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十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十章

教育学第十章

4、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贯彻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和辨证思维能力 “问则疑,疑则思”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朱熹:读书之法,在乎循序渐进,未得乎前则 不敢求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于彼。 朱熹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 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贯彻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第十章
教学工作(中)
第一节 教学原则
第二节 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原则
一、概述
二、我国中小学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教学方法
一、概述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及选用原则 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情况 五、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简述 其他方法
一、概述:
1、含义
教学原则和教学原理:教学原则具有 很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是从原理出 发做出的实际结论,提出具体的行动 要求。
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具体地说:是人 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指 导,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把 教学原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必经环节。
2、教学原则 教学原理 教学规律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无阶级性。各阶级都可以利 教学原理:是指教育学工作者通过对教学 用。反映的是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必然的联系。只能去发现、掌 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以名词、概念、命题 握和利用,不能创造和改变。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制订的,可以改变, 来反映和表达教学规律,是教学规律的客 因此二者是意识和存在的两个对立的范畴。 观实际在理论上的反映。 教学原则作为教学规律的具体反映应当是无阶级,但教学原则通 过人的意识加工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教学原则的制定、论证和利 用,又常常受到一定阶级的思想的影响。 科学的教学原则应该是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 和直接反映。

教育学 十章

教育学 十章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有哪些?(一)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二)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三)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二、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包括哪些方面?(一)教育教学能力(二)班级管理能力(三)道德反思能力(四)精神关怀能力三、新时期,班主任在班级组织中充当何种角色?(一)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规范的训育者(二)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现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三)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P281一、创造性地设计班级建设目标(一)班级建设目标的意义其一,它能够代表班级的意图和理想,构成班级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其二,它能在全班成员内部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将班级成员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士气高涨的整体力量。

其三,班级建设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它是确定班级工作的出发点,是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的依据,指明了班级活动的方向。

其四,班级建设目标具有调控作用,它可以随时调节集体和个人行为的偏差,引导各方面行为沿着班级既定目标健康发展。

其五,班级建设目标具有教育作用,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受教育者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能够通过引起学生现有水平与班级目标之间矛盾的方式促成学生的发展。

(二)班级建设目标的设计与实施目标设计时,班主任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教育目的,关注当时当地社会及其成员的发展需要,而且还要对自身的班级管理观念有清醒的认识。

班级建设的目标应当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得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班级建设目标应当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顺畅交往。

班级建设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合理兼顾远景目标、中景目标和近景目标。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明确目标要求,让班级全体成员都知道班级建设目标对集体和个人的要求,并且知道应该如何顺应目标要求。

教育学(第十章)

教育学(第十章)

二、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采取一定的措施,带领班级学生, 采取一定的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 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 组织、协调、 计划、 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学生参与管理:民主选举班干部; 学生参与管理:民主选举班干部;班干部轮 换制…… 换制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目标、结构、准则、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目标、结构、准则、 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群体意识、社会交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群体意识、 往与适应能力、 往与适应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展现个性的机会和自由,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展现个性的机会和自由, 观察学生的天赋和个性, 观察学生的天赋和个性,鼓励学生要勇于自 我表现、自我教育和管理, 我表现、自我教育和管理,以一颗宽容的心 去信赖、理解和对待学生, 去信赖、理解和对待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 性,引导生命 班级管理 考点
一、选择题(每题2分) 选择题 1、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 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 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 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 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级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2、具体功能: 具体功能:

教育学第十章

教育学第十章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价值的个人经
验; 在理智和情感、行为的关系上,强调三者 统一; 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强调内容为形式 服务; 否认“道德原则”,坚持价值的经验特性,
补充知识点:
反德育的社会活动其突出表现: 1. 强制灌输式德育 2. 庸俗功利主义(或不道德)
德育 3. 形式主义(或虚假)德育
德育的功能
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讨论与交流

比较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异同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法 情境体验法 榜样示范法 品德评价法 角色扮演法 合作学习法 实际锻炼法 修养指导法
马卡连柯与集体教育
价值澄清学派
教育学
德育是什么?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
德的教育。
具体说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 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 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
现代德育是什么?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 值(主要关乎伤害、福祉、 公正、权利等)为核心,以 培养人的德性为旨趣。
谢谢各位同学!

教育学,知识点,第十章

教育学,知识点,第十章

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少,所占分值不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一般掌握。

从题型来讲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名词解释题及简答题的题型也要加以练习。

另外,这部分内容是最近出案例分析题的一个方向,建议学员注意。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学生集体概述【识记】(一)学生集体的概念1.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特殊的群体,它表现出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点,如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2.就学校内部而言,学生集体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全校学生构成了统一的全校性集体,而班级、团支部、少先队中队是学校的基层学生组织。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这些基层组织实现的。

3.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它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

【领会】(一)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二)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1.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集体的特征首先是共同奋斗目标。

奋斗目标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其次,要有针对性;再次,应具有吸引力、时代感,能鼓舞全体成员达到目标而努力奋进(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学生干部,首先要有严格的要求;第二,要耐心引导;第三,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的置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培养健康的舆论,首先,要经常进行正面教育;第二,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第三,要注意控制各种信息;第四,要特别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育学第十章

教育学第十章
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一)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
(二)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三)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四)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 班主任
本章重点:
1.班主任素质要求
2.培养集体的方法
3.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班主任是谁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班主任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五、个别教育工作也要做好
(一)做好培养典型的工作
(二)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处理过程:
首先,稳
次之,析
再之,引
最后,导
六、如何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观察
(二)谈话
(三)分析书面材料
(四)调查研究
(一)高尚的品德
(二)坚定的教育信念
(三)家长的心肠
(四)较强的组织能力
(五)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六)善于待人接物
古往今来最优秀“班主任”:孔Βιβλιοθήκη 博学多才:是学生崇拜的偶像
师德高尚:堪称学生的楷模
技艺高超:是育人的能手.
理念先进,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班集体如何培养
二、班主任是做什么工作的
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级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态度: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他律道德:指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4.自律道德:指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5.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

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称为态度定势。

1.简述态度的实质?答: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映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简述品德的实质?答:(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的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或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简述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答:(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4.简述皮亚杰的到的发展阶段论?答:(1)他律道德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2)自律道德的、阶段:指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5.简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答:(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阶段:①: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③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④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⑤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⑥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6.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知识点总结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班级是师生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兼有自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2、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特点:1.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2.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3.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3、简述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答:1.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现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学生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具体表现为:1.知识与认识能力的发展;2.情感的发展;3.兴趣态度的发展;4.社会技能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类的智力潜能表现在八个独特的且彼此相对独立的方面,即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关于自然的智力)3.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4、论述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答:1.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2.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首先,班主任应当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实践兴趣。

其次,班主任要关注并促使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综合、协调的发展。

再次,班主任要在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

最后,班主任要经常在真实的情境中为学生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首先,班主任应当协调学校各方面教育力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其次,班主任应当善于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新个性。

最后,班主任要与其他教师相配合,在课内外教育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以灵活和创新的方式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问题解决。

)3.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第10章

教育学第10章

• (二)德育课程的总体编制: • 德目主义:即直接教学,通过开设专门的 德育课程,将各种德牧贯穿、渗透于集体 的教学内容之中,直接传授道德与社会性 知识或价值。 • 全面主义:间接教育,通过各科课程和一 切活动间接地传授道德价值。 • 我国80年代之前是全面主义,后开始改革, 两种并用。 • 如政治课与报告会、其它学科中的德育、 校内教育与规章制度、开展各种相关活动。
第四节 外国德育思想与流派简介
• • • • • • • • 一、前苏联的主要德育思想 (一)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集体教育原则 关于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的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信念的培养 自我道德教育
• 二、当代西方重要的德育思想与流派: •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德育思想 •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 辨是非的能力 • 2.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三水平和六阶段 • 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 4.两种基本的德育实践模式:新苏格拉底与 新柏拉图德育模式 • (二)道德教育的情感模式:即体谅模式
三、德育与公民教育、个性心理品 质教育
• (一)德育与公民教育
• (二)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四、学校德育的时代挑战:
• (一)物质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挑战
• (二)科技进步与网络时代的挑战 • (三)价值多元的冲击 • (四)家庭的教育功能趋于弱化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 一、德育目标的含义与特点: • 含义: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 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 果。 • 特点:社会性、层次性和参照性。
• 二、德育过程的组织: • (一)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 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和交往。 • (二)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 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 (三)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 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 连贯性、目标的基本表述: • 总体上:社会本位、个体本位与二者兼顾 • 我国:爱国主义、远大理想、良好的道德 和文明行为、提高基本素质全面发展。

教育学 第10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学 第10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一、班级(一)班级的定义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产生的背景班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古代社会,学校教育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

这就必然表现出诸多的局限性和低效率的问题。

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教育对象的扩大,需要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于是班级应运而生。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班级组织。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三)班级的教育意义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生活在班级中,从单个的自我到成为集体的一员,开始承担集体的责任,不断学习社会规范,自觉接受集体的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思想品德。

第二,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其实是一个广泛的学习过程,在这里,每时每刻与人交往,参加每次有组织的活动,都是学习。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也同时收获了相应的精神成长,形成了合作的意识,学会了互相帮助,同时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第三,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从某种意义来说,班级不是严密的社会组织,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

这种社会初级群体的最大特征就是把情感作为维系成员之间的重要纽带。

由于是相同年龄和层次的人活动的场所,是共同接受教育的基地,因而在班级里,人们亲密相处,彼此尊重,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班级在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也推动学生自我教育。

它不仅教育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也是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大课堂。

教师的不断要求,集体风气的潜移默化,各种规章制度的命令约束,都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自觉的要求,形成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自我的发展。

教育学-第十章----学生评价教材优选全文

教育学-第十章----学生评价教材优选全文

准备性测验一般是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也称诊断 测验 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它可以采用标准参照测验的方法. 目的
结果性测验也称终结性测验,一般是在一个学期结束或一 门课程完成时进行,测验的目的主要在于鉴别学生的学习 状况,具有一定的区分意义,可以采用常模参照测验法
标准化测验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由学科专业人 测验 员和测验编制机构共同编制的. 编制 方式 教师自编测验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经验
及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自行设计与编制并确定评分标准 的测验.
测验 试题 的应 答方 式
客观性试题是学生在测验中从事先提供的多种答 案中确认出一个正确答案,如选择题、是非题、 匹配题等。
主观性试题是让学生根据对测验所提问题的认识和理 解,用自己的语言来形成答案,如简答题、论述题、 案例分析题、应用题、作文题、比较题等。
❖ 操行评定评价法: 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 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 操行计量评定法: 是指使用以百分比满分或实行百 分制积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记分规则,依据 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 评价的方法.
察、实验、评定等方法。 测验是通过让学生回答一系列与教育目标相关的有代表性
的问题,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提取信息并根据一定 的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测验是使用最多、最经常和最 便利的方式。 2、 测验的有效编制
测验就是通过让学生回答一系列与教育目标相关的有代表性 的问题,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提取信息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 行判断的过程.
考试是一把双刃剑;优质的考试是催生 人才的助产婆,劣质的考试是扼杀学生智 慧的刽子手;优质的考试把孩子们引向乐 学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 主动的探索,健康的成长;劣质的考试则 把孩子们推入苦难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 悲哀,常恐惧,被动的接受,灵气在萎缩。

教育学第九、十、十一章

教育学第九、十、十一章

第九章德育1.德育即是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活动、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德育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3.德育的任务是指学校德育要实现的目标,它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期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有三个层次:A、就是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B、是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C、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4.德育过程含义: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A、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我们对学生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致以行、持之以恒,是儿童品德中的智、情、意、行死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

B、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C、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5.联系实际阐明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A、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道德源于生活,品德在生活中生成,并不意味着拒斥理论学习。

但理论的教育与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想联系。

教育学-第10章

教育学-第10章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考核要求】1.了解:班级产生的历史背景;教育部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规律。

2.识记:班级、班主任、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的定义;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和责任;班级常规管理的工作内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3.理解:班级对学生的教育意义;班集体形成的条件;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班级常规管理各项工作的要求;非常规管理的意义与基本策略。

4.掌握:班级活动意义以及设计与实施的要求。

一、班级1.班级班级的定义班级产生的背景班级的教育意义2.班集体班集体的构成要素班集体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3.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自发性、相似性、封闭性、凝聚性、竞争性、权威性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积极功能、消极作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思想认识上要正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二、班主任1.班主任概述班主任定义:是全面责任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2.班主任的专业地位与素质要求: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爱岗敬业,据有较强的组织引导和教育管理能力3.班主任的任务和责任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4.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设立班级目标;转化后进生三、班级管理1.班级管理概述班级管理的定义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2.班级常规管理班级组织纪律管理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班级文档管理班级工作计划于总结3.班级非常规管理班级偶发事件的特点及其处理意义与方法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班级活动概念班级活动的含义和意义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班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节日及纪念日活动、其他班级活动2.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选题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实施与总结。

教育学第十章

教育学第十章

教育学第十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1、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17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8世纪,赫尔巴特进一步设计和实施了班级教学。

19世纪,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

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

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班级组织开始在全国推广普及。

3、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4、班级管理的功能是由班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教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的高效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我国中学班级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每个班级都应制定和遵守规章制度,这是衡量和评价班级工作的基本标准。

3、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其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在班级管理中,最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好对学生个人和学生集体的管理问题。

4、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其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激发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的热情,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的核心,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5、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及习题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及习题

三、简答题:
1.教师的具体任务
2.教师的劳动特点
3.教师劳动的价值
4.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5.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6.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7.家庭教育的特点
8.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9.社区教育的特点
10.社区教育的作用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
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9.教师有参加_______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0.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__________,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
11.教师必须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__________,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12.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_________。
1.三者之间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
2.三者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3.三者要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以及分解细化的目标;
4.三者要相互协调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争取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5.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要共同创造社区环境。
习 题:
一、填空:
1.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_________、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五、实例分析:
1.一位老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师生双边活动:
老师问:“邱少云身上是怎么烧着的?”
学生答:“敌人打出的燃烧弹烧着的。”
老师又问:“邱少云身后有什么?”
学生答:“有一条水沟。”
老师再问:“邱少云跳进水沟里没有?”

教育学第十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第十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第十章知识要点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章节)1、态度与品德的结构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4、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5、品德和态度的关系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一)态度的含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对态度含义的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

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

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对品德定义的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1、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两者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③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教育学第十章我国的教育制度与学制完整版PPT

教育学第十章我国的教育制度与学制完整版PPT

第二节 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沿革 二、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学制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与沿革
• 1922年仿美国“六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三三”学制;
•时间长;
•又称新学制;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时间缩短;
壬寅 学制
癸卯 学制
壬子 癸丑 学制
壬戌 学制
1922年(旧历壬戌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称1922年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对高校的管理,由政府直接对学校实行行政管理,改变为通过立法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 前段——基础阶段实行义务教育; 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参加电磁学课程补考过程中,随身携带写有电磁学公式的纸条,中途去厕所时,纸条掉出,被监考教师发现。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取向性的。
癸卯学制:近代史上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因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该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是我国现代学制之始。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即 “壬子学制”。到1913年,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形成了一个新的
将以15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然后再以15年左 右的时间来从事提高的工作。
பைடு நூலகம்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主要内容
四、在校报上公开向我赔礼道歉,为我恢复名誉; 按教育程度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 职业技术教育,又称职业教育,是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 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四节: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中等教育 结构改革(了解) 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二、我国的现行教育制度和学制 全日制中学的修业年限为六年,一般是初中高中各三年。 一、为我颁发毕业证、学位证; “两基”、“两全”、“两重”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与沿革 给田永本人的通知,也已经通过校内信箱送达到田永所在的学院。 优点:分工明确,办学效益高;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二、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自学) 优点: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过程:
(1)提出问题,设立情景。 (2)根据问题,学生自学。 (3)划分小组,组内交流。 (4)课堂讨论,全班交流。 (5)归纳总结,理清知识,明确重点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做好讨论的准备 2、保证讨论有序进行 3、及时归纳讨论结果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思想。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时都必须坚持的指 导思想。
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教学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
3.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 围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提 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
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方法的基 本要求: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
地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作到系统性强、 概念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 适度,符合思想性的要求。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2)合理设计教师的语言 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转 化为适合于教学的口头语言,清晰、准 确、精炼、生动地把内容传达给学生。 同时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组织 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内 容。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 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 讲读四种具体方式。
教育学第十章-教学方法
1.讲述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作系统叙述和 形象描绘的一种讲授方式。
2.讲解是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 学内容进行说明、解释、论证的一种讲授方 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第十章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C )是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即信息通过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从信息源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A.信息源B.信息C.信息渠道D.接受者2.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人际关系可分为血缘型、地缘型和(D)。

A.进取型B.内涵型C.分离型D.业缘型3.在人际认知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这是( B )。

A.正性偏差 B.近因效应 C.第一印象 D.定势效应4.我们一般认为女生细心、胆小、娇气;男生则心粗、胆大、傲气。

这是人际认知的( D )。

A.投射效应 B.光环效应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5.“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C )。

A.刻板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6. ( A )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D.投射效应7.最近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 B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正性偏差D.刻板效应8.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 A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正性偏差D.刻板效应9.“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话指出在交往时要注意运用( D )。

A.称呼得体B.说话注意礼貌C.讲话要注意场合D.言语艺术10.据报道,安西有一伙青少年号称“山猪帮”,到处偷骗,那个自称为老大的存在着( B )心理。

A.逆反B. 支配C.自私D.随意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有(ABCD )。

A.信息源 B.信息 C.信息渠道 D.接受者 E.反馈2.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人际关系可分为(BCD)。

A.包容的需求B. 外露型C.内涵型D.伪装者E.情感的需求3.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ABCDE )。

A.认知B.动机C.情感D.态度E.行为4.人际交往除了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也非常重要,主要包括(ABCDE )。

A.对他人仪表的认知B.对他人人格的认知C.对他人表情的认知D.对人际关系的认知E.对社会角色的认知5.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有(ABC )。

A.一致倾向性B.评价的中心性C.核心特性作用D.片面性倾向E.全面性倾向6.光环效应又称( ACD)。

A.晕轮效应B.定势效应C.成见效应D.以点概面效应E.刻板效应7.根据不同归因过程和归因的作用,说明归因的各种原理主要有(BCE )。

A.冯特的归因理论B.海德的归因理论C.韦纳的归因理论D. 弗洛伊德的归因理论E.凯利的归因理论8.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有(ACD)。

A.强化原则B.联想原则C.社会交换原则D.连接原则E.社会交往原则9.人际吸引的条件有( ABDE )。

A.熟悉B.个人特征C.相同D.相似与互补E.爱情10.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态度有(ABCDE)。

A.尊重B.宽容C.真诚D.理解E.给予爱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2.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形,人际关系可划分为外露性、内涵型和伪装型。

3.在交往中,人们往往从一个人的某种品质去推断他的其他一些品质。

如,知道某人是上海人,人们就会推断他精明、细致、能干但狡猾、小气。

这就是定势效应的作用。

4.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征,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征。

5.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

6. 信息转化有两种基本操作:编码和译码。

7. 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8.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9. 人际认知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10. 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彼此之间相爱也越深,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及意义。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

包括低层次、中等层次和高层次。

人际交往的意义:①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②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③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

④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2.简述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有哪些。

(1)尊重。

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要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

(2)宽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和爱好,且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时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求同存异。

(3)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

(4)理解。

虽然我们喜欢那些在人生态度、价值观、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我们无法避免与那些和我们相差很多的人相处共事。

(5)给予爱。

有了爱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因此,爱是人内在的、不可缺少的高级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人的追求。

3. 简述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作用。

(1)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①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

②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

③趋向关系型交往。

④喜欢与异性交往。

(2)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①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②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

③发展社会能力。

4. 简述人际吸引及其条件。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人际吸引的条件有:①熟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在少数时候把喜欢的情感投向自己认同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之外,更多的时候都把这种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

②个人特征。

包括才能、外貌、人格品质。

③相似与互补。

④爱情。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人际魅力指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对他人给予积极和正面的评价的倾向。

(1)努力建立好良好的第一印象。

(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

(3)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

(4)选择交往时间与空间。

(5)合理处理意外冲突。

(6)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2.论述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理,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应如何配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理有:①自卑。

②自负。

③猜疑。

④随意。

⑤逆反。

⑥自私。

⑦嫉妒。

⑧支配。

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有:(1)对待同学朋友。

①平等互助。

②悦纳他人。

③真诚待人。

④主动认错。

⑤频繁交往。

(2)对待父母老师①尊敬。

②理解。

③沟通。

(3)对待异性朋友①健康、文明。

②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

③保持一定距离。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请分析案例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做总结。

1.基本情况:王×,男,初一学生,父母离异。

归父亲抚养,但因其父经济条件差、生活在贫困山区等原因,现寄养在伯父家。

该生的伯父将他收留。

但其伯母、堂姐反对。

他与父母极少联系,极度缺乏父爱母爱,与父母感情淡漠。

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小学老师基本上把他当成“编外生”,对他已不存在提高成绩的希望。

同班同学认为他脏、行为怪异,称他为“白痴”、“垃圾虫”。

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的朋友。

有一次,他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有些同学甚至当着他的面说:“老师,你不用白费心机了,怎么教也是白教的,他是‘白痴’。

”在班里遇到困难或受到其他同学欺负时经常哭。

(一)原因分析(1)他伯父收留他是基于道义,其实在感情上并不喜欢他。

因此,他极度需要家庭温和和家庭教育。

(2)由于在家缺乏学习上的监督,学习时间没保障,经常不完成作业。

这是他学习成绩很差的主要原因。

(3)他的个人卫生很差,往往几天不洗澡,衣服很脏。

这也是导致同学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的原因。

(4)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级的后腿,教师也不喜欢他,于是他成为一个不受集体欢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等困难。

根据以上分析,该生的问题属于社交障碍。

(二)解决方案王X的这种现状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

在校又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导致他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进一步导致他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自信心。

(1)让他明白自己的智力是较好的。

(2)分析同学们不喜欢他的原因,找出他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主动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是同学不喜欢他的主要原因。

(3)从他的家庭入手。

(三)小结社交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与交流。

在中学,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具有以下作用:①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②能促进学校文明建设。

③能增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④能促使不良行为的改变。

因此,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要提高对交往意识的认识,积极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身边的榜样学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交往的兴趣,在活动中提高自己交往的能力。

2. 基本情况:潘×,女,12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

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亲为下岗职工,母亲为黑车司机,贷款买车,早出晚归,经济情况拮据,父母均初中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潘×在家里不被宠爱,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得顺从父母的话;家长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不好,对孩子不接纳、不认可、不鼓励。

从小爷爷疼爱她,爷爷在她6岁时去世,对她打击很大,每当受到父母的责备,她就想起爷爷。

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脾气不好,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

潘×称,“在运动会上跑1500米,不知道能不能跑下来?”;“班里有两派学生,不知道应该跟谁玩?”;“我想买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爸爸妈妈就是不给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