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笔记(从《群书治要》看用人之道》(二))

第七集笔记(从《群书治要》看用人之道》(二))
第七集笔记(从《群书治要》看用人之道》(二))

《群书治要中》的用人之道(二)问题三:如何识人、观人

古人观人的作用:

?知人善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

?提升自己的品性、德行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吕氏春秋·论人》

1.八观之法,全面考察:

1)观言

“将叛者其词惭,中心疑者其词枝,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诬善之人其词游,失其守者其词屈。”——《易经·系辞》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夫利口者。心足以见小数。言足以尽巧。辞给足以应切问。难足以断俗疑。然而好说不倦。谍谍如也。夫类族辨物之士者寡。而愚暗不达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至贱而不见遗也。先王之法。析言破律。乱名改作。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者。杀之。为其疑众惑民而浇乱至道也。”——《中论·核辩》(口才很好但不符合道的人会扰乱社会安定,迷惑民众。学习西方竞选的竞职演说,有时真正有能力做事的人不愿多讲话。)“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上好言,则下饰辩。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此必然之征也。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矣,何者。德难为而言易饰也。”——《戒言》(锻炼口才是容易的事,而德行的培养更加困难。不能一个人口才好就委以重任,应该看做的具体的事情)

2)观事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即使一个人都受到别人的赞誉,需要考察一下是不是这些说好话的人都是受到了贿赂。要看清楚事情的真相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六韬》(观言之余更要观事。把民主制可能导致的弊端揭示出来了,如果民众大多是自私自利,容易被贿赂的,则不能选出好的领导。)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通过一个人所做的事能看出一个人的恭敬心。现在的人不知道自己心浮气躁。“子不正,心先病”)

3)观行

《说苑》的“六正六邪”

六邪

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沉浮,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

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

三曰中实险诐,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疾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楚恭王生病后命令尹拜管苏为上卿,委以重任,而把这个申侯伯逐出了楚国。阿谀奉承的臣子可能一时讨我们喜欢,但对我们的德行没有助益。)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

五曰专权擅势,以为轻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显贵,如此者,贼臣也。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

“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立至。”——《贞观政要》

六正

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

二曰虚心白意,进善信道,勉主以体谊,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独伐其劳,如此者良臣也。

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德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

四曰明察幽,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复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

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辞禄让赐,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

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道,然而敢犯主之颜面,言君之过失,不辞其诛,身死国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

4)观友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智,必求贤师而事之,择贤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孙卿子》(老师、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要亲近善良有德行的朋友)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荀子》

“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孔子家语》(人必须谨慎自己所结交的朋友,长久的交往会同化人)

5)观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六韬》(要从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即六守,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这六守的顺序不能颠倒!)

“吾闻之曰: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德不谦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说苑》(观一个人的德行,就看他是不是谦虚。)

“谦卦六爻皆吉。”(《易经》上有个道理,大可以守护天下,中足以守护国家,小可以守护自身,这个“道”就是谦虚。刘余莉老师读大学时自己每一年都是一等奖学金,但评不上三好学生,因为平时从来都没有主动与其他人联系,当时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总觉得是别人嫉妒自己。)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没有谦恭有礼的态度,甚至还处处要求别人恭敬自己,自己遇到不如意,马上就怨天尤人是不行的!如果你遇到了不如意,你马上会反省自心,想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刻薄、不够厚道,事事挑剔等,这些问题都反省后,你处处都能如意吉祥了。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遇事要反省自己。遇到不如意说明我们的德行还有不够之处。)“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利益现前、美色现前、别人的毁谤、贫寒时等都能忍住)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一切法得成于忍”。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在难忍时能不能忍。)

晏子曰:“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eg 范仲淹家境贫寒时发现金子但并没有据为己有。贤德的人有三种等级,最贤德的人难以进朝为官,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贤德的人为官不是为私利,而是出来辅助君主,为国家做贡献。次一级的人容易为官也容易退下来。最次的人为官是有私心的,易进难退。古代任用那个推让最多的人)

“凡奸臣者,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韩非子》(eg田巴先生面对着淄水看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很丑,不像妻子和宠妾说的那样好看。以此时劝谏齐王任用能够犯颜直谏的人,能够看到自己过失,而不要任用那些阿谀奉承的人,这就是观佞。)

7)观心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格言别录》(德行很高的人心平气和,见到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他口里所赞叹的人、认可的人、肯定的人就很多。)

“相由心生”(一个人的相貌也是心的一种反映。想让自己面貌美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善心,然后修养自己的德行,而不单单是靠美容、整形等)

观察人心时,重要的是观察这个人是不是有仁爱、恻隐、同情之心。(田子方赎回老马的故事。乐羊为了攻下中山,吃掉对方送来的儿子的肉,虽然受赏,但是却被怀疑他的存心;秦西巴退回幼鹿,虽然获罪,但是越加地被孟孙所信任。)

8)观诚

“富贵者,观其有礼施。贫穷者,观其有德守。嬖宠者,观其不骄奢;隐约者,观其不慑惧。其少者,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其壮者,观其洁廉务行而胜其私。其老者,观其思慎、强其所不足而不逾。父子之间,观其慈孝。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君臣之间,观其忠惠。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恭,从之色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之以观其不狎。复征其言以观其精,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此之谓观诚。”——《周书》(对人的全面考察)

2.观人之法:

1)三参

“君人者,将和众定民,而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闻言不可不审也。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傅子》(听言,说这个话的心思何在;观事,观察他做的事情一定要核查它是不是符合事实;观行,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也要观察他这样做的原因,这就是考察的三个方面。)

2)四慎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管子》(对这里面提到的四种人需要小心。这四种考虑是安危的根本)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敢问何如斯谓之庸人?”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知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公曰:“何谓贤人?”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

公曰:“何谓圣人?”孔子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竝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覩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4)六验

“八观六验,六戚四隐。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节”即性,让他生气,看看他的性情如何,看看他的气度如何;“特”即独,让他独自去面对,看看他有没有畏惧之心,够不够坦荡)

5)七害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大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将,二曰有名而无用,出入异言,扬美掩恶扬美掩恶作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得,此僞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博文辨辞,高行论议,而非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果敢轻死,苟以贪得尊爵重禄,不图大事,待利而动,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以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为方伎咒诅,作蛊道鬼神不验之物,不详讹言不详讹言作不祥之言,欺诈良民,王者必禁止之,故民不尽其力非吾民,士不诚信而巧僞非吾士,臣不忠谏非吾臣,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宰相宰相作相一字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简练羣臣,定名实,明赏罚,令百姓富乐,非吾宰相宰相作相一字也。故王人之道,如龙之首,高居而远望,徐视而审听,神其形,散其精散其精作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若川之深不可测也。”——《六韬》

6)八征

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六韬》

“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虑之以诈乎?臣有貌厉而内荏,色取仁而行违,可不虑之以虚乎?臣有害同侪以专朝,塞下情以壅上,可不虑之以嫉乎?臣有进邪说以乱是,因似然以伤贤,可不虑之以谗乎?臣有因赏以偿恩,因罚以作威,可不虑之以奸乎?臣有外显相荐,内阴相除,谋事托公而实挟私,可不虑之以欺乎?臣有事左右以求进,托重臣以自结,可不虑之以伪乎?臣有和同以取悦,苟会以求进,可不虑之以祸乎?臣有悦主意以求亲,悦主言以取容,可不虑之以佞乎?此九虑者,所以防恶也。”——《政要论》(这九个方面的考虑,是防止恶人、防止恶行的。)

3.总结:

真正观察一个人,首先要求的是自己心地清静。比如说,我们在盛怒之中,所说的话一定是过分的,对人的判断也不是如实的。人心像湖水一样,心被污染了,就像湖水起了波澜一样,它对外界的映照就不清楚了。如果心地不清静去观察人,往往会导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企业大佬的用人之道_名人故事

企业大佬的用人之道 企业如同打仗,好的企业家应如一名出色的大将,要带领自己的企业和团队,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如何让员工快乐工作,留住核心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大佬们的人才策略。 马云:把钱存在员工身上 马云认为,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阿里巴巴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所以他提出“把钱存在员工身上”的理念。他说:“我们认为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企业是不会成长的。” 李彦宏:用人从不看毕业院校

李彦宏表示,百度并不看重员工的年龄、性别、学历、毕业院校以及工作背景,甚至有些重要岗位上的人,百度并不知道他们的毕业院校。李彦宏列出了百度选用人才时基本遵循的两条标准: 有没有能力和潜力胜任工作。一般情况下,新人不一定会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在百度新人可以犯错,但是经过“点拨”之后,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一点就通”显示出新人的能力和潜力。 认同不认同公司文化。百度致力于保持创业激情、愿意学习、富有创新的公司文化。但是有些人求稳,不愿意冒险,这类人就不太适合百度。每一个“百度人”进入百度后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百度内部的晋升基本分为两条道路,分别为技术职称和管理角度。技术人员可以按照技术职称一步一步提升,最高可以到相当于副总裁级别。

柳传志:办公司就是办人 柳传志认为办公司就是办人:1。寄予希望让其能够忍受,考验其忠诚;2。赛马不相马,有本事就拿出来溜溜;3。给予压力让其乐于折腾,锻炼其能力;4。共享利益,上同一条船,捆绑命运;5。搭建平台,给做大事的机会,让其施展才华。 史玉柱:要说到做到,建立信任,不做周扒皮 领导者用人,第一条是说到做到,建立信任,这是首要的前提。另外除了平时的言行之外,一旦你有利益了,老板获得利益了,你一定要让他们分享,不能太抠,不要做周扒皮,否则没人愿意跟你。 第二,你平时要敢于放开,不要什么权都自己抓着,甚至出张支票都

用人之道-----心得体会

用人之道-----心得体会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在用人方面,我们务必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这是我认真学习完6个兄弟行社经验交流材料后给我的第一感受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如何识别人才,吸收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及保留人才是企业管理中,摆在每一个企业主管面前的棘手难题。 我个人认为人才分为两个尺度,即是否尊重遵守企业文化,是否工作热情高、责任感强和工作能力高低。根据这两个尺度将人才分为四类,双高的自然留用;双低的自然淘汰;对尊重遵守公司文化,工作热情高,责任感强但工作能力偏低,通行的做法是给他们指出公司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能力,给以使用;对不尊重不遵守企业文化,工作热情低,工作责任感差但工作能力高的员工,通行的做法是给他们以激励的鞭策,加强沟通。比如像上杭联社提出的“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用人导向机制。实在不行,只能忍痛割爱。 企业主管在选才用人时,本人觉得“职能相宜,团体相符”这个原则非常重要也非常难掌握。因为人的才能有大小,人的性情有不同。这就要量体裁衣,量才任职,并做到职能相宜,团体相符。否则,大材小用就会浪费人才;而小材大用,则会造成工作和事业上的损失。同时也要做到团体相符,团体相容,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增进团结,上下一心,和衷共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提高工作效能。

只有一流的人才才会造就一流的公司。吸收人才对企业的高速、稳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吸收一流的人才,哪么这个企业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公司。如果企业缺少吸收人才的机制,企业慢慢会变成一潭死水。确保一流人才的不断加入,是企业跳跃式高速增长的基础。 业务拓展部邱宏照 2014年9月14日

严介和企业管理十大用人之道

大用人之道 2011年,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讲,无疑是“多事之秋”,融资难、资金链吃紧、出口市场萎缩……中小企业不堪重负。2012年开年,中小企业的 压力丝毫没有减轻,专门是用工咨询题,专门多企业都存在严峻的人才流失的现象。企业家专门头疼,政府也在想方设法解决那个矛盾。企业谈治理,确实是管人,管人的关键确实是用人,那么,作为企业家,如何使得你的“第一上帝一一赏识的部下”可不能离你而去?我谈谈我十多年用人、育人的心得。 基层看才能、中层看德行、高层看胸怀 如果把企业比作是运动场,那基层确实是运动员,中层确实是教练员,高层确实是裁判员,基层只做事不做人;中层既要做情况又要做人;高层不做事只做人! 关于考核基层运动员,金牌确实是目标,没资格指手画脚!多做少讲!目标确实是金牌,把情况做好,达到目标,这确实是标准!其他的不谈!一切用数据讲话,把好的情况做到更好,把不行的情况也做到尽善尽美!如此,确实是优秀的基层!如此才能谈做人! 关于考核中层职员,确实是教练员,教练员既要做事又要做人。因为好的教练员是拿过金牌的运动员,有背会的传承,也有体会的创新,如此的教练员,必须既做事又做人,也确实是讲,既要做好工作,也要带好团队,做人做事相结合,做人无私则无畏,做事无私也有畏,如此,才是合格的中层! 而关于考核高层,确实是裁判员,裁判员确实是只管人不管事。因为高层只负责用好人,该管则管,不该管千万不要管!给下面的人多留点空间,承诺人犯错,如此才能使下属迅速成长。万万千不能做诸葛亮般的人物,最后累死了自己同样亡国,因为不是后续无人,而是没培养人才。 才能、德行、胸怀,这确实是检验基层、中层、高层的用人标准用人理念:讲文凭更讲水平,讲职称更讲称职讲阅历更讲能力,讲资历更讲奉献,讲道德更讲风格 用人理念是小、中、大企业都必须具备的,专门是关于小企业来讲,能够无

人力资源管理用人之道软件实验报告

一、用人之道介绍: (1)《用人之道-人力资源电子对抗系统》是国内领先的全面训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战技能的平台。产品在引进国际上成熟的人力资源实战训练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国内高校应用现状及市场环境,吸收卓越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最新成果与经验,进行了针对性的开发与完善,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全程模拟实战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与提升系统。 《用人之道》是一种全新的实验实训课程,产品运用计算机软件与网络技术,结合严密和精心设计的商业模拟管理模型及企业决策博弈理论,融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全面模拟真实企业的商业运营环境,学生在虚拟商业社会中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决策。电子对抗实践课程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企业竞争商业环境,融合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选、育、用、留等知识内容,同时涵盖了企业组织设计、战略规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团队合作、沟通、执行力等多职能领域的管理知识与综合技能。课程将这些知识和教学内容设计在学生亲自参与的实践运营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人力资源和经管理论知识加深实践理解,提升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2)《用人之道》的主要功能: 《用人之道》强调的是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的训练与 提升,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与快速适合企业环境的能力。

《用人之道》采用的是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商业模拟教学技术来实现的培训课程和实践工具。与传统授课式或案例式学习方法比较,本课程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枯燥的说教模式和空洞的讨论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若干名学生组成模拟企业,为完成经营目标,借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亲自参与企业运营管理,独立完成各项经营决策,掌握在真实企业运营中会遇到的各种决策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和运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与评估,从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技能有更深切的体会与感受,并达到提升综合管理技能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绩效的提升,并最终体现在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上。如何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意义与最终目标。 (3)《用人之道》特色优势: 《用人之道》能力训练课程不仅是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更是强调人力资源实战技能的训练与提升,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绩效提升的价值,是目前国内领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战教学训练系统。 1、科学扎实的理论基础,逼真模拟的企业运营 2、授课与实战紧密结合,强化综合能力的训练 3、学生主动参与度更高,学习训练的效果更好 4、教师容易授课,学生方便使用 5、应用更灵活,技术更先进。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刘敏杰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燕昭王问为国。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唯王所择。”(译文:燕昭王(战国时燕王)问郭隗(战国时燕人)如何使国家强盛。郭隗说:“三皇五帝将大臣当做老师一样看待,将臣子当做朋友一般交往;霸王对待大臣如同宾客;只有七国之君才会将臣下视同罪虏。成败之道在此,希望大王有所拣择。”) “帝者之臣,师也”,这大概是尊重人的最高典范了。比郭隗更早些时候姜太公对以人为本也为极精辟的论述: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译文:为天下人谋利的,天下人支持他,为害于天下人的,天下人摒弃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夺得天下的情势,就好比众人猎逐野鹿一样,因为天下人都有想分取鹿肉的欲望。就像同舟渡河一样,渡过了河大家就都受益,没有渡过河大家就都要受到损害。 对于选择人控才的标准,姜太公讲有六个标准:“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译文:太公说:“一是仁,二是义,三曰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是六种应该信守的品德。” 文王说:怎么能谨慎地选择具有“六守”的臣子呢? 太公说:使他富贵看他是否恃才而逾越本分;让他地位显贵,看他是否自满放纵;交付他权力,看他是否仗权专断;派他作为使节出使看他是否有所隐瞒;使他处于危险境遇看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看他是否方略无穷。让他富贵而他没有逾越本分,那就是仁;使他地位显贵而他没有娇贵放纵,那就是义;交付权力而他没有仗权专断,那就是忠;让他作为使节出使而他没有隐瞒,那就是信;让他处于危险之中而他没有惊慌失措,那就是勇;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而没有穷尽计谋,那就是谋。) 而用人的最高境界应该如姜太公所言: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译文:天下百姓就有如流水一般,阻碍它就会停止流动,疏导它就会川流不息;搅动它就变得浑浊不堪,不去触碰它就可以说清澈明净。哎呀,多么奇妙啊!圣人看到它的开始,就已经推知它的结局了。)因势利导,才能发掘其潜力,才能充分利用优势,正所谓“介虫之捍也,必以其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译文:甲虫防卫,是用它坚硬的甲壳;必定用它毒的螫子,所以就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作业】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答案 D 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 B

浅谈领导的用人之道

浅谈领导者用人之道 领导,就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结构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组织领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领导者必须知人善任。《韩非子·八经》中讲“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对一名领导者来说,在他为实现政治路线而进行的组织领导工作中,首要的就是人才问题。因为不论是科学决策的执行,还是组织管理的实施和各项领导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人才这个决定因素。作为一名领导者,他不可能掌握现代化生产的一切科学技术知识,不可能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揽各种巨细事物,不可能事事亲自动手干。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领导者的责任除了“出主意”之外,就是“用干部”。任何一项组织领导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领导者能否有效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一、领导者要人尽其才,整合组织中各成员的长处共同实现群体目标 汉高祖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汉高祖刘邦能胜楚霸王项羽,主要依靠萧何、韩信、陈平等贤人智士的辅佐;蜀主刘备能与东吴孙权、魏国曹操成三国鼎立之势,因为他有诸葛亮出谋划策,有结拜兄弟关、张二将力战沙场;唐太宗李世民能御敌寇于境外,兴华夏于乱世,因为他虚怀若谷,“房谋

杜断”、魏征为镜,功臣个个出类拔萃。以上这些任人惟贤、人尽其才、不避亲仇的做法,对领导干部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此,我们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等原则,选拔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领导人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此外,干部选任原则和标准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每项原则的深刻内涵,并从整体上去把握,真正做到智者用其谋、愚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怯者用其慎,使干部的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比如,在班子的配备上,我们既要注重班子成员年龄、知识、专业等方面的科学统筹,也要注重成员气质、性格和潜能的优势互补,形成专业上互补、性格上默契、个性上相容,实现最佳组合。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我们应在借鉴古人智慧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人尽其才的问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良匠无弃木,明主无弃士。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的前提下,对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干部,只要其缺点不是原则性的,就要果断地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切勿因求全责备而错失良机。这需要我们综合比较、量化分析、整合盘活现有干部队伍,以科学的方式选对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由于人是有自己的意志、思想和愿望的,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根据自己的职责“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要能够根据需要,人事相宜,选用得当,真正把每个人选用到合适的岗位上,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及自己的工作与全局的关系和意义,才能使每个人积极主动、放心大胆地工作,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充分发挥每个人

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 文/程鹏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企业以德为先的“用人之道”)

企业以德为先的“用人之道” 对于选择高层团队的经营者来说,首先考虑的是选择一位优势与您自己互补的人,第二确定他是长于逻辑思考的“分析型”人?还是热爱规划,管理工作的“组织型”人?亦或是具有创新才能,综合力强的“整合型”人?要不就是个善于表达,乐于与人往来的“沟通型”的人?只要框定这四类型的人才就一定不会犯除了“道德”之外的用人错误。 个人领导力绝对不是团队领导力的成就所能比拟,不能发挥团队领导的经营者除了自己劳心劳力之外,什么都没有大家都明白优秀人才的重要性,但能够容忍优秀人才的各种缺点就不是大多数经营者所能做到的。 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学会运用愿景来打动优秀人才,用人才魅力吸引优秀人才,用事业发展来留住有用人才。这时候企业家的胸怀、真诚、魄力和勇气是区别企业成长和衰退分水岭。人事的变革是企业发展中最大的变革,也是风险最大的变革。 用人之道——以德为先,到底什么是“德”,什么是企业需要的“德”?什么是“德”的底线?对自己、对自己的亲人的“道德”标准是否一视同仁?许多时候经营者内心标准是模糊的,所以在企业中“德”是最讲不清楚的东西。我们只讲“道”、“法”、“情”。对“道”、“法”、“情”三个字能否正确地把握并自然发挥,这就是真正成功的“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贵在于“知”,知人善任,唯才是用这些大道理人人都懂,最关键的是如何科学、系统地“知人”,以能有效、公正地“善任”,说说总是比较简单的,而做起来又就不那么容易了。 现在有一种市场——人才市场。人才在人才市场里面做着原始的等价交换的买卖,而且大部分都是短期的买卖,真正的人才是不需要进入人才市场去出售的。那么偶然发现的潜力股优秀人才,必须快速地进行采购,加以信赖、授权、激励、培养时日之后,经过三个部门以上的轮岗训练,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用人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看法是:不管是政府用人也好,还是企业等等市场主体也好,用人都可以遵照这个标准执行,而作为政府来说,这个标准就更应该遵循,应为政府工作人员代表着国家、政府在人民

企业用人之道

浅谈企业用人之道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要建立科学的、正确的用人观,是一个渐进的、长远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本文试就企业如何才能管好人和用好人的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企业;人才;选人;用人 人才资源位于企业各种可支配的资源之首。人才是水,企业是舟,水可载舟,亦可度舟。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用人的差距。 一现代企业人才的地位和用好人的作用 (一)用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由用人本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现代社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首先从人开始的。管理对象中的各个不同因素和管理过程中的各个不同环节,都需要人去掌握和推动。没有人去正确、合理地支配和使用财、物、信息和时空,它们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就无法实现管理目标。所以说,现代管理的本质是人的问题;但人的因素本身并不能自发的起作用,必须通过对人的管理才能体现出来。由此看来,用人机制的好坏,决定了其它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与否及其程度,决定了企业现代管理工作的成败。 (二)用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企业文化、生产经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要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而且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企业管理,是影响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用人机制,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企业经济发展;而落后、保守的用人机制,则会束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企业的经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用人机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索,分析各类职位和人才的特点,研究掌握各类人才成长和管理的客观规律,为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人力资源。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能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挖掘、发现、培养和使用,有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的成长,并能激励人们刻苦学习,早日成才;反之,落后、保守的用人机制,就会埋没人才,压制人才,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合理地开发和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二公开竞争,优秀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用人之道读后感

用人之道读后感 女装二部尚红枝读严介和的《企业管理之十大用人之道》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深,读懂了如何去用人,如何去管人,如何去育人,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工作中找出用人方面的差距,以下是我在读这篇文章之后的几点感受,和大家分享。 第一、人才第一位,资本第二位 用人之道,人才是企业首要和根本的要素。要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本第二”的原则,把人才放在首要的位置。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差距。关于用人,注重唯才是举、能力重于学历、注重发挥人才的长处、适才原则,以计管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却是很实用的策略。 第二、营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 罗苏曾说:如果你有对促进企业发展和造福企业的法宝与智慧,请你贡献出来,如果你没有,那你就献出你的汗水;如果你没有智慧又不想献出汗水,那么请你离开这个企业。我们盐百集团营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使他们知道工作行为的实际效果,产生员工高效工作、高满足的效应,精神与物质激励并重。 第三、让优秀的企业文化入眼、入心、入髓 企业发展,文化先行。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才能引领企业的发展。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是通过文化的不断渗透,不断的灌输,让我们的员工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度,让员工认识企业文化、记忆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通过积极有效地组织各种活动,如培训、演讲、征文、竞赛、论坛、评比、文娱活动等一系列形式使员工逐步理解和融入企业文化体系之中,做到心中有盐百,心中有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支配员工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灵魂,让企业愿景成为员工自觉的行动,自动自发、自我优化、完善、提升。 市场之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是前提,培育可以吸引、留住人才及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价值与作用的企业文化与环境是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与晋升机制是手段;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和谐环境,努力创造各类人才学习培训和进修提高的机会是保障。 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在各自行业领域中的成就与飞速发展,与其始终秉持“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思想观念及独具匠心的用人之道密不可分。人才是实现科技进步与经济效益提高的生力军,企业的快速成长与壮大,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制胜点。 以上是我结合自身情况,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长远来说,作为管理者的我们,要学会用人,管人、育人,灵活运用用人方法,借鉴用人标准,充实用人理念,崇尚用人风尚,学会用人技巧,拥有用人胸怀,提升用人境界,达到成功用人。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

古代管理哲学中的用人艺术探讨 摘要:管理要以人为本,正确合理地任用人才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在考察相关的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将古代用人艺术归纳总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和容人四方面,并结合现代管理科学,指出这种古老的用人艺术在新时代的管理实践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用人艺术;古代哲学 《管子·霸言》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管理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实践中唯一能动的要素。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主要的主体和客体就是人,人既是管理的中心也是管理的对象。因此,人在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管理实践和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是其核心。 古代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众多方面,而用人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古今中外,用人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成功的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都不是孤军奋斗的,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驾驭人才的基础之上。一名成功的管理人员,他本身也必定是一位精通用人艺术的大师。远至古代有作为的君王如秦皇汉武之辈,近至当代成功的企业家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等人,无一不拥有一套独特的用人之道。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能占据益州,与曹、孙三足鼎立,建立自己的一方霸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尤其是对诸葛亮这类人才的任用);而运筹帷幄、才能过人的诸葛亮之所以会估计错误失了街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一时用人不慎,没有很好地做到知人善任,错误地任用了马谡,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唱起了“空城计”。这些都很生动地说明了用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用人的重要性,古人很早就有所认识,于是诸子百家在各自的学说中或多或少都对用人之道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管子》强调用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以官。试于军而有功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墨家提出“尚贤”,要求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唯贤是用。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的《易》中也有不少可以视作用人原则的内容,如《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管理哲学角度理解,就是指管理者应该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所以作为管理者应当有宽容的精神,在用人的过程中要宽厚待人。汉末魏晋时的曹操提倡“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诸葛亮分人才为上宾、中宾、下宾三类,并提出七条“知人之道”;而在与魏、蜀三分天下的吴国,其统治者孙权也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的用人之道,努力做到“求”、“用”、“信”、“容”。 尽管在不同时代中,不同学派提出的关于用人方面的管理思想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大同小异。总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管理哲学中的用人智慧,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知人、用人、励人、容人四个方面。 1 知人的艺术 知人就是要识别人才,了解人才的长处和不足。这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论语》有言:“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可以说,知人是任用人才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对人才认识不足或认识得不正确,会直接导致用人的错误和失败,从而影响到整个管理行为。因此,正确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在管理中至关重要。 要正确地认识人才,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总的说来不外乎是德才兼顾、大处着眼和因公废私这三个原则。 一般而言,人可以分为四类: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除了最后一类人之外,前三类人都有可取之处,用人时当然以第一类即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理想。然而,德才兼备的人才相对而言并不多,在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往往还需要考虑到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这两类人,根据所掌握的人才的资料,衡德量才,视具体情况任用。因此,所谓德才兼顾并非指强求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备,而是要求管理者能够根据需要,在德与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地安排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约束手段,使所用之人既可以胜任工作,又不至于胡作非为。这就需要有成熟良好的监察、考核和赏罚制度,促使人才不断进步。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或多或少总会有缺点,因此知人必须从大处着眼。看待任何人或事物都要辩证地看,从大处看,看其本质,看其长处,千万不可抓住小节吹毛求疵。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有缺点,也必会有优点。若只看他人的缺点不看其优点,往往很容易会错失了人才;而若将注意力放在发掘他人长处上,则能发现更多的人才。打个比方,千里马虽然食量大于普通马匹,但其日行千里的超常能力也是普通马匹难以比拟的,若只看到千里马的不足之处(食量大),而放弃了它,或是像对待普通马匹一样地饲养它,埋没了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岂非是暴殄天物,可惜也哉。 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人才,还需要存有因公废私之心,既不受感情的影响,也不受他人的干扰,不怕压力,不受诱惑,唯才是举。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公正地看待人才,真正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浅谈企业用人之道

浅谈当前环境下企业的用人之道 破解“企”字,有一个精当的说法叫“有人则企,无人则止”。人才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首要资源,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成功的企业必定是能不断聚集和持续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企业。企业只有把“人”用好了,才能够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市场经济的汪洋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决胜未来。用人是一门综合学科,更是一门综合艺术,今天,我就和大家谈一谈当前环境下企业的用人之道。 首先要认识到目前企业的用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口红利”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企业的用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制造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供企业选择,企业不愁招不到人,在用人方面拥有绝对的主导权。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数量急剧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内劳动力资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另一方面,劳动力就业的选择渠道增多了,对现有工作不满意很容易就能换一份工作,这就导致劳动力的流动性变大,使企业用人难、留人难。 二是劳动力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以前的劳动者是传统的一代人,他们感恩思想重,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很多人在一个单位能任劳任怨干上一辈子。现在不同了,80后、90后成为各个领域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这一代人自我意识、权利意识更强,不仅要

求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福利待遇、更轻松的工作内容、更自由的工作方式、更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其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也远不如上一代人,他们不愿加班、不愿上夜班、不愿干苦差事,当所在单位与自己所想的存在差距时立马就会跳槽,有的甚至工作两三天就走人,流动性特别大。此外,现在的这一代人权利保护意识更强,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更高的难度。 三是劳动力的保障措施更完善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者合法权利的保护,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并颁布实施,中国的劳动用工标准不断提高,为企业用人带来了很多影响,比如企业不能再随意延长试用期,不能随意决定试用期员工的工资待遇,不能随意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必须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保,必须加强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护,等等。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不断上升。 四是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更高了。企业以前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管理上相对不规范,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高,不仅很容易就能找到合适的员工,而且新员工也能够较快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当中。现在的企业不仅在管理上不断完善,而且生产技术经过多次升级换代,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已经进入到自动化生产阶段,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企业招聘合适员工的难度在增加,新员工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环境,加上员工流动性大,为企业的用人带来了很大影响。 五是东海的自身环境加剧了用工难。首先,东海在省内乃至国内尚属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和工业化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上周边没有大中城市带动辐射,不仅难以吸引到高端优秀人才,本地人才外流现象也较为严重;其次,东海本地企业虽然数

用人之道——人尽其才

用人之道——人尽其才 所属分类:管理发表评论 企业的“企”字就是告诉人们,企业无人则止。但有了人才,并不等于就有了一切;只有做到人尽其才,才会拥有一切。那些生命力旺盛的“百年老店”,之所以能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就在于他们采用了“贤者居上”、“能者居中”、“智者居侧”的方针,并大胆启用“能人”、“贤人”,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有一句商业谚语说:“死店活人开。”言下之意是说,做买卖的效益好坏在人才。一个企业,其经营得活与不活,关键是企业决策者能否抓好经营管理,是否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事实上,一个经营得好的企业,其下属部门都有一批有才干的主管人员,如何使这些人安心于本职工作,并长期保持一股工作的冲劲,这是企业管理和经营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研究出不少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充分信任他们,不断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做到人尽其才。 所以,作为企业家,如果有一种善于识人、用人的本领,能够抓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恰如其分地使人才尽其力量,尽其智慧,必能产生无穷无尽的效能。 正像当前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大公司一样,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管理企业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人的作用,他们甚至认为: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人事经理办公室。因此,从最高领导人到各级人事部门都很重视用人之道,并建立了整套人事管理制度——从职员的招聘、录用、培训、考核、任免、奖惩、工资和解雇等方面,加强对人的科学性管理,做到人尽其才,以确保通用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居于领先地位。 其实,用人之道就在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过去通用人事部门叫人事管理部,从名称上来看,就知道是在强调“管”。但是,单靠“管”很难激发员工的

古代最经典的七个人才案例知识讲解

古代最经典的七个人才案例 中国历史悠久,各种人才智慧的学说纷呈,而人才智慧的典范更是举不胜举。中国是一个智慧大成的民族,人才智慧的经典案例,让人拍案叫绝,下面精选几例,供大家借鉴。 引才案例:秦昭王五跪得范睢。 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容易引得到,纳得着。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在引才纳贤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气度。范睢原为一隐士,熟知兵法,颇有远略。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睢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且态度上更加恭敬,可范睢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睢,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说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对我怀有疑虑,我是真心向您请教。”范睢还是不放心,就试探道:“大王的用计也有失败的时候。”秦昭王对此责并没有发怒,并领悟到范睢可能要进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说:“我愿意听先生说其详”。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睢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后来,范睢鞠躬尽瘁地辅佐秦昭王成就霸业,而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称誉,成为引才纳贤的楷模。 今天的企业老板做何感想,将如何引才纳贤?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是否有老板们来做续尼? 识才案例:一双筷子放弃了周亚夫。 如果说引才,只需要态度友好就够了,识才却是很神秘的工作。所谓识才不只是看看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这么简单。而要从小的方面推断大的方面,从今天的行为推断以后的行为,得出用人策略。周亚夫是汉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丞相,为汉景帝献言献策,忠心耿耿。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给他准备了一块大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有准备筷子。周亚夫很不高兴,就向内侍官员要了双筷子。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赏你这么大块肉吃,你还不满足吗?还向内侍要筷子,很讲究啊!”周亚夫闻言,急忙跪下谢罪。汉景帝说:“既然丞相不习惯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席到此结束。”于是,周亚夫只能告退,但心理很郁闷。这一切汉景帝都看在眼里,叹息到:“周亚夫连我对他的不礼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年轻气盛呢”。汉景帝通过吃肉这件小事,试探出周亚夫不适合做太子的辅政大臣。汉景帝认为,周亚夫应把赏他的肉,用手拿着吃下去,才是一个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周亚夫要筷子是非分的做法。汉景帝依此推断,周亚夫如果辅佐太子,肯定会生出些非分的要求,趁早放弃了他做太子辅政大臣的打算。 识才的策略与传说贯穿中国五行年历史,汉景帝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的企业老板们是否也要向汉景帝学点什么?识才的奥妙深着呢! 用才案例:神偷请战。 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属下的一技之长。用人得当,事半功倍。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人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

不可不知的企业十条用人之道

不可不知的企业十条用人之道(图) 企业谈管理,就是管人,管人的关键就是用人,那么,作为企业家,如何使得你的“第一上帝——赏识的部下”不会离你而去?和你谈谈他十多年用人、育人的心得。告诉你如何用人才算成功? 2011年,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多事之秋”,融资难、资金链吃紧、出口市场萎缩……中小企业不堪重负。2012年开年,中小企业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尤其是用工问题,很多企业都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的现象。企业家很头疼,政府也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矛盾。企业谈管理,就是管人,管人的关键就是用人,那么,作为企业家,如何使得你的“第一上帝——赏识的部下”不会离你而去?我谈谈我十多年用人、育人的心得。 用人标准: 基层看才能、中层看德行、高层看胸怀 如果把企业比作是运动场,那基层就是运动员,中层就是教练员,高层就是裁判员,基层只做事不做人;中层既要做事情又要做人;高层不做事只做人! 对于考核基层运动员,金牌就是目标,没资格指手画脚!多做少说!目标就是金牌,把事情做好,达到目标,这就是标准!其他的别谈!一切用数据说话,把好的事情做到更好,把不好的事情也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就是优秀的基层!这样才能谈做人! 对于考核中层员工,就是教练员,教练员既要做事又要做人。因为好的教练员是拿过金牌的运动员,有背会的传承,也有体会的创新,这样的教练员,必须既做事又做人,也就是说,既要做好工作,也要带好团队,做人做事相结合,做人无私则无畏,做事无私也有畏,这样,才是合格的中层! 而对于考核高层,就是裁判员,裁判员就是只管人不管事。因为高层只负责用好人,该管则管,不该管千万不要管!给下面的人多留点空间,允许人犯错,这样才能使下属迅速成长。万万千不能做诸葛亮般的人物,最后累死了自己同样亡国,因为不是后续无人,而是没培养人才。 才能、德行、胸怀,这就是检验基层、中层、高层的用人标准。 才能和胸怀大家都能理解,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中间的德行,什么是德?即品格;什么是行?即性格。一流的人:品格为方毅刚勇,做人如山,以不变应万变,性格为柔韧圆通,做事如水,以万变应不变。这就是德行。 用人理念: 讲文凭更讲水平,讲职称更讲称职,讲阅历更讲能力,讲资历更讲奉献,讲道德更讲风格用人理念是小、中、大企业都必须具备的,特别是对于小企业来说,可以无理论,但必须有理念。在用人方面,没有正确的用人理念,招来人也是白招!到最后,为了壮大实力,而盲目扩充人数,越招越大,只会成为大大泡泡糖,一戳就破了。 一般的企业在用人理念这块,讲的就是文凭、职称、阅历、资历、道德。而在我这里的体会则不然,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不是完全正确。这些也要讲,但企业不是政界,不是学界,更不是单纯的慈善事业,没有财政拨款,没人能给你买单,所以在用人方面,我更多的是讲水平、称职、能力、奉献、风格。 所谓的文凭,就是学历,现在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都为了学历而历学,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再问问小学的课本,早就不记得了!当今出来的本科生,连一个适合的工作都找不到了,还谈什么知识改变命运?理性想想,水平是不是比文凭更重要? 再说说职称。财会专业的本科生稍加复习就能考上堂堂的注册会计师,真让他去大公司,连个出纳都做不好。而真正称职的财务大总管,什么财务方面的事情都能理顺做好,您放心,让他去考注册会计师,他不一定考得上!这就跟真正的美国人考不过中国的英语6级考试一个道理。所以说有职称不能代表能称职!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艺术。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要则。几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变的信条。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国人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用人不疑,之所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在谈论,甚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因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来。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将人君的“推心待士”作为驱驾英才的重要条件。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对待臣下的态度,能够做到“事臣如礼”。对臣下提出的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对于那些敢于进谏的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不少官吏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太宗本人也成为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 第二,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要想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就必须做到知人与识人。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人尽其才,方能事业兴旺。三国时期的刘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地提出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这里的“审”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审度人才能力大小,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专长委以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宜的人才浪费。刘邵还提出,在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位人以才,使才宜其位,而且还应注意授官以能,使能当其职。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未得诸葛亮出山之前,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却是屡打败仗,而自请诸葛亮出山后,却是捷报频传,令当时强大无比的曹操都刮目相看。以致刘备感慨“备得军师,如鱼得水”,这就是知人善任的明显例证。 知人善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人可识,有人可任,否则这一用人举措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招才寻才供选择,古人提出并实践了“喂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为了招揽人才,在他所颁发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名扬仄陋,唯才是举”。在古代,有为的君王还意识到“唯才是举”不仅要“外举不避嫌”,而且看重其才“兼文武两器”。 第三,礼法并重,德治仁政。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对法以及法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思想是“礼治”与“法治”。礼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和礼仪上的规定两个方面。儒家在对周礼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和改造时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孔子强调以仁入礼,孟子则倡导仁政,前者突出了礼的论理性和强制性,后者强调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但他们都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因而其强调礼的外在规范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倡导礼法并重。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政治的好坏、社会的治乱直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德治仁政”始终是古代中国人所企盼的理想目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它是古代君王用以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责任感,从而用好、管好人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韩非对赏罚的论述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恶害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在此基础上,韩非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赏,以满足生存;而且还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就此,他明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施赏罚时应该特别注意在给予奖赏的同时也授予相应的荣誉;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 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用人的恩威并施实质上是一种家长式领导,它包含两方面的行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