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实验报告单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及测量原理实验目的:1. 了解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使用天平进行质量测量的技巧。

3. 理解测量原理并能够正确解读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 天平、各种物品(如书本、笔、水杯等)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和各种物品。

2. 打开天平,等待其稳定。

3. 将一个物品放在天平的测量盘上,并记录显示的质量值。

4.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量其他物品的质量。

观察结果:使用天平测量得到的质量值会显示在天平的显示屏上,单位为克(g)。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是通过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是一种能够比较物体质量的工具,其测量原理基于质量平衡的法则。

当一个物体放在天平的测量盘上后,天平会通过内部的传感器检测质量的大小并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我们得到了不同物品的质量数值。

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质量值,我们可以发现物品的质量是不同的。

比较大的物品通常具有更大的质量值,而较小的物品则具有较小的质量值。

通过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到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原理。

使用天平可以方便、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帮助我们掌握物体质量的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值,我们可以发现物体的质量与其大小无直接关系,而是与物体内部所包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因此,在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选取合适的物品进行比较,以便能够更准确地了解质量的大小。

实验应用: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商品的重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天平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商品的质量以确定价格和购买数量。

此外,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测量物体质量是进行实验和设计的基础,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测量前,需要确保天平的稳定和准确性,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分组实验报告单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分组实验报告单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报告单
飘荡的竹叶
目录
1、自制放大镜
2、做个简易显微镜
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7、我们的地球模型
8、昼夜现象模拟实验
9、地球公转模拟实验
10、选择最合适的工具
11、斜面的作用
12、杠杆的秘密
13、电和磁
14、做一个电磁铁
15、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结论:有些物体混合后,观察不到它们有什么变化(或说:观察到它们没有什么变化
科学实验报告单(9)
六年级下册
班级
小组
时间
年月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观察白糖的变化
实验目的:观察白糖的变化
实验器材:白糖20克,长柄金属汤匙1把,药匙1只,蜡烛1支,玻璃片1片,火柴1盒(或打火机1只),手套1副
实验步骤:
1、用药匙将白糖5克,放入汤匙中,
六年级下册
班级
小组
时间
年月日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观察铁锈
实验目的:观察铁锈
实验器材:铁片1片、铁锈1块、羊角锤1把、电池及盒1套、导线4根、小灯泡1只、磁铁1只
实验步骤:
1、比较铁和铁锈的外观:铁片的颜色灰白色、有光泽、片上无空隙、手感光滑;
铁锈的颜色红褐色、无光泽、片上有空隙、手感粗糙。
2、实验比较:
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
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
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
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我们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
倍数要大。
观察到的现象: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结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美丽的晶体
实验目的:美丽的晶体
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30克、碱面20克、味精10克
实验步骤:
1、观察食盐的晶体:用10X的放大镜观察,它的小颗粒是正方体2、观察味精的晶体:味精的晶体是长柱体,长的两端有尖3、观察白糖的晶体:白糖的晶体是合起来的两个梯形,类似长方体

六年级重点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重点实验报告单

注: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并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3.本表可用于学期末的实验操作检测。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3.本表可用于学期末的实验操作检测。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3.本表可用于学期末的实验操作检测。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3.本表可用于学期末的实验操作检测。

注: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并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3.本表可用于学期末实验操作检测。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3.本表可用于学期末实验操作检测。

注: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并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3.本表可用于学期末实验操作检测。

注: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并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3.本表可用于学期末实验操作检测。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
精品文档
猜测:
轮轴越大越省力。
实验过程:
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 我们用力的大小。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然
后改变轮在做实验。
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记录表
轴上钩码的个数 3 6 9
更大轮上钩码的个数 1 2 3
我们的发现 轮轴保持平衡 轮轴保持平衡 轮轴保持平衡
我们的发现 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省力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省力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省力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增加一个动滑轮接着做实验
滑轮组作用实验记录表(二)
直接提升重物的力(N) 6 9 12 3
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力(N) 2 3 4 1
我们的发现 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记录表
自行车部件
链条和齿轮 大小齿轮 脚踏板 车把手
简单机械类型 斜面 轮轴 轮轴 轮轴
所起到的作用 省力 省力 省力 省力
观察到的现象或 实验的结果:
自行车上有许多装置是简单机械,不仅能方便使用,而且能够省力。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时间
2011.9.27
实验类型
2、将三个对半剖开的乒乓球扣在桌面上,然后在上面放上一大摞书。 3、用手捏压乒乓球,感受圆顶形和球形承受力的特点。 4、用纸条弯成拱形,演示说明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5、借助对圆顶形特点的理解,认识球形承受力的特点。
圆顶形和球形受力的特点跟拱形有关: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
观察到的现象或 实验的结果: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一: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探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馒头发霉的情况,了解霉菌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实验材料。

馒头、塑料袋、滴管、水、冰箱等。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4块大小相同的馒头。

- 第一块馒头:不做任何处理,放在温暖、潮湿(如厨房角落)的地方。

- 第二块馒头:滴上几滴水,使馒头表面湿润,然后放在温暖(如靠近暖气)、潮湿的地方。

- 第三块馒头:用塑料袋包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

- 第四块馒头:放在干燥(如窗台通风处)、温暖的地方。

2. 每天观察并记录馒头的变化情况,持续观察一周左右。

(四)实验现象。

1. 放在温暖、潮湿地方且滴水的第二块馒头,发霉速度最快,几天内就会长出大量的霉菌。

2. 不做处理放在温暖、潮湿地方的第一块馒头,也会发霉,但速度比第二块稍慢。

3. 放在干燥、温暖地方的第四块馒头,发霉现象不明显或者基本不发霉。

4. 放在冰箱冷藏室里的第三块馒头,基本没有发霉迹象。

(五)实验结论。

1. 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霉菌生长迅速。

2. 干燥的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低温也能抑制霉菌的生长。

二、实验二: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一)实验目的。

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等。

(三)实验步骤。

1.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状态、蜡油的流淌情况等。

2.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

3. 把烧杯迅速翻转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

1. 蜡烛燃烧时,烛芯周围的蜡受热融化,变成液态蜡油流淌下来,这是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固态变为液态)。

2. 当把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水。

3. 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

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解释地球内部结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地球的内部实验器材:地球构造模型(学生自制模型)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解释物质的变化(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蜡烛的变化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

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铁钉生锈了实验器材: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长期)实验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辨别物质的酸碱性(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变色花实验器材:紫包菜、热水、滴管、烧杯(紫甘蓝水若干)、不同的液体(白醋、碱水等)、不同的食物若干(面包片、馒头片、饼干等)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遇到中性物质则不会变色。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对比洗涤剂的去污效果(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实验器材:不同的洗衣粉若干、勺子、干净的布、烧杯和水若干、玻璃棒、天平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不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是不相同的(某品牌的洗衣粉能更容易地去除污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实验报告单(全套)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实验报告单(全套)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实验报告单(全套)一、实验目的探究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教学效果和适应性。

二、实验内容1. 自主阅读:动手操作教材,独立完成课后题。

2. 听说训练:参与听力练和口语表达训练。

3. 写作培养:实践写作技巧和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验过程1. 独立阅读: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独立阅读训练,同时积极回答相关问题。

2. 听力练:学生参与听力练,提高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3. 口语表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 写作训练:学生实践写作技巧,通过写作提升语文水平。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到以下结果:1. 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听力训练对学生的听力理解和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口语表达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自信心。

4. 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并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实验总结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实验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积极参与实验,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研究机会,提高了对语文教材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该教材适应学生的研究需求,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六、改进建议1. 加强实验过程中的互动性,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

2.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3. 提供更多的写作训练机会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七、附件1. 实验过程记录2. 实验结果统计表格3. 学生反馈问卷以上为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实验报告单(全套)的内容摘要。

详细信息请参阅实验报告单附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实验一:把轮轴实验装置装在支架上,找一个重物,用测力计提起,用多少力,再将重物挂在轴上,通过测力计拉轮,带动轴转动,将重物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实验二:将上述实验中的轮改为大轮又将如何呢?
实验一用测力计测得重物的力是
牛顿,运用轮轴只用
牛顿的力就将重物提起来来了。
的力就提起来来了。
实验3:运用滑轮组50克的钩码,只用了
的力就提起来来了
实验1说明定滑轮的作用是:能
,不能。
实验2说明动滑轮的作用是:能
,不能。
实验3说明滑轮组既能又能。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轮轴作用的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轮轴及轮轴的作用
实验仪器药品
简单的机械实验盒的大、小轮轴、平板测力计、细线、钩码、铁架台
实验3:把小鼓立在桌上,在鼓在右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的右面吊一个小球,使小球紧贴在纸屏上。用槌敲击鼓的左面,倾斜角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实验1:我能听到,这说明

实验2:我能听到,这说明

实验3:我看到小球随鼓声,这说明

实验说明:声音能在、
、、
中传播。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电磁铁也有、
之分。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与电磁铁磁极变化有关的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新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新版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试验汇报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本)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本)
实验目的: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变化
实验器材:白醋20ml、小苏打30g、瓶盖7个、白砂糖、实验、密封袋
实验步骤:
实验一:观察有气体产生的气体
1.准备6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3个瓶盖。
2.在每组的3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
3.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
4.观察哪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
实验二:收集气体
1.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
2.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
3.封好袋口,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大量,反应后的液体温度比原来要。
实验结论: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会产生的物质,它们的变化是变化。
实验步骤:
1.用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纸片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
2.将三张纸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
3.在地球纸片上打上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
4.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通过观察孔观察 “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观察到的现象:
月球纸片离地球纸片近的时候观察到____,离地球远的时候观察到____。
实验步骤:
1.找一张边长为5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纸板按图打上7个小孔。
2.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厘米、12厘米、15厘米、17厘米、27厘米、 27厘米、14厘米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小球。
3.用投影仪的光从不同侧面照射它们,记录下橡皮泥小球在屏幕上的影子。
我的记录:
观察角度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本)

【六下资料】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

【六下资料】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

【六下资料】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表格版)1. 引言1.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性质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不同物质的外观、形状、颜色等特征;2.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测量,如测量物质的长、宽、高等;3.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分;4.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发现物质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思维能力。

通过本实验的开展,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2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指实验进行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依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了XX现象的产生机制。

根据XX定律,XX的变化会导致XX的变化,从而观察到实验中的现象。

实验原理的核心是XX理论,通过对XX的分析和推导,我们可以理解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实验原理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意义和目的,为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实验原理的解释,探究XX现象的产生机制,从而深入理解XX对XX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实验的意义和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3 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是进行实验所必须准备的工具和设备。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包括:1.实验仪器:包括实验室常用的各类仪器,如称量仪、温度计、计时器等。

这些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实验材料:包括实验中所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品、试剂和溶液等。

这些材料的纯度和质量对实验结果也有重要影响。

3.实验容器:包括各种实验所需的容器,如试管、烧杯、烧瓶等。

这些容器的清洁和透明度对实验操作和结果观察都有影响。

准备好适当的实验器材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结果可靠的关键之一。

在进行实验前,我们要对实验器材进行仔细检查和准备,确保其符合实验要求。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实验目的:1、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清水、稀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实验步骤:1、准备(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2、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1)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2)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

(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4)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稀碘液。

(5)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3、观察(1)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3)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实验现象: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呈长方形。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清晰可见。

细胞核被碘液染成了深色,液泡较大,充满了细胞液。

实验结论:植物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等结构组成。

二、实验名称: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目的: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实验材料:四个透明塑料容器、绿豆种子、纸巾、水。

实验步骤:1、在四个透明塑料容器的底部铺上湿润的纸巾。

2、在每个容器中放入相同数量的绿豆种子。

3、对四个容器分别进行以下处理:(1)容器 1:不做任何处理,提供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作为对照组。

(2)容器 2:加入过多的水,使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提供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全)实验名称:放大镜的特点实验器材:放大镜1只、玻璃塑料瓶1个、圆柱玻璃杯1只、烧杯1只、烧瓶1只、保鲜膜3张、透明塑料绳2米实验目标: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和原理。

步骤:1.比较放大镜和平板玻璃的差异:放大镜的中间鼓起,周围较薄,而平板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倍数要大。

观察到的现象: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结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实验名称:晶体形状的观察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30克、碱面20克、味精10克实验目标:探究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的差异。

步骤:1.用10倍放大镜观察食盐的晶体,发现它的小颗粒是正方体;2.观察味精的晶体,发现它是长柱体,长的两端有尖;3.观察白糖的晶体,发现它是合起来的两个梯形,类似长方体;4.观察食用碱面的晶体,发现它是扁片状的小颗粒。

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是不同的。

结论:晶体物质都有它们各自的几何形状,物质不同,晶体形状就不同。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实验名称:制作晶体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20克、碱面20克、味精20克、滴管4支、玻璃片4片、100ml烧杯4只实验目标:观察小颗粒和大颗粒的晶体形状是否相同。

步骤:1.将四只烧杯中分别放入50ml的清水;2.分别加入食盐、白糖、味精、碱面,搅拌,使其溶化;3.分别用滴管汲取它们的饱和溶液,滴在玻璃片上,让水分自然蒸发;4.用放大镜观察玻璃片上晶体的形状。

观察到的现象:这四种晶体的几何形状是不同的。

结论:不同物质的晶体颗粒的形状是不同的,同种物质的大小颗粒,晶体的形状是相同的。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3、观察其他标本,重复以上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和结构都不同,例如洋葱表皮细胞呈现出砖墙状,叶表皮细胞则有气孔,蓖麻叶细胞呈现出蜂窝状,血液细胞则有不同种类,口腔上表皮细胞则呈现出多边形,苔藓类植物细胞呈现出不规则形状。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能量》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能量》实验报告单
明光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明光小学
年级
时间
实验名称
各种各样的能量
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冰融化时的状态,体验双手握住冰块时手逐渐变冷的感觉,理解热能在其中起的作用;
2.通过实验体验光具有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进而了解电磁能。
实验器材
辐射计、手电筒、冰块(自带)
实验过程
1.引导学生取一块冰放在手心,用双手握住,体验双手握住冰块时的感觉,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全班交流;
2.实
第2步:打开手电筒,照射叶片黑色一面;
第3步:观察叶片的变化情况;
演示本次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由现象得出的实验结论,全班交流。
实验现象或
实验结果
1.感觉手心发凉,冰块表面会融化成水,热量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2.辐射计的叶片会转动,我们可以看出光具有能量。

六年级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一)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名称制作化石模型六年级()班第()组指导教师实验目的:了解化石也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器材:有关工具、黏土、贝壳、骨头或树叶。

实验步骤:1、将黏土擀平。

2、将贝壳、骨头或树叶放在心上黏土上,用手把它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把印有印迹的黏土模型晾干。

实验结论:化石是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

实验报告单(二)实验名称仙人掌耐旱原因实验实验时间班级小组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3、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实验器材:三张纸巾、一张蜡纸、一杯水、一块儿塑料布实验步骤:1、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来,一张用蜡纸包起来,都放在塑料布上放在窗台前2、一小时后检查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实验结论:实验结果是,平铺的最干,蜡纸包的最湿,结论是,仙人掌上的蜡质层既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又能很好的储存水分实验报告单(三)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名称: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六年级()班第()组指导教师实验目的探究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实验器材吸管、剪刀、胶带、记号笔、橡皮筋若干、米尺、纸筒实验步骤1.制作吸管火箭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吸管火箭模型。

注意不要剪到手,不要乱扔剩余的吸管。

2.制作发射器(1)、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简易的发射器。

(2)、将吸管火箭模型放到发射器上,在吸管下端标记0刻度,然后往下拉吸管火箭,用记号笔在吸管上以厘米为单位依次标上刻度。

3.模拟不同能量发射吸管火箭(1)、在发射器边放置米尺,调整米尺的零刻度。

(2)、将吸管火箭放到发射器上,将吸管火箭模型拉到1厘米处,发射,借助米尺,观察火箭上升后的高度,并记录,要求注意安全,不让吸管火箭对着实验的其他同学。

重复做三次。

(3)、重复以上过程,依次实验并记录不同能量情况下的发射高度。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观察植物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观察植物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植物
小组成员
实验目的
观察小草和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实验器材
小草(多种)、大树(多种)、放大镜
实验过程
1、观察准备好的小草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特点;
2、画出轮廓图;
3、找出小草的相同点;
4、观察大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特点;并画出轮廓图;
5、找出大树的相同点;
6、比较小草和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与结论:
1、小草的相同点:茎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较弱;
2、大树的相同点:茎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大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大全
实验器材:橡皮泥地球模型。
实验步骤:
1.打开地球模型,观察地球模型剖面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实际数据:地壳17km、地幔2865km、地核3400km。
3 .观察立体地球仪上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评语: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 实验组别:小组长:
实验合作者:
指导老师:实验日期:年月日 第节
4.晾制: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在向阳通⻛处晾干。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评语: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 实验组别:小组长:
实验合作者:
指导老师:实验日期:年月日 第节
实验名称:用不同信息传播方式制作独轮⻋
实验器材:独轮⻋模型、制作文字说明、视频。
实验步骤:
1.两组同学分别用文字和视频两种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单独按照制作要求完成模型的制作。
3.保持两个凸透镜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凸透镜B,比较所看到的图像。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评语: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 实验组别:小组长:
实验合作者:
指导老师:实验日期:年月日 第节
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昆虫
实验器材:放大镜、蝇子、蟋蟀、蝴蝶等动物的标本 1套
实验步骤:
1.观察昆虫的触角:发现触角不是一根直的,而是一节一节的;
2.只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观察电磁铁的南北极是否发生改变。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评语: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 实年月日 第节
实验名称: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实验器材:长约3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电池、电池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杠杆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

实验步骤: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实验结果: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

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步骤: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结果: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现象: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滑轮的研究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器材: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实验原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可以转动的轮子固定在支架顶部,用一根细线当升旗绳,用纸做一面旗帜固定在细线上,当向下拉动绳子时,观察旗帜会怎样?2、在绳的一端挂上重物(专制马),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平衡?3、将细绳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实验现象: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

实验结果:1、旗帜会随着绳子上升,这说明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发现两端的钩码数是相同的,由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

3、发现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方向。

备注:可以用橡筋代替测力计进行测量。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斜面的作用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

实验器材: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实验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步骤: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实验现象:斜面越长越省力。

实验结果: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备注: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热传递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具有不同的热传递方式。

实验器材:一杯红色热水、一杯无色冷水:蜡烛;火柴棍、铜丝、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原理:当两个相邻的物体温度不同时,热会从较热的物体传到较冷的物体。

实验步骤:1、在一杯红色的热水中,沿着烧杯壁慢慢加入一杯凉水,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融合的过程。

2、点燃蜡烛作为热源,用于感觉一下,手在火焰的哪个方向上感觉更热?趴在一段铜丝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棍,将铜丝的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火柴都向下悬挂,在铜丝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当两个相邻的物体温度不同时,热会从较热的物体传到较冷的物体。

实验结果:1、发现冷水倒入热水中,先直接流到杯底,然后慢慢的从杯壁往上流,说明加入的冷水受到了热开始上浮了。

2、实验结果非常明显,火焰上方感觉热多了,说明热在空气中主要是向上传递的。

3、靠近酒精灯的火柴棍先掉下来,接着依次掉下来,直至最远一根。

备注:粘火柴棍时,注意每根间隔都不要太长。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电磁铁的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它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等有关系。

实验器材: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原理: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步骤: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现象: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量和缠绕圈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结果: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备注:电磁铁的磁力强度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霜的形成实验目的:通过做霜形成的模拟实验,使学生知道水蒸气变成霜要放出热量。

实验器材:深色饮料罐、冰块、食盐、纱布、塑料试管(内有少量水)、温度计。

实验原理:水蒸气变成霜要放出热量。

实验步骤:在一个深色的饮料罐中按大约3:1的比例放入冰和盐。

把装有少量水的塑料试管浸入冰盐水中。

先观察罐子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几分钟后,取出试管,观察试管中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测量冰盐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水蒸气变成霜要放出热量。

实验结果:罐外壁结出了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在试管中的水结成了冰。

备注:实验中要注意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常用工具的使用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实验器材:克丝钳、开瓶器、剪刀、螺丝刀、钉锤等。

实验原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可以为我们做些不同的事情。

实验步骤:1、教师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让学生概括出它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张纸剪碎,让学生概括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看看是用螺丝刀还是用钉锤省力?实验现象: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些不同的作用。

实验结果:1、用克丝钳能轻易地将一根细铁丝夹断。

2、用开瓶器能轻易地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能轻易地把一张纸剪碎。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应使用钉锤最省力。

备注:实验时应注意安全。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研究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硬纸条、砝码、瓦楞纸等。

实验原理: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步骤:1、学生准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张硬纸条,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实验现象: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结果:1、“一字形”硬纸条只能承受得起一个砝码。

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可以承受得起两个或三四个砝码。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填埋场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模拟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器材:广口瓶、镊子、喷壶、滴管(每组一套)、河沙、细石子(每组若干)、纸巾(每组2-3张)、墨水(每组一瓶)实验原理:向瓶中喷水后,纸巾中的墨水会随着水流渗入沙中。

实验步骤:1.在广口瓶中放入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2.在瓶中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3.在石子上铺上2厘米的河沙4.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沙埋住5.慢慢往瓶中喷水,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向瓶中喷水后,纸巾中的墨水会随着水流渗入沙中。

实验结果:瓶子底部的水变黑了。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考察家乡的水实验目的:通过对家乡水资源的调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科学调查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器材:烧杯、滴管(每人一套)、放大镜(每组一个)、盛水样的瓶子实验原理:家乡的水质状况如何与环境是否被污染有关。

实验步骤:1.制定考察计划,确定考察地点2.做好小组内的分工3.进行水样的提取4.静置水样,进行对比,仔细观察5.书写考察报告实验现象:水质良好,水中很少或没有杂质;水质不好,水中很多杂质,甚至会有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果:大部分水质已被污染。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观察月相实验目的:通过对月相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实验器材:黄色彩纸(每组十五张)、剪刀(每组一个)实验原理: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形状。

实验步骤:1.对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2.根据记录用剪刀剪出不同时间月相的样子3.制作月相规律图实验现象: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

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实验结果: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环形山”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试验,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猜测,养成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实验器材:沙子(每组若干)、注射器、胶管(每组一套)、重球(每组一个)、学生自己准备的用具实验原理:环形山是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留下来的。

实验步骤:1.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2.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3.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注射器中的水会穿出沙堆,形成火山状;重球砸向沙堆,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实验结果:沙堆会出现类似环形山的凹坑。

学生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实验课题:放大镜下的发现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实验原理: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