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遗传学11第十一章遗传重组
普通遗传学11第十一章遗传重组

四、真核生物转座子
玉米的Ac-Ds系统
自主元件
产生转座酶
非自主元件
反式激活
不能产生 转座酶
移动到新位点
移动到新位点
Ac
Ds
Autonomous
Nonautonomous
果蝇的转座子
P因子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
六、转座重组的分子机制
转座产生正向重复序列 三种类型:复制型、非复 制型和保守型
element):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位移的基本单位。
Transposition(转座) :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
传物质重排现象。
二、转座重组的特点
发生于非同源序列之间 依赖于转座区域DNA的复制 需要转座酶
一般频率较低
三、原核生物转座因子
1.插入序列 (insertional sequence,IS)
四种DNA遗传重组的特征
类型
同源重组 位点专一性重组 转座重组 异常重组
需同源序列
+ + -
需RecA蛋白
+ -
需序列特异性酶
+ + ?
◘ 遗传重组与重组DNA技术
第一节 同源重组
一、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的含义:
联会的DNA同源序列之间相互交换对等部分的过程。 发生在同源DNA序列之间
RecBC酶的作用
具有核酸酶的作用,切断Holliday中间体,完成重组。
Ruv酶的作用
识别Holliday中间体,形成聚合物;解螺旋,促进RecA蛋白从DNA上
离去,完成重组。
参与同源重组的其他蛋白质
核酸酶、聚合酶、连接酶等
五、同源重组的功能
普通遗传学(第十一章)

31
三、物种形成
1、物种的概念 物种的定义是指个体间实际上能相互交配或可能
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不同物 种的成员在生殖上是彼此隔离的。 同一物种的个体享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该基因 库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所共有。由于生殖隔离不 同物种具有互不依赖的、各自独立进化的基因库。
32
是指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一种性别的任何一 个个体有同样的机会和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 方式。
东非的角马群居生活并集体大规模迁移
5
三、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遗传结 构)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e):是指某群体 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 因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e):是指 一个群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
频率改变的科学。 • 孟德尔群体(Mondelian population):群体遗传学称其
所研究的对象为孟德尔群体。 • 基因库(gene pool):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繁殖群体
其基因总数所编码的总的遗传信息。群体中所有繁殖个体 的配子组成一个基因库,下一代的基因便从此基因库中选 择。
4
二、随机交配
19
F1产生的配子
• Y:p=0.04+1/2 0.32=0.20 • y:q= 1/2 0.32 +0.64=0.80 • 原群体不平衡,但F1已经平衡 • 在一个大群体中,如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
没有任何自然选择的影响,那么群体中3种基 因型的频率如不是平衡的,只要一代就可达到 平衡,如已经平衡就可一代代保持下去,不发 生变化。
-
HR
AAaa 2 DR -
2 DR
aaaa R2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归纳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两个特征。
2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物种3遗传+变异+人工选择=品种4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状遗传”(环境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5达尔文自然选择+人工选择+(泛生学说:存在泛生粒形成生殖细胞,进入器官发生作用,表现遗传)6魏斯曼种质连续论:(环境影响体质,体质由种质产生,种质是世代连绵不绝的)第二章1细胞是生物体机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膜使细胞成为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单位,借以调节和维持细胞内微小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3细胞骨架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的形态和运动,并使细胞器在细胞内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4线粒体含有DNA,RNA和核糖体,具有独立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5叶绿体含有DNA,RNA和核糖体等,能够合成蛋白质,并且能够分裂增殖,还可以发生白化突变。
6他们具半复制能力。
7尚未分裂的核中,通过碱性染料染色较深的纤细网状物质即为染色质。
8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不同的形态表现,染色体是核中最重要而稳定的成分,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一定的数目,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9每个染色体有一个着丝粒,和有其分成的长臂和短臂,着丝点处(主缢痕),断臂处(次缢痕)具组成核仁的特殊功能。
次缢痕具末端圆形或长形的突出体,即随体,与识别有关。
染色体包括V型,L型,棒状以及粒状染色体。
10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的染色体的形态进行分析称为染色体组分析或核型分析。
11形态和结构基因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形态和所含基因位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性染色体)12形态结构不同的各队染色体之间,互成非同源染色体。
13维持生长的三个前提:1细胞体积的增加;2遗传物质的复制;3一种保证遗传物质从母细胞精确地传给子细胞的机制(细胞分裂)。
14G1:细胞体积的增长,为DNA合成做准备;S:DNA合成,染色体加倍;G2为细胞分裂做准备。
15中期是进行染色体鉴别与技术的最佳时期。
(完整版)普通遗传学

一、名词解释1.核型分析(组型分析):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2.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3.前导链: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通过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4.后随链:另一条链5'末端朝着复制叉,合成是不连续的,形成冈崎片段,此链称后随链5.“+”链:病毒原有的、起模版作用的RNA分子链6.“-”链:新复制的RNA分子7.简并:多种密码子编码一种氨基酸的现象8.质量性状:可遗传性状中,性状在后代的遗传变异中是非连续的,类别分明,便于分别,是由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所控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9.数量性状:可遗传性状中,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在后代遗传变异中,变异是连续性的,不能分离(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10.表现型:生物所表现的性状11.上位作用:不同对基因间的抑制或遮盖作用12.上位基因:起抑制作用的基因13.下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14.显性上位: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性时15.隐性上位: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隐性时16.节段异源多倍体:某异源多倍体的不同染色体组间有很高程度的同源关系17.倍半二倍体:四倍体的染色体组在细胞内是成倍的,异源二倍体染色体组在这个细胞内是一半,这种细胞所构成的异源多倍体18.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19.转化: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20.接合:在原核生物中,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21.F因子(性因子/致育因子):由DNA组成,可以看做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3个不同的区域组成22.Hfr菌株:含一个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内的F因子的菌株【Hfr:高频率重组】23.F′因子:携带有染色体的一些基因的F因子24.性导: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25.转导:以噬菌体(温和性)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26.细胞质遗传(母性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27.母性影响:子代受到母本核基因型的影响而表现母本核基因型所决定的性状的现象28.回文序列:从两个方向阅读,序列相同的序列29.BAC:细菌人工染色体,是基于大肠杆菌的F因子构建的一种人工载体30.YAC:酵母人工染色体,结合着穿梭质粒的一些特点而构建的一类人工载体31.基因文库:是一组DNA和cDNA序列克隆得到的集合体32.cDNA: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的作用合成的DNA33.基因组学:以基因组为研究单位,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进化关系的一门科学34.后基因组学:它是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和产物,研究基因组功能表达的一门分支学科35.基因频率:某位点的某特定基因在其群体内占该位点基因总数的比率36.基因型频率: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占个体总数的比率37.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群体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现象38.假(拟)显性现象:有时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其非缺失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不被掩盖而表现39.半不育现象:相互异位杂合体的一个典型的遗传效应二、填空1.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 2.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八聚体、连接丝、一分子的组蛋白H1 3.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4.DNA 的复制包括起始、延伸、终止三个步骤 5.DNA 复制发生在S 期 6. 遗传因子由约翰生提出的“基因”所取代7. 杂种杂合基因对数为n ,则:显性完全时F2表现型种类2n ,F1形成的不同配子种类2n ,F2基因型种类3n ,F2纯合基因型种类2n8. 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为“多因一效”9. 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10.三点测验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11.符合系数/并发系数C 经常变动于0~1。
普通遗传学课后习题解答

普通遗传学课后习题解答第⼀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p32-33)4.某物种细胞染⾊体数为2n=24,分别指出下列各细胞分裂期中的有关数据:(1)有丝分裂后期染⾊体的着丝点数。
(2)减数分裂后期I染⾊体着丝点数。
(3)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体数。
(4)减数分裂末期II 的染⾊体数。
[答案]:(1)48;(2)24;(3)24;(4)12。
[提⽰]:如果题⽬没有明确指出,通常着丝点数与染⾊体数都应该指单个细胞或细胞核内的数⽬;为了“保险”(4)也可答:每个四分体细胞中有12条,共48 条。
具有独⽴着丝点的染⾊体才称为⼀条染⾊体,由复合着丝点联结的两个染⾊体单体只能算⼀条染⾊体。
5.果蝇体细胞染⾊体数为2n=8,假设在减数分裂时有⼀对同源染⾊体不分离,被拉向同⼀极,那么:(1)⼆分⼦的每个细胞中有多少条染⾊单体?(2)若在减数分裂第⼆次分裂时所有的姊妹染⾊体单体都分开,则产⽣的四个配⼦中各有多少条染⾊体?(3)⽤n 表⽰⼀个完整的单倍染⾊体组,应怎样表⽰每个配⼦的染⾊体数?[答案]:(1)两个细胞分别为6 条和10 条染⾊单体。
(2)四个配⼦分别为3条、3 条、5条、5 条染⾊体。
(3)n=4 为完整、正常单倍染⾊体组;少⼀条染⾊体的配⼦表⽰为:n-1=3;多⼀条染⾊体的配⼦表⽰为:n+1=5。
[提⽰]:正常情况下,⼆价体的⼀对同源染⾊体分离并分配到两个⼆分体细胞。
在极少数情况下发⽣异常分配,也是染⾊体数⽬变异形成的原因之⼀。
6. ⼈类体细胞染⾊体2n=46,那么,(1)⼈类受精卵中有多少条染⾊体?(2)⼈的初级精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精⼦、卵细胞中各有多少条染⾊体?[答案]:(1)⼈类受精卵中有46 条染⾊体。
(2)⼈的初级精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精⼦、卵细胞中分别有46 条、46 条、23 条、23条染⾊体。
7.⽔稻细胞中有24条染⾊体,⼩麦中有42条染⾊体,黄⽠中有14条染⾊体。
理论上它们各能产⽣多少种含不同染⾊体的雌雄配⼦?[答案]:理论上,⼩稻、⼩麦、黄⽠各能产⽣=4096、=2097152、=128 种不同含不同染⾊体的雌雄配⼦。
遗传学课件11 遗传重组73页PPT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遗传重组知识点归纳总结

遗传重组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遗传重组的基本概念1.1 遗传重组的定义遗传重组是指在DNA分子水平上的一种基因组重组现象,它是通过杂交、交配和染色体重组等方式引起的基因组结构的改变。
遗传重组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也是生物遗传学中的重要内容。
1.2 遗传重组的类型遗传重组主要包括杂交重组、交配重组和染色体重组等几种类型。
杂交重组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导致的重组,交配重组是同一个体不同染色体之间的重组,染色体重组是同一染色体内的重组。
1.3 遗传重组的意义遗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重要机制,它能够增加基因组的多样性,为物种的适应性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遗传重组还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杂交重组2.1 杂交的概念杂交是指不同品种或种属之间进行交配,产生杂种后代的过程。
杂交通常伴随着DNA分子水平上的重组事件,即杂交重组。
2.2 杂交重组的机制杂交重组是由于两个不同个体的染色体互相交换基因片段导致的。
在杂交过程中,亲本个体的染色体会在减数分裂阶段发生染色体重组事件,从而导致杂交重组的发生。
2.3 杂交重组的意义杂交重组能够增加个体的基因多样性,提高物种的适应性。
在农业和园艺领域,杂交重组可以创造出高产、抗病、耐逆的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保护濒危物种和改善环境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第三章:交配重组3.1 交配的概念交配是指同一品种或个体不同染色体之间进行交配,产生交配后代的过程。
交配也是引起交配重组的重要方式之一。
3.2 交配重组的机制交配重组是指同一亲本个体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通过交配和减数分裂发生互换而形成新的组合。
这种重组方式也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重要机制。
3.3 交配重组的意义交配重组能够增加基因组的多样性,使得子代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新生态压力时更具有灵活性。
在繁殖和生物进化中,交配重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遗传现象。
遗传重组

第八章遗传重组广义上: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都叫做遗传重组。
如:真核生物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可形成不同的配子,♀♂配子结合可产生基因型各不相同的后代。
我们虽然也称这种为"重组合",但是这种重组合虽导致基因型的变化,但是涉及DNA结构改变(DNA分子的断裂-复合),因此不包括在分子遗传及其重组的研究范围之内。
狭义:遗传重组涉及到DNA分子内断裂-复合的基因交流,有时又叫"交换"。
遗传重组时生命的基本现象,无论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无论是在减数分裂中,还是在高等真核生物的体细胞分裂中,不论是在核基因间,还是在细胞器基因间都会发生基因重组,即只要有DNA,就会发生重组。
这一章主要介绍基因重组的类型核重组的机制。
第一节遗传重组的类型根据重组时DNA序列的要求和所需蛋白质因子的不同将其重组可分为四类:同源重组:重组对间需要有同源性,调节这一过程的蛋白(如E.coli中的recA蛋白)不是序列专一性的,而是同源依赖性的。
位点特异性重组:重组对之间不需要同源性,但供体和受体位点间经常存在同源性,调节这一过程的蛋白(位点特异性蛋白重组酶)识别短的、特异DNA序列。
转座:重组对间不需要同源性,但调节这一过程的蛋白可识别转座因子(短的、特异序列)。
而受体位点一般在序列上相对而言是非特异性的。
不正常重组:重组对间不需要同源性或需要少量同源性,是异常细胞作用的结果,包括复制中不正常末端连接,链滑动或成球人工重组:在体外人为的将不同源的DNA结合在一起,是有目的的改造生物体的一项技术和手段,其原理和机制与上述四种生物体内的基因交流相差甚远。
一、同源重组特点:1、发生在DNA的同源序列之间。
依赖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合,重组过程中两个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
真核生物中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SCE),为一种有丝分裂重组的形式,这种重组是由DNA损伤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位点专一性重组
一、含义:
位点专一性重组(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指
发生在专一序列而顺序极少相同的DNA分子间的重
组,保守性重组(conservative recombination) 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细菌染色体基因组中属此种重 组
二、特点: DNA既不失去也不合成,而是整合; 在特定的结合序列部位,有专一的酶催化断裂 重接; 高度专一性(发生在噬菌体和细菌DNA短同源 序列的专一性核苷酸上)和高度保守性(交换 是相互的和保存原先的DNA )。
第十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遗传重组
同源重组 位点专一性重组 转座重组 异常重组
概述:
◘
只要有DNA,就会发生重组 减数分裂 高等Euk.体细胞核基因、叶绿体和 线粒体 温和噬菌体 转座子转座
◘
生存→变异→突变,重组
适应环境、加速进化;损伤修复
◘ 广义遗传重组: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 ◘ 狭义遗传重组:涉及到DNA分子内断裂-复合的基因交流 ◘ 重组可分为四类(DNA序列、蛋白质因子)
RecBC酶的作用
具有核酸酶的作用,切断Holliday中间体,完成重组。
Ruv酶的作用
识别Holliday中间体,形成聚合物;解螺旋,促进RecA蛋白从DNA上
离去,完成重组。
参与同源重组的其他蛋白质
核酸酶、聚合酶、连接酶等
五、同源重组的功能
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染色体正确分离 有助于DNA损伤修复
转座酶(transposase)与转座子两端以及将要插入的 DNA靶序列相结合,然后转位酶在靶上交错切割,同时在 转座子的两条不同的链两端各进行单链切断。转座酶作用 产生3’-OH端,转座子的3’-OH进攻靶位点,使转座子游离 端和靶序列的游离端相连接,成一个DNA分子。然后,受 体DNA的靶序列(3~12bp)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 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最后由解离酶(resolvase)催化两个转座子拷贝间进行 拆分(同源重组,单交换),从而产生两个分离的DNA分 子,每个均带有一个拷贝转座子。
在位点专一性重组过程中,对attP和attB 的初始识别并不直接依赖于DNA序列的 同源性,而是依赖于Int蛋白识别att序列
的能力
第三节 转座重组
美国女遗传学家 Barbura McClintock
一、转座因子的概念
转座子(transposon),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二、同源重组的基本条件
具有同源区段 有联会发生
DNA单链间能相互交换 需蛋白因子参与
三、同源重组的特点
涉及同源序列间的联会配对,且交换的片 段较大 需要重组酶(是一个酶促过程) 存在重组热点 涉及DNA分子在特定的交换位点发生断裂 和错接的生化过程 异源双链区的生成 单链DNA分子或单链DNA末端是交换发 生的重要信号
四种DNA遗传重组的特征
类型
同源重组 位点专一性重组 转座重组 异常重组
需同源序列
+ + -
需RecA蛋白
+ -
需序列特异性酶
+ + ?
◘ 遗传重组与重组DNA技术
第一节 同源重组
一、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的含义:
联会的DNA同源序列之间相互交换对等部分的过程。 发生在同源DNA序列之间
四、真核生物转座子
玉米的Ac-Ds系统
自主元件
产生转座酶
非自主元件
反式激活
不能产生 转座酶
移动到新位点
移动到新位点
Ac
Ds
Autonomous
Nonautonomous
果蝇的转座子
P因子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
六、转座重组的分子机制
转座产生正向重复序列 三种类型:复制型、非复 制型和保守型
IS序列结构特征比较
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
一类较大的转座子,除转座酶基因外,带有某 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 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带 有IS的Tn 简单转座子(simple transposon):不含IS 的Tn
非 同 源 性 重 组
三、分子机制: 1. 末端连接——非同源末端
2. 链滑动——当DNA复制时,由一个模板 跳跃到另一个模板所引起的重组。
正向重复序列可能是链滑动发生的热点, 为什么?
本章重点
概念: 同源重组、 基因转换、转座子 比较同源重组、位点专一性重组、转座重组 和异常重组分子机制的异同点,说明遗传重 组的重要性。
双倍体染色体交换
四、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1. 同源重组异源双链DNA断裂重接的证据:
重组的发生都包括切断、链置换、连接等过程 证据:
(1)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 (2)λ -DNA的断裂重接
2、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假说
1)部分交叉型假说
1909年,Janssens提出
先有交换后有交叉,交叉在重新愈合的地
2. 遗传学效应
改变现存序列
启动或关闭某些基因
产生缺失、重复、倒位等,与进化、发育和分 化有关 应用带不同抗药性基因的转座子在细菌质粒间 的转座,可导致多价抗药性质粒的形成
为遗传学研究的有效工具
第四节 异常重组
一、异常重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 的含义
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 是独立的单元,每个IS元件只编码转座酶。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
IS结构特征
Transposase gene
反向重复序列 (inverted repeat sequence)
在插入位点,IS 两侧总有短的正向重复(组有影响
3、整合过程
◘ 整合后的附着位点为 attL(BOP’) attR(POB’) ◘ 整合位点---attB、attP 切除位点---attL、attR ◘ 整合过程需要λ 整合酶 (integrase Int)(λ 编码) 和寄主的整合宿主因子IHF (integration host factor) 共同作用
1、复制型转座模式 实质:转座子元件被复制并被移动到受体位 点,最终转座过程扩增了转座子的拷贝(供、 受点) 需两种酶:转座酶(作用于原拷贝两末端) 解离酶(作用于复制后的拷贝) 模式:
转座过程:两大步 a)共合体形成: 切口-连接-复制
b)拆分:由解离酶介导
4条单链断裂产生 8个末端 其中4个末端交换 连接,形成交叉 形结构,由转座 酶完成 交叉形结构决定 了转座方式—— 复制转座 交换重组,解离
2、非复制型转座模式
◘ 供体上最终产生双链断裂 ◘ 供体位点如不能被修复则
有致死效应
3、保守型转座模式
◘ ◘
另一种非复制型转座 与λ 整合机制相似,其转座酶与λ 整合
酶家族有关
七、转座重组的功能与应用
1. 功能 可以关闭或增强一部分基因的活性,引起染 色体重组,影响个体发育。但常常使很多基 因受到破坏,所以是有害的,甚至致死。 有时是生物体的一种适应机制。
而产生重组。
先配对后复制;具体机制不清楚
4)Holliday模型
1964年由Holliday提出,又称为异源
或杂种DNA模型
具体步骤: Holliday模型解释的同源重组是交互的, 即均等分裂
3.同源重组的酶学机制
RecA蛋白的作用
重组酶,依赖ATP;通过碱基配对使两个DNA连接成杂交分子;促进 同源DNA联会,促使DNA分子间单链交换形成交联桥。
三、λphage的整合与切除 1、实现机制:
均是通过---细菌DNA和λDNA上特定位点之间的重组
2、特定位点-----附着位点(attachment site att)
◘ E.coli attB/ attB 含BOB’三序列 23bp 含 POP’三序列 240bp
◘ λphage attP
◘ 核心序列 “O”完全一致(15bp) 富含AT,无回文对称性 (同源部分) ---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的地方
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
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 的转座子
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 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
两个相邻的IS可以使他们中
间的DNA移动,同时也可制造出
新的转座子
3. Mu 噬菌体 (mutator phage)
它是 Ecoli 的一种温和噬菌体。与必须整合到宿主染色 体特定位置上的一般温和噬菌体不同,Mu噬菌体并没有 一定的整合位置。 与其他温和性噬菌体的差别:其基因组不论在进入裂解
方形成 细胞学水平
2)模板选择假说 1933年,Belling提出,Belling交换 假说 染色体配对是在未复制的同源染色体之间 进行,染色粒 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相矛盾
3)扭力假说
Darlingtong于1937年提出,断裂愈
合模型 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姊妹染色 单体由于缠绕而产生张力,两个染色单体 在同一位置断裂、重接,以消除张力,从
周期或处于溶源状态都可随机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任何
位置,且游离的和已整合的基因次序是相同的. 与IS和Tn两种转座因子相比,Mu噬菌体的分子量最大( 38kb),它含有20多个基因。Mu噬菌体引起的转座可以 引起插入突变,其中约有2%是营养缺陷型突变。
1)结构:线形DNA分子,38kb.不含IR 序列,游 离MuDNA两端各带一段寄主DNA , 整合状态时会 消失。 2)MuDNA左端含有与转座有关的A基因和B基因, 分别编码分子量为70kb和33 kb的两种蛋白。 C基因编码的产物对A基因和B基因表达有负调节作用 右端含有G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