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的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译文(带原文版)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译文班别姓名《论语》十则 (七年级上册 10课)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以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必然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天天多次地检讨自己:替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极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教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过呢?”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够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念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念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伶俐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检讨自己有无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然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势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更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碰上)酷寒的冬季,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十篇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十篇班级姓名第1篇论语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 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 __2. 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________ 今义:确数“三”(2)可以..为师矣古义:__________ 今义:表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__________ 今义:疏通,疏散古义:__________ 今义:泛指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饭.疏食,饮水原意为:饭,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名词作状语①学而时.习之原意为:时间,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②吾日.三省吾身原意为:太阳,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动词作名词传.不习乎原意为:传授,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4)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原意为:旧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原意为:新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原意为:快乐,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 4.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②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③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__________(2)从:①七十而从.心所欲 __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__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④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3)思:①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②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5.重点实词(1)学.而时习.之学:__________ 习:__________(2)不亦.说乎亦:__________(3)有朋自..远方来朋:__________ 自:__________(4)不亦乐.乎乐:__________(5)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6)吾.日三省.吾身.吾:__________ 省:__________ 身:__________(7)为人谋而不忠.乎忠:__________(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9)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10)四十而不惑.惑:__________(11)不逾矩..逾:_________ 矩:__________(1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_(1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14)贤.哉,回也贤:__________(15)一箪.食箪:__________(16)人不堪.其忧堪:__________(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18)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枕:__________(19)不义.而富且贵义:__________(20)择.其善.者而从之择:__________ 善:__________(21)子在川.上曰川:__________(22)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 斯:__________(23)不舍.昼夜舍:__________ (24)三军可夺.帅也夺:__________(25)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 (26)切.问而近思切:__________(27)仁.在其中矣仁:__________6.(1)而. __________(2)之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__(3)不亦说乎. __________(4)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5)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6)于.我如浮云 __________(7)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8)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__(9)逝者如斯夫. __________二、文意理解(正确的打“√”,有误的打“×”)◆内容理解1. 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原则是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他视交友为乐事。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初三要背的文言文
初三文言文背诵篇目及解释一、《出师表》- 诸葛亮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董允之责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董允等,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解释•第一段:先帝开创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困乏、物资短缺,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1、《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初三需背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通过背诵这些文言文,初三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这些文言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此外,背诵文言文还有以下益处: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背诵文言文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长期坚持,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表现力,背诵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增强文化底蕴。
背诵文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4. 锻炼思维能力。
文言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背诵文言文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背诵文言文对初三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背诵这些经典文言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收获丰富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最新)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最新中考复习文言文(10篇)
中考复习文言文(10篇)1.《孔子语录》(孔子)(一)《论语十则》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词:愠:恼恨。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他)聪明而且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不应该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不应该感到厌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本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作者是,是时期鲁国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学而不思则罔()(4)学而不厌()3、本文强调思学结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1. 《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中考文言文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刿论战》★★★★1、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位高禄厚的人)谋之,又何间.(参与)焉?——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件2、肉食者...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3、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何以.(凭,用)战?——您凭借什么作战?5、衣食所安.(养生),弗.(不)敢专.(独占)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民弗从也。
——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弗敢加.(以少报多)也,必以信.(语言真实)。
7、牺牲..——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
8、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弄清楚),必以情.(实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但是)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10、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属.(类)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2、公将鼓.(击鼓)之。
——庄公想要击鼓进军。
(溃败)。
公将驰.(驱车追赶)之.(齐军)。
——齐军溃败。
鲁庄公正要13、齐师败绩..驱车追赶齐军。
14、遂.(于是)逐.(追击)齐师。
——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
15、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原因)。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6、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17、一鼓作.(振作)气.(士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故克之。
中考必备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文:孟子说:“人们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那是他们的本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他们的良知。
小孩子,没有一个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他们长大了,没有一个不知道尊敬他们的兄长的。
爱父母,这是仁;尊敬兄长,这是义。
没有别的,这是通用于天下的道理。
”解析:这段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关于人性与道德教育的论述。
以下是逐句的详细翻译和解析:1.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说:“人们不用学习就能做到的,那是他们的本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他们的良知。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本性中存在某些无需学习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本能反应,以及某些无需思考就能自然认知的道理,如良知。
2.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小孩子,没有一个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这里的“孩提之童”指的是年幼的孩子,“爱其亲者”指的是爱他们的父母。
3.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等到他们长大了,没有一个不知道尊敬他们的兄长的。
这句话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亲人的情感会从爱父母扩展到尊敬兄长。
4.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爱父母,这是仁;尊敬兄长,这是义。
这句话提出了仁和义的概念,认为爱父母是仁的表现,尊敬兄长是义的表现。
5. 无他,达之天下也。
没有别的,这是通用于天下的道理。
这句话强调了仁和义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原则。
通过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和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以及他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爱父母和尊敬兄长的本能和良知,这是仁和义的基础,而仁义又是通用于天下的普遍道德原则。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中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详细解析】1. 学而时习之:“学而”是连词,表示“然后”,“时习之”中的“时”是副词,表示“按时”,“习”是动词,表示“复习”。
整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去复习它”。
2. 不亦说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说”通“悦”,是动词,表示“愉快”。
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很愉快吗?”3. 有朋自远方来:“有”是动词,表示“有”,“朋”是名词,表示“朋友”,“自远方来”是介词短语,表示“从远方来”。
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4. 不亦乐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乐”是形容词,表示“快乐”。
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很快乐吗?”5. 人不知而不愠:“人”是名词,表示“别人”,“不知”是动词短语,表示“不了解”,“而不愠”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愠”是动词,表示“生气”。
整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6. 不亦君子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君子”是名词,表示“品德高尚的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总结】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品质。
孔子认为,学习之后要按时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能带来快乐;面对别人的误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这段话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内容之一。
初中必考文言文的翻译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甚怪之。
复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水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发现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无杂树,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水源,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仿佛有光。
他放下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行。
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林等。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犬吠声此起彼伏。
里面的人们往来耕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界的人一样。
老少皆怡然自乐。
人们见到渔人,非常惊讶,询问他来自何处。
渔人详细回答了他们的提问。
人们便邀请他回家,设宴款待,杀鸡做饭。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询问。
他们自称是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着妻子和乡民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不再出去,与外界隔绝。
他们问现在是哪个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中考必读19篇文言文参考译文
中考必读19篇文言文参考译文1.《论语》十则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初中文言文常考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三、《八佾》篇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却不稳固。
要以忠诚和诚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四、《里仁》篇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只顾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只顾私利。
”五、《公冶长》篇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遵循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六、《雍也》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通过以上文言文常考翻译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的句子简练而富有哲理。
学习这些句子,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多读、多背、多思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1)
第1篇三峡文本回顾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段解]三峡山的特点:山势高峻,连绵起伏。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①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段解]三峡夏水的特点:迅猛、湍急。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②(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段解]三峡春冬之景。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乐趣。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段解]三峡秋季特点:肃杀。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鸣叫,叫声接连不断,音调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渔民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文本研读知识盘点类别内容文学常识郦道元(约470—527),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论语十则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释:1、[子]先生,指孔子。
2、[时习]时常的复习。
3、[说]“悦”的古字,愉快。
4、[愠]生气,发怒。
5、[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6、[信]真诚,诚实。
7、[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9、[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0、[殆]有害。
11、[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12、[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3、[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4、[弘毅]刚强,勇毅。
15、[凋]凋谢。
16、[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翻译:1.孔子说:“学习并时常的去复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复提醒自己: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着这一点做老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必考的16 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醉翁亭记》1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 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
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
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3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休息,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应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到溪水边上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
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享受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二、《岳阳楼记》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1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 我观赏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3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笑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概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4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5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而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而或乐或悲。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主。
这样他们就进入朝延做官也忧虑,辞官隐居也忧虑。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的乐之后才乐”吧。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三、《小石潭记》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3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1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往来很快,好象和游人一同欢乐。
3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4 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不觉寒气透骨、心境凄凉,使人感到悲哀。
因为这地方环境过于凄清,不可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5 同游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四、《桃花源记》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1 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感到很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 桃树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女的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全都安闲快乐。
3 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
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
回到郡里,渔人就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那条路了。
5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清高的人。
他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寻找,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就患病去世。
以后就不再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五、《出师表》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