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法治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民法总论读书笔记

民法总论读书笔记

民法总论读书笔记【篇一:民法总论的读书笔记doc】法律的目的是和平,而达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

?法律的生命是斗争。

法律的重要原则无一不是从反对者的手中夺来。

正义之神,一手执衡器以权正义,一手指宝剑以实现正义,宝剑而无衡器不过暴力,衡器而无宝剑则不过是有名无实的正义。

?运用宝剑的威力和运用衡器的技巧能够协调,而后法律才能完全付诸实现。

法律也好,财产也好都有两个方面的要素,人们因其环境的不同,或只看到享乐与和平之一面,或只看到劳苦与斗争之一面。

财产与法律犹如双面神的耶努斯的头颅(janus-head)一样,对甲示其一面,对乙示其另一面,于是各人所得印象完全不同。

此双面的形象不但是个人,连整个也是一样。

某一时代的生活是战争,另一时代的生活又是和平。

...没有战争的和平和没有勤劳的收益,只存在于天堂,其若在人间,只能视之为辛苦奋斗的结果。

德文recht由主观和客观两种意思,客观上是指法律,及国家所维护的法律原则,也就是社会生活的秩序,主观上是指权利,即将抽象的规则改为具体的权利。

然而我们须知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有拥护的人,又有反对的人,两相对立,必然引起一场斗争,在斗争中,胜负之数并不是决定于理由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力量的大小。

?一种制度老早就应废止,而卒不能废止者,并不是因为历史的惰性,而是由于拥护者的抵抗力。

事故在现行法律之下,要采用新的法律,势必要进行斗争。

.....法律所经过的路程并不是香花铺路,而是腥血涂地。

法律不是人民从容揖让,坐待苍天降落的。

人民去的法律必须努力,必须斗争,必须流血。

人民与法律的关系犹若母子,母之生子必须冒生命危险,母子之间就发生了亲爱感情。

犯法律不是由人民努力获得者,人民对峙常无爱惜之情。

我们应该为权利而坚决反抗敌人乎?亦或是为了避免斗争,不惜牺牲权利乎?前者是为法律牺牲和平,后者是为和平而牺牲法律。

被害人提起诉讼往往不是因为实际上的利益,而是基于权利感情(feeling of right)....诉讼对你并不单单是利益问题,而是名誉问题,即人格问题。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范文五篇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范文五篇《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1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出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行更是一个国家、及社会所有人士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自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中国的法制突飞猛进,“依法治国”被写进了宪法,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啊!然而,在振奋的同时,一个问题也应值得我们思考: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法律其实很像数学,无处不在,十分重要,有这样一个关于法律的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法律实现了正义,体现了公平,它,就是正确规范人行为的社会准则。

当今的这个经济社会使人对道德的意识不断的淡化,现如今社会上的人什么都不图,就图个“利”,自己能得到钱就可以了,全忘了儿时,父母告诫我们的法规,所以对于不容忽视的法律,他们“视而不见”。

若是成人还好,但现在甚至有些青少年都学会了强要他人的钱财,参与抢劫,甚至是结帮犯罪吸毒,近年,青少年拉帮结派犯罪现象频频发生,这使我们安定的生活受到了威胁,法律的不重视等同于流感病毒,在这个社会蔓延着,以致发展到小学,当人的贪婪欲望得到满足,他们便会尝试更大的,贪婪的欲望越来越大,最终,自己站在了法院。

但丁的作品《神曲》地狱篇中写到:它的贪婪欲望从来不会得到满足,它在饱餐后会感到比在饱餐前更加饥肠辘辘。

欲望是人们邪恶和罪恶的深渊,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懂得正义的法律,用它来与之抗衡。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必须从小时候做起。

社会十分残酷,只有我们知法、懂法、守法才能将法律变成自己的坚盾和利剑,来保护自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即使是一名小学生,也必须知法、懂法,更要会用法,让法律成为我们坚不可摧的堡垒,守护着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2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行政法学读书笔记【篇一:行政法学读书笔记】《行政法学》读后感一、选择这本书的理由第五章以行政法律责任命名,在本书的第十五章以国家赔偿制度命名。

这两章是比较突出从行政过程中行政主体的责任、以及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造成伤害后需要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入手,对理解整个行政法的初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我在通过学习行政法这门课程、阅读这本书籍之后结合个人工作经验的一点感触和理解,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予以批评和纠正。

二、感受之一:法的本质的精神包括平等、自愿、自主、自由、契约乃至法制。

第一次重大的启发在于我对什么是法以及为什么要创制法这一问题的思考。

法的探源绝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过程,关于法也有很多令人神往和崇尚的故事。

苏格拉底临刑前有朋友曾想劝说和帮助他越狱出走,苏格拉底认为这是违反公民对城邦和法律的责任和义务的。

出于对法的尊重选择了对最后的牺牲。

也有人讲法的缘由归结为博弈,认为是公民与国家权力的一种博弈,在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中,想必必是凝结了平等、自愿、自主、自由、契约乃至法制等思想在里面。

①譬如,对于平等,民主为其提供保证。

只有在一个民主的法治体制内,才能为全体公民提供一个平等地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权力机制,保证公民在立法上和司法上一律平等的法律地位,实现平等权利。

②对于自愿,民主可以为公民提供自愿字表达自己的志愿和意志的机会,自愿地从事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作为和不作为的事项,免受外力的强迫以逼使公民自己去干所不愿干的事情。

③对于自主,一个体现民主化原则的法律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公民以及法人的自主性,充分行使其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等自主权,使公民和法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一点对于处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各类企业事业等市场主体尤其显得格外重要,充分实现的自主性也是市场经济的要义之一。

④对于自由,民主机制本身便意味着将公民行使自由权利提供保证。

没有民主,便没有自由。

没有民主机制的确认和保障,一切自由权利便要落空。

法律书籍读书笔记

法律书籍读书笔记

法律书籍读书笔记【篇一:法律的印记读书笔记】1. 以文明为义与法治同行----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借助于不断成熟的上层建筑的发展而逐步演化前行的。

其中,法律,尤其是在其萌芽期被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法制,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律之于多数人,浩瀚、复杂甚至艰涩成为其最初的感性认知,关于法律的书籍则更是让人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人士望而却步。

即便是学习法律的人,在研读大量专业书籍、论文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专业疲劳”的心理。

为此,换一个语境,用许久不曾触动的思维去审视事物、考虑问题,或许会给你意外的收获。

甚至有些让你扼腕兴嗟,百思不得其解的观点和见解也可能会在你跳出这个樊篱后得以显现。

《寻找法律的印迹》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摆脱了法律书籍说理加判例的体例,从法律的起源和发展说起,结合事件和案例发生地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特色,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法律史上经典的,有标志性的事例,立意新颖、生动感人。

也正是这一点,吸引我坚持把这本书读了下来,感觉正像标题所注的“从古埃及到美利坚”,环行地球。

本书共分为六章,前五章以法律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按照地理概念分别讲述了“地中海沿岸-法律的足印”,“古罗马废墟-法律的沉埋”,“英格兰原野-法学的重生”,“西欧风云-法律的蒙尘”和“新大陆阳光-法治的成长”。

第六章从整个法律发展史的角度讲述了一些佚文趣事。

通读这本书,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作者的观点,即法起源于人类的行为习惯,法的本质就是公平正义。

所以,一切法律的故事都应是关于公平正义的故事,而不是关于刑法镇压、铁窗与镣铐的故事;是关于人类的自由平等的故事,而不是人类的专制与压迫的故事。

5000年来,对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热切追求和世界各国世代流传的所罗门、包青天、安提戈涅、苏格拉底等人为追寻正义而不屈不挠的经典法律故事,无形中已成为了一座座记录着人类文明足迹的里程碑。

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过: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读书笔记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著作中,第三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卷主要讨论了政治、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以及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在这一卷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理论,对我们理解政治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政治和公民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治的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而公民则是政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事务。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公民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方式。

3. 政府和政治组织亚里士多德对政府和政治组织的讨论也非常深刻。

他认为政府应该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存在的,是一种管理和统治社会的组织形式。

政府的合法性应该建立在公民的共识和支持之上。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等不同政治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4. 总结与回顾通过阅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我深刻理解了政治、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政治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每个公民都应当关心和参与的事务。

政府应该是公民的代表和服务者,而不是统治者。

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三卷为我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对政治学的理解有了全面和深刻的提升。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以期能够对政治和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第三卷提供了对政治、政府和公民的深入思考,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政治和政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公民参与政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以促进现代政治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在理解政治和公民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醒着我们,政治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更应该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政治应当是民主的、包容的,而不是少数人的私利。

公民是政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应该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事务。

法治读书笔记

法治读书笔记

法治读书笔记一、法治的内涵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是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

它包含了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体系、权限及其运行机制,保障公民权利的一系列法规和程序。

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办事。

二、法治的重要性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

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三、如何在社会中实现法治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法律应当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强化法律执行力度:政府和司法机关应当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保障公民权利。

同时,公民也应当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公民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强对公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

建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应当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干涉。

同时,司法程序应当公开、透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加强监督机制:政府和司法机关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包括媒体、公民和其他组织的监督。

这有助于保障法律的公正执行,防止权力滥用。

四、实现法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实现法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权力滥用、利益冲突等。

因此,实现法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五、对未来的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相信法治将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稳定的社会,一个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权和法治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持。

行政读书笔记

行政读书笔记

行政读书笔记篇一:行政法读书笔记第一节行政法的界定和功能一.行政1行政从方法上归为四类学说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一个相对于立法、司法的概念:专指国家行政和公共行政。

其一、除外说:认为行政是除了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或其他公权力主体的活动其二、积极说:日本学者田中二郎认为:“行政是依据法律、在法律的约束下,现实中为积极实现国家目的进行的,整体上的具有统一性的,连续的形成性国家活动。

其三、形式意义与实质意义说。

形式意义的行政,实质行政机关所做的行为或活动都是行政,而不论它在实质上是“准立法行为”或“准司法行为”实质意义上的行政则着眼于职能及其活动,只要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不论是由何种组织实施,都属于行政的范畴。

其四:综合说,从结构、实质和功能三个方面对行政的含义做总结性说明。

2书上的归纳:行政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组织为实现国家职能而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3行政的特征:1行政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行政的主体是一定的国家组织和或社会组织。

具体而言表现为行政机关,即从事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国家组织。

除了行政机关外,非行政机关的特定组织也可以根据法律或法规的授权从事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因而也成为行政的主体。

2行政的目的具有公益性。

行政应以追求公共利益或社会福祉为目的。

行政的这种公益性除了表现为行政的事务而非私人的事物,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职能。

这些职能至少包括建设、保卫、服务等职能。

行政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人民服务”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不是与个人私益有关的就不属于公益。

公益和私益有可能部分重叠,也可能相互冲突。

因此,行政在追求公益时,也要对私益加以保护。

3行政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能动性。

虽表现为若干个单独的行动,但是这种具体的活动与国家职能和政策的整体相关联,必须始终一贯,在整体上保持统一性和连续性。

行政具有能动性,它可以根据实事的需要主动出击,以保护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的实现。

具有能动性,可以主动出击,以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实现不同于司法的不告不理的被动性4行政不仅是一种实体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程序的过程,它具有实体与程序的统一性。

2024年精读第四课总结范文

2024年精读第四课总结范文

2024年精读第四课总结范文2024年,我们继续进行精读第四课的学习。

本课的内容涉及到政府的职责与作用,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的改进。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性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本课强调了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其职责是保障国家的稳定和民众的利益。

政府的作用是提供公共服务、管理资源和维护公共秩序。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其次,本课提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改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需要不断改进公共服务,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性。

政府不仅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还需要高效地执行和管理。

只有政府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民众的利益。

同时,政府还需要及时回应民众的需求和关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与民众的互动,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满意度。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保持对政府工作的关注,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做出贡献。

我将加强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还将加强实践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锻炼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相信我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好政府工作,为国家和民众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我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性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政府是国家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它的职责是保障国家的稳定和民众的利益。

政府公共服务的改进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它需要政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作为一名学生,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将来的政府工作做好准备,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做出贡献。

《法治的细节》读书笔记

《法治的细节》读书笔记

《法治的细节》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罗翔老师的《法治的细节》这本书,感触颇深。

在书中,罗翔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众多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法治的相关话题,让我对法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一开始,罗翔老师就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指出,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关键。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这种确定性能够给人们带来安全感,让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在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罗翔老师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则是对人的更高要求。

法律不能超越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否则就会失去其合理性和权威性。

然而,道德也不能直接成为法律,因为道德的标准往往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法律应当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以公正的方式裁决纠纷,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法律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法治在实践中的应用。

比如,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罗翔老师通过具体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和判断标准。

他指出,正当防卫应当是在面临不法侵害时的必要反击,且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这让我明白了法律在保护公民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确保法律的实施是公正合理的。

另外,罗翔老师对于刑罚的目的和意义也有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刑罚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更重要的是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

通过适当的刑罚,既可以让犯罪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又可以对社会起到警示作用,防止其他人犯罪。

同时,刑罚也应当注重对罪犯的改造,让他们能够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守法的公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着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法治虽然是一套客观的规则体系,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人性的考量。

比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律是否应当做出一些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人性的需求?罗翔老师认为,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考虑人性的因素,但这种考虑不能违背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价值。

学习宪法读书笔记

学习宪法读书笔记

学习宪法读书笔记学习宪法读书笔记范⽂(通⽤5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得,是时候写⼀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下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学习宪法读书笔记范⽂(通⽤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习宪法读书笔记1 进⼊了⼤学,我深刻地意识到读书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课余时间读了卡尔施密特的《宪法学说》,从中我得到了许多收获,对宪法的理解更深⼊了。

根据宪法,我国建⽴包括规范市场主体、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加强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更⼤的发展。

施密特的宪法学构想是:在⾃由法治国的基础上,添加新的要素民主制,塑造民主法治国,或者说形成⽴宪民主制。

卡尔施密特的《宪法学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宪法的概念、近代宪法的法治国要素、近代宪法的政治要素和联邦宪法学。

前三部分是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可以看做是施密特对其“政治统⼀体”同⼀性理论的适⽤。

第⼀部分宪法的概念是基础理论,是第⼆部分、第三部分展开的前提。

在第⼀部分,施密特对宪法和宪法法律、制宪权和修宪权作了清晰的区分和细致的剖析,也对宪法的变迁作了深⼊的研究,并且提出了或完善了不少宪法学术语。

在第⼆部分,他探讨了近代宪法的法治国要素,对基本权利和制度性保障的区分和辨析⼗分精彩,⾮常宏观,极具导向性,让⼈⽿⽬⼀新。

在第三部分,他对民主制、君主制、贵族制和建基于三者之上的议会制作了深⼊的分析和透彻的论述,极其细致,甚有理论的张⼒。

在第四部分,他讨论了联邦的宪法学问题,实际上是对其第⼀部分“政治统⼀体”同⼀性理论的适⽤和诠释。

有的⼈说,《宪法学说》不仅是德国的,也是世界的。

《宪法学说》可说是⼀本⼏乎⽹罗了西⽅古今杰出思想家和公法学家、集思想精华⼤成之作。

这是因为卡尔施密特精通古典思想和现当代的各种思潮,既有深厚的历史功底,⼜有犀利锐敏的眼光,亦不乏深刻透彻的卓越⾮凡不同流俗的见解。

法学博士读书笔记摘抄(3篇)

法学博士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涉及广泛的领域和复杂的理论。

作为一名法学博士研究生,阅读大量的法学著作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我对几本重要法学著作的读书笔记摘抄,旨在梳理法学理论、分析法律问题,并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二、著作一:《法理学》摘抄一:法的本质“法是一种社会规范,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准则。

”(张文显,《法理学》,第3页)摘抄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是法律的升华;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张文显,《法理学》,第56页)三、著作二:《宪法学》摘抄一: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衡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韩大元,《宪法学》,第8页)摘抄二: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宪法是行政法的根本法,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

宪法对行政法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行政法必须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

”(韩大元,《宪法学》,第40页)四、著作三:《民法学》摘抄一: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基于民事法律事实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王利明,《民法学》,第5页)摘抄二:民事权利与义务“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利益,民事义务是民事主体依法承担的责任。

民事权利与义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王利明,《民法学》,第18页)五、著作四:《刑法学》摘抄一: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张明楷,《刑法学》,第10页)摘抄二: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张明楷,《刑法学》,第30页)六、著作五:《行政法学》摘抄一: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读书笔记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读书笔记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思路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显然需要进一步清晰化。

具体政治问题,只靠政治哲学性的思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同时,今后地方政府,特别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政府,在整个国家的统治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如果要想在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的话,就必须探讨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问题。

比如,省级地方立法工作要上一个新台阶的话,除了必须在地方特点上下功夫以外,关键的问题是要在法理上解决什么项目地方能立法,什么项目地方不能立法,要有相应的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而不能只靠“谈”,靠领导人根据具体情况一会儿强调中央的权威,一会儿强调地方的灵活性。

在二十几年的改革中,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已经下放了一些权力,比如财权。

在已经下放了权力的这些领域,中央如果想多拿一点,有时就不得不与省进行“谈判”。

现在,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党政官员和学着看来,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改革就是给下面放权,对中央的放权寄予了过高的期望。

从政策上看,这是错觉;从理论上看,这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应当是适合和需要国家在整体上掌握的权力,就应当由中央政府掌握,适合地方和基层政府负责的事项,就由政府和基层政府分担。

如果正阳政府的职能部门还要派人到各个城市查卫生,而担任某个县长也想要管着国家银行的分支机构,那是没有效率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当代中国在这方面最大的问题,不简单的是中央过度集权或作为的“国家能力下降”,也不简单的是地方没有实权或地方主义严重。

中国在这方面最严重的问题,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设“法治国家”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还没有真正形成各个层及的政府以及基层自治体,如何按照实际上的需要和治理上的可能,通过一系列立法活动,来逐步的、系统的、稳定的、周全的划分它们之间的人事权,甚至一部分人还没有这个意识。

在这样的认识水平和制度框架下,中国在国家结构形式方面就形成了“每一级都管理所有的额事情”,即无极政府之间“职责同构”加“条块分割”地格局。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是一部高校教材,也是一部政治学的科研专著。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中国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我们国关学子研究、学习外国政治必不可少的相关教材之一。

这本书作为大二的课程教材,在学习之后,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第一,从本书的内容看,作者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在政府运作中的角色,立法与监督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与限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权力结构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中不同的行为模式,作为“非政府政治”的国家——社会关系,统治结构中的单位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治改革中的变化与问题。

第二,从本书的结构看,作者运用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把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程序介绍给读者。

全书既包含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方面,又追踪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型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有静态的制度描述,又有动态的过程分析,且穿插了不少经典案例,资料丰富、条理分明、论述精确,是全面、动态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入门之作。

第三,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详尽描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尤其是被大部分政治学研究者忽略的归口管理体制;他与时俱进地增加了“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这一章节,提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了行政改革的口号;对政府与政治制度的优点缺陷分析得当而精彩。

二、从本书的内容、结构与亮点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在《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的后记中第一条写到:在教学、研究和对中国政治的观察过程中,作者深切体会到,写作中国政府类的著作或教科书,首先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中的角色的深度研究,否则,就很难把中国政府或中国政治交代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研究中国政府时,无论怎么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下功夫挖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都不为过。

治理与善治读书笔记

治理与善治读书笔记

治理与善治读书笔记1. 引言在当代社会中,治理与善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治理是指将权力合法地行使于治理对象,实现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的过程;善治则强调通过合理、公正、透明和高效的手段来管理和规范社会。

本读书笔记通过对治理与善治相关文献的研究,探讨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框架、关键要素以及现实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 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框架2.1 治理模式治理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框架下,政府与市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种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社会协同作用。

常见的治理模式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

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在规范和引导下对社会进行管理和决策;市场治理则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行为;社会治理则强调公民社会参与和社区自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2 善治原则善治原则是指在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

这些原则包括法治、民主、透明、负责、效率、参与、公正等。

法治原则强调依法行政,将权力规范在法律的框架下;民主原则要求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和民意的参与;透明原则强调公开、公正、公正的决策过程;负责原则要求治理者对其责任和行动承担责任;效率原则要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社会效益;参与原则要求公民参与治理决策;公正原则则是依法公正地对待各方利益。

3. 治理与善治的关键要素3.1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治理与善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根据法律和公共利益制定并执行政策;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应注重权力制衡,确保公正和透明;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决策,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3.2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善治的重要要素之一。

公众参与不仅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决策的公正性。

政府应该主动开展公众参与的机制,包括听证会、问卷调查、公开听取意见等。

3.3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治理与善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府应提供公正、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公共服务的提供应坚持公平原则,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上下册)》读书笔记模板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上下册)》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
这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上下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上下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上下册)》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 介绍。
第四十七章完善法律体系与人大立法创新 第四十八章完善法律体系与授权立法、政府立法、司法解释 第四十九章完善法律体系与地方立法创新 第五十章完善法律体系与立法评估创新 第五十一章完善法律体系与立法评估标准的确立 附录一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理论创新与实践挑战”学术研讨 会综述 附录二“完善新时代法律体系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立法”系列报告会成功举办 分工与致谢
第三十七章完善环境法体系 第三十八章强化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章完善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律体系 第四十章完善能源法律体系 第四十一章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和地方经济立法 第四十二章京津冀协同的法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新民事诉讼法的适用及完善 第四十四章刑事诉讼法的适用及完善 第四十五章行政诉讼法的适用及完善 第四十六章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法律体系
目录分析
序深化法律体系研 究全面推进依法治

编委会
序站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做好立法工作
的几点思考
导论完善以宪法为核 心法律体系的研究价 值、内容框架和理论
创新
第一编完善法律体系 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二编加强宪法实施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法律体系
第三编完善市场经济 法律体系
第四编完善先进文化 与社会治理法律体系
第六章加强宪法核心地位与民主政治法治化 第七章 “以宪法为核心”完善法律体系 第八章完善宪法监督和宪法解释制度 第九章同步完善基本人权体系和法律体系 第十章依法执政与党领导立法 第十一章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 第十二章刑事立法的现状与展望 第十三章完善军事法律体系 第十四章完善边疆民族地区法律规范体系

宪法学读书笔记

宪法学读书笔记

柏拉图VS孔子——由二人看中西政治思想张翰书先生所著《比较中西政治思想》一书, 从历史角度切入, 逐步分析政治制度、民主法治、理想国家、政治分工、社会契约等各项课题, 章与章之间相互独立而又连成一体。

坦白说来, 这使我顿觉迷茫, 不知从何下笔。

但细读之, 发觉相关柏拉图与孔子二人政治思想占了书本内容二分之一, 正如同此二人撑起了中西政治思想半壁江山——故借此二人为引子, 浅谈一下读此书心得体会。

先从二人眼中理想政治说起。

相关柏拉图政治思想, 首先是她人治理论。

“柏氏在她相关政治思想第一部著作《理想国》中, 首先提出政治权威必需与哲学智识相结合理想, 所以她理想政治是哲学家做国王。

有这么哲君主持国政时, 就应该由她利用智识, 应变去做, 而无拘无束。

”《理想国》是讲专尚人治, 而不使用方法治理论。

柏拉图在其第二部著作《政治家》中就此见解再加发挥: “有这么真正政治家出现时, 就应该听她自由利用卓越智识, 处理国政, 而不要拿法律来拘束她……以普遍、简单法则来拘束纷繁复杂、改变多端国政之处理, 是不合理也不可能。

”但此时柏拉图意见稍有改变, 即认为在真正政治家不可得时, 法治能够作为次一等善政来施行。

其次是她法治理论。

有趣是, 柏氏在其第三部著作《法律篇》中, 见解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她深感理想贤哲政治不易实施。

于是主张国家要制订一部法典, 以使实际政治达成最好境地。

”在该书中, 柏拉图提出了一句相关法治名言: “依法以统治自愿被统治人民, 而不是强迫统治。

”小结一下: 柏拉图先主张人治, 后主张法治。

再看孔子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以德性为中心。

“大标准是德性能够指导政治, 政治好坏决定于德行程度。

君主或领导人本身行为之德性程度是政治好坏决定性原因。

”显然, 孔子观念偏重于人治, 认为理想统治者可得时, 就应该听她以身作则, 多发挥德政作用, 自然能够国泰民安。

至于“政刑”, 只是辅助作用, 必需时才使用。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通用7篇)政治学读书笔记1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

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

宪法学读书笔记

宪法学读书笔记
1.9法律的普适性:法律是必须平等适用于所有相关当事人的普遍规范,而不是特定当事人的社会地位、生理特征或道德素质如何。法律的普遍或平等是指适用过程中的要求,未必能保证法律的实体内容本身是平等的。(几乎任何法律都会按照行为特征对人群进行“归类”,并对不同类型的人施予权利或施加义务。对于法律归类是否合理或符合更高的目的,普通的法本身并不能提供鉴别的标准,只有宪法学能完成)
理性选择理论:假定人主要是自私的,其行为受利己动机驱动。
1.27现代宪政的基本价值与原则:宪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规定国家的基本价值和原则。
1.28现代宪法的四大原则:法治;民主;自由;联邦。
1.29分权被认为是法治的题中应有之意;
1.30只有承认并尊重了人固有的尊严的基础之上,谈论权利、自由、民主和法治才是有意义的。
1.4宪法首先是公民权利的守护神。行政法治要求政府官员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宪政则要求法律规定符合宪法对公民权利的基本保障。宪政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立法对公民所规定的限制不能侵犯宪法对公民所平等保障的自由。
1.5宪政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它保证所有国家机构都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且所有的法律及其解释都符合宪法的文字和精神。宪法和宪政的关系和法律与法治的关系一样:法治要求公民行为受到法律规定的有效制约,宪政则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形式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
1.6宪法是“更高的法”,不仅和普通的法一样具有实际效力,而且控制着普通法律的意义和解释,因而是衡量法律或立法行为合宪性的标尺。
1.7“法治”并不必然要求“良法”的统治,“恶法”也可以是“法”。
1.8法律的规范性:法律史一种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规范或命令,它规定公民应该或不应该做、允许或不允许做的事情。
1.20宪法规定公民的权利,私法规定公民的义务。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读书笔记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读书笔记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读书笔记在阅读《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这本书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颗跳动的火种,点燃了我对历史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新民主主义宪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其实,它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民主和法治的一种追求和探索。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中国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各种思想和力量激烈碰撞,而新民主主义宪政,就是其中的一股清流。

书中提到,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核心在于“人民当家作主”。

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想想看,一个国家,如果能让普通百姓真正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那得多不容易啊!这就好比是让一个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权,共同决定家里的大事小情。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吗?书中还讲到了“联合政府”的概念。

这个联合政府,可不是几个政党凑在一起吃吃喝喝那么简单。

它是要让不同的政治力量,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都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一席之地。

这就像是一桌大餐,每个菜系都有机会上桌,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

这样的政府,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让国家的决策更加全面和公正。

再来说说“民主集中制”。

这个词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绕口?其实,它就是把民主和集中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先民主讨论,然后集中意见,形成决策。

这就像是我们平时开会讨论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然后齐心协力去执行。

这样的制度,既保证了每个人的意见都能被听到,又保证了决策的效率和执行力。

书中还提到了“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就是一切按照法律来,谁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就像是我们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那个年代,法治的提出,无疑是对封建残余和军阀割据的一种挑战。

它告诉我们,无论你是谁,都得遵守法律,都得受到法律的约束。

这样的社会,才能更加公平、正义。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民主主义宪政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的设计,更是一种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与法治-读书笔记
一、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
“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钱颖一先生此篇文章立论于政府与法治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全文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紧密,对问题由浅入深,进行层层抽丝剥茧,最后基于良好的法治对经济良好发展的关键作用,对推动法制建设的力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下是对文章内容进行的整理和记录:
作者在开篇之前,首先指出政府是市场与法治相互关系中的核心纽带。

场经济”概念的提出和背景。

以及对我国从计划经济转换成市场经济中出现问题的理论讨论、辨析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

作者否定了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归结到改革不彻底,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这种理论,从现实中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引出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市场经济的差别。

同时提出问题“究竟哪些因素决定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呢?”提出经济增长有用的两个层次:第一个,“根据新古典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直接源泉是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以及“其他因素”,后者包括技术进步。

”作者认为新古典增长理论没有回答深一层的问题“比如什么因素决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以及技术进步?除了技术进步还有什么因素包含在‘其他因素’中?”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学家现在把潜在决定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二层次的因素概括为三类:地理、开放和制度。

第一、地理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会影响它的经济发展。

地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无法改变的,但也不完全如此。

第二,开放因素。

国际贸易和投资与经济发展有关系,开放不仅使现有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而且促进新思想的交流,引入新产品和竞争。

开放既与政府的政策有关,也与地理有关。

第三,制度因素。

广义的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规则,这些规则约束人的行为,决定人的激励,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与经济发展相关。

制度与地理和开放也都有关联。

作者分别大致阐述了这三种潜在决定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二层次的因素之后,却在最后,一个总而言之说明,“虽然制度不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本文分析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的焦点。

”作者此用意只是想要一点点引入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政府与法治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观察政府与经济人的三种视角
第一种视角的出发点是“善政府,恶经济人”。

政府都是秉公无私,只为社会利益;经济人都是机会主义,不惜损人只为利己。

此种视角怀疑市场,支持政府行为,倾向于论述应该如何大力发挥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种视角的出发点是“恶政府,善经济人”。

经济人利己,但其机会主义会被市场规范好。

对政府抱消极态度,看政府行为悲观,对远离政府的市场乐观。

持此种视角的人通常坚持政府撤出后市场会自然地进入美好状态。

第三种视角的出发点是“恶政府,恶经济人”。

此种观点认为政府和经济人的行为本质上都可以是机会主义。

无约束的情况下,政府和经济人的行为都可能会是恶行为。

其行为之所以表现为善,是因为受到了某种约束。

综合比较,作者认为第三种视角更为接近现实。

政府表现出为人民、市场会规范经济人的行为,这其中都有一定的条件。

三、制度所要解决的市场经济的两大问题
此部分作者从第三种视角,即“恶政府,恶经济人”来分析制度所要解决的市场经济中的根本问题。

作者指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分散决策,经济人(企业和消费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为了自己的利益作出决策。

个人的自利行为化为共同的社会福利,并不是显而易见和自然形成的。

亚当·斯密把市场形容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市场经济。

作者提出实现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效果并不简单,需要条件。

经济人的天性是机会主义的:只要有可能,总想扩大自己的利益,即使这样做会损害其他经济人的利益。

因此,为了实现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功能,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是经济人必须被约束。

这种约束至少包括三项内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合同的实施、适当的监管。

由谁来约束经济人?一种可能是经济人自己,另一种可能是社会的非正式的习俗,比如“诚信”。

但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两种监督机制对维持大量、复杂的交易远远不够。

产权的保护、合同的实施、适当的监管需要一个执行规则的第三者。

这个第三者便是政府。

为了维持市场秩序,引入政府是必然的。

政府要做到使市场有秩序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引入政府也必须面对一系列问题,太弱和太强的政府都不能达到经济发展想要的完美后果。

太弱的政府不能很好的保护产权不受侵害,特别是不受强势的侵害;不能很好的保障合同的实施,
公正地实施;不能很好的做适当监管,保障竞争的秩序。

而太强的政府又可能会滥用权力,用它的权力破坏产权,不公正地实施合同,做不利于市场的管制。

有两个基本原因使人们对政府的滥用权力极为忧虑。

一是政府的垄断性强制权力。

第二,政府并不是由一个人组成的,而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即使有些官员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却不能保证所有官员都这样。

因此,为了实现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功能,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另一大问题是政府必须被约束。

四、法治造就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
作者认为法治可以解决市场经济的两大问题。

既约束经济人,又发挥政府的作用,但同时又约束政府。

所谓法治,就是经济人和政府都置身于法治的框架之下,都受到法律的约束。

法律通过政府保护产权,实施合同,维持市场秩序,但同时法律也约束政府。

“以法治国”是政府以法律为工具来管制经济人,但政府在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其本质上是无限政府。

只有“法治”下的政府在法律之下,受法律约束,是有限政府。

所以法治是建设好的政府、好的市场经济的制度保障。

过去,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总是处于两难。

现在在法律和法治的框架下来讨论问题,就有新思路,那就是一个有限和有效政府作为不偏向的第三方发挥支持市场的作用,这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所在。

法治、公民社会和民主是约束政府的三种方式。

法治和民主之间的相关性很高,但并不一定总是一一对应。

在民主下,政府行为受多数人偏好的左右,其决策原则内含有劫富济贫的重新分配财富的倾向,可能是会破坏产权。

民主需要同法治结合在一起,对产权的保护和对经济的发展才有效。

在法治、公民社会和民主这三种约束政府的机制中,用法治来约束政府应该排在优先顺序上。

五、违背有限政府的两类情况
我国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历史和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决定了政府习惯无所不包,而且我们的历史上又没有有限政府的概念,没有政府行为要受到约束的概念,所以约束政府应该作为法治建设的重点。

在现实中,违背法治的突出表现正是法治没能约束政府,即政府没有能成为
真正的有限政府。

这里有两类情况:
第一类情况是政府颁布的限制经济人活动空间的法律太多。

有法律的国家并不一定是法治国家,立法多并不意味着朝法治国家迈进。

法律多并不是法治。

法治国家不是法律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约束、窒息经济的发展,是坏的市场经济的一大原因。

有法律的国家不等于法治国家,关键是看法律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

第二类情况是限制政府任意权力的法律太少。

目前我国限制政府任意权力的法律欠缺,比如,迄今为止尚未出台约束行政垄断权力,保障公平、透明决策的《行政程序法》。

这两类情况,一个是政府给经济人加过多的约束,一个是对政府的任意权力约束不够。

它们都会干扰有限政府的实现,不利于好的市场经济的形成。

六、有效政府与政府监管
在法治国家,政府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

在此条件下,政府如何成为有效政府,是能否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

产权保护和合同实施是经济学家一致认同的政府职责。

对经济人在市场中的行为要不要有所“监管”三种观察政府和经济人的视角有三种不同的回答和建议。

作者分别阐述了三种视角的观点之后得出结论:对监管者――政府要有约束,有效政府只有在有限政府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现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说明我们不能假定政府退出以后市场就可以自动解决问题,一个有效且有限的政府在此至关重要。

推动法治建设的力量
内部利益、外部压力和知识的力量是建立法治社会的推动力。

首先,内部利益可以从经济人和政府两方面看。

消费者和生产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有对建立法治的需求。

经济人看到自己的长期利益,希望约束自己同时也约束别人,经济人也希望约束政府的行为。

但法治需要通过政府来实现。

政府从自己的角度来讲,也需要固定的、可预测的、透明的制度规则,对政府自己的利益(比如税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有好处。

第二,外部环境的压力推动法治社会的建立。

第三,知识的力量。

知识的力量在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就是要让人们懂得历史,明白周围,知道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和目前遇到的瓶颈。

问题的时候会宽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