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
自明代中叶开始,直至清代中叶,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学逐步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
特别是嘉靖以后,很快的由复苏而大踏步的向前迈进。
这时的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传作主题精神更加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而在清中叶,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此外,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个体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以及流派意识的自觉,造成了这个时期兴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其中代表中国小说文学史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这段时期的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潮等都有很大关系,下面我们就从各时期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发生的变化依次列举。
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不及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
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既是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诸葛亮等,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
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
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等,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
二、反复皴染。
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描写一般都是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而来,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虽然不一定能经得起生活真实的检验,但与整体的艺术效果却十分吻合。
四、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这其中又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二者相异的对比;另一种是二者相似的对比与烘托。
与《三国志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个性化人物过渡。
一方面,作品中的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社会下层特别是市民阶层的道德理想和生活情趣,具有比较突出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典型的倾向。
人物从类型化走向个性化的重要标志是: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惊奇与逼真的结合;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说和演变过程,都与历史有一定的联系,都注重情节的紧张和生动,人物都带有理想色彩和传奇似的夸张描写。
历史演义的基本历史发展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人物的重要活动,都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只是在具体情节、细节、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有较多的加工和虚构。
而英雄传奇则不注重历史发展的过程,不拘泥于历史事件的本身,而是广泛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物大多是虚构的。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凡绝伦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他们身份相同却性格不同。
作者故意制造出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相互映衬,相互对比,在比照中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如林冲、杨志和鲁达.三人都是军官,都遭遇过不幸,都是被逼造反,在身份、经历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但由于他们现实追求不同,当在恶势力
迫害面前,便表现了不同的个性:林冲为“保官”,表现出软弱性;杨志为“求官”,表现出奴才性;鲁达既不想保官,丢了官也不愿意再求,因而表现出的是彻底的反抗性。
《水浒传》中的英雄.基本性格相同却又同中有异,同类的性格却又有细微差别。
比如,李逵与鲁达,主流性格都是“粗”,但都是粗中有细.其实他们既“粗”得不同,“细”得也不同:李逵的“粗”是“粗野”,粗中带有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而鲁达则是是“粗豪”,完全是一副下级军官的形象;再说“细”,李逵的细是细得“憨”,细得“老实”,甚至细得有点小心眼儿。
鲁达则是细得“精”,细得“老练”,细得有见识。
《西游记》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为了突显一种桀骜不逊的个性自由精神。
首先,这种精神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长存。
在古今中外,这种精神都有所表现。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正代表了这样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出现在15世纪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中国文学中向来缺乏遨游三界的想象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经由元代异族文化的入侵,明代个性自由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禁锢的头脑开始松动。
而《西游记》就是中国人头脑解禁后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最好的证明。
再看《西游记》中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随着孙悟空踏上西天取经的路,他的自由意志逐渐受到局限。
如果原型之一体现的是人的个性自由精神如何得到社会认可的话,那么原型之二则是体现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中得到实现的问题。
《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三者的结合,就产生了很多形状各不相同、个性差异独特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艺术的巨大成就,也是突出表现在它善于刻画人物上。
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480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有几十个,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等都堪称是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
《红楼梦》人物塑造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注意形象的真实与自然。
如第80回写夏金桂,“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姐妹不差上下的人”,并未将妒妇脸谱化。
所以庚辰本夹批说:“别书中形容妒妇,必曰黄发黧面,岂不可笑。
”书中其他较重要人物的描写都是如此,确实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写人模式,所以给人以真实感。
第二,注意性格的复杂与发展。
《红楼梦》特别注意对人物进行多侧面的描写,总是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刻画人物,写出性格的复杂性。
其中最典型的是王熙风。
第三,注意个性的独特与鲜明。
《红楼梦》所写人物,多为年轻女性,相近的年龄,相同的环境,相似的身份、教养等等因素,给作家要写出鲜明、独特的性格提出了挑战。
第四,注意心理的冲突与震颤。
首先,《红楼梦》善于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生动地写出感情与理性的真实搏斗。
其次,《红楼梦》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震颤。
这特别表现在对热恋中的宝玉、黛玉心理的刻画。
总之,作者对于他笔下的人物虽然是有喜有憎,但他完全避免了浮浅的夸张和概念化的涂饰,而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出了人性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
总之,明清时代的章回体小说中人物塑造的趋势是越来越反传统,求真求变,追求个性思想上的解放。
这样的改变会为中国的文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让我们中国人被压迫、禁锢的灵魂得以解脱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