。
2.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l)认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①谈话:
从图中看到,河流上游两旁山上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石块摇摇欲坠。)
岩石上这些裂缝,与卵石的形成是否有关系?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小块岩石,用镊子夹住这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在冷水中。如此反复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3)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主要讲了根的生长,可以使岩石的裂缝进一步加深、扩大。关于根分泌某些化学物质对岩石的侵蚀作用,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样没有涉及。
课文在对以上三种风化作用进行分析之后,进行了简单的综合,告诉学生“气温、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
关于岩石崩塌的原因,课文没有详细地讲解。岩石的崩塌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造成的,主要是重力作用。
3.综合以上的观察、实验、思考,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这是本课教学在知识方面的重点,学生应该掌握。
第五部分,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海滩上的卵石与河滩上的卵石成因基本相同。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卵石的成因有更全面的认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需用2课时。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第一课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板岩、烧杯、凉水。
(4)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①提问: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几种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②讨论:山上的岩石,长期受到气温、水、植物的破坏作用,会发生什么变化?
③讲解: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风化”)。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卵石的形成
一、课文说明
第19、20、21、22课构成本册教材的“地球”教学单元。本课通过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系列。
本课从整体上看,是按照“问题——事实——思考——假设——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五部分:
①讲解: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流进裂缝的水,有的蒸发了,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
②讨论:
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结冰)
水结冰,对岩石会有什么影响?(想一想,在寒冷的冬季,露天的自来水管会冻裂,装水的瓶子也会冻裂,这是怎么回事?在冰箱里冻冰块时,在塑料盒里倒满水,结冰后会鼓起来,高出盒口,这是怎么回事?这些现象可以启示我们推想,岩石缝中的水结冰后,对岩石会有什么影响?)
(1)物理风化作用是指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没有显著的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主要是由温度变化及由此而产生的水的冻结和融化等作用所引起的。
①温度变化:日夜和季节的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膨胀、收缩。岩石是一种传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受阳光曝晒,温度增高,靠近表面的部分体积膨胀,但内部受到热的影响较少;夜间,岩石表面逐渐冷缩,内部却仍处在热膨胀状态。如此经常不断地表里不均地膨胀与收缩,一方面产生垂直岩石表面的裂隙,另一方面产生平行岩石表面的裂隙,彼此脱离,层层剥落,岩石就破碎了。另外,岩石多是由一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膨胀系数不同,这样在温度变化时,各种矿物膨胀与收缩不一致,日久天长,也能使大块岩石崩裂破碎。
第四部分具体地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高山上岩石的风化、崩塌。
关于风化作用课文讲了三点:
(1)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昼夜、夏冬的温差,会使岩石表面与内部胀缩不均,日子久了,岩石会产生裂缝。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个问题,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实验,模拟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教学时,选用板岩、页岩或风化花岗岩做实验,效果较好。
巩固应用
1.讲述: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习了关于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知识。
2.提问: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3.讨论:到过海滩上的同学可能知道,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布置作业
观察:除了河滩上、海滩上,还有哪些地方有卵石?想一想,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五、参考资料
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等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③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石块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卵石。
(3)讨论:根据以上事实,你认为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变成卵石的?为什么这样想?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多数同学都认为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是被河水冲到中下游来的,并且是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本课的引入。
第二部分向学生介绍有关卵石形成的事实。通过卵石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可以使学生了解以下事实:
1.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或河滩上,而河道两旁不一定都有山。(这说明卵石的形成可能与河水有关系,这些石头很可能是从远处冲来的。)
2.从发现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走,可以看到:在河流上游的两岸有高山,山上的石头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摇摇欲坠;在山脚下、河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这说明河道中的石块可能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
3.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石块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这可以启发学生想像卵石是在水的搬运过程中逐渐被磨圆的。)
以上内容好像引导学生做了一次实地考察,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地质学家对卵石成因探究的过程。
第三部分启发学生根据以上事实进行思考:“河道中的卵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到河里的?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一般来说,根据第二部分提供的事实,学生对这三个问题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推测,粗略地了解卵石是怎样形成的,从而为第四部分课文的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l.分组实验材料——带盖小瓶、水、棱角明显的碎砖块。
2.挂图或投影片——卵石形成的过程、河水的搬运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什么叫风化?
(2)高山上的岩石,在长期风化作用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2.讲述: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使学生体会到风化作用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并且是经过很长时期的作用,才能使岩石风化、崩塌。
2.河水的搬运作用和磨圆作用。
关于河水的搬运作用,学生有相应的知识,知道流水是有力量的,比较好理解,课文没有详细解释。
在搬运过程中的磨圆作用是这层内容的重点。这个问题是按照“假设——实验”的思路编写的。实验材料是棱角明显的碎砖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这些碎砖块由于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棱角消失了,变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
(6)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
①砖块的棱角到哪里去了?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根据这个实验结果,你推想河道中的石块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
(9)教师小结: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推想,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河水的冲刷(板书“河水的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书“相互磨擦、碰撞”),棱角会被逐渐磨去,体积也逐渐变小,成为卵石。
(3)教师小结:因为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搬运”),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可以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磨圆作用
(1)谈话: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③教师小结:水结冰时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胀破水管、瓶子,也会使岩石的缝隙增大。
(3)认识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①提问:从图中看到,在河流上游两旁高山的岩缝中有什么?
②讨论:
这些小树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小树的生长,对岩石会有什么影响?
③教师小结: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在适当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2)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各组的纸袋里有一些碎砖块,拿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棱角明显吗?(3)分组观察。(4)汇 Nhomakorabea观察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