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诗歌_中唐诗歌充满哀伤与寂寞的生活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伤诗歌_中唐诗歌:充满哀伤与寂寞的生活气息》
摘要:如果说,读盛唐诗能让你激动、让你震撼的话,那么中唐诗多以精致、含蓄、耐咀嚼而见长,诗风精美,有许多名篇佳句,也能让你感动,让你不能平静,使你一读便忘不了,所以,无论与此诗相关的“本事”是否“确有”,按照这一“爱”与“美”的主题逻辑,却是“可能有”,这便是此诗最耐玩味之处,说起潘安貌美,大概有三个特点:一是白,“面如傅粉”,人称“傅粉檀郎”;二是长得端正,“眉目如画”,眉毛眼睛就像画里面的一样,特别标致,十分标准;三是有风度,气质好,所谓“美姿仪”、“有容止”
自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之后,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急剧衰落,时代的最强音也已逐渐衰弱。历史进入中唐时期,唐诗也随之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一、“中唐之再盛”――精美的中唐诗歌所谓中唐诗歌是指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至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现实主义为其基本特色。“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贫弱,人民生活更趋困苦。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希望通过改良政治,使得唐王朝中兴。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用现实主义的诗歌来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语言浅显平易,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由于中唐社会的衰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平台和机会减少。他们本身遭遇坎坷,加上政治上的不得志,不能够像之前的李白杜甫甚至边塞诗派那样慷慨激昂地抒发自己的激情,内心的压抑和痛苦迫使他们在诗歌结构上、艺术构思上下工夫。出现了韩孟(韩愈、孟郊)诗派,他们因其个人悲苦遭遇和内心苦痛不得舒发而追求险怪;被称为“鬼才”的李贺在奇特的想象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凉;刘长卿、韦应物隐逸山林而怀萧条之感;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李端)于悯乱哀时、应酬送别中透出伤感;柳宗元之模山范水和刘禹锡之讽刺时政。这些,呈现出瑰丽多彩、琳琅满目的新景象,在中唐各成一派。中唐诗歌,力量、艺术都比盛唐略逊一筹,“盛唐变中唐,雄浑渐成肤廊"(纪昀:《瀛奎律髓刊误》)。但其作者之众,流派之多,数量之繁(作者约570余人,诗歌约l 9000余首),后世亦称之为“中唐之再盛”。(高�:《唐诗品汇》) 如果说,读盛唐诗能让你激动、让你震撼的话,那么中唐诗多以精致、含蓄、耐咀嚼而见长,诗风精美,有许多名篇佳句,也能让你感动,让你不能平静,使你一读便忘不了。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江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孤身一人远行在外,遭遇风雪借宿于芙蓉山一位山民家中。“日暮苍山远”的感觉,只有旅行过的人才会有真切的体味。一整天的长途跋涉,疲劳困顿,急于找一处可以歇脚的地方而不可得,所以倍觉山路太“远”;日暮天晚,倘若找不到住处就得露宿,而露宿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亦觉“苍山远”;风雪陡起,饥寒交迫,急于解决“温饱”问题,因而更觉脚下的路太“远”。一个“远”字,写出旅行人急于投宿的独特
感觉。好不容易发现山中一座小屋,却是“天寒白屋贫”。天虽寒,这户人家更为贫寒(“白屋”):几间茅屋,破败的柴门,暂且借宿一夜吧。诗人投宿于白屋,因条件过于简陋,或因严寒难耐,竞久久难以入睡。恰逢此时,“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只听一阵狗叫过后,有人打开柴门,迎接夜归的主人。“风雪夜归人”是千古名句,其艺术魅力就在于这情景全是”听”来的:“汪汪”狗叫,家人开门,家人与归来的人对话,从对话中,诗人方知是这家晚归的主人。
这完全是一组活动的电影镜头,将一千多年前的那一幕展映在读者眼前,最终定格为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面,意境深远,让人揣摹,令人赞叹。再看一首《节妇吟》(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位贞洁女子(“节妇”)的歌唱(“吟”)。一个有夫之妇,被一位男子爱上了,那女子对男子也有好感,但她更爱自己的丈夫。女子将男子送给她的礼品退还给他,并且深情地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你明知道我已经婚嫁,但是你仍要赠我一双明珠,以表达你的心意。而我,“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你的真情令我感动,你的缠绵我铭记在心。我理解你的心,我珍惜这份情,我将明珠系在我的红罗短袄上。但是你可知道,“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我家的楼房高峻深邃,我们大户人家礼教森严;再说,我的丈夫在皇上的“明光殿”中执戟效劳,他可是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仔细思量,我还是不能接受你的馈赠,“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我知道,你有爱的权利;我理解,你的爱心如太阳光明,如月亮纯洁。但是,我必须让你知道,我爱我的丈夫,我打算与他同生共死,白头偕老。我不知道你是否明白我的心,我更希望你理解我的抉择:“还君明珠双泪垂”,我忍不住双泪滚落,不得不把明珠退还给你;我最后要告诉你:“恨不相逢未嫁时”,我为没能在尚未出嫁时遇到你而深深遗憾。假如生活能够重新开始,我或许会有新的选择,但现在不能。诗中这位“节妇”其实并不是固守旧礼教的封建节妇,面对第三者的考验,她并没有说,你不应该爱我,你不应该表达这种情感,而是说我理解你,我感激你的缠绵的情意,你表达对我的爱慕,我当然也很珍惜这份感情。在这里,她内心有过激烈的挣扎,最终她拒绝了第三者而选择了自己的丈夫。她忠于自己的丈夫不是因为丈夫位高势强,而是忠实于爱情,忠实于同生共死的誓言。她拒绝“第三者”也并非因为对方位卑势微(实际上那“第三者”更为强大),而是因为自己不能背叛爱情。虽然说婚姻不是一次性选择,但选择是严肃的,选择之后的责任更是重大的。人生难免会有许多遗憾,但有时你得把这遗憾独自咽下。并不是凡有明珠就来者不拒,有时该“还”还是得还。在某种情况下,你就得遗憾地告诉对方:“恨不相逢未嫁时。” 但是,这首诗其实不是写爱情,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据记载,这首诗原本是张籍写给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这些藩镇拥兵自重,同中央王朝分庭抗礼。为了笼络人心,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们拉拢一些知识分子到其帐下效力。李师道为当时藩镇之一,张籍便是他所要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