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新课标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把传统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不再单独设置“应用题”单元,而是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四个学习领域之中。
从新课标对“解决问题”的目标来看,它的价值取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侧重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与学生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把传统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呈现形式更加灵活。
因此,在进行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水平,通过“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生活问题进入应用题教学”教学机制,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学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又能把在“解决问题”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抽象的数学还原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学以致用,这才是“解决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
那么,如何更好地促进“解决问题”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的增强。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引领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总体目标之一。
为了让学生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新课程倡导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模式。
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学所选取的素材要接近学生生活,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人数、班级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生活购物、春游、游戏等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所解决的问题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领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中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进而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的增强。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的例4时,教师结合本班的“小组评优活动”进行设计,先总结上个星期同学们在“小组评优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然后利用主题图形式出示各小组得小红花的对比情况,教师根据主题图进行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以下信息:①“第一小组得了16朵红花”,②“第二小组比第一小组少3朵”,③“第三小组比第一小组少2朵”,④“第四小组比第一小组多1朵”。
教师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二小组得了多少朵红花?第三小组得了多少朵红花?第四小组得了多少朵红花?由于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关系,又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学生就会积极地去寻求
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增强。
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
因此,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
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纷繁复杂的各种数学信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学生要能主动地获取、探究新信息,有效地运用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要有创新,可以采用具体情境呈现、图画呈现、文字呈现、表格呈现、对话呈现等形式,也可以采用多种呈现形式组合,还可以采用数学信息零乱出现等,让学生自己获取数学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处理,积极地与同伴们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促进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增强,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页例3“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小朋友们玩跷跷板”情境图,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从多角度、多方向去观察、分析主题图,搜集数学信息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培养学生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增强。
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带着自己的原有知识背景、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堂教学活动当中,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增强。
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列入总体目标之中。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错误做法,设计现实的、有趣和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知识。
课堂中的数学活动可以逐步促使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说”的训练,如:说发现的数学信息,说做法,说想法,说思路,说结论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思维的周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的“用数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学生“说”的训练展开教学,创设一群小学生去郊外秋游的情境,结合情境图为学生呈现郊游的风景与事物,引导学生对郊游的各个情景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如:有4个同学在捉蝴蝶,有2个同学在草地玩土,去郊游的有6个同学,有7棵向日葵,农民叔叔砍了3棵,还剩下4棵向日葵,等等,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问号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把算式补充完整),结合各个算式让学生说出各个算式的意思及想法。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增强。
在课堂中,教师结合教材提出有价值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互通独立见解,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使学生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交流”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等。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5页的“数学广角”时,教师先结合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了解以下信息:①每种船卸货的时间,②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
然后抛出问题: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设计出各种方案,并通过方案的对比和选择,最终得出了最佳的方案。
这样的教学,教师完全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入到生活实际当中,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四、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学生生活实践中都能找到它的原型。
在课堂上,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问题解决中,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它要求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索,应用分析、类比、抽象、转化等思想方法,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知识的应用巩固,虽然不像原先那样反复操练,强化数量关系,但要求学生在运用中意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还要大力鼓励与支持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开放性的、实践性的问题和巩固练习,引领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把学和用有机结合,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扩大和加深学生的见解和思维,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0页的“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设计关于生活购物的练习,如:学校体育组的王老师带1000元到文具商店想购买12个篮球。
如果每个篮球的单价是85元,王老师带的钱够吗?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解决问题”的教学要做到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规律,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主动尝试、探索、应用来完成知识的构建,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