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人力-第十章劳动关系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级经济师人力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组织激励
第二章领导行为
第三章组织设计与文化
第四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第五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六章人员甄选第七章绩效管理
第八章薪酬管理第九章培训与开发
第十章劳动关系第十一章劳动力市场
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
第十三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第十四章劳动合同管理与特殊用工第十五章社会保险法律
第十六章社会保险体系
第十七章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知识点一劳动争议
知识点二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范围
知识点三劳动争议处理基本程序
知识点四劳动争议当事人和举证责任
知识点五劳动争议诉讼
第十八章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知识点一劳动法律责任
知识点二社会保险法律责任
知识点三劳动监察
知识点四行政争议处理
第十九章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强化练习题-第十章劳动关系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强化练习题-第十章劳动关系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强化练习题-第十章劳动关系[单选题]1.()是公有制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一种法定必要形式。

A.劳动合同制度B.集体合同制度C.职工代表大会制度D.劳动争议处理制(江南博哥)度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一直是公有制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一种法定必要形式。

[单选题]4.下列不属于员工正式申诉处理程序的是()。

A.向申诉受理人提交员工申诉表B.双方提交理由C.申诉受理D.解决问题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员工正式申诉处理程序包括:向申诉受理人提交员工申诉表、申诉受理、查明事实、解决问题。

[单选题]5.下列关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前应做的准备工作,说法错误的是()。

A.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B.如果被申请人是用人单位,应通知其指定专人或委托他人参加调解,以保证调解工作按预期顺利进行C.可以向当事人询问,找周围知情人及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收集有关的证据D.允许当事人双方面对面进行申诉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选项D不属于准备工作,且说法错误。

[单选题]6.公有制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一种法定必要形式是()。

A.集体合同制度B.集体谈判制度C.集体协商制度D.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一直是公有制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一种法定必要形式。

掌握“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知识点。

[单选题]7.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关系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载体是()。

A.劳动规章B.集体合同C.三方机制D.劳动合同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

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契约,是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关系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载体。

掌握“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知识点。

[单选题]8.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职责不包括()。

中级经济师-人力-10、第十章劳动关系

中级经济师-人力-10、第十章劳动关系

第十章劳动关系
【本章教材结构】
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框架
2.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
3.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考点】
第一节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框架
考点1:劳动关系的概念
考点2:劳动者权利和义务
考点4:政府在劳动关系中主要扮演的五种角色
考点5: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
1.合作
2. 冲突
考点7:劳动关系运行的法律规范
考点8: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关系
考点9: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考点10:集体谈判制度、员工参与制度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考点1: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
考点2:劳动关系氛围维度
考点3:劳动关系氛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劳动关系氛围类型、员工行为、绩效的影响
考点5: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
考点6: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考点7:世界各典型国家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
第三节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
考点1: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劳动关系特征
考点2: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特征
考点4:集体合同的签订
1. 集体合同签订的主体
2.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
考点5: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1.最低工资、工资指导线、社会平均工资
2.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和工资协议期限
考点6: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形式
考点7:当前中国劳资冲突的现实状况
考点8:当前中国劳资冲突的缓解途径
考点9:中国集体争议与产业行动。

中级经济师人力-第十章劳动关系知识点

中级经济师人力-第十章劳动关系知识点

第十章劳动关系知识点: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定义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即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1.目的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完成劳动过程。

2.主体>>员工和雇主及组织构成狭义的劳动关系主体;>>广义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3.性质:社会经济关系>>以劳动与劳动报酬相交换的利益分配关系;>>组织与个体、群体之间重要的社会关系。

(二)特征(※)1.劳动者具有“从属性”特点。

>>雇佣关系是最主要的特点(※)。

2.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工资最大化。

冲突与合作贯穿整个过程,形成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3.工作场所或雇佣单位是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空间范围;劳动标准、管理规则是具体内容。

☆考点预测:劳动关系的特征(三)层级结构1.个别劳动关系>>劳动者个人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是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构成(※)。

2.集体劳动关系>>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核心构成(※)。

(1)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是主要特征;(2)交涉、谈判和协商确定劳动条件和标准是主要功能。

3.社会劳动关系包括劳方、资方以及协调方的政府的三方关系。

(1)政府作为直接主体介入其中是最重要的特征;(2)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总体构成(※)。

课堂总结一、劳动关系的定义1.目的2.主体3.性质二、劳动关系的特征三、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1.个别2.集体3.社会二、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和环境因素(一)劳动者的概念及权利义务1.概念在现代产业社会中受雇于他人,以劳动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的体力和脑力工作者。

2.从属性和有偿性是劳动者所从事劳动的两大主要特点(※)。

3.劳动者的权利(※)(1)个别劳权>>劳动者个人享有并行使。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劳动关系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级经济师,掌握劳动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于成功管理人力资源至关重要。

劳动关系是指雇佣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劳动合同、劳动标准、劳动争议解决等多个方面。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关系的维护和调整对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组织凝聚力、确保劳动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关系管理需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条件和权益的法律依据。

合理的劳动合同可以明确双方的权责,避免产生争议和纠纷。

在劳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用人单位要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劳动者也要履行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

劳动关系管理需要合理制定和实施劳动标准。

劳动标准是衡量和评价劳动者工作成果的依据,它包括工作时间、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

用人单位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制定合理的劳动标准,并向劳动者明确传达。

同时,用人单位还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劳动者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劳动标准的要求。

劳动关系管理需要积极处理和解决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中常见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会对劳动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包括内部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种方式。

通过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可以避免争议扩大化、影响企业正常运营,并增强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满意度。

劳动关系管理还需要关注劳动保障和福利待遇。

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为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劳动保障和合理的福利待遇。

劳动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而福利待遇则包括工资、奖金、年假、医疗保险等。

通过提供良好的劳动保障和福利待遇,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作为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是必修课程。

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考点汇总

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考点汇总

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考点汇总在经济师考试中,中级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科目。

掌握其考点对于成功通过考试至关重要。

以下为您详细汇总相关考点。

一、组织激励(一)需要、动机与激励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动机则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

激励的作用在于激发、引导和维持人的行为。

(二)激励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该理论认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行为。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能带来满意,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不满。

3、奥尔德弗的 ERG 理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该理论认为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

4、麦克里兰的三重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

(三)激励的类型1、从激励内容的角度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二、领导行为(一)领导理论1、特质理论强调领导者具有某些固定的特质。

2、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交易型领导依靠奖励和惩罚,变革型领导通过激励和鼓舞。

3、魅力型领导理论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下属有理想化的期望。

4、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下属达到目标。

(二)领导风格与技能1、领导风格独裁型、民主型、放任型。

2、领导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三、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一)组织设计概述1、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组织结构设计、保证组织正常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设计。

2、组织设计的程序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和原则、进行职能分析和职能设计、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联系方式的设计、管理规范的设计、人员配备和培训体系的设计、各类运行制度的设计、反馈和修正。

(二)组织文化1、组织文化的概念被组织成员广泛认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的总和。

2、组织文化的功能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创新、辐射。

2021年中级经济师-人力-知识考点-49、第10章劳动关系第1节

2021年中级经济师-人力-知识考点-49、第10章劳动关系第1节

第十章劳动关系【本章考情概况】年份单选题多选题案例题合计20204题4分--4分2019----2018----2017----2016----2015----【本章教材结构】【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本节考情概况】年份单选题多选题案例题合计2020---0分2019----2018----2017----2016----2015----【本节知识点】【知识点1】劳动关系的概念★【知识点2】劳动关系的类型与模式★【知识点3】劳动关系系统及其运行★★【本节内容精讲】【知识点1】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劳动关系含义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指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与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的社会关系系统。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1)劳动关系的目的。

劳动关系是与劳动过程相联系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关系的目的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完成劳动过程。

(2)劳动关系的性质。

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即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劳动关系是一种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涉及和影响的不只是社会经济,在特定的条件下,劳动关系还涉及政治领域。

因此,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与和谐。

【真题·2013单选】关于劳动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劳动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而非社会关系B.劳动关系就是指劳动者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C.劳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D.劳动关系仅影响劳资双方,不影响社会公众【答案】C【解析】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都是自主的独立主体,劳动力的市场交换关系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经济关系。

但这种平等的形式掩盖了实际的不平等。

◆资方:由于资本具有稀缺性和独占性,资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多占有着绝对的优势。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

(10章)————重点1、劳动关系主体---狭义是员工和雇主及他们的组织,广义还包括政府;劳动关系性质---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利益分配关系;劳动关系特征---雇佣关系(最主要)、冲突与合作(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义务;2、层次结构---个别劳动关系(基础)、集体劳动关系(核心)、社会劳动关系(总体)集体劳动关系: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关系。

主要特征: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社会劳动关系:劳方、资方、政府三方关系。

最重要特征—政府直接介入3经济环境(间接影响)、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直接干预、货币、财政、就业、教育和培训政策)、法律和制度环境(最基本形式)、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是潜在的,不易察觉的)就业政策是影响最直接特征;1平等主体2自发性3权利义务对等相互的,内容;1主体;自然人、法人、组织,2客体;劳动行为,3内容;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工单位注册地不一样,按合同履行地。

89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直接剥夺、暴力与强制、不同步;②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两大对立阶级,矛盾集中在最基本劳动条件上,自由放任、资方占优势,立法倾向雇主;③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集体谈判制度得到国家保护和承认,矛盾程度和方式变化,劳资力量对比变化,向法制化国家干预,工会力量增强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过渡期,国家劳动行政管理增强,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和三方协商的出现,关系丰富宽泛;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熟阶段、一切变好了,缓和、合作,立法完善,三方格局形成;合作成为主流⑥20世纪初(新时期)——全球一体化,跨国公司兴起,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处境日益严峻,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发达国家工会面临知识经济挑战,工会力量不断缩小;⑦“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化,去管制化、雇佣灵活化,工会、集体协商变弱;罢工权名存实亡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劳动关系特征:(3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1深化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2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市场就业机制的客观要求3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客观要求集体协商的特征;1劳动者团体和企业团体之间的谈判2改善劳动条件和协调劳动关系的谈判3结果体现在合同中4本身不产生劳动关系5国家起调解作用6保护劳动者14、工资集体协议:专门就工资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作为集体合同的附件,与集体合同具有同等效力,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中级经济师劳动关系特征

中级经济师劳动关系特征

中级经济师劳动关系特征1. 引言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作为中级经济师,了解劳动关系的特征对于分析和解决劳动纠纷、制定劳动政策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级经济师在劳动关系领域需要了解的一些重要特征。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关系的基础,它是供求双方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

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吸引雇员,而雇员则通过提供劳动力获得工资报酬。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需求和供给: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求关系,需求方是雇主,供给方是雇员。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工资水平。

•弹性: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弹性是指劳动力数量和工资水平对供求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较高意味着劳动力市场能够迅速调整,而需求弹性较高则意味着工资水平对需求变动的反应较大。

•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和雇员对于对方的信息了解程度有限,这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如雇主无法准确评估雇员的能力,雇员无法了解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3.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它规定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的特征包括:•自由订立: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基于自愿原则的,雇主和雇员可以根据双方的意愿自由协商劳动条件和工资水平。

•公平合理:劳动合同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合理保护雇主和雇员的权益,确保劳动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期限性:劳动合同可以是固定期限合同或无固定期限合同,根据雇主和雇员的需要和约定而定。

•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可以根据双方的协商和法律规定进行变更和解除,但需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和规定。

4. 薪酬与福利薪酬与福利是劳动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关系到雇员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薪酬与福利的特征包括:•工资制度:工资制度是雇主向雇员支付报酬的方式和规定。

常见的工资制度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固定工资等。

•社会保险和福利:雇主通常需要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

中级经济师(人力 笔记)劳动关系

中级经济师(人力 笔记)劳动关系

第十章劳动关系高频考点: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定义: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1)劳动关系的目的: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完成劳动过程。

(2)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都是自主的独立主体,劳动力的市场交换关系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经济关系。

但这种形式的平等掩盖了实际的不平等。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1.劳动者(1)定义: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依照劳动法律法规被用人单位雇用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入的人员。

(2)劳动者的概念包括四层含义:①劳动者是被用人单位依法雇用(录用)的人员,不包括自雇用者;②劳动者是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③劳动者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员;④劳动者仅限定在国家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2.工会(1)定义:工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维护和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设立的组织。

设立工会的主要目标是为工会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2)工会的类型①按组织结构划分:职业工会、产业工会、总工会。

②按工会的层级划分:企业工会、区域性(或地方性)工会、全国性工会。

3.用人单位(1)定义:用人单位是指具有法定用人资格,使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报酬的单位。

(2)在我国法律界定的用人单位包括以下六种:①企业;②个体经济组织;③民办非企业单位;④国家机关;⑤事业组织;⑥社会团体4.雇主组织雇主组织是由雇主依法组成的组织,目的是通过群体优势同工会组织抗衡,最终维护并促进每个雇主成员的具体利益。

雇主组织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参与集体谈判。

②参与劳动立法和政策制定。

③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向其成员提供法律服务。

中级经济师-人力讲义-第十章-劳动关系

中级经济师-人力讲义-第十章-劳动关系

第十章劳动关系【考情分析】本章主要讲述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框架、各学派理论及在各国的发展、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

本章的重点是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者与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关系运行、各学派理论的特点、劳动关系调整模式、集体合同制度等。

【考试重点】1.劳动关系的特征2.雇主组织及政府的作用3.合作与冲突的根源4.集体谈判的特征与作用5.员工参与制度的特征与作用6.三方协商机制的特征7.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8.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9.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特点10.世界各典型国家劳资关系的不同模式11.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12.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的特征13.中国劳动关系矛盾的性质特点与缓解途径【重点剖析】1.劳动关系的特征(1)雇佣关系是最主要的特征。

(2)冲突与合作贯穿于整个过程,形成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3)工作场所或雇佣单位是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空间范围;劳动标准、管理规则是具体内容。

2.雇主组织及政府的作用雇主组织:(1)参与集体谈判;(2)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3)提供法律服务;(4)提供培训服务。

政府:(1)劳动政策制定;(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3)劳动条件的维持与提高;(4)劳动关系的协调。

3.合作与冲突的根源(1)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

4.集体谈判的特征与作用特征:(1)承认双方在谈判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平等;(2)体现其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自治性和灵活性。

作用:(1)是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有效方式;(2)是促进产业和谐的重要手段;(3)维护劳动者权益、推进产业民主化进程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5.员工参与制度的特征与作用特征:(1)参与主体是普通员工;(2)通过各种活动体现,参与是其主要的特点;(3)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和高度的权威性;(4)具有层次性和广泛性;(5)员工参与具有明显的历史性。

作用:(1)激发员工个人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将民主的生活方式延伸到产业领域及工作场所;(3)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4)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满意度和个人成就感。

中级经济师劳动法考点归纳

中级经济师劳动法考点归纳

中级经济师劳动法考点归纳劳动法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涵盖了众多关键概念和法律规定。

以下是对劳动法相关考点的详细归纳。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调整对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劳动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它具有以下特征: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属性;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

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包括:劳动行政关系、劳动服务关系、劳动团体关系等。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三、劳动合同(一)劳动合同的订立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二)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第十章劳动关系考点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第十章劳动关系考点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第十章劳动关系考点第十章:劳动关系考点1. 简介在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中,第十章是关于劳动关系的考点。

劳动关系是指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劳动合同、工资、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等内容。

这一章的内容涉及了劳动法律法规、劳动争议处理、劳工组织等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2. 劳动法律法规在劳动关系中,劳动法律法规是保障雇员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

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这些法律规定了雇主和雇员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雇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规范了雇主的行为,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3. 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关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争议和纠纷,包括工资纠纷、劳动条件纠纷、劳动保护纠纷等。

了解劳动关系中的争议处理机制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雇主和雇员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解决劳动争议,可以有效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保持劳动关系的稳定。

4. 劳工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劳工组织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劳工组织可以代表雇员与雇主进行谈判、协商,维护雇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与稳定。

劳工组织也可以提供雇员培训、职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服务,提升雇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5. 个人观点劳动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劳动法律法规,熟悉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同时也要善于与劳工组织进行合作,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总结第十章的劳动关系考点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劳动关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水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雇员,实现双赢的局面。

通过以上对于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第十章劳动关系考点的深入探讨,相信您对这一主题已经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也期待您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应用和运用这些知识。

中级经济师-人力、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一节(二)及第二节

中级经济师-人力、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一节(二)及第二节

(三)我国劳动关系运行的法律规范1. 劳动关系的含义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以实现劳动为实质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主体、建立和运行◆主体: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用人单位。

◆建立:要求劳动关系的双方应当依法具备劳动者的资格和用人单位的资格。

劳动者资格:劳动者在法定的年龄内,具备所从事劳动的身体健康条件、具备符合劳动要求的文化和技能水平、具备支配自己劳动能力的自由。

用人单位资格:依法成立、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用人的权利和履行用人的义务。

◆运行:是指劳动关系形成和存续的动态过程。

【例题:多选】我国用人单位享有的权利包括()。

A.劳动用工权B.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C.工资奖金分配权D.提高职业技能E.建立职业培训制度【答案】ABC【解析】D属于劳动者的义务,E属于用人单位的义务。

4. 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例题:单选】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指的是()。

A. 自然人B. 劳动行为C. 法人D. 劳动者的权利【答案】B【解析】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客体:主要指的是劳动行为。

内容:劳动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AC属于主体;D属于内容。

【例题:单选】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致时,有关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的有关规定。

A. 用人单位注册地B. 劳动者户口所在地C. 劳动合同履行地D. 都可以【答案】C【解析】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致的,有关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和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等项,执行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有关规定。

5.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概念:是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方代表,在制定法律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进行协商和对话,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共同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

中级经济师-人力-精讲、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二)

中级经济师-人力-精讲、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二)

【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例题:多选】调整劳动关系的社会统合模式,其特征表现为()。

A. 劳资双方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B. 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C. 劳工对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对本产业的忠诚D. 工会在跨企业团结权方面不具有强大的力量E. 劳动者对本产业的忠诚高于对劳动阶层的忠诚【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的统合模式。

其中,社会统合模式特征表现为:●劳资双方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劳工对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对本产业的忠诚。

【例题:多选】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包括()。

A. 斗争模式B. 经营者制衡模式C. 多元放任模式D. 统合模式E. 协约自治模式【答案】ACDE【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

包括斗争模式、多元放任模式、协约自治模式、统合模式。

【本知识点结束】【考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背景及其特点【例题:多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包括()。

A. 劳资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最基本的劳动条件的改善上B. 在劳资关系中,资方占绝对优势的地位C. 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D. 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E. 政府对劳资关系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答案】ABE【解析】本题考查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它包括:第一,劳动关系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劳资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最基本的劳动条件的改善上;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工人工会化进程面临来自政府与雇主的巨大阻力;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在劳资关系中,资方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劳资矛盾多以激烈对抗和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劳资关系呈不稳定状态;第四,政府对劳资关系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在表面自由的背后,立法和政策明显向雇主一方倾斜。

【例题:单选】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劳动关系特点之一是()。

【2020中级经济师工商】第51讲第10章劳动关系-第1节2

【2020中级经济师工商】第51讲第10章劳动关系-第1节2

【知识点3】劳动关系系统及其运行(一)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也称产业关系或劳资关系系统,是指现代社会系统中以劳动关系为基本关系所构成的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合体。

2.特点(1)劳动关系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其他基本系统(社会、经济和法律)的相互交叉重叠部分。

(2)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以个体或群体身份出现的,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能动的;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外,还受人的主观思想的影响。

(3)劳动关系是一个复合的开放系统;环境因素作为劳动关系构成的基本内容之一,劳动关系系统以适应环境为目标,而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劳动关系有序运行。

(4)劳动关系的稳定与整体功能的优化,需要各要素的有机搭配与协调。

(二)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1.概念指劳动关系系统的组织构成、权利分配以及关系处理和作用发挥的过程和方式。

2.内容包括:(1)组织机构与相互关系,(2)关系处理的规则和程序。

3.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的过程(1)第一阶段,劳动关系的构成;(2)第二阶段,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3)第三阶段,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4.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的基本形式,劳动关系的冲突和合作;在劳动关系系统运行中会交替出现,而运行的基本方向则是劳动关系的合作。

5.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的功能,(1)动力功能:具有启动劳动关系并使之运行的作用;(2)约束功能:具有对这一运行加以控制的作用。

(3)从本质上来说,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为主的。

6.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状态,(1)良性运行和谐发展;(2)中性运行常态发展;(3)恶性运行畸形发展;(三)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网络是由法律、权力、传统和道德四个方面所构成的。

其中法律是最为基本和一般的规范手段,权力是政治领域的规范手段,传统是社会领域的规范手段,道德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规范手段。

1.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劳动关系系统运行中关系处理的方法和过程的规则要求。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基础网课精讲班讲义第53讲第10章劳动关系-第4节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基础网课精讲班讲义第53讲第10章劳动关系-第4节

第四节企业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和方法【本节知识点】【知识点1】员工申诉管理【知识点2】劳动争议调解管理【本节内容精讲】【知识点1】员工申诉管理1.员工申诉的定义员工申诉是指组织成员以口头或书面等正式方式,表达对组织有关事项的不满。

定义强调的方面:(1)员工申诉是通过一种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表达不满。

(2)员工通过申诉渠道表达的不满,通常是由于企业违反了集体协议、劳动法律,或者违背了过去的惯例、规章制度以及没有承担企业应承担的责任而引起的。

(3)通过申诉管理有利于发挥企业层面上的纠纷处理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劳动关系双方的协商,确保员工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2.员工申诉的范围一般限于与工作有关的问题,主要包括:(1)因现行制度、规章、办法或措施未尽事宜或执行的疏忽,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2)对绩效考评及奖惩的决定有异议,且有具体证明的。

(3)对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有异议的。

(4)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变更、解除、终止等方面有异议的。

(5)认为受到上级或同事的违法、滥用职权或不当行为对待,侵犯其权益或影响其正常工作的。

(6)认为职务升迁或工作调派处置不当,而影响其权益的。

(7)申诉人有证据证明自己权益受到侵犯的其他事项3.员工申诉管理的原则(1)合法原则(2)公平原则1)员工与企业是平等互惠的关系;2)当管理者确实触犯公司制度甚至国家法律时,应当一视同仁(3)明晰原则(4)及时原则:及时地预防;及时地处理,(5)反馈原则。

(6)保密原则。

4.员工申诉的处理程序(1)非正式的申诉处理程序。

非正式的申诉处理主要是依靠第三方调解实现的,(2)正式的申诉处理程序。

①向申诉受理人提交员工申诉表。

应写明申诉缘由,并尽量列举可靠的依据;②申诉受理。

③查明事实:申诉受理人需要填写员工申诉调查记录表。

④解决问题:根据调查情况在3-5个工作日内,及时将问题处理结果告知员工,并制作员工申诉答复表。

(3)解决员工申诉的方法包括:①调查矛盾发生有关的原因;②迅速了解事实真相,做出解释;③尊重申诉人,对其困境和苦恼表示理解和同情;④对员工进行与申诉相关的辅导,让员工了解申诉制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⑤帮助员工消除顾虑,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劳动关系知识点: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定义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即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1.目的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完成劳动过程。

2.主体>>员工和雇主及组织构成狭义的劳动关系主体;>>广义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3.性质:社会经济关系>>以劳动与劳动报酬相交换的利益分配关系;>>组织与个体、群体之间重要的社会关系。

(二)特征(※)1.劳动者具有“从属性”特点。

>>雇佣关系是最主要的特点(※)。

2.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工资最大化。

冲突与合作贯穿整个过程,形成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3.工作场所或雇佣单位是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空间范围;劳动标准、管理规则是具体内容。

☆考点预测:劳动关系的特征(三)层级结构1.个别劳动关系>>劳动者个人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是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构成(※)。

2.集体劳动关系>>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核心构成(※)。

(1)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是主要特征;(2)交涉、谈判和协商确定劳动条件和标准是主要功能。

3.社会劳动关系包括劳方、资方以及协调方的政府的三方关系。

(1)政府作为直接主体介入其中是最重要的特征;(2)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总体构成(※)。

课堂总结一、劳动关系的定义1.目的2.主体3.性质二、劳动关系的特征三、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1.个别2.集体3.社会二、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和环境因素(一)劳动者的概念及权利义务1.概念在现代产业社会中受雇于他人,以劳动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的体力和脑力工作者。

2.从属性和有偿性是劳动者所从事劳动的两大主要特点(※)。

3.劳动者的权利(※)(1)个别劳权>>劳动者个人享有并行使。

就业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劳动安全卫生权、职业培训权以及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

(2)集体劳权>>集体享有并由工会代表劳动者具体行使。

团结权、集体谈判权、民主参与权及集体行动权。

☆考点预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4.劳动者的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2)忠实的义务(※)>>服从义务>>保密义务>>增进义务:指获知对企业有利的消息及时汇报,增进企业发展获利,不做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

(二)工会的概念、类型及主要作用1.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在特定工作场所自主设立的组织。

2.类型(1)组织结构划分:职业工会、产业工会、总工会。

(2)层级划分:企业工会、区域性(或地方性)工会、全国性工会。

3.工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主要作用(1)总体上提高了工资福利水平;(2)推动了产业民主的进步,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3)为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4)维护社会公正。

(三)雇主的概念及权利义务1.概念现代劳动关系中代表资方负责管理和处理劳工事务的法人和(或)自然人。

2.雇主权利(※)组织权、劳动指挥权、奖惩权、闭厂权。

3.雇主义务(※)>>平等雇佣劳动者的义务;>>提供劳动报酬的义务;>>保证工人休息休假权的义务;>>提供社会保险的义务;>>保证工人安全和健康的义务;>>提供职业培训的义务。

☆考点预测: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四)雇主组织的概念、主要形式及作用1.概念>>由雇主依法组成的组织。

>>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单个雇主形成一种群体力量,在产业和社会层面通过这种群体优势同工会组织抗衡,最终促进并维护每个雇主成员的具体利益。

2.主要形式行业协会、地区雇主协会、国家级雇主联合会。

3.作用(※)(1)参与集体谈判;(2)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3)提供法律服务;(4)提供培训服务。

(五)政府的概念及在劳动关系中的主要作用1.概念>>狭义:指劳动行政部门的行政职能;>>广义:包括立法与司法。

2.作用(※)(1)劳动政策的制定;(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3)劳动条件的维持与提高;(4)劳动关系的协调。

(六)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1.经济环境>>能够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的对比。

影响工资福利水平、就业、工作转换等。

2.技术环境>>技术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的用工方式决定了受技术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

如果是资本密集型,雇员不服从管理会给管理方带来更多的成本。

3.政策环境>>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业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

也包括对企业劳动关系的直接干预的行动,包括制定和调整最低工资,直接调解处理罢工事件等。

4.法律和制度环境>>法律和制度是政府调整劳动关系的最基本形式。

5.社会文化环境>>通过社会舆论和媒介产生影响。

☆考点预测: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课堂总结一、劳动者的概念及权利义务二、工会的概念、类型及主要作用三、雇主的概念及权利义务四、雇主组织的概念、主要形式及作用五、政府的概念及在劳动关系中的主要作用六、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三、劳动关系的运行(一)合作与冲突△合作和冲突是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1.合作与冲突的根源△合作根源: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劳动关系理论一般认为,合作的根源主要有两方面,即被迫合作和主动合作。

被迫合作是指雇员要谋生,就不得不与雇主建立雇佣关系。

主动合作主要包括:首先,主动合作主要建立在雇员对雇主的信任基础之上,这种信任来自对立法公正的理解和对当前管理权力的限制措施。

其次,大多数工作都有积极的一面,如成就感或自我实现,这是劳动者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从而愿意主动合作的更重要的原因。

最后,管理方在实践中为提髙员工士气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激励员工主动合作。

>>冲突根源(※)来自主体双方的目标、利益和期望的分歧。

分为:(1)根本根源(2)背景根源☆考点预测:劳动关系冲突的根源2.合作和冲突的形式(1)合作形式①产品和服务的产生和提供;②管理规则的建立。

(2)冲突形式>>明显的冲突:罢工、消极怠工、辞职、主观原因造成的缺勤等。

>>潜在的冲突则表现在工人与上级的日常交往中。

(二)劳动关系运行的法律规范>>以法律为手段对劳动关系进行规范,进行法律调整。

劳动法律体系包括:>>劳动标准法:工资法、工作时间和休假法、职业安全与卫生法、特殊群体的劳动保护法。

>>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会和雇主组织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劳动保障法:就业法、职业介绍与培训法、社会保险法。

>>劳动行政法:劳动行政法、劳动监督检查法。

(三)集体谈判制度的概念、特征以及作用1.概念工人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雇主组织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谈判的行为。

2.特征(1)承认双方在谈判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平等;(2)体现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自治性和灵活性。

3.作用(1)是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有效方式;(2)是促进产业和谐的重要手段;(3)在维护劳动者权益和推进产业民主化进程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四)员工参与管理制度1.概念>>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制定,这些决策主要涉及员工的待遇和工作条件。

2.参与方式(※)>>获得资讯、劳资协商、共同管理和自我管理四种层次。

3.特征(※)(1)参与主体是普通员工;(2)通过各种活动体现,参与是其主要的特点;(3)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和高度的权威性;(4)具有层次性和广泛性;(5)员工参与具有明显的历史性。

☆考点预测:员工参与制度的特征4.作用(1)激发员工个人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将民主的生活方式延伸到产业领域及工作场所;(3)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4)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满意度和个人成就感。

(五)三方协商机制概念、特征及作用1.概念>>劳动者、雇主和政府通过自愿的互动和对话,致力于劳动标准的发展完善和劳动权益保护的机制。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制度。

2.形式>>各种类型的谈判、协商或信息交流。

3.特征(1)主体独立>>三方代表地位上独立;>>有独立的发言权和表决权。

(2)权利平等。

是三方平等协商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三方协商机制的重要特征。

(3)民主协商。

是三方协商机制产生的根源。

(4)充分合作。

☆考点预测:三方协商机制的特征4.作用(1)缓解劳资矛盾,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确立工会地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3)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知识点总结一、劳动关系的概念1.定义2.特征3.层级结构二、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和环境因素1.劳动者2.工会3.雇主4.雇主组织5.政府6.环境因素三、劳动关系的运行1.合作与冲突2.法律规范3.集体谈判制度4.员工参与制度5.三方协商机制考点解析1.劳动关系的特征。

2.劳动者、工会、雇主、雇主组织、政府的主要作用。

3.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

4.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形式。

5.劳动关系运行的法律规范(四种)。

6.集体谈判制度、员工参与制度、三方协商机制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经典例题【例题·单选题(2017)】一项预测指出,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到2020年时,美国现有工作岗位中的近一半将会被机器替代,这体现了()。

A.经济环境B.技术环境C.政策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正确答案』B『考点提示』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

『答案解析』技术环境包括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方式,以及采用这些工序和方式所必需的资本密集的程度、产品和工序是否容易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工作是否复杂和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例题·单选题(2017)】关于员工参与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员工参与的主体是中低层管理者B.员工参与不能替代传统意义上的管理C.员工参与主要是以利益分享的形式出现D.员工参与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产生『正确答案』B『考点提示』员工参与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答案解析』A错误,因为员工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员工。

C错误,因为员工参与主要是以参与决策的形式出现的。

D错误,员工参与管理并不是与管理同步产生。

【例题·多选题(2018)】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女员工通过怀孕避免裁员,这一现象说明()因素对劳动关系产生了影响。

A.经济环境B.技术环境C.法律与制度环境D.生态环境E.自然环境『正确答案』AC『考点提示』影响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答案解析』经济环境能够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对比,既包括宏观经济状况也包括微观经济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