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新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新探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促使了德育环境的重构、德育模式的转变、德育话语权的转变,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怎样适应新的网络环境?笔者认为,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做好以下几点:适应网络环境;掌握网络话语;转变教育理念;建立有效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德育
作者简介:王晓霞(1977—),女,汉族,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吉林临江人,安徽三联学院经济法政系辅导员。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随着高校网络的迅猛发展,舆情问题日益增多,高校网络舆情现象也应运而生。网络舆情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往往就是校园突发事件存在或可能存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映射”。[1]
高校网络舆情教育理论,是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德育理论提出挑战而随之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课题,其本身就是对传统德育环境、模式和话语的颠覆和重构。因此,将网络舆情引入德育范畴,及时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特点,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规律,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成才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
舆情,是指公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的特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
舆情,即以互联网为载体,公众对某一社会焦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2]
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聊天室、新闻评论、bbs、聚合新闻(rss)、博客、qq群、msn等。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形成于校园网、微博、学生网站、校园论坛(bbs)、blog(博客)、网络等载体。一般以发生在学生身上和周围的事件或问题为客体,与舆论主体的学生根本利益一致,但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和具体利益关系的不同,会对某一事件进行传达感情、相互交流、表明态度,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3]所谓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这一载体,作为网络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网络群体对社会或者校园内某一问题所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4]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根据2ol0年1月5日,cnnic在北京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我国有大约有2500万大学生网民,约占中国网民约五分之一左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手机网民,以及手机电脑混合网民。这些数据表明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网络中特定群体发布特定的消息,是居于利益的考量,还是为了维护或者扩大或者巩同自己的特定利益,特别是利益被触犯时,就可以在网络给予以公布,达到宣泄情绪、扩大影响、引起关注等目的。[5]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般舆论的规律,因其发生在高校这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下,
又显现出自身的特点:
2.1直接性
通过bbs,qq群和blog网站等,高校大学生可以立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众所周知的2011年5月23日的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事件,当时,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校方命名为“真维斯楼”,引发清华大学师生及社会各界的极大争议,纷纷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见解和情绪,接下来铺天盖地的信息接踵而至。
2.2突发性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访问的站点较集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很快,一旦牵涉到敏感议题,广大学生就会跟风顶帖。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很有可能迅速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6]
2.3影响性
高校网络通常是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发布消息和获取信息的
地方,加上大学生这一特殊性的群体,在加上网络舆情以网络为载体对社会的影响本来就很大,作为信息集散地和交流互动场所的网络,势必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2.4多元化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阻隔,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都可以成为舆论的领袖,在网络这个复杂的媒体中,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相互渗透。由于大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人生阅历较浅,加之网络上发言身份可以隐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7]
3.高校网络舆情的德育分析
2004年9月举行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网络舆情呈现的影响力日趋增加,高校网络舆情德育理论就是对这一形势的具体反映,它的出现对传统德育工作带来深刻影响。
3.1网络舆情的出现促使了德育环境的重构
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当代90后的大学生网民在舆论话题上喜欢对传统提出挑战,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对传统权威有一种叛逆的倾向。但是现实社会中,任何人都要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这与网络世界的差异是很大得。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大学生网民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束缚,一些平时不敢讲的话题,到了bbs、qq上都可以畅所欲言。因此他们在互联网上可以毫无忌讳、为所欲为,一些错误的言论和思想,也容易乘虚而入。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使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形成不道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影响德育的环境改变了,也随之促使我们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传统德育方法发生改变。传统的德育环境是影响德育活动开展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而网络的产生使得德育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德育活动中,网络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和教育载体而存在,而且已经演变成一种教育环境,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不同点。
3.2网络舆情的出现促使了德育话语的转变
众所周知,传统的德育话语用词比较讲究规范,词汇更新速度慢,很少出现新的言语和表达方式。这与网络语言的差异很大。
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新词也层出不穷,例如fb(腐败)、郁闷、晕、3166、886等。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一个虚拟的空间,力求与现实生活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大学生网络言语不仅受到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样也受到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同时还与流行文化紧密相连,大学生的网络语言很多来自自己的生活,也很少描述的是一种现实的生活环境。而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的德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在现实工作中,话语也势必发生转变。
3.3网络舆情的出现促进了德育模式的转型
网络信息传播随意性的增强,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舆情的调控难度。再加上90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他们很快接受了网络这种手段,成为制造和传播网络舆情的主力军之一。众所周知,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可以随时以互动的方式对现实社会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表达自已的态度、意见和情绪,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网络媒体的共享性使互联网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社区,任何学生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开展评论。这就促使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德育模式,提倡自由平等的交流氛围,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决不盲从。
4.发挥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功能的对策
越来越多“沉默”的人通过网络发声,网络使他们从边缘走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