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异规律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a1930513700abb68a882fb84.png)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3.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5.熵及熵定律:熵是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热量是由高温物体自动的转向低温物体,直至热量平衡为止.亦即,孤立系统中的自发过程中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这种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属于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8.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
9.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又称自稳性,系统的性质在一定内外干扰下,不发生相应改变或发生改变后,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
10.旋回性规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时间的自然演化规律。
11.反馈: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入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2.地域分异: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13.地带性: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测点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14.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15.经度省性(经向地带性):他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向南北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空间分异规律
![空间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7f54b4d7f1922791788e886.png)
本质:干湿程度的差异
• 相应与气候的东西分异,自然要素以及自然综合体也发 生了东西向的分异,表现出诸如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半荒漠—荒漠等不同景观的规律性更替
注意:
经向地带性的名称没有从本质上反映经向地带 性分异规律的实质,其实际上与经线没有本质 的联系。
从世界的植被类型分布图找出植物的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 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
(二)经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 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 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分化。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是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水文的纬向地带性分异以河流的补给类型为例地貌的纬向地带性分异生物的纬向地带性分异以植被为例土壤的纬向地带性分异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二经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空间分异规律
人们通常根据热量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热带、亚热 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等几个热量带。如下表
表1 热量分带
热量带
寒带 亚寒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热量[亿J(㎡·a)] <8.4 8.4~14.7 14.7~21.0 21.0~31.5 >31.5
地球上几个热量带的划分如下图:
(二)非地带性
所谓非地带性,是指由于地球产生海陆分布、 地势起伏和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有规律分异。
非地带性有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尺度地域分异包括海陆分布、大陆与海洋的起伏以及干湿度地 带性等;
空间分异特征
![空间分异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c5ceef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8.png)
空间分异特征
1 空间分异
空间分异是一种空间变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其旨在识别出某个行
政空间单元限定的空间对象中特定的特征。
空间分异可以用来识别各
种类型的正反趋势,尤其是在决策过程中有重要应用。
空间分异通过计算每个空间单元分布及其变化的特征,以构建其
价值观来描述空间结构特征,从而完成空间结构的可视化。
也可以通
过计算空间变量之间的多元关系和模式,从而识别解释和可视化的空
间关系。
它把这些特征浓缩成一种简洁的指标,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分
析这些指标来理解和探究空间变化的规律和变化规律。
空间分异应用于多种场景,比如研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某个地区空气质量变化等。
它有助于人们深入探究地理或社会环
境中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现象和表现。
它还可以
帮助决策者更好的把握发展的趋势,便于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空间分异是地理和空间信息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手段之一,是研
究地理信息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以及管理空间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它将多元变量的变化表示出来,给出不同空间环境下不同变量应当联
系的关系,给出总的景象和分布特征,促进了客观真实的空间特征的
理解和分析。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8cd0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2.png)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与影响。
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城市发展、社会文化到经济活动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的概念、意义以及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一、人文地理的概念人文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关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貌、地理分布以及地理特征的影响。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理现象,探究人类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它通过对地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迁移和发展。
二、人文地理的意义1. 了解人类活动空间分布:人文地理研究可以揭示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有助于了解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环境变化等问题。
2. 探索地域文化差异: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人文地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和内在联系,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
3. 优化空间规划布局:人文地理研究可以用于空间规划与布局,帮助合理利用地理资源、完善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促进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人文地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与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科学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
三、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1. 城市与乡村:研究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分布、发展过程、历史演变以及城乡关系等问题,揭示城市与乡村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同角色与价值。
2. 文化地理: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化特征、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与交流,探究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态与文化习俗的影响。
3. 社会地理:研究社会行为的地理模式、社会组织的空间结构,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4. 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格局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的问题。
5. 人口地理: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与人口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人口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复习试题2023年修改整理
![城市生态学复习试题2023年修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44e5e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5.png)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四周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刻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生物圈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为生物圈,由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组成。
生物群落: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种群: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那个限度。
都市生态学:市生态学是依照生态学研究都市居民与都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位:是指一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刻、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其机能的关系。
植物区系: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全部植物的分类单位,包括所有的科、属、种的鉴定,并对他们的地理成分和历史成分进行分析。
归化植物:区内原无分布,而从另一地区移入的种,且在本区内正常繁育后代,并大量繁衍成野生状态的植物。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进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都市人口容量:一个都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生态流:反映生态系统中生态关系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信息交流、价值增减以及生物迁徙等的功能流。
都市生态评价: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及法定的生态环境标准,对拟评价都市的生态与环境状况进行单要素与综合要素评价以及对今后进展趋势进行预测的过程。
都市生态系统结构::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大概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阻碍的过程。
生态规划:指运用生态学原理,综合地、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的关系,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进展的一种区域进展规划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考研试题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考研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de34464f5335a8102d220cb.png)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30分:10×3分)黄土堆积季风气候隐域性植被干燥度自然区划则土地利用径流植被流域地下水二、填空题(30分:20×1.5分)地貌形成因素包括、、、等。
气候形成因素包括、、等。
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一般概括为、、等。
地表水主要赋存形式有、、等。
我国海岸基本分为、、等类型。
森林蕴藏着大量的动、植物资源,并且具有、、、,以及防治自然灾害的巨大作用。
三、简述题:(60分:3×20分)1.简述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主要特点2.中国自然地理地域分异的特征3.根据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试述其意义或对策四、论述题(30分)试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过程的相互作用?1999一名词解释(2*10)1 地壳2 露点温度3 反气旋4 东北型河流5 风化壳6泥石流7 基座阶地8 山地9 山地结构10土壤酸碱度二简答题(5*4,每小题限40字以内,超过以零分记)11 是分析1998年夏秋我国长江下游,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洪灾的原因?12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典型?13假设某海伦自日本国横滨刚(N33,E39)沿纬线向东之美国洛杉矶港(N33,W118)行驶,试回答此航线是否属最近航线,为什么?14海滨地带会出现荒漠吗?为什么?请举一例说明。
2000 (2*15)一名词解释1经线2温室效应3南极圈4南回归线5水分平衡6气温垂直递减率7海洋性气候8荒漠9水系10阶地11半岛12草甸13生物链14河口15沉积岩二画图表示(1236,三分;45,四分)1气旋2山谷风3季风环流4生态学金字塔5物质的地质大循环6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三简答题(5*4)什么是地理学?地理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变现在那几个方面?影响土地发育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影响土壤发育的?简述地表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为什么东亚是全世界季风最显著的地方?四论述分析题(10*3)1试述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2是从影响与控制地貌发育的因素出发,阐述地貌分布的规律性。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3d7f922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9.png)
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极其重要的基本理论,是认识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地域分异规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地域分异因素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新的地域分异因素,叫派生性分异因素。
在这里,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的作用大致均等,很难分出以哪种因素为主。
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作用的背景下,还存在着使自然地域发生局部的中小尺度分异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为局部的地域分异因素。
在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派生性地域分异因素和局部的分异因素的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分化为多级镶嵌的物质系统,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
规律分类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它们控制和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大尺度分异。
地带性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俄国著名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于 19 世纪末发现并揭示出来的,其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地域性分异规律的定义及分异因素】。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5979c3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b.png)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主要是由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因素决定的。
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空间分异因素之一、地形地貌影响着地面的形状、高程、降雨、地表水等,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山地和高原的存在,影响着气候条件的类型和变化,如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影响着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如草原、森林、灌丛等生物资源的存在,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等。
气候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空间分异因素之一、气候条件的空间分异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差异、降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风力、地震等。
气温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水分状况和水资源分布,降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建设、能源开发等,风力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地震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资源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空间分异因素之一、水资源的空间分异主要体现在水量的分布、水质的变化和利用方式的不同等方面。
水量的分布会导致不同的水用量、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水质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种分异规律
![四种分异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b8f38b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b.png)
四种分异规律四种分异规律分异是指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逐渐产生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在生物体内,细胞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根据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分异规律分为四种:时序性、空间性、协调性和选择性。
一、时序性分异规律时序性分异规律是指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逐步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
这种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由无定向到定向:在发育早期,细胞还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形成了定向,并且开始表达特定的基因。
2. 由简单到复杂:在发育早期,细胞仅具有基本结构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们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并且拥有更多种类的结构和功能。
二、空间性分异规律空间性分异规律是指细胞按照一定空间位置逐渐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
这种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由外到内:在发育过程中,一些细胞从外部向内部分化,形成不同的层次结构。
2. 由近到远:在发育过程中,一些细胞从近处向远处分化,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三、协调性分异规律协调性分异规律是指细胞按照一定的协调关系逐渐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
这种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互补性:一些细胞之间具有互补性,它们相互作用并且互相促进分化。
2. 对立性:一些细胞之间具有对立性,它们相互竞争并且抑制分化。
四、选择性分异规律选择性分异规律是指细胞按照一定的选择原则逐渐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
这种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基因控制:在发育过程中,基因对于细胞的特殊化和功能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环境影响:在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对于细胞的特殊化和功能表达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总结四种分异规律是指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逐渐产生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这些规律包括时序性、空间性、协调性和选择性。
每一种分异规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它们相互影响并且共同作用,使得细胞能够适应不同的生理和环境要求。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答案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829e7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9.png)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答案名词解释:1,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2,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3,大气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
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3.露点温度。
4,什么是地球圈层分化?答案: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匀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后,放射性元素辐射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5,土壤: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6,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存在海水中的热能等。
7,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三十五千米,大洋下平均厚度5km.8,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9,我们都知道土壤形态学对研究土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解释一下什么叫作”土壤剖面”答案:土壤剖面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作用而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10,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自然地理学总复习辅导
![自然地理学总复习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9a4ab8104431b90d6c85c754.png)
自然地理学教学要点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20分)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
3、天然环境: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
如森林和原始森林。
4、人为环境:是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如城市环境、农田环境。
5、海陆起伏曲线:为形象的表示地球上的各种高度和深度的对比关系,根据陆地等高线和海洋等深线图,计算各高度陆地和各深度海洋所占的面积或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出的曲线。
6、辐射平衡:一个物体或系统的辐射能量收支相等时的状态。
(把地面指导大气上界当作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P.68)7、天气与气候: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8、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9、锋与锋面: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峰,也可以将峰看做两个气团的界面,故又称为峰面。
P.99(关键是两侧气团气象要素的差异)10、河流、水系和流域: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在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低洼流动;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任何河流或水系分水线内的范围,就是它的流域(P.150)。
11、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
城市社会学第五讲 城市空间分异模式
![城市社会学第五讲 城市空间分异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c442925de80d4d8d15a4f3e.png)
城市原住民或者主流群体采取的种族主义歧视策略
1945-1960年,黑人和亚裔人被视 为文化落后、精神劣等的人群
案例:英国城市 的种族主义隔离 三阶段
1961年—1975年,黑人和亚裔 被描述成具有不同气质和传统 的外国人
1976年之后,人种问题被淡化 为文化问题。
续
公共资源歧视导致的隔离
劳动分工 移民状况
工业化 城市
劳动分工 社会等级
家庭状况 移民状况
后工业城市
劳动分工 文化水平 社会等级
上海市社会空间分异模型
家庭收入状况在空间分异中起主导作用
社会剥夺带来的空间积累模式
权力阶层对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会造成城 市空间别说现象,权力阶层通过控制土地和 空间地理位置,形成“被操纵的城市” (manipulated city) 低收入群体常常在此类资源分配过程中受到 社会排斥,在空间上的表现就是日益被推到 城市的边缘居住。 社会剥夺现象在贫困空间里的积累进一步带来 公共空间的衰落,公共利益在此过程中受损。
以上例子中的空间差异轴
土地制度:谁控制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 权,谁就能占据城市里的优越位置。
经济政策取向:以土地和城市住房商品化 为取向的经济政策将放大市场机制在空间 分异中的作用。 社会权力结构:社会权力配置中的上层总 在空间分异过程中居于主动地位,能获得 大多数的利益。
三、城市隔离与集聚
1、隔离现象的表现
二、社会差异的城市空间模式
差异的空间模式是城市社会复杂性的体现, 即使不同的城市也能体现出某种规律性。
城市空间差异模式与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 有紧密关系,随着城市复杂性的增加,使 城市空间更加细分化,出现更多的差异轴。
差异轴:导致空间差异的社会特征。
时空分异方法
![时空分异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2dacd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e.png)
时空分异方法1. 前言时空分异方法是一种关于时态和空间变化的研究方法,它的基本理论是当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物体、现象和现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本文将介绍时空分异方法的基本理论、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
2. 基本理论时空分异方法的基本理论是,当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物体、现象和现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其中,时间变化指的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同一件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差异;空间变化指的是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同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差异。
基于这种理论,时空分异方法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来探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
3. 应用范围时空分异方法在不同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3.1 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中,时空分异方法通常用于分析各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经济数据,可以揭示经济增长的规律,探究这种增长与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3.2 社会学在社会学领域中,时空分异方法常常用于研究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
比如,通过对不同时间和地域的人口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探讨不同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对人口变化的影响。
3.3 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时空分异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比如,通过对不同时间和地域的气象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气候变化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 应用实例以下将介绍时空分异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
4.1 经济学时空分异方法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域的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人口数量增加率和经济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得出了“人口红利”的经济学理论。
4.2 社会学在社会学领域,时空分异方法常用于研究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比如,1990年代初期,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经过对不同时间和地域的人口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计划生育对人口增长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3 自然科学时空分异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通过对不同时间和地域的气象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气候的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5e3fac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6.png)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 文化转向” 。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fc7d01910a6f524ccbf852a.png)
自然地理定义自然地理任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演变趋势;4、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其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
5、参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途径。
恒星年:指地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2564日。
恒星时:以春分点作为量时天体计量的时间,叫恒星时,春分点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恒星日。
真太阳时:在天文学上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表示真太阳,以真太阳作为量时天体所计量的时间称为~,简称视时。
回归年:是地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2422日。
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壳作用形成下的地壳物质。
类质同象:化学成份不同但互相类似的两种组分可以在一结晶构造中以各种比例互相置换,但不破坏其结晶格架。
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份的物质在不同外界条件(温度)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晶体化学分类:矿石按晶体化学分类:1、自然元素矿物;2、硫化物3、卤化物4、氧化物及氢氧化物5、含氧盐矿物岩浆岩: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波时以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沉积后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称为~。
沉积岩的结构:碎屑、泥质、化学盐和生物盐四种结构。
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或先成变质岩在地质运动、岩浆活动的作用下导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并使之成份、结构产生一系列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矿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其质和量均可供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自然地理学简答题总结
![自然地理学简答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02b92faaa00b52acec7ca24.png)
1.自然地理学任务: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2.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主要有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
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了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在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产生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地球最外圈的大气圈,部分水汽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地面,汇聚在洼地中,形成原始水圈,后来原始生物出现,它们逐渐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生物圈。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其次为氩、CO2和水蒸气等,其富含氮氧,它们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地球生物圈渗透在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的范围之中,生物圈质量很小,但是生物圈对改变地球的地理环境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圈主要有海水构成,陆地上的湖、河、沼泽水和地下水也是水圈的组成部分。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①太阳辐射集中地表②固液气物质同时存在于地表③有其特有的、由其自身发展变成的物质④相互渗透的圈层进行着复杂的物质循环⑤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⑥在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4.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各有什么特征?岩浆岩是由演讲凝结形成的岩石,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块状结构;成分、结构、颜色、粒度不均匀形成斑杂结构;保留熔岩的流动形迹:气体逸出后残留的气孔构造;喷出岩气孔被填充形成杏仁状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是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 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 水文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以河流的补给类型为例)
•地貌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生物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以植被为例)
植物的纬向地带性最为鲜明,不同地带具有显 著不同的植被外貌和典型植被类型。植被的种类、 组成、群落构造、生物质储量、生产率等也受到地 带性规律的制约。
三大自然区域:
东部季风区、西 北干旱区和青藏 高寒区
二、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是空间分异基本规 律的具体表现,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与地表的具体表现。
(一)纬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 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 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 生南北向的分化。
从世界的植被类型分布图找出植物的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
•土壤的纬向地带性分异 (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 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
(二)经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 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 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分化。
非地带性有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尺度地域分异包括海陆分布、大陆与海洋的起伏以及干湿度地 带性等;
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有地貌类型差异而引起的分异现象; 小尺度地域分异涉及岩性、沉积物和处境的差异
地貌类型差异
以我国为例:
在我国,非地带性的典型 表现是分异出三大区域: 东部隆陷区、西北差异上 升区、青藏高原新褶皱高 隆区
人们通常根据热量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热带、亚热 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等几个热量带。如下表
表1 热量分带
热量带
寒带 亚寒带
温带
亚热带 热带
热量[亿J(㎡·a)] <8.4 8.4~14.7 14.7~21.0 21.0~31.5 >31.5
地球上几个热量带的划分如下图:
(二)非地带性
所谓非地带性,是指由于地球产生海陆分布、 地势起伏和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有规律分异。
此外,并非举凡经向地带性因素都必然导致东 西向的地域分异。在局部地段它可能加剧了纬 向地带性的作用。例如,在华南的区域分异中, 纬向地带性分异是鲜明的。
谢谢!
产生的具体因素:海洋和大陆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的 不同反响,导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 合的不同。
本质:干湿程度的差异
• 相应与气候的东西分异,自然要素以及自然综合体也发 生了东西向的分异,表现出诸如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半荒漠—荒漠等不同景观的规律性更替
注意:
经向地带性的名称没有从本质上反映经向地带 性分异规律的实质,其实际上与经线没有本质 的联系。
在这两个空间分异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地带性与非 地带性规律。
(一)地带性
所谓地带性,就是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 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 律的分异。
地带性的典型表现是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 热量分带是地球球形引起的太阳辐射呈东西延 伸、南北更替的分异,它能反映地带性的本质 特点。
第三节 空间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既是整体,又具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特征 差异。
纬向、经向、垂向,三维都存在差异
一、基本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异的基本规律,是由自然地理 环境进化发展的主要能源决定的。
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是自然地理环境进化发展的最 主要、最基本的能源,被称为空间分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