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画画:像不像与好不好

孩子画画:像不像与好不好
孩子画画:像不像与好不好

从绘画来说,长期以“像不像”为标准评价画作,会使绘画成为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参与,也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孩子的绘画过程就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因此,他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

达琳是美国中西部城市辛辛那提市郊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她曾作为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半年的学术交流。

在昆明执教的时候,达琳发现了一件让她大吃一惊的事。达琳在昆明仍然执教美术,有一次她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一样的东西——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她朝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

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

这个主题。令他深感失望、更感到吃惊的是,把墙上的圣诞树遮起来以后,孩子们竟然抓耳挠腮,咬笔头、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无从下笔。达琳不得不又把墙上那副圣诞树揭开。

这件事对达琳触动很大,她开始在执教美术时,有意识地观察中国学生。她发现,中国学生画技一般很好,他们画完画后,最常问的是“我的画画得像不像?”而达琳在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儿童绘画班代课时,班上的大部分美国孩子画技一般,作品更是不敢恭维:没有比例、不讲布局、更无结构可言,甚至连基本笔法都不会,肆意涂鸦。但他们从不问“我画得像不像”,而只问“我的画好不好?”

“像不像”和“好不好”引起了达琳的兴趣,她下决心深究一下“像不像”和“好不好”的问题。

应该说,当小学的孩子画画时,他们对绘画对象的了解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此时他们对绘画对象的概念就只能是讲台上老师挂着的那副模板画。也因此,当学生问老师“像不像”的时候,他们所指的就是像不像教室前面挂着的那副画。

既然有“像不像”的发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像”还是“不像”。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像不像”的问题也会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联系。由于这种训练往往培养的是一种比照式的线性思维,很多人就会培养出一种动力定式导致的定向思维。

而在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所以,达琳执教迈阿密大学儿童绘画班时,班上的美国孩子才会有那样五花八门的、“一塌糊涂”的画作“问世”。也因此,美国孩子画完画后只问“好不好”,而不关心“像不像”。

从绘画来说,长期以“像不像”为标准评价画作,会使绘画成为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参与,也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孩子的绘画过程就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因此,他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

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重复他人。而只有心中的画,才会产生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究其更深的层面,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是指“复印”得如何;回答“好不好”的问题,则是指“创作”得如何。美国教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是从美术课上信笔涂鸦开始的。

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的特点

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的特点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进行。如果指导不得法,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高。 1.乱画期(1岁) 乱画期是幼儿涂鸦阶段,所以也叫涂鸦期。周岁婴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蜡笔、竹杆、树枝等),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笨拙地胡乱涂画。在涂抹活动中,他们感到新奇好玩,乐于尝试,开始还没有想画什么的想法,只是孩子好动的本能。他们看到涂抹的效果会引起兴趣。经过反复涂画,促进了手、眼、脑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加线、形、色的感知积累。一开始涂得乱麻一团,线条没有分别,毫无秩序,进而能反复同一动作,有一定方向,说明视觉上有所控制了。这种控制能力会发展到更复杂的动作——绘出了圆形,虽然很不象样子,但已是一大进步。成人可能对幼儿画的形状难以理解,但从那些线条的动态中感受到幼儿心里的喜悦和惊奇。 2.命名期(2、3岁) 这时期,孩子一边画,一边呀呀说着什么。但他画的是什么,人

们根本看不出。他说这是“苹果”、那是“妈妈”等等,是孩子自己对涂画的注解,自己很欣赏。把自己的动作和想象结合起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他还不能抓住物体的整个形状的特征,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象征性地去命名。人们如不细心观察、询问,就很难理解。当孩子一说这是什么时,大人们也许会捧腹大笑。这就加深了对儿童心理活动的了解。这个阶段的儿童不是想什么画什么,而是画什么想什么。 3.罗列期(3、4岁) 在涂鸦阶段,儿童只要能把画的东西和想的东西逐渐联系起来,画得稍微有些形状,就感到很大满足。把表示脑袋的圆圈和表示手脚的长线拼凑起来,就感到这是一个活人,大圈套小圈就是一个猫,这只能说是一个一个物的罗列,相互没有联系。这里画个太阳,旁边画个猫,又可能画个车,或画个小虫子。因为这时的思维能力还处在不能把事物组织起来的状态,应该根据孩子兴趣,引导他注意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挥。例如:孩子画个小鸭,可以问他小鸭和谁玩呀?在哪玩呢?在水里游泳呀。水里有什么呢?水里有小鱼,有荷花。天上有什么呀?有云、有蜻蜓……。这样依据孩子的有限经验,启发他联想,就会使画面越来越丰富。孩子一个时期反复画一样东西,从不像到有点像,这是认识的深化过程。 4.图式期(4、5岁) 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手运动机能的发展和形象积累的增加,他们开始表现自己所想的内容。从开始单纯的物的表现发展到事

3-6岁孩子应有的规矩_1

3-6岁孩子应有的规矩 教育宝宝要从小做起,对于3到6岁的宝宝,是该给他们定些规矩的时候了!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

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

看了孩子在美术培训班画的画,我果断决定不让孩子再去学了

看了孩子在美术培训班画的画,我果断决定不让孩子 再去学了 展开全文 前几天我发了一个微头条,是关于我女儿学绘画的。 我在微头条中说到:因为我最近看了孩子在美术培训班画的画,所以我不想让孩子再去学美术了。 我先大体介绍下背景。 我女儿6岁半了,之前一直在家里自己画,在我的不断鼓励下,孩子画的也很有兴趣。但是孩子现在大了,我想给孩子找个美术培训班,不求老师能教多少东西,关键是许多孩子一起画,更加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后来选择了我们当地最

大的一个美术培训学校,在我们当地有很多分校,孩子也去试上了几次课,挺喜欢的,我也就给她报了。到现在大概上了5次课了。一开始孩子画的,我还可以接受。直到最近这次我看了孩子的绘画,我觉得有必要不让孩子再去了。 是什么画引起了我这么大的反感呢?就是下面这幅。看着是不是挺好看,挺漂亮的?那我为什么看了反而不愿意呢? 对比下我女儿之前在家里画的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端倪?很明显可以看出孩子是在模仿,特别是这人物形象。 回家后我也问孩子了,孩子也承认,是老师画好后让他们模仿画的。 网友的评论对于我因为孩子在模仿而停止孩子绘画,评论里出现了很多声音,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支持的我的,认为孩子早期应该注重想象,而不是模仿 一类是支持老师的,认为任何技能都少不了模仿,只有不断的模仿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 支持我的我就不说了,我只说下那些反对我的,支持孩子就应该模仿的,我选了2个代表性的言论: 1、所有的画家都是模仿出来的,现在儿童画不是为了成为画家,而是教育家臆想出来锻炼儿童想象力的东西,想象力

和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也不是一个想像画能决定的,这种没有比较的道理其实就是商业忽悠,就像下棋好的智商不一定高,从小学音乐的也经常干傻事一样。科学家其实从小也没这么多爱好。你孩子学的这些想象画其实培养对色彩的敏感度,观察力有很大作用的。别以为孩子自由画就是天性,这不科学。在认知能力下的想象才是高级的。那些把孩子画的黑太阳当成想象力的一定是忽悠,这只能说孩子的观察力有些糟糕,他们没看过日出日落,或者孩子孤僻,对颜色不敏感,对生活不满意。 2、看了全部,你说得最到位。我再加一点,希望这个神通奶爸能看到吧!人们期待想象力这个东西本质是怕自己的孩子变傻。但是孩子傻不傻,这一趟美术课能决定得了?孩子的想象力来自于生活的环境,见识广,善于观察身边细节的孩子想象力丰富,能表达的多,粗枝大叶专注力差的孩子想象力差,这是我身边的孩子的普遍现象。那重要的来了,什么是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还是对生活经验的超前加工?我觉得是后者,后者是科幻,前者是吹牛。想象力是要有现实基础的,但是那个奶爸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孩子在性格还没有成型阶段你过度强调孩子的想象力,而贬低他的模仿能力,会不会有副作用,因为模仿的过程是最能锻炼孩子观察能力的过程,这种观察细节,模仿细节的能力和习惯也很重要,否则孩子会不会喜欢上脱离实际的幻想而不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家)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家 作者:欧燕娟女儿张弘雨快七岁了,现在上谭中二小一年级(1)班。女儿出生以来我们一直陪伴着她,她成长情况我们是很清楚的,由于我们很清楚所以我们不盲目。孩子从娘胎出来就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将会有精彩丰富的图画,这幅画是由社会、家庭以及孩子自身的能力来绘制而成的。 孩子的成长之路是要一步一步迈开的。一直以来我们都给予女儿很轻松的环境,她的成长之路就显得那么的自然。该断奶时她没有任何哭闹;该上幼儿园时她背起已准备好的书包就去上了学,进了幼儿园大门就跟着老师,走进班里和其他小朋友就玩上了;四岁半时该自己独立睡觉时,我就与她一起布置漂亮小房间,当天晚上就开始一个人睡,从此晚上不再找我与她同睡;该上小学了,也是很自然的进了学校,从未上过学前班的女儿,幼儿园时也未曾写过字,上了小学还是能把功课学得很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我和她爸爸从来没有很硬性的要求女儿要学什么兴趣班。不管是舞蹈还是弹琴,都由她自己选择,我们跟她说,如果你不想学,爸爸妈妈不强求你,只要说一声自己不愿去学了就不用再去了,她说她要去。女儿的求知欲望很高,只要遇到不懂的任何东西她都想知道,自从小会提问起,每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我们在回答她的问题时是认认真真的做答,不是应付了事,所以她与同龄孩子来说相对懂得多一些。女儿的独立性很强,今年八月份被舞蹈学校派去北京参加全国蒲公英舞蹈大赛。是整个团队去,不允许家长跟随,看着她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我又激动又担心,激动的是她有了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担心的是她还不会完全自理。但她很棒,一周的时间在外没有一次哭闹要找爸爸妈妈,她还能帮助带队老师做事情,而且她们的节目得了全国幼儿组金奖,为我们柳州人争了光。当老师发短信把喜讯传回,我们真的感到为人父母的自豪。当她们凯旋归来时,我到飞机场迎接,站在机场外焦急等待着,终于看到了宝贝女儿,不禁眼泪在眼睛上打转。女儿看到了我,很高兴的对我挥挥手。终于从机室出来,她满怀欣喜的对我说,“妈妈!妈妈!我们得金牌了!真的是金牌,你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在牵手过后懂得放手的家长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不要总以“小孩还小,什么都不懂”这句话来概述孩子。就小孩零花钱来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很多家长会给很小的孩子零花钱,只给但不教怎么支配钱,问题就会马上出来了,小孩拿钱就去买东西吃,不管那些东西干不干净,如果没给钱他,他又想吃就会出现又哭又闹的事情发生,家长心烦了就又给了,要么就对小孩动武,给小孩心理造成很大影响。而我是在女儿要求想支配钱时,我才正式给她零花钱,但我告诉了她,首先不允许带去学校;其次不允许去学校门口小卖部买东西,想买就去超市买;第三要学会存钱;第四要有计划支配钱;

二年级第七讲家长课程作业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一年级教案 第五讲让孩子自主发展 【教学目地】 指导家长认识到应给予孩子成长所必须地自由空间,不要溺爱孩子,不要事事限制孩子,培养孩子独立地人格,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让家长们掌握培养孩子自主发展地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地家庭教育. 【教学难点】 让家长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孩子自主发展地重要性,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地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系统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家长讲一个真实地故事:国内某高校地一位地大学生,是家中地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考取出国留学地奖学金后,一想到

要独自一人出国留学,无人照顾,不知道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于过于焦虑而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地父母说了一句令人深思地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苦了他.” 爱孩子是人地天性,那位大学生地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地错.错地是他们爱孩子地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地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地以来之后,一旦要独自面临新地挑战时,便无所适从. 为什么让孩子自主发展 第一节妈妈,我想出去玩 二、情景案例 、和家长一起看教材、页情景案例,文中地母亲是怎样爱自己地孩子地. 、教师和家长交流:我想问一下家长,您地孩子参加了哪些课外辅导班?孩子是自己愿意去地,还是家长强制参加地?你地孩子对自己参加地辅导班持什么态度?作为家长,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家长讨论交流,谈自己地想法. 三、家长自学教材中教育故事部分,体会文中李老师地教导. 四、专家讲堂:

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画画说的太对了

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画画说的太对了 书画,中国自古讲究世家。从小让小孩同意艺术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不但能够在绘画的成就上打下坚实基础,更关于小孩的一生都大有裨益。应不应该让小孩学画画?不是应该,是太必要了! 01 永久,永久不要低估小孩的潜能! 在对小孩艺术的培养方面,现时期中国父母跟西方父母依旧有不小的差距,在世界范畴内,艺术界从来不缺少天才和神童,十岁左右画出专门成熟的作品,能够自己开画展的小孩大有人在。一方面是有些小孩的确有天赋,另外跟父母从小良性的培养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给小孩一个机会,说不定他确实是下一个徐悲鸿! 02 每个小孩天生都喜爱画画! 每个小孩天生都喜爱画画,自由悠闲的在纸上信马由缰,是多么快乐的情况啊!画画是一件专门锤炼耐心的情况,当小孩画了一两个小时完成一幅自己的作品,并被裱起来挂到墙上的时候,他小小的内心会获得无尽的成就感! 03 锤炼小孩的观看能力和格局 绘画,是一门“致宽敞、尽精微”的艺术,既要细节无限的杰出,又要兼顾整体的和谐。这关于小孩来讲是专门好的锤炼,潜移默化的让小孩的心智大大提高。画画,是专门好开发智力的方式。 04 多才多艺的小孩在社交中更加自信 不管男生依旧女生,画画好的小朋友总是在班级里更受欢迎,在一些文艺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机会,也让小孩从小培养起乐观、自信的性格! 05 绘画锤炼小孩的右脑发育,开发智力 爱因斯坦、达芬奇、居里夫人这些世纪伟人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有着超强发达的右脑。绘画是开发右脑的黄金途径,让小孩练习绘画,能培养其观看能力。尽情观赏绘画作品、自然风景,沉醉其中。 从小学画画的八大好处: 1、进展儿童的感知能力 画画要紧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行。感受是人进展认识的前提,儿童的认知能力大多依靠形象思维来获得。因此,进展感官,促进智力进展是画画不可替代的优势。

《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专家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引导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迎接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煞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让孩子自由的发展。 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他身体增长,更主要的是他的语言、精神、气质、思想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可为了使孩子的成长迅速一些,我们父母往往采取一些过于积极的教育措施,请家教、报特长班,无视孩子的兴趣。 不可否认,孩子多掌握点知识,多学点本领,本没有什么坏处,但关键是要孩子自己愿意。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不但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还可能极大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这是得不偿失的。 父母靠得太多,关注孩子的太多,采用的强制措施和管束太严格,这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所以,对于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因人而宜。 当然,对孩子也不能不管不问,而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相对服从”的人,而不是绝对的服从。所以管要一定要有原则,对于孩子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的事情,一定要大管特管。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父母要引领着孩子找朋友玩,给孩子自由交往的空间和选择作高尚人的权利,并让他在成长中有一定的挫折和磨砺,这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当孩子的发展道路不平坦的时候,不必抱怨,要有一种等待的心

态。在适当的时候,当孩子求助于父母的时候,当他们渴求父母帮助的时候,父母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促使孩子更好的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无论如何,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孩子是十分必要的。 有个孩子在一篇题为“我的自由时空”的作文里写道: 我的外公是一位艺术家,我的父亲是上海医科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我的家如同一个人文与科学的梦幻组合,一个用亲身的经历告诫我为人要真诚坦荡,对世间万物都心怀爱与感激,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现身边的美;一个则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让我坚信这个世界必有规律可循,求真务实善于开拓的科学精神是人们寻找安全感的良方。 有一段时间外公告诉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月满则亏,万物皆有必然之理;而父亲告诉我世界可以用偶然来描述,甚至每个人都只不过因为偶然才成为自己。当我将两句话完整地理解而发现其中的一致时,我觉得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索的自信。我认为这种感觉永远不是来自于灌输,而是启发式的诱导。父亲从孩子园接我回家,总带我在路边的咖啡馆小坐片刻。在那儿,他让我试着把不同质地的咖啡勺浮在咖啡中,就这样让我理解了阿基米德的发现。 我的家庭氛围首先是民主,从我记事起,对家中的事务就有发言强求我做什么,他们对我采取认同和尊重的态度。记得高中毕业填高考志愿时,家里希望我考医科大学,而当我欲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时,父母所做的仅仅是确认我是否真的做了慎重的考虑,而后便全力支持我的选择。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作者: ————————————————————————————————日期: ?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天底下每一个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渴望自己的儿女长大能够成才。但是,还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的成长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甚至出现追悔莫急的失误。 ?孩子幼小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不同的图画,塑造孩子不同的品性。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可见家长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成功家庭教育之路究竟在哪里?究竟该怎样走?我认为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实践。??一、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 平时,我们在马路上、院落中、楼道里,见到吹胡子瞪眼、唾沫星子乱冒的“训子”场面,并不少见。这些家长自以为“训”是为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还以拳打脚踢相伴。“训”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除给孩子增加抵触情绪外,别无所获。“身教胜于言教”“训”不是家长的特权,身教与言教并举才是做家长的责任。所以,对小孩子来说,需要的不是批评家,而是榜样。 ?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他们来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林氏夫妇在3个儿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他们,两代人每天挑灯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3个儿子都上大学。更为高明的是:他们当年那么穷困,却长期订阅文学杂志和传习世界名著,使3个儿子不仅读了数遍,还讨论了数回;在他们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条,上面写着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3个儿子就是在这样贫困,然而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了。这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升华,都产生了极其深刻深远的影响。??林氏夫妇教子的感人之处,并非是培养出3个博士,而是其在贫困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每一个儿子,铸就了他们不缺不挠的性格,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二、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要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家长,也培养不出懂得孝敬长辈的子女,更造就不了国之栋梁、社会精英。 ?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做人,往往只看重如何使之做所谓“有用”的人这一点点内容,就像军阀混战年月里的那些大权在握的老粗,唯在如何网络和造就好使的炮灰上下功夫,从来不懂得去关心一下下属的其它更重要的方面与需求,这种家长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促使子女使劲用功,根本不会在品质和性格方面主动施加影响和进行教育,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实在跟战场上的炮灰没什么两样,对谁日后也都无足轻重,根本佩不上是这个世界的主人翁。 ?须知: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备终生不变的优秀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自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连其自身生命将来

儿童成长需要的自由空间

儿童成长需要的自由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获得个人自由成长的空间,0岁到6岁的儿童同样也需要成长的空间。而且,由于0岁到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刚刚发育的启蒙期,更需要家长的精心关注和扶持,更需要一个不受束缚的、能够自由自在成长的空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像小鱼儿一样顺畅地呼吸,像小鸟一样快乐地飞翔,像小草一样茁壮地成长。 活动的空间 盛夏,一场大雨冲去了天气的闷热。院子里出现了许多水洼,尽管稀稀拉拉的小雨还没有停歇,张家的小胖、李家的小强戴着草帽迫不及待地来到院子里,张开双臂拥抱凉爽的雨滴,一双小脚丫在水洼里趟出串串水花。苗苗穿上雨衣也急着想往外跑,奶奶一把抓住她:“雨没停,不能去。趟水要生病的。”可怜的苗苗如同只被捆住手脚的小猫站在门后,只能扒着窗户看别的小朋友尽情地玩耍。 峰峰生来是个小帅哥,妈妈整天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就是有一样,限制他活动。在家里,妈妈让他安静地看书、看电视、摆积木、玩车模,不能玩激烈的对抗游戏,更不许登高爬低;到公园,只能乖乖地牵着妈妈的手散步,或者坐安全的电动火车,不能在儿童游乐园自由活动,更不许和淘气的小朋友玩摸爬滚打

的游戏。峰峰就像妈妈养在笼中的一个小宠物,虽然白白胖胖的,可是缺少了活动,身体平衡性不好,四肢力量弱,体质也比同龄的孩子差。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从头脑、内脏、躯干到四肢都在快速成长,需要全面的营养加充足的活动。宝宝从会爬时起,活动的范围一点点扩大,当他学会走路后,就会不停地跑来跑去,蹦跳登高、翻跟头,拉拉这儿,碰碰那儿。他的这些活动有利于躯干和四肢的发育,使胳膊和双腿的骨骼与肌肉快速生长,具备灵活的控制力和协调力。所以,限制幼儿的活动、不给其活动的空间会影响其身体正常的发育。 探索的空间 3岁的童童对什么事情都十分好奇。一天她拿了一个玻璃杯子去问爸爸:“杯子掉在地上会不会摔碎?”爸爸说:“会的。”还没容爸爸解释,童童的手一松,“啪!”杯子掉在地上摔得粉碎。震惊之下爸爸刚要发火——这孩子太不听话了,应该好好管教。但他转念一想童童为什么这样做,还是听听她的想法吧。于是他平声静气地问:“你为什么要把杯子摔在地上呢?”童童若有所思地说:“哦,它真的能摔碎了。”原来她是想亲自试一试杯子能不能摔碎。 玲玲按照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在家中的花盆里种了几颗黄豆。她天天浇水等待小苗出土。两三天后,她终于忍耐不住,用小棍扒开土取出豆子看看,再重新埋进土里。此后,她每天都要这样

培训机构不会告诉父母的,早于这个年龄千万不要送孩子去学画画

培训机构不会告诉父母的,早于这个年龄千万不要送 孩子去学画画 展开全文 我们前几章一直在跟父母强调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教孩子绘画”,因为大多数培训机构避免了不了的一个问题就是模仿,而模仿会固化孩子的认知,影响孩子的想象力。那么,肯定有很多父母就有个疑惑,究竟什么时候可以送孩子去学习绘画呢? 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家就会了解到什么时候可以送孩子去学习绘画,为什么这时候可以送孩子去学习绘画? 简单回顾下前几章内容,9岁之前的儿童绘画经历了: 1、涂鸦期(1-3岁)

涂鸦期的儿童绘画经历了从杂乱无章,乱七八糟的点线集合,到圆、正方形等简单几何图形,是从无目的乱画到有目的绘画的过程。 2、象征期(3-4岁) 儿童能画出简单的图形后,他们开始把图形逐渐复杂化,并把图形与现实的事物结合起来,赋予图形固定的含义,于是儿童进入了象征期。 3、意向表现期(4-9岁) 随着着儿童智力的进一步发育,他们已经精通了各种象征图形。儿童不满足于再画简单的象征图形,他们开始把不同的象征图形组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特定故事情节的图像,这时儿童绘画进入了意向表现期。该阶段是儿童绘画的黄金期伴随着儿童智力的发育和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9岁后儿童的绘画开始进入了视觉写实期。 什么是视觉写实期视觉写实就是儿童根据眼睛看到的现实事物进行绘画。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了,儿童在之前的绘画中不是根据现实事物来绘画的,而是根据他们对于该事物的记忆进行创作。当他们对某一部分记忆特别深刻时,他们在绘画中就会突出强调这一部分,对这一部分画的更加细致或者画的更大。 比如下面是一个6岁孩子画的“我正在用一个绿色的画笔”。

幼儿园小班幼儿不爱画画怎么办

幼儿园小班幼儿不爱画画怎么办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较之中班、大班幼儿来说,是比较难教的,常常听到小班教师们诉说班上孩子不爱画画,或者乱涂一气,此时,老师的引导很重要。 幼儿不爱画画的原因: 1、未适应幼儿园生活:小班上学期,刚入园的孩子还未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些孩子拒绝参与绘画活动及其他活动; 2、曾经被制止涂鸦:在“涂鸦期”,由于家长不了解涂鸦对孩子发展的意义,不准孩子“乱涂乱画”,或者责怪孩子画得不好,导致孩子对绘画活动失去兴趣; 3、自尊心受伤:教师在集体绘画活动中挫伤了部分幼儿自尊心,从而使他们厌恶、害怕画画,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忽视个体差异:教师没有尊重孩子之间绘画基础的差异,在集体中出现“画得好的爱画——多画——画得更好”和“不会画的怕画——不画——更不会画”的现象。 2)违背幼儿绘画规律:教师没有遵循儿童绘画从涂鸦阶段到表现、再现、果实等阶段的循序渐进规律,强迫孩子跨越应有的发展阶段,如:在小班组织临摹活动,要求形似,方是方、圆是圆,孩子达不到要求,久而久之,自然怕画画。 3)忽视绘画素材教师忽略了观察生活乃绘画学习之源泉,培养情感是根本,一张范画加上简单说说越是不能很好地激发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的。 4)评价方法不当: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往往流于形式或着重于评价画面效果,而忽略了对创作过程的评价。幼儿最重视教师的评价,

有些思维活跃却画得不像的幼儿,由于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肯定,失去了参与活动的信心。 幼儿不爱画画怎么办? 1、活动形式多样化,充分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1)欣赏“前辈”作品:如在欣赏中、大班幼儿较好的绘画作品时,会听到幼儿一声声惊呼:“呀,好漂亮噢!”,继而是七嘴八舌的评价,随之而来的是“我也能画得这么好”的美好憧憬。有些孩子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 2)户外写生:走出课堂,来到户外,即使是园外楼前的一片小树木或一片草地,也足以让孩子们雀跃,绘画活动《公共汽车》就是在海丽大厦前的草地里进行的。我先组织孩子在草地上玩一会儿,全身心的放松,再请他们坐在草地上,有目的观察公共汽车,然后绘画。期间,只对个别有困难的孩子给予指导。当然,绘画效果不如在课堂上画得那样规整,孩子画得公共汽车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的还添画了许多马路上的其他事物。(当然是用形状各异的圆圈代替,听他们解释后才知。)对孩子来说,这些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而不是老师教的,他们享受着绘画过程中的乐趣,彼此分享。 2、多与家长交流,正视幼儿涂鸦 让家长了解涂鸦对孩子发展的意义,不要轻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多鼓励,多表扬孩子,这些工作可以在家长会上让家长们共同讨论,也可以在接园时与家长个别交流。 3、从小处入手,从基础学起 手指肌肉的发展,手指的灵活度,也影响幼儿参与绘画的兴趣,利用手工活动,如泥工、纸工,不但锻炼了幼儿的手指肌肉,还可以让幼儿在捏泥、撕纸、折纸、粘贴中获得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中表现此物体。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朱霞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乐趣无穷的,应该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但是有些父母总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给予孩子太多的干涉,结果事与愿违——闹得不欢而散。如今的孩子渴望被家长理解。从物质条件来看,每个家庭是应有尽有都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但从精神世界来看,孩子的心灵却处处得不到满足。他们需要被理解、信任、肯定,他们需要人文关怀,需要心灵的沟通。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我意识,不想和小时候那样处处在家长眼皮底下生活,想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什么事也不喜欢和家长讲了,结束了“童年无忌”的时代,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我们做家长的也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和以前一样事无巨细地像个贴身保姆一样跟着他、看着他,这样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他和你家长心灵距离就会越来越远。我的孩子上小学时很粘我,只要我不在他的视野范围他就会大喊:“妈,你在哪里啊?”上学放学都愿意和我一起做伴,看到什么新鲜事都会和我一起分享,说是我的小尾巴一点也不过分。可是到了上高中时却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放学回到家就钻进自己的小房间,门口还贴了张用毛笔写的几个大字“请勿打扰,谢谢合作!”。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有时星期天想给他洗床单被褥还不能随便进他的房间,还得被拒之门外。有一次我看他的书桌比较零乱就给他整理一下,他回家时发现书桌被动过了,就很生气地大声喊道:“谁让你碰我东西的?”我说:“你怎么知道我碰过你东西的?”他很不耐烦地说;“我有记号的。”乖乖,他把妈妈当成特务了,处处防着呢!他的健体器材没经过他同意还不能随意挪个地方,否则没好脸色给你看,真是邪门了。我把这些烦恼跟同事一聊,她们也都有同感,怎么办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了吗?怎么解决这事呢?为此我咨询了一位这方面的成功人士,取来了“真经”果然凑效。 那就是我们做家长的平常太多的行为使孩子对父母有了一种防范心理,青春期的孩子有秘密需要尊重,需要好好维持他们的隐私权,给他们应有的空间。如果你不信任他,就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感,激化他们的逆反心理。 认识到自己以前做法的不妥,现在我改变了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以平等式的、商讨式的谈话方式进行母与子的对话,孩子也能坦然接受我的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家庭气氛由紧张型转变为融洽型。由此我认为: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理解、尊重自己,父母在孩子特殊的人生阶段要调整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放下父母威严的架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孩子才会与你分享他成长中的快乐,你也能化解他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同时你也能领引他走向社会、走向成熟。

家长应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家长应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寒假将近,对于每位家长来说——既是值得期待的假期,又是一个比较茫然的假期。值得期待是要看孩子一年来的收成,茫然是因为假期来临——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怎样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而且愉快的假期呢?育成教育给广大家长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共同读书,积累知识。 寒假期间,每家建立一个读书生活记录本,记录内容如下: 1、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文章段落,(要注明书名和文章名)。并根据内容配上适合的图画。在每一篇摘录后面写上自己的体会、收获、家长评价。 2、专题研究。如指导孩子研究鸟类:先画出鸟,然后搜集有关鸟的图片、资料、文章等,再写出鸟的特点或编一个有关鸟的故事。 二、走出家门,培养能力。 1、当一个小导游。让孩子搜集资料选择地点。边游玩边观察。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日记、画一画、剪纸、粘贴等。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能够把大自然带进家里,带到学校里。 2、当一个小摄影师。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你的镜头记录下来。也可以做个环保小卫士,拍摄有关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等。 3、当一个小画家。背起画夹与爸爸妈妈一同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相信孩子的会画会很有长进。 三、开展活动,丰富生活

1、“本周我当家”。在这一个周中,由孩子来安排家里的一切事情。包括买菜、家务,安排活动等。家里的大权都在孩子手里啦! 2、“家庭大联欢”。在春节期间,组织一次家庭联欢会。每人都要准备节目、游戏。比比谁能在家庭明星榜上有名。 3、“滑冰大比拼”。假日小队可别闲着,拿起你的滑冰鞋,到溜冰场上赛一赛。 4、“爱心大放送”。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找一找,想想办法怎样帮助他们。 5、“手工制作比赛”。生活学习用品中常常会留下一些废物,动脑想一想,废物也可变成宝。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锻炼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还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四、还有比学习更重要的,假期请关注这几点: 1、始终关注孩子安全和健康,利用假期调整改善孩子的身体,过一个平安假期,平平安安回家去,健健康康上学来。对任何人来讲,身体都是最基础的条件,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没有价值。学校的生活压力大,一个学期的学习会对孩子的身体多方面产生影响。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注意力不集中、视力下降快等。如果孩子出现缺钙、免疫力低下、身体虚弱、过度瘦/胖、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等现象,就要引起家长的格外关注,家长可以从几个方面做判断:是不是过于沉湎于电子游戏、电视和网络游戏?是不是挑食、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营养不良?是不是生活习惯不好、作息不规律导致的疲倦?是不是不爱运动导致的身体虚弱或肥胖?如果能够找到问题,并找到原因,就可以采取办法弥补。利用暑假进行针对性训练和调整,包括科学的生活习惯、锻炼习惯、合理

论孩子画画像与不像

论孩子画画像与不像 作者:伊加尔大于三 经常会有家长一脸嫌弃地拿着自家宝贝的画喃喃自语:这画的什么呀?画的一点不像。被吐槽的往往是九岁之前的一些孩子。这时候孩子的内心是崩溃的:你们这些大人懂什么呀,只有我们小孩看得懂。为了便于家长们了解儿童,不盲目打击孩子绘画的积极性,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儿童绘画发展的规律。 建立在儿童认知水平和动作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涂鸦期(1-2岁) 1-2岁的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条件反射和肢体动作来感知世界,并没有产生基本的思维能力,因此儿童此时的绘画确切地说不叫绘画,只是一些随手的涂鸦。 仔细观察这阶段孩子的绘画,他们能精细地控制手部动作,因此画出来的都是一些线条、弧线,没有具体的图形,显得杂乱不堪。

(图一) 二、简单形状阶段(2-3岁) 伴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精细动作控制能力增强,可以控制笔尖画出一些特定的几何图形,比如圆、三角形等。已经可以明显辨别出形状,这时候的画不再是毫无意义的了,而是包含某种含义的。比如孩子会一边画画,一边嘟囔,说这画的是妈妈,这画的是爸爸,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他们画的形象和所说之间好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图二) 三、象征期(3-4岁) 孩子开始尝试把图形组合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形象,象征具体的事物,但是因为认知能力的不足,儿童在具体的绘画时,通常只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能完整的画出该事物形象,比如他们画人可能就只画个头加2只脚,而没有身体。

(图三) 四、设计期(4-6岁) 在设计期,孩子认知能力和精细动作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孩子会根据需要来画,而不再是无目的乱画,各个图形之间建立了联系,比如水里画鸭子,因为鸭子在水里游,水里又有荷花,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 这时候孩子的作品才算是称作“绘画”,是他们内心思想的真实表达,带有特殊的含义。 这时孩子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出现了线——地平线,一条横着的线条区分了地下和地上,或者水下和水上,使得他的绘画更加完整,更加符合逻辑。

给孩子留点不听话的自由

给孩子留点不听话的自由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可是孩子太听话,唯唯诺诺,那也未必是好事。 有一天晚上吃饭,顺便看一下报纸,突然之间斗大的几个字“初三生活,不是念书,就是被父母念”映入眼帘,原来有一个初三的学生上课上到一半不见了,全校紧急搜寻,最后在楼顶的水塔旁找到他。这个学生说,自从升上初三,每天不停的考试与念书,已经疲乏得像机器人一样了,回到家还不能放松,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父母就念,连吃饭时看个电视也会被念,他觉得每天都是念书、考试、挨骂,这无止境的循环使他很烦、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脱。我看了非常难过,这种日子的确没什么意义,不能怪孩子轻生,问题是,有必要让孩子过得这样生不如死吗? 我们先不谈教育制度,因为这是我们升斗小民无能为力的地方,但是回到家来,父母的态度就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握的,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远一点,现在考试成绩十年后一点意义也没有。孩子如果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鲁大学医学院基因的研究发现,即使身上遗传到两个有缺陷的基因、容易罹患忧郁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关怀,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别人心中还有一点价值,忧郁症就比较不容易出现。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随他怎么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钟都计算在内,分秒必争,紧迫盯人,这对孩子内心的感受非常重要。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学四年级开始,一直做到他离家去上大学──就在我给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间,只要他把工作做完,我不限定他怎么做或什么时候做。比如早上出门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来去收衣服时,发现有的衣服干了,有的还是湿的,一问之下,原来他晒了一两件后觉得这件事很无聊,就进屋里去打电脑,打了一阵子再出来晒个一两件,所以到我下班时,虽然衣服都晒上去了,但是干湿程度不一致。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形会很生气,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是要孩子有始有终,做一件事就要从头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这个从头到尾并没有规定中间不得停顿,只要他做完了,中间的过程应该可以有些通融。所以我并没有骂他,只告诉他为什么衣服要晒太阳的原理:晚上许多昆虫出来觅食,会在衣服上留下肮脏的东西,而大太阳的紫外线正好可以消毒。孩子小时候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加州大学一位昆虫系教授去亚马逊河采集标本时,被一种小虫叮了一口,把虫卵下到他的皮肤内,结果这位教授手臂红肿不消,当医生用手术刀划开红肿,里面跑出来好几只蛆。这件事令儿子印象深刻,经我一讲,他就觉得有道理,下一次他晒衣服时,就尽量在中午以前晒好。

儿童画没有对和错,只有美不美

儿童画没有对和错,只有美不美 郴州市十完小谭显红 【摘要】“儿童画没有对和错,只有美不美”文章先说这个观点的由来;再阐述什么是儿童画;而后分三点来说明这个观点起到的作用:“可它使学生对绘画的自信心增强,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个性化审美得到了提高。”前两个作用论述的是“儿童画没有对和错”后一个作用阐述的是“只有美不美”。层层递进得到升华。 【关键词】儿童画对和错美不美自信心兴趣绘画材料个性化审美 记得我教小学生的第一节公开课时,几个学生都问我说:“谭老师,我画错了,该怎么画呢?”因为是公开课有很多的老师在听课,学生多数不敢动手多画,生怕像数学做题、语文听写一样出现错误。学习绘画这么多年的我都不记得自己小时候是否有说过类似的话没有。“老师我画错了”在上美术时,问这句话的学生越来越多,而这时,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学生:“绘画没有对和错,只有美不美”,并在黑板上演示,可以把不是很美的画经过添画以后画面耳目一新。学生看了我的示范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并尝试着把刚画得不是很美的画来添加,一幅幅大胆而有个性的画展现出来。上完课后,一个语文老师说:“小谭你上课时讲的那句话‘绘画没有对和错,只有美不美’我感觉是一句哲理一样”。

是呀,这节课给自己很大的启发,使我以后的学生都会沾沾自喜地把画给我看。“绘画没有对和错,只有美不美”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可它使学生对绘画的自信心增强,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个性化审美得到了提高。 很多人欣赏画只有一种观点:就是看它画的像不像,像就是好的绘画作品,其实儿童画不然,那么什么是儿童画呢?儿童画不仔细看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在儿童画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色彩学等。还有与此相关的艺术理论及绘画工具材料的运用等。有时很难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但也不是一点说不清楚。有关理性知识内容属逻辑思维范畴的,还是能说得清楚。比如:像结构、比例、虚实、对比、疏密、冷暖、和谐等。当牵扯到感性知识或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时,就很难说清楚了。如:灵性、悟性、神韵、联想、感觉等,这些都是很难用文字或语言道明的。恰恰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充当了绘画的主角,归纳来说,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征:构图、用色大胆,想象丰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不受物体约束,带有很多印象成分;还有就是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画出奇特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 “儿童画没有对和错,只有美不美”实践证明,这句话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在平时教学中,对于有难度或没有画过的东西时,孩子们总会怯怯地说:“老师我不会画,怕画

(完整版)1-12岁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特点解析

1-12岁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特点解析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进行。如果指导不得法,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

高。 1.乱画期(1岁)

乱画期是幼儿涂鸦阶段,所以也叫涂鸦期。周岁婴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蜡笔、竹杆、树枝等),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笨拙地胡乱涂画。在涂抹活动中,他们感到新奇好玩,乐于尝试,开始还没有想画什么的想法,只是孩子好动的本能。他们看到涂抹的效果会引起兴趣。经过反复涂画,促进了手、眼、脑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加线、形、色的感知积累。一开始涂得乱麻一团,线条没有分别,毫无秩序,进而能反复同一动作,有一定方向,说明视觉上有所控制了。这种控制能力会发展到更复杂的动作——绘出了圆形,虽然很不象样子,但已是一大进步。成人可能对幼儿画的形状难以理解,但从那些线条的动态中感受到幼儿心里的喜悦和惊奇。

2.命名期(2、3岁) 黄曦晨2岁3个月绘画 《大花园》 这时期,孩子一边画,一边呀呀说着什么。但他画的是什么,人们根本看不出。他说这是“苹果”、那是“妈妈”等等,是孩子自己对涂画的注解,自己很欣赏。把自己的动作和想象结合起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他还不能抓住物体的整个形状的特征,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象征性地去命名。人们如不细心观察、询问,就很难理解。当孩子一说这是什么时,大人们也许会捧腹大笑。这就加深了对儿童心理

给孩子自由空间

給孩子自由空間 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舊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國三生活,不是唸書,就是被唸」映入眼簾,原來有一個國三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不見了,全校緊急搜尋,最後在樓頂的水塔旁找到他。這學生說自從升上國三,每天不停的考試與唸書,已經疲乏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鬆,如果稍微休息一下就被父母唸,連吃飯時看個電視也會被唸,他覺得每天都是唸書、考試、挨罵,這無止盡的循環使他很煩、很累,所以想去找解脫。我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有什麼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問題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先不談教育制度,因為這是我們升斗小民無能為力的地方,但是回到家來,父母的態度就是我們可以自己掌握的,為人父母的眼光一定要遠一點,現在的考試成績在十年後一點意義也沒有,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裡父母一定要支持他。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基因研究發現,身上遺傳到兩個有缺陷的基因,容易罹患憂鬱症,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別人心中還有一點價值,憂鬱症就比較不容易出現。 因此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麼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鐘都計算在內,分秒必爭、緊迫盯人,這對孩子內心的感受非常重要。我的孩子一直都肯替我做家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直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把工作做完,我不限定他怎麼做或什麼時候做。比如早上出門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發現有的衣服乾了,有的卻還是濕的,一問之下原來他曬了一、兩件後覺得這件事很無聊,就進屋裡去打電腦,打了一陣子再出來曬個一、兩件,所以到我下班時雖然衣服都曬上去了,但是乾濕程度不一致。 遇到這種情形,一般人都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是要孩子有始有終,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這個從頭到尾並沒有規定中間不得停頓,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以有些通融。所以我並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麼衣服要曬太陽的原理: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線正好可以消毒。他小時候曾經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的教授去亞馬遜河採集標本時,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皮膚裡,結果這位教授手臂紅腫不消,當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時,裡面跑出來好幾隻蛆。這件事兒子印象深刻,經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下一次他曬衣服時就儘量在中午以前曬完。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願多了。更何況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是最完美的,實在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